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稻蟹综合种养是天津地区主推的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占全市稻渔综合种养总面积的90%以上。近年来,为了缓解扣蟹苗种对本地区稻田综合种养的制约,同时增加经济效益和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天津市尝试了"稻田-扣蟹""稻田-成蟹"综合种养模式,通过稻田蟹池工程改造、水稻种植管理、成蟹养殖管理、蟹种培育管理等综合种养技术的应用,获得本地区稻蟹综合种养的基础养殖数据,为天津市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
正黑龙江省为我国水稻种植大省,水稻种植面积达6000多万亩,位居全国第一位,推广应用稻鱼共作、稻蟹共作、稻鳅共作等稻田综合种养技术模式前景看好。我省自2013年推广应用稻田综合种养技术以来,在全省20余个县(市)年推广面积40余万亩,已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稻田综合种养技术在黑龙江省的推广尚处于起步阶段,规模还较小,还有很大的推广空间。一、利用网络资源,走产业化道路,带动稻田综合种养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正本文根据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稻蟹综合种养的生产实践,介绍了扣蟹暂养和稻商品蟹育肥、稻蟹综合种养等技术措施,并指出兴安盟稻渔综合种养应选择辽蟹。稻蟹综合种养技术既不是简单的"稻田养蟹",也不是"蟹池种稻",而是建立起水稻种植与河蟹养殖有机结合的多元生态系统。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在推广稻蟹综合种养技术时,不仅注重"一水两用、  相似文献   

4.
<正>天津自2020年起连续3年开展了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建设,2022年天津市稻渔综合种养总面积达到54.58万亩,以稻蟹综合种养模式为主。近年来,由于河蟹“牛奶病”病害,导致引入的扣蟹质量和数量都无法保证,且单一的稻蟹综合种养模式无法支撑起天津地区稻渔产业的发展。本试验以天津市旺鑫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为例,基于稻蟹综合种养模式,构建了稻-蟹-鱼、稻-蟹-虾两种多元化养殖模式,并通过种养产量和经济效益来探讨稻田多元化养殖模式的可行性。现将试验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稻蟹共作技术示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5年,佳木斯市郊区水产技术推广站承担了省农委下达的"稻田综合种养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稻蟹共作"技术模式示范,示范区面积1000亩,计划亩产河蟹20kg,实施"稻蟹共作"的稻田较稻田单种亩效益增加30%以上,农药施用量减少30%以上,化肥施用量减少30%以上.  相似文献   

6.
北方稻田蟹种综合种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方稻田蟹种综合种养技术是提高农田产出利用率的一项生态种养新技术、新方法,充分利用稻田中较为丰富的天然饵料,充足的氧气和水质环境条件,通过稻、蟹互利共生,减少稻田农药化肥使用,减轻农田污染,使河蟹在适宜的生态环境条件下生长,提高蟹种养殖肥满度、成活率和规格,实现优质水稻产量650kg/亩,蟹种产量65kg/亩,蟹种规格达到100只/kg~140只/kg,为北方地区的大规模河蟹养殖提供了优质河蟹种苗保障.  相似文献   

7.
<正>D稻田综合种养技术(北方稻蟹共作)技术概述:稻蟹共作的核心技术是"大垄双行、早放精养、种养结合、稻蟹双赢"。稻田栽插采用大垄双行,边行加密的方式,保证水稻一行不少一穴不缺、测土施肥、四周挖环沟、投放大规格扣蟹、科学投喂,达到水稻增产、河蟹增大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稻鲤共作综合种养技术试验与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6年,我市承担了省“稻田综合种养技术集成示范推广”项目“稻鲤共作”种养模式.示范面积600亩,计划亩鱼产量20kg,稻谷亩增产5~7%,实施综合种养的稻田较水稻单种亩均增效30%以上,农药施用量减少30%以上,化肥使用量减少30%以上.在省专家和项目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了项目计划指标,达到了预期目标.该项目充分利用我市水田资源,实现一水多用、一地多收,在稻鱼互促的生态循环种养模式下,稻因鱼而贵,鱼因稻而精,产出的稻鱼价格较高,从而提高水稻和鱼类共生互利的综合效益.现将有关试验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9.
<正>宿迁是农业大市,常年水稻种植总面积稳定在327.7万亩,沿湖、沿河约有95万亩低洼稻田适宜发展稻渔综合种养。2016年以来,在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的强力推动下,以及稻渔综合种养具有"投本少、易种养、周期短、产品优、效益高"的优点,全市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呈现快速发展势头,到2018年,宿迁市稻渔综合种养面积发展到23.8万亩,取得了较好社会、经济、生态效  相似文献   

10.
<正>近年来,安徽无为市稳步推进“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试验、示范,现稻渔种养面积发展到17.26万亩,稻渔种养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稳粮增收,一举多得”,进一步提高了效益,有力地推动了无为水产绿色高效发展。本试验在无为市陈斐家庭农场稻渔综合种养基地,选择了2块田,共50亩,开展水稻—小龙虾—鳜鱼种养试验,水稻为“桃优香占”、小龙虾为克氏原螯虾、鳜鱼为翘嘴鳜,尝试利用多余的小龙虾苗作为鳜鱼适口饵料,提高稻田资源利用率、  相似文献   

