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鱼类细菌性体表溃疡病、大黄鱼内脏白点病、三疣梭子蟹"红斑病"以及南美白对虾的急性肝胰腺坏死病,是近年影响浙江省海水养殖比较严重的细菌性疾病。细菌性因素引起的鱼类体表溃疡病流行速度快、范围广、危害程度比较严重,哈维氏弧菌是该病的常见病原。大黄鱼内脏白点病是发生在近年网箱养殖大黄鱼的严重病害,香鱼假单胞菌是该病的致病菌。梭子蟹"红斑病"是舟山围塘养殖三疣梭子蟹发生的一种暴发性疾病,其传播速度较快,一周内累积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宁德市网箱养殖大黄鱼内脏白点病及其病原菌的致病性,通过宏基因组分析及对比,初步判定内脏白点病病原菌为假单胞菌属细菌。将分离纯化后的菌株ND2018对健康大黄鱼进行腹腔注射回归感染试验,证实菌株ND2018为大黄鱼内脏白点病病原菌。结合菌株ND2018的全基因测序结果,最终确定菌株ND2018为变形假单胞菌。试验结果显示,变形假单胞菌ND2018为条件病原菌,菌液密度高于1×10~4 cfu/mL时,大黄鱼内脏出现白色结节症状,变形假单胞菌ND2018致病性得到体现。对白色结节内脏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显示,病鱼的肝脏、脾脏和肾脏组织均发生炎性病变,含铁血黄素沉积,变性或坏死组织细胞与菌体形成肉芽肿组织结节,即为肉眼可见的"白点"。该菌株对新霉素、卡那霉素、呋喃唑酮、环丙沙星、复方磺胺以及多黏菌素B敏感,对恩诺沙星、庆大霉素、氟苯尼考等20种抗生素耐药。本试验结果可为该地区网箱大黄鱼健康养殖和内脏白点病防预及治疗工作提供基础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在2016年大黄鱼内脏白点病病原菌耐药性普查工作的基础上,筛选出盐酸恩诺沙星和盐酸土霉素2种大黄鱼源假单胞菌的敏感性药物,首次在国内针对大黄鱼内脏白点病开展早期干预治疗试验,显著降低了该病的发病率及因该病引起的死亡率,其中,又以盐酸恩诺沙星的抗菌效果更为明显。本次试验以期探索早期防治大黄鱼内脏白点病的有效方法,在降低发病率的同时,指导养殖户科学用药,为保障渔药减量行动、节约渔药成本等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4.
杀香鱼假单胞菌是大黄鱼内脏白点病的致病菌,感染该菌常会导致养殖大黄鱼很高的死亡率和严重的经济损失。病原株NB2011编码典型的Ⅲ型分泌系统,可能是该菌重要的毒力因子,ExsA是控制此分泌系统表达的重要调控蛋白。为确认ExsA在NB2011致病过程中的作用,开发有效疫苗,实验采用双交换同源重组法构建了ExsA内部序列被卡那霉素基因替换的突变株,检测突变株与野生株对鼠巨噬细胞J774的黏附、内化和胞内增殖特性,并比较对大黄鱼的毒力变化,同时,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人工感染后大黄鱼内脏组织的病理变化。研究表明,巨噬细胞对突变株的内化率降低,内化的细菌在12 h内被清除,野生株在内化后虽然一段时间内数量稍有下降,12~24 h期间数量急剧上升;突变株对大黄鱼的96 h LD_(50)为2.59×10~7/mL,比野生株高数百倍;电镜切片中未观察到组织内有菌体的存在,表明突变株的毒力明显减弱,可以作为弱毒疫苗的开发对象。  相似文献   

5.
<正>大黄鱼内脏结节症,又称内脏白点病,是一种对大黄鱼养殖存在严重危害的细菌性疾病。2014年1月,浙江某养殖场出现此病症,并有少量鱼类死亡。本文就此案例对该患病鱼病症、诊断手段、防治措施进行总结,以为此病的深入研究以及完善养殖技术提供参考。一、主要病症鱼苗和成鱼都患病,养殖水温18℃,一般病鱼体表无明显病症,区别于诺卡氏菌引起的内脏白点病,不会引起明显充血和烂鳍。解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2013年春夏之际罗源湾海区网箱养殖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内脏出现白点症状的病原,从具有临床症状的大黄鱼内脏中分离到优势菌,经回接感染试验证实该菌为病原菌;分析该病原菌的形态特征、理化特性、分类地位及药物敏感性等特性,结合16S r DNA序列构建的进化树与假单胞菌属恶臭群中的变形假单胞菌同源性最高,在99%以上,并通过看家基因gyr B序列分析进一步验证该菌为变形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lecoglossicida);该菌对强力霉素、诺氟沙星、恩诺沙星3种抗生素敏感,对奥氟沙星、左氟沙星、四环素3种抗生素中度敏感。  相似文献   

7.
《海洋与渔业》2009,(2):44-44
病名:类结节病 病原:杀鱼巴斯德氏菌(Pasteurella piscicida)。 流行:广泛发生于石斑鱼、鲈鱼、鲫鱼、真鲷、黑鲷、香鱼等品种,南方网箱养殖主要危害大黄鱼、红鳍笛鲷等。水温超过20℃且降雨较多的梅雨期及盐度下降时较易发病。  相似文献   

8.
<正>日前,浙江省海洋水产所选派鱼类科研团队赴南麂岛开展"三服务"活动,重点解决大黄鱼寄生虫暴发问题。研究所团队专家深入发病严重的南麂岛国胜岙海区大黄鱼网箱养殖点,通过现场采样病鱼观察和解剖、详细询问发病情况,诊断此次病害为刺激隐核虫病。大黄鱼刺激隐核虫病又称白点病,为动物二类疫病,是对大黄鱼养殖业危害最大的疾病,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海洋水产所鱼类  相似文献   

9.
养殖大黄鱼加工和冰藏过程中鲜度和细菌类型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通过对养殖海水以及捕获、加工、流通和冰藏等整个供应链过程养殖大黄鱼的温度履历、感官、化学、微生物的品质监测,评估养殖海水、碎冰和加工过程中大黄鱼细菌卫生状况,分析其在整个过程鲜度和细菌相变化。结果表明,养殖海水和碎冰的菌落总数分别为4.99±0.41 lg cfu/g和3.90±0.32 lg cfu/g,大肠菌群数分别为30~450 MNP/100 g和低于30 MNP/100 g;新捕获养殖大黄鱼的菌落总数为3.82±0.38 lg cfu/g,假单胞菌数为3.13±0.58 lg cfu/g,嗜冷菌数为2.82±0.60 lg cfu/g,大肠菌群数为低于30 MPN/100 g;冰藏第18天时TVBN含量为28.62±0.51 mg/100 g,菌落总数、假单胞菌数、嗜冷菌数和大肠菌群数分别为6.24±0.06lg cfu/g、6.01±0.25 lg cfu/g、5.68±0.21 lg cfu/g和30 MPN/100 g。养殖海水和新捕获鱼中细菌种类繁多,革兰氏阴性菌分别占其总菌株数的64.9%和56.8%;革兰氏阳性菌分别占其总菌株数的27.0%和42.0%;优势菌群为黏性威克斯菌、腐败希瓦氏菌和假单胞菌属。加工结束后,假单胞菌(34.9%)、玫瑰小球菌(32.6%)和缺陷短波单胞菌(14.0%)成为主要菌群。冰藏第4天时仅分离出4种不同类型的细菌,腐败希瓦氏菌比例上升明显,冰藏第10天和第18天时,所占比例分别为63.5%和69.1%,是冷却链养殖大黄鱼产品的优势腐败菌。  相似文献   

10.
利用组织切片及超薄切片电镜技术对患内脏白点病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的肝脏、脾脏和肾脏3种组织进行病理学分析,探讨该病的致病机理。结果显示,大黄鱼的临床症状为体表无明显病症,脾、肾、肝等内脏有大量白色结节;组织病理显示,肝、肾和脾是感染损伤的主要靶器官,出现组织变性坏死,空泡化严重,炎性细胞浸润;病变组织均出现病理性结节。超微病理显示,病鱼肝、肾、脾细胞超微结构受损严重,尤以线粒体和细胞核损伤明显。线粒体肿胀,嵴断裂消失,空泡化;细胞核核膜破裂,染色质浓缩边集;肾脏和脾脏均发现大量菌聚集成团的病原。研究表明,大黄鱼内脏白点病的组织细胞病理变化特征显示了病原菌的入侵和危害,造成鱼体生理代谢紊乱,免疫力和抵抗力下降,鱼体终因无法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而导致死亡。  相似文献   

11.
利用组织切片及超薄切片电镜技术对患内脏白点病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的肝脏、脾脏和肾脏3种组织进行病理学分析,探讨该病的致病机理.结果显示,大黄鱼的临床症状为体表无明显病症,脾、肾、肝等内脏有大量白色结节;组织病理显示,肝、肾和脾是感染损伤的主要靶器官,出现组织变性坏死,空泡化严重,炎性细胞浸润;病变组织均出现病理性结节.超微病理显示,病鱼肝、肾、脾细胞超微结构受损严重,尤以线粒体和细胞核损伤明显.线粒体肿胀,嵴断裂消失,空泡化;细胞核核膜破裂,染色质浓缩边集;肾脏和脾脏均发现大量菌聚集成团的病原.研究表明,大黄鱼内脏白点病的组织细胞病理变化特征显示了病原菌的入侵和危害,造成鱼体生理代谢紊乱,免疫力和抵抗力下降,鱼体终因无法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而导致死亡.  相似文献   

12.
在海水鱼类养殖过程中,病虫害的威胁日益增大,这是水产养殖目前所面临的一个主要困难,遏制了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为提高水产养殖户的经济效益,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增加渔业产量,必须要做好鱼病的防治工作。基于此,对鮸鱼人工养殖过程中常见的鱼病案例进行分析,对鱼病的发生情况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综述水泥池内人工养殖鮸鱼常见的疾病,分别为香鱼假单胞菌病、淀粉卵甲藻病、双阴道吸虫病、车轮虫病和盾纤毛虫病,分别描述各类疾病的病原、病症、流行情况及防控措施,提出人工养殖鮸鱼时疾病预防的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13.
香鱼对水质的要求比较高,在富营养化水体里养殖香鱼,香鱼容易出现各种病害.本文根据内陆水库网箱养殖香鱼的试验观察,从香鱼的发病症状、疾病流行情况、分析发病原因、疾病防治、分析讨论等方面介绍了香鱼出血病的相关内容.  相似文献   

14.
大黄鱼刺激隐核虫病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大黄鱼养殖蓬勃发展,成为福建沿海主要养殖鱼类之一。随着养殖面积和放养密度逐渐加大,病害的种类也随之增多,发病的次数日趋频繁,危害性迅速增大,极大地限制了大黄鱼养殖业发展。其中由刺激隐核虫引起的白点病在大黄鱼人工育苗、养成中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病害,影响了大黄鱼成活率,给养殖者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本文通过对福建省霞浦、宁德、福清、罗源等地接诊试验、调查了解、分析研究,探索出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现总结如下。一、材料与方法1996年~2000年,从福建省霞浦、宁德、福清、罗源等地获得人工培育的大…  相似文献   

15.
冰鲜大黄鱼加工过程中的细菌学分析及关键控制点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探讨了冰鲜大黄鱼加工过程中鱼体温度变化及细菌总数和主要腐败菌假单胞菌的变