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鱼鳃霉病是鳃霉菌寄生在鱼鳃丝引起的疾病,鱼鳃霉菌的生物学分类为水霉目、水霉科、鳃霉菌属。鳃霉病主要危害罗非鱼、草鱼、青鱼、鲤鱼、黄颡鱼、鲇鱼、鳙等淡水养殖鱼类。近年来鳃霉病的临床诊断存在许多误区,有的水产技术人员把普通细菌性烂鳃病诊断为鳃霉病,有的把锦鲤疱疹病毒引起的烂鳃症状诊断为鳃霉病,有的把鳃丝部位寄生的水霉菌  相似文献   

2.
草鱼中华鱼蚤病的组织病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草鱼中华鱼蚤病是由大中华鱼蚤寄生所引起的鳃病。虫体以其第二对触肢插入鳃组织而牢固地附着于寄主的鳃丝上。病鱼的血浆总蛋白含量和葡萄糖含量、红细胞数、血红蛋白含量以及红细胞比积均低于健康草鱼;红细胞沉降率和白细胞数则高于健康草鱼;白细胞的血式也有明显变化。病鱼鳃上的粘液很多,鳃丝末端膨大成棒槌状,苍白而无血色。鳃组织的病变,主要为炎性水肿和呼吸上皮细胞、粘液细胞及间充质细胞增生,并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渗出。炎性水肿的发生使鳃小片的呼吸机能受到障碍和破坏;由细胞增生引起的鳃小片融合大大缩小了鳃的气体交换面积,因此当大中华鱼蚤大量寄生时,导致病鱼窒息死亡  相似文献   

3.
正草鱼肝胆综合征是草鱼养殖中频繁出现的一种常见鱼病。每年的6-10月份均可发生此病,主要危害对象以高温季节未达商品规格草鱼。发病率高、死亡量大、易反复、治疗周期长、治疗难度大是该病的发病特点。病鱼鱼体发黑,尾鳍、背鳍末端发白,掀开鳃盖,可见鳃部黏液明显增多,附着杂物,鳃丝肿大并伴有局部充血现象,有的病鱼鳃丝末梢发白。将活  相似文献   

4.
《中国水产》2000,297(8)
一、草鱼的烂鳃病一般是由鱼害粘球菌引起的。烂鳃病的主要症状是;解剖观察病鱼的鳃部,明显可见鳃片上有泥灰色、白色或蜡黄色的斑点,鳃片的表面,尤以鳃丝末端粘液很多,并常粘附着淤泥和杂物碎片,有时亦可看到瘀血和斑点沉积在鳃片上。严重患病病鱼的鳃盖片中央,表皮由于被鱼害粘球菌感染后腐蚀成近圆形或不规则的透明小窗,故有“开天窗”之称。[诊断烂鳃病]1.组织病理观察,明显可见病鱼的鳃,特别是鳃丝、鳃小片由于粘球菌的侵袭而坏死、崩溃,往往不能辨认其细胞形态。呼吸上皮组织、呼吸上皮细胞及流经其间的红细胞均已坏死,…  相似文献   

5.
正烂鳃病是水产养殖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在"老三病"、败血症以及暴发病、并发症、综合征等鱼病中都有不同程度的"烂鳃"伴随发生,尤以草鱼最易患发烂鳃病,凡鱼患鳃病均以"烂鳃"为主要症状表现,发病症状非常明显,鳃上黏液增多,鳃丝肿胀,严重时鳃丝末端缺损,软骨外露,鳃盖"开天窗"。虽是常见病但又是不易治好的鱼病之一,也是最易造成死亡的主要鱼病,现将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6.
<正>一、细菌性烂鳃又称"乌头瘟"。本病是最重要的常见病之一,且常与肠炎、赤皮病并发,使病情复杂化,成为通常所说的"草鱼三病"。病鱼离群独游,行动缓慢、反应迟钝、呼吸困难、食欲减退或不吃食,体色变黑,尤其头部乌黑,病鱼鳃丝腐烂带有污泥,鳃盖内表面的皮肤往往充血发炎,中间部分常糜烂成一圆形或不规则形的透明小窗,俗称"开天窗"。鳃上的黏液增多、鳃丝肿胀,鳃丝末端腐烂缺损,软骨外露;鳃的某些部位因局部缺血而呈淡红色或灰白色;有的部位则因局部淤血而呈紫红色,甚至有小出血点。在病变  相似文献   

7.
4.草鱼烂鳃病【症状与诊断】病鱼体色发黑,特别是头部颜色更深,离群独游,或停留于池边水面、反应迟钝,剪开鳃盖可见鳃丝腐烂,并往往黏附腐屑和污泥,呈泥灰色或黄色。鳃丝腐烂往往是从鳃丝末端开始,进而向鳃丝基部和邻近鳃丝扩大,以至大部份鳃丝腐烂,仅露出鳃丝软骨。有的重症病鱼的鳃盖骨的内表皮坏死脱落,在鳃盖骨中央呈现近圆形或不规则的透明区,俗称“开天窗”。剪取一小块病变较轻的鳃丝组织,置于载玻片上,加一小滴清水,盖上盖玻片后,静置10分钟左右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到大量细长弯曲的杆菌,菌体喜好群集成柱状或草堆状,还可见到…  相似文献   

8.
孙风琴 《内陆水产》2003,28(7):28-28
细菌性烂鳃病是危害养鱼业的严重病害,其全国流行,时间4~10月,尤以夏秋流行较多。在15~30℃范围内,水温越高越易暴发流行,致死时间也越短。鱼养殖密度越高,水质越差,抵抗力越小,则越易暴发流行。本病常与传染性赤皮病、肠炎病、出血病并发。主要危害草鱼、青鱼、鲤鱼、鲫鱼及鲢鱼、鳙鱼等,尤以草鱼鱼种最宜发病。当提高警惕,严加防范。发病症状鱼行动迟缓,离群独游、体色发黑、头部尤重。检查鱼鳃可见鳃丝腐烂带有污泥,鳃盖骨内表皮充血,中间部分常腐烂成一个圆形不规则的透明小窗。取患部鳃丝镜检,可见鳃丝软骨外露,末端膨大、弯曲,鳃小…  相似文献   

9.
草鱼三大病并发的防治方法王志迁草鱼烂鳃、肠炎、赤皮三种病并发时,表现症状主要是:病鱼肛门红肿突出,肠管发炎,呈紫红色;鳃丝腐烂,带有污泥,鳃盖骨内表皮往往部分烂掉;鱼体表出血发炎,鳞片松离或脱落,鱼鳍基部充血,鳍条间的组织被破坏,未端腐烂。防治方法如...  相似文献   

10.
烂鳃病是养鱼生产中的主要危害病种之一。但草鱼烂鳃病可由细菌和寄生虫引起,应严格检查,正确诊断病情和对症及时治疗,才能保障生产的高产和高效运行。一、两类烂鳃病的相同点1.染病部位相同,都发生在草鱼鳃丝上。2.揭开鳃盖观察鳃丝都缺损、充血或糜烂。3.都可引...  相似文献   

11.
鱼病的研究,早期以寄生虫病为主,接着是鱼细菌性病的研究,最后才开始病毒的骈究。我国1952年开始研究寄生在草鱼苗和夏花鱼种阶段的鳃隐鞭虫,寄生鳃丝部位。在江苏、浙江养鱼地区十分流行,引起草鱼大批死亡。还有不少种类的原生动物,也引起草鱼发病,如车轮虫、小瓜虫、斜管虫、杯体虫等。由原生动物孢子虫引起鱼病较普遍。白鲢最敏感,草鱼也有寄生,病原体是鲢碘孢虫。草鱼细菌性病有:肠炎病、烂鳃病、白头白嘴病、赤皮病、疖疮病、白皮病、竖鳞病和尾柄病等。1954年浙江卫生实验院首先报道有关草鱼肠炎病研究,同时中科院水生所在浙江菱湖鱼病工作站分离到一种肠型点状产气单孢菌,对健康鱼进  相似文献   

12.
鱼病鉴别歌     
隐鞭虫病草鱼夏花,病七月发, 隐鞭虫侵,入鳃脑瓜, 鳃丝鲜红,粘液鼻拉, 体色黑暗,乱遭七八, 病体残身,鱼长不大。赤皮病青草鲤鱼,赤皮病瘟, 明水期间,细菌入侵,  相似文献   

13.
邹新群 《内陆水产》2002,27(9):33-33
鱼类患病后,对症下药方可药到病除,但有些鱼病症状相似,如不能正确区别,就会失去治疗良机。现将几种容易混淆的鱼病区别方法介绍如下,供养鱼户参考。出血病与肠炎病两种病均主要危害当年的一龄草鱼种,病鱼肛门红肿,肠道充血呈鲜红色,但出血病由呼肠弧病毒引起,而肠炎病是由细菌引起的肠道充血发炎,严重的呈紫色,剖开肠道无食,有血脓,观察体表,鳍条被蛀蚀,腹部膨大,挤压有黄色粘液从肛门流出。鳃霉病与烂鳃病草鱼多患这两种病,病鱼头部乌黑,鳃瓣苍白。但鳃霉病病鱼的鳃丝肿大、发炎,而烂鳃病则出现鳃组织腐烂、崩溃,鳃丝…  相似文献   

14.
正草鱼是世界上产量最高的养殖鱼类。我国草鱼养殖历史悠久,养殖技术较为成熟。草鱼养殖过程中,病害较多,春末夏初一般是"老三病"(烂鳃病、肠炎病、赤皮病并发症)的高发季节。根据烂鳃病发病原因可分寄生虫性、真菌性和细菌性三种。寄生虫性烂鳃病例进行镜检时,可发现车轮虫、指环虫、三代虫或黏孢子虫等常见寄生虫;而真菌性烂鳃病例的镜检则会发现鳃霉菌丝;细菌性烂鳃病病原包括鱼害黏球菌等。目  相似文献   

15.
2015年,山东省某养殖场工厂化养殖的斑石鲷(Oplegnathus puncatus)幼鱼(全长为15 cm左右)因病陆续死亡,15d内累积死亡率达40%以上.现场调查发现,发病池水温为21℃,盐度为30.患病鱼群散开、不聚集.病鱼身体侧偏,活力差,常贴底或者贴壁,严重者随着水流漂流.病鱼呼吸困难,口部持续张开,鳃盖开合频繁,对投喂的食物无反应.但病鱼反应灵敏,难以捕捉.临床检查和剖检可见病鱼鳃表面覆盖着大量黏液,鳃丝有损伤,肠道无食物.取病鱼鳃丝制成水浸片,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鳃丝上可见到许多直径约为30-70 μm的囊肿物,外观圆形或卵圆形,呈浅黄棕色.在苏木精-伊红染色的石蜡切片中,病鱼次级鳃丝末端粘连,许多上皮细胞膨大呈囊肿状.囊肿嗜碱性,内部均质化.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病鱼鳃丝呈棍棒化,鳃小片被大量黏液覆盖,表面光滑的囊肿细胞镶嵌其间.通过上述疾病现场调查、病鱼的临床检查、鳃组织的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病理观察,可以初步确定该病为斑石鲷上皮囊肿病.这是上皮囊肿病在中国养殖斑石鲷中首次被发现和记载.  相似文献   

16.
冻草鱼片的加工规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原料鱼的要求原料鱼必须是活草鱼或处于死后僵硬期前的草鱼,经逐尾检验合格后方可作为加工冻鱼片的原料。原料鱼的鲜度采取感观检验标准: 1.体表:有光泽,鳞片完整,不易脱落; 2.鳃:色鲜红,鳃丝清晰、  相似文献   

17.
草鱼出血病,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严重鱼病。这种病的症状是体色暗黑,微带红色,肌肉显现点状或块状充血,严重时全身肌肉呈鲜红色。部分病鱼的口腔、下腭、头顶、眼眶周围、鳃盖、鳍条充血。有的鳃丝  相似文献   

18.
<正> 草鱼出血病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严重鱼病。这种病的症状是体色暗黑、微带红色、肌肉显现点状或块状血斑,严重时全身肌肉呈鲜红色。部分病鱼的口腔、下颚、头顶、眼眶周围、鳃盖、鳍条充血。有的鳃丝苍白,肠道发炎。每年5~9月,这种病在各地流行,  相似文献   

19.
2015年,山东省某养殖场工厂化养殖的斑石鲷(Oplegnathus puncatus)幼鱼(全长为15 cm左右)因病陆续死亡,15 d内累积死亡率达40%以上。现场调查发现,发病池水温为21℃,盐度为30。患病鱼群散开、不聚集。病鱼身体侧偏,活力差,常贴底或者贴壁,严重者随着水流漂流。病鱼呼吸困难,口部持续张开,鳃盖开合频繁,对投喂的食物无反应。但病鱼反应灵敏,难以捕捉。临床检查和剖检可见病鱼鳃表面覆盖着大量黏液,鳃丝有损伤,肠道无食物。取病鱼鳃丝制成水浸片,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鳃丝上可见到许多直径约为30–70μm的囊肿物,外观圆形或卵圆形,呈浅黄棕色。在苏木精–伊红染色的石蜡切片中,病鱼次级鳃丝末端粘连,许多上皮细胞膨大呈囊肿状。囊肿嗜碱性,内部均质化。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病鱼鳃丝呈棍棒化,鳃小片被大量黏液覆盖,表面光滑的囊肿细胞镶嵌其间。通过上述疾病现场调查、病鱼的临床检查、鳃组织的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病理观察,可以初步确定该病为斑石鲷上皮囊肿病。这是上皮囊肿病在中国养殖斑石鲷中首次被发现和记载。  相似文献   

20.
黎英  王文成 《科学养鱼》2023,(10):60-61
<正>草鱼水霉病又称为白毛病,其病原主要为水霉菌。该病一旦发生在鱼群中传播速率极快,可导致病鱼体表鳞片脱落,病变部位出现棉絮状白色菌丝,继而引起组织发炎等症状且死亡率高。指环虫是一种鱼养殖过程中十分常见的寄生虫。该病原主要寄生于鱼的鳃部,可导致病鱼消瘦、鳃丝分泌过多黏液而呼吸困难和继发感染其他病原,继而导致较高的死亡率,给养殖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