11.
正2019年,我们在江苏省现代农业(河蟹)产业技术体系昆山推广示范基地进行了"稻、蟹种"综合种养试验,试验稻田面积68亩,收获水稻143.6千克/亩、蟹种56.5千克/亩。现将试验小结如下。一、蟹池准备1.开挖鱼沟单块稻田5~10亩,共8个田块,2018年秋季收割完水稻后开始田间工程,在南北两边距田埂2米处挖上口宽5米、深1.5米、坡比1∶2.5的东西向鱼沟。  相似文献   

12.
2016年饶河县水产总站及水产技术推广站依托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制定2016年稻田综合种养技术集成示范推广项目实施方案,以饶河县挠力河河蟹农民专业养殖合作社为实施主体,在大佳河乡桦林村建立饶河县稻田综合种养技术集成示范推广项目示范基地.示范基地面积600亩,其中稻田养蟹面积500亩,稻田养鱼面积100亩.重点实施稻蟹综合种养,经测产验收,综合效益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13.
正2016年,我县承担并实施了"稻田综合种养技术集成示范推广"项目,在杜尔伯特县克尔台乡波贺岗水稻园区建立示范区,示范区面积1280亩,集成示范"稻蟹共作"辐射带动面积7000亩。同时尝试了"水稻—泥鳅—沙塘鳢"(套养)模式20亩。取得很好的成效,圆  相似文献   

14.
正安徽是个农业大省,水稻常年种植面积3000万亩以上,主要分布在沿江沿淮地区。长期以来农民沿袭"一麦一稻"、"一油一稻"、"一年双季稻"等传统种植模式,种植单一产量低,技术老化质量低,产品价格上不去,产出效益低。传统农区、传统粮区、传统种植模式下,农业如何转型发展,走上生态农业、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路子,安徽省大力发展稻虾综合种养产业给出了回答。目前,安徽省稻虾综合种养面积已发展到300多万亩,占全省稻田面积的十分之一。  相似文献   

15.
2013年,我省承担了农业部“稻田综合种养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稻鲤共作”模式示范,示范面积600亩,计划亩产10kg,实施综合种养的稻田较水稻单种亩均效益增加50%以上,农药施用量减少30%以上,化肥使用量减少30%以上。  相似文献   

16.
为增加稻田的综合经济效益,发展“二高一优”农业,1995年我们在高桥镇高桥村朱永明的两块稻田(总面积2.58亩)进行稻、鱼、蟹立体种养配套技术试验,初见成效。获得亩产稻谷310.1公斤,成蟹29.07公斤和成鱼163.2公斤;三项产品的总产值19187.74元,扣除物耗成本,总毛利14163.74元,平均亩毛利5489.82元。现将种养配套技术总结如下:1 试验方法和主要技术措施1.1 稻田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湖北省稻田综合种养技术推广现状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湖北省2016年稻田综合种养面积381.07万亩,较2015年新增79.77万亩。其中稻田养虾面积352.57万亩,稻田小龙虾产量达35.61万吨;"稻鳖共作"13.4万亩、"稻鳅共作"15.1万亩。为了进一步推动稻田综合种养健康发展,我们深入小龙虾养殖合作社和乌林镇李桥村个体养殖户,对从事水稻种植及稻田养殖的年限、水稻种植方式、销售情况等进行调研。一、调研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18.
<正>近年来,泰州市姜堰区大力推广稻田综合种养模式,面积达4200亩。种养模式有稻鸭、稻鱼、稻鳅、稻蟹、稻鳖和稻虾等,其中以稻虾为主要模式。笔者通过入户指导和走访调研,华港镇许庄村卢群2018年开展120亩稻虾连作模式成效显著,平均亩产小龙虾151.1千克、水稻640千克,亩效益5075.9元,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一、小龙虾养殖1.工程建设(1)地址选择:种养基地为姜堰区里下河地区华港镇许庄村卢群承包的120亩连片土地,土壤为  相似文献   

19.
<正>为进一步加快灵武市渔业发展,转变渔业发展方式,有效提高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2018年在灵武市梧桐树乡渔业养殖基地开展稻田集成流水槽综合种养技术研究与示范。在稻田建设高产高效循环流水槽开展水稻种植、稻田蟹养殖、流水槽草鱼养殖。收获后,41亩稻田集成流水槽综合种养共计实现总产值60.09万元,平均亩产值14656元,总利润73473.1元,平均亩利润1792元。  相似文献   

20.
我国是水稻种植大国,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谷物的产量一直居世界第一位。在温饱问题逐渐得到解决的同时,人们对粮食品质的追求也在不断的提高。随着水稻种植技术的不断改进及生态农业、增效、环保等诸多概念的提出,稻田综合种养模式逐渐形成并趋于成熟。稻田综合种养是一种以水稻为主、兼顾养殖的互利共生的稻田生态养殖模式,该模式在提升粮食产量、提高粮食品质的同时,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不但出售养殖动物可增加收益,由于品质的提高,水稻的产出效益也明显增加。经过多年的发展,稻田综合种养模式也从原来单纯的稻鱼共作向稻虾共作、稻蟹共作、稻蛙共作、稻鸭共作等诸多种模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