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袁圣 《海洋与渔业》2013,(12):64-64
病原或病因 洪湖碘泡虫(Myxoholus honghuensis)。 临床症状 被感染的病鱼眼球突出.咽部充血肿大,解剖开咽部可见肿大部化充满白色包囊。  相似文献   

2.
杨坤  翟凯旋  习丙文  陈凯  谢骏 《水产学报》2022,46(6):1085-1093
为探究洪湖碘泡虫在被感染异育银鲫不同组织器官中的分布及不同感染阶段的差异,实验采用显微镜镜检、PCR检测及组织病理切片相结合手段,对发病及隐性感染异育银鲫的肌肉、伪鳃、鳃、头肾等11个组织器官进行了广泛检测分析。显微镜镜检发现,在发病鱼的咽、伪鳃和鳃能观察到孢囊或成熟孢子;在隐性感染异育银鲫的咽上壁与副蝶骨间结缔组织、伪鳃及其血管周边观察到大量棕黄色结节,并含有洪湖碘泡虫的成熟孢子。不同组织器官DNA样品PCR检测发现,在发病鱼除肌肉外的其他10个组织器官中均检测到洪湖碘泡虫存在,其中伪鳃检出率最高(100%);隐性感染异育银鲫在咽上壁组织、伪鳃、头肾、体肾、脾脏及卵巢中检出洪湖碘泡虫,伪鳃检出率也为最高(26.7%)。组织病理切片显示,发病鱼咽上壁内分布着大量蜂巢状孢囊及成熟孢子,伪鳃被严重侵占和破坏;残存伪鳃鳃丝周边能观察到增殖和发育阶段的孢子生成细胞。综上所述,本研究首次报道了洪湖碘泡虫在发病和隐性感染异育银鲫不同组织器官中的分布差异,发现伪鳃可能是洪湖碘泡虫寄生和发育成熟的重要器官。结果为洪湖碘泡虫病的准确检验检疫和进一步开展致病机制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严重危害养殖异育银鲫“喉孢子虫病”病原的宿主范围以及不同宿主寄生虫株间的遗传差异,本研究广泛采集了金鱼、红鲫、异育银鲫、彭泽鲫、方正银鲫、淇河鲫、金背鲫等我国常见鲫复合种样品,采用18S rDNA PCR检测了各样品伪鳃的洪湖碘泡虫感染率,并进一步通过巢式PCR克隆测序获得部分样品洪湖碘泡虫的ITS2序列。PCR检测结果发现来自7个地区8种鲫属鱼类品系都存在洪湖碘泡虫的隐性感染,感染率为25.0 % ~ 88.2 %;ITS2序列分析表明感染鲫复合种的洪湖碘泡虫株系间序列差异较低,所获得的序列间仅有6个差异信息位点,平均遗传距离为0.003;不同来源虫株间共存在7种单倍型, 其中H1、H2和H3只出现在金鱼、红鲫寄生虫株,H5广泛存在不同来源的异育银鲫寄生虫株。系统发育分析显示,来自不同鲫复合种的洪湖碘泡虫聚集为2个分支,其中寄生金鱼的虫株与瓶囊碘泡虫亲缘关系较近。本研究结果为阐明异育银鲫“喉孢子虫病”的流行病学规律和防控疾病发生提供重要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4.
<正>病原吴李碘泡虫。症状吴李碘泡虫寄生在银鲫的肝脏等脏器,被感染鱼游动缓慢,严重感染时可见腹部膨大,解剖后可见鲫鱼腹腔有大量白色豆腐样包囊。流行情况主要感染鲫鱼成鱼,短期内可大量寄生。自5月到12月都可流行,秋后为甚。诊断根据流行病学、症状可初步诊断,取包囊压片显微镜检查发现大量吴李碘泡虫可确诊。  相似文献   

5.
异育银鲫咽碘泡虫病组织病理与病理生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咽碘泡虫(Myxobolus pharynae)病是近几年发生在江苏省盐城地区的大丰、射阳和滨海以及周边地区,引起养殖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大批死亡的一种黏孢子虫病,咽碘泡虫只特异地寄生在异育银鲫的咽部组织内,为了阐明该病对鱼体的损伤作用,我们对不同患病时期的异育银鲫的组织病理和疾病中期的病理生理进行研究。组织病理结果表明:疾病初期病鱼咽部略有轻度充血,咽碘泡虫以营养体阶段寄生在咽部黏膜下层的组织中,并开始形成由成纤维细胞包裹的小孢囊,其他组织器官无病理损伤现象;疾病中期由于小孢囊数量增加和囊内营养体分裂增殖并逐步发育为成熟孢子后体积增大,构成的大孢囊使咽部显著膨大,包裹小孢囊的结缔组织囊壁充血,逐步萎缩而变薄,成纤维细胞核固缩坏死,咽部黏膜层中的上皮细胞淡染、核固缩坏死,味蕾失去应有的结构,鳃组织细胞在鳃小片间严重增生,肾部分区域出现细胞坏死,肾小球肿胀,肾小管上皮细胞出现滴状玻璃样变性,肝、脾、肠和前肾无病理变化现象;疾病后期小孢囊囊壁、黏膜下层和黏膜层组织细胞进一步坏死崩解,出现孔洞,成熟孢子、坏死组织和血液一并流出孔洞,病鱼肠腔中有许多来自坏死的咽部组织细胞和成熟孢子,其他组织器官病理变化与疾病中期相似。疾病中期病鱼的病理生理分析结果表明:病鱼红细胞数量和大小、血红蛋白浓度、血栓细胞数量、血清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血糖、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和碱性磷酸酶都分别极显著低于健康鱼(P0.01),出现贫血;病鱼红细胞脆性、白细胞数、嗜中性粒细胞数、单核细胞数、总胆红素、肌酐、尿素和乳酸脱氢酶分别都极显著高于健康鱼(P0.01);淋巴细胞数和嗜酸性粒细胞数与健康鱼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由于咽碘泡虫的寄生部位鱼咽部严重膨大堵塞口咽腔并引发鳃组织增生、肾的损伤和贫血等变化,进一步发展为咽部组织坏死破裂出现孔洞流血,导致病鱼无法摄食和呼吸困难等功能障碍而死亡。  相似文献   

6.
在异育银鲫()引起的“喉孢子虫病”常会导致池塘养殖苗种和成鱼大量死亡。因此,建立一种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和易于操作的检测方法对于该病的早期诊断以及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洪湖碘泡虫18S rDNA基因序列设计合成两组特异性引物,通过外引物组和单条内引物组合及条件优化,建立了洪湖碘泡虫单管半巢式PCR检测方法,并对该方法的特异性、灵敏度及临床应用分别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该检测方法特异性好,只有洪湖碘泡虫扩增为阳性,瓶囊碘泡虫(Thelohanellus wuhanensis)及异育银鲫肌肉样品等均为阴性;最低检测灵敏度极限为4.2 copy/μL;对疫区养殖池塘健康异育银鲫的卵巢、肾脏及脾脏组织样品检测发现洪湖碘泡虫阳性率分别为40%、32%和8%,检出率显著高于普通PCR。因此,本研究所建立的检测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可应用于洪湖碘泡虫的早期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7.
洪湖碘泡虫(Myxobolus honghuensis)是引起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 Bloch)“喉孢子病”的重要病原, 每年导致养殖苗种和成鱼大量死亡。本研究通过隐性感染异育银鲫母本人工受精、实验室条件下受精卵孵化和幼鱼培育, 采用单管半巢式 PCR、荧光定量 PCR 和寡核苷酸荧光原位杂交等检测手段进行亲本、卵和幼鱼等环节的检测分析, 探究异育银鲫寄生洪湖碘泡虫是否存在经卵传播途径。结果表明, 所采用的 34 尾异育银鲫母本(A1~A22, B1~B12)的洪湖碘泡虫隐性感染率达 50%~75%, 其中, 卵和伪鳃检出率高于卵巢组织样品; 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荧光原位杂交在隐性感染母本的卵巢、伪鳃、肾、脾组织检测到洪湖碘泡虫前孢子生成阶段营养体; 实验室条件下阳性母本所产的卵经孵化和培育出的幼鱼 15 dph 和 30 dph 样品可以检出阳性(A1、A18、B8 和 B9); 荧光原位杂交显示 15 dph 幼鱼在伪鳃、鳃和肾脏组织检测出阳性信号。本研究进一步揭示了异育银鲫寄生洪湖碘泡虫存在经鱼卵传播途径; 研究结果可为相关疾病制定防控措施奠定重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正>碘泡虫是一类严重危害淡水渔业养殖的寄生虫。从经典分类学上看,碘泡虫(Myxobolus)属于原生动物亚界、黏体门、黏孢子纲、碘泡虫属,但因其拥有多细胞起源的特点,所以在分类上亦属于后生生物,并且人们找到了该种属于后生生物的分子生物学证据。在黏孢子虫种类的研究方面,在1991年,Landsberg与Lom首次报道了444种碘泡虫,2005年  相似文献   

9.
为了完善瓶囊碘泡虫的分类学特征及厘清其与洪湖碘泡虫的分类关系,实验采用形态学、组织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瓶囊碘泡虫进行了重描述,并与洪湖碘泡虫的分子标记进行了系统比较。结果显示,瓶囊碘泡虫寄生于异育银鲫的鳃,形成乳白色的圆形或椭圆形孢囊,直径为1.2~1.4 mm。成熟孢子壳面观呈梨形,前端较尖,后端钝圆,孢子长17.3~19.6 μm,孢子宽7.4~9.9 μm。两个极囊呈瓶状,大小不等。大极囊长6.4~9.7 μm,大极囊宽2.1~3.3 μm;小极囊长5.3~8.9 μm,小极囊宽2.0~3.3 μm。极丝圈数为8~11圈。组织学分析显示,瓶囊碘泡虫寄生于鳃小片间的上皮组织。BLAST分析显示,本研究获得的瓶囊碘泡虫的SSU rDNA序列与GenBank中瓶囊碘泡虫序列的相似性为99.5%~99.8% (KC425223-KC425225,MH329620,JQ690361,JQ690373,KJ725082,MN227351,DQ339482)。系统发育分析表明,瓶囊碘泡虫与洪湖碘泡虫形成姐妹支。瓶囊碘泡虫与洪湖碘泡虫分子标记序列的比较显示,这两种碘泡虫的序列相似性为98.2%~98.8% ,遗传距离为0.014~0.018,存在27个碱基差异。SSU rRNA二级结构分析显示,瓶囊碘泡虫和洪湖碘泡虫不同群体间的二级结构一致,两个物种间的二级结构存在明显差异,表明SSU rRNA二级结构可以作为鉴别瓶囊碘泡虫和洪湖碘泡虫的分子特征。本研究完善了瓶囊碘泡虫在异育银鲫鳃部的详细寄生部位,提出SSU rRNA二级结构可以作为有效鉴别瓶囊碘泡虫和洪湖碘泡虫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10.
<正>洪湖碘泡虫(Myxobolus honghuensis)是淡水养殖常见的一种寄生虫,主要感染鲫鱼,对鱼种和成鱼有较高的感染率,且致死率高。洪湖碘泡虫感染鲫鱼后,在鲫鱼咽喉部定植繁殖后形成包囊,包囊内存在大量孢子,随着孢子虫的繁殖,孢囊扩大,咽喉部肿大,堵塞咽喉造成鲫鱼吃食不便、体形消瘦、眼球突出、鳃盖外张无法闭合,因此,该寄生虫在江苏地区称为脑孢子和喉孢子。该病一般在每年6月中旬开始暴发,最长可持续到11月。该病广泛流行于江苏、湖北、湖南等地区,死亡率高达80%。由于黏孢子虫在鱼体和寡毛类体内寄生时没  相似文献   

11.
江苏盐城射阳地区主养的淡水鱼类为草鱼和异育银鲫,单个品种精养或者一种为主混养少量另一种品种。草鱼一般不会得孢子虫病,而鲫鱼容易得孢子虫病。鲫鱼的孢子虫病一般指的是粘孢子虫病。寄生于鲫鱼危害较重的黏孢子虫种类主要有五种,分别为鲫鱼碘泡虫、库斑碘泡虫、圆形碘泡虫、银鲫黏体虫、鲮单极虫,它们分别寄生  相似文献   

12.
叶志辉 《水利渔业》2002,22(3):54-54
鲫单极虫属于孢子虫纲、粘孢子目、碘泡虫科、单极虫属。孢子虫种类繁多 ,对渔业生产危害日趋严重。特别是球虫病、鲢碘泡虫病、饼形碘泡虫病、鲮单极虫病等。而关于鲫单极虫病对鲫苗种危害的研究不多 ,报道较少 ,笔者对鲫单极虫病进行了初步研究 ,力求为诊断、预防和治疗该病提供参考资料。1 材料与方法病鱼于 1998~ 2 0 0 0年取自四川省水产学校实习渔场、水产试验站及周围养鱼专业户池塘。病鱼检查是按《鱼病调查手册》(第二版 )的标准方法进行。对病鱼活动情况、出现的症状、危害、预防措施作了观察和记录。2 结果2 1 病原体鲫单极…  相似文献   

13.
正小瓜虫病又叫白点病,病原是原生动物多子小瓜虫。多子小瓜虫主要寄生于寄主的皮肤、鳍和鳃;感染部位上皮及结缔组织增生,形成白色囊泡,鳍条被挤压变形;严重感染者,鳍有不同程度的缺失。无鳞鱼、鳞片保护相对较弱的幼鱼以及免疫力低下的鱼更易受小瓜虫感染。小瓜虫病也是观赏鱼中最为常见的多发病之一,它的发病特点是传染快、流行广、危害大。目前用以治疗小瓜虫的药物多数只能杀灭小瓜虫幼虫,对寄生鱼体的成虫由于有表皮囊泡包裹着加上有黏液覆盖,有效药物浓度很难到达寄生的  相似文献   

14.
鲫鱼黏孢子虫病的主要特征、诊断方法与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黏孢子虫属于黏孢子虫门,黏孢子虫纲。在我国淡水鱼中发现的种类有500多种,全部营寄生生活。除少数寄生于蠕虫、两栖类、爬行类外,绝大部分寄生于鱼类。寄生于鲫鱼危害较重的黏孢子虫种类主要有五种,分别为鲫鱼碘泡虫、库斑碘泡虫、圆形碘泡虫、银鲫黏体虫、鲮单极虫,它们分别寄生于鲫鱼的鳃、头部、鳍、肌肉等不同组织器官。  相似文献   

15.
黏孢子虫(Myxosporean)属于黏孢子虫门,黏孢子虫纲。目前报道的种类有1200多种,全部营寄生生活,除少数寄生于蠕虫、两栖类、爬行类外,绝大部分寄生于鱼类。寄生于鲫鱼危害较重的黏孢子虫种类主要有五种,分别为鲫鱼碘泡虫、库斑碘泡虫、圆形碘泡虫、银鲫黏体虫、鲮单极虫,它们分  相似文献   

16.
洪湖碘泡虫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初步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建立一种灵敏、特异的快速检测异育银鲫寄生洪湖碘泡虫(Myxobolus honghuensis)的方法,本研究根据洪湖碘泡虫ITS-5.8S r DNA基因序列筛选出一对特异性引物Mh F/R,建立PCR检测方法,对反应条件进行优化,并通过特异性试验、灵敏性试验与临床检测验证其可行性。结果显示,建立的PCR检测方法能特异性扩增洪湖碘泡虫相应的基因片段,长度为479 bp,而对试验中其他9种粘孢子虫的扩增结果均为阴性;最低能检测0.1 pg的虫体基因组DNA。通过临床样品检测,PCR方法比显微镜检测的检出率提高了19.5%。结果表明,该PCR方法特异、灵敏,适用于洪湖碘泡虫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17.
在福州地区开展金鱼病害监测调查中,发现一种寄生于金鱼(Carassius auratus)咽部的粘孢子虫.为了明确虫株,本文以该粘孢子虫为研究对象,使用18S rDNA和ITS-5.8S 基因对其进行分子鉴定及系统发育树的构建和分析.结果表明,虫株形态与洪湖碘泡虫(Myxobolus honghuensis)相似,18...  相似文献   

18.
《科学养鱼》2003,(8):63-63
孢子虫是水生动物寄生原生动物中种类最多、分布最广、危害较大的一类寄生虫,目前危害比较严重的有球虫目的艾美虫病;粘孢子虫病中的鲫鱼碘泡虫病、圆形碘泡虫病、饼形碘泡虫病和鲫鱼粘体虫病、中华粘体虫病等。 1.艾美虫病:又叫球虫病,主要寄生在多种淡水鱼和海  相似文献   

19.
野鲤碘泡虫属于粘孢子虫类,由于其孢子具有几丁质壳片,杀死它具有一定难度,粘孢子虫病的治疗目前无理想的方法,有些种类(如眩晕病)还是口岸检疫对象,有些种类虽不引起大批鱼死亡,但使鱼完全丧失食用价值,对此,必须重视。2000年6月12日,我市清泉乡一网箱养殖户养的鱼患了野鲤碘泡虫病。 野鲤碘泡虫病的主要症状:它寄生于鲤鲫鱼皮肤及鳃等处,形成白色胞囊,随病情发展,胞囊增大,数目增多,严重时,皮肤、鳃充满胞囊。主要危害当年鱼种,可使鱼消瘦而死。 清泉乡网箱养殖户是今年开始放养的,患病时箱中鲤鱼规格为:50…  相似文献   

20.
<正>一、小瓜虫感染鱼体过程及症状在水温为15~20℃的实验条件下感染30分钟,部分小瓜虫幼虫钻入鱼的黏液里,但还没钻入鱼的表皮;感染1小时,部分小瓜虫幼虫钻入鱼体表皮,但虫体的部分身体还露在外面,没被鱼的上皮细胞包围;感染4小时,小瓜虫完全钻入鱼的表皮,被鱼的上皮细胞包围起来。从小瓜虫幼虫刚感染上鱼体到开始营寄生生活以及虫体发育成熟只需要96小时。鱼体感染小瓜虫幼虫之后,72~96小时看不出什么异常现象,与正常鱼相比,病鱼显得有些活泼,看上去很有精神,在水族箱中时游时停。感染120~168小时,肉眼可见鱼体表似披了一层轻纱,尾鳍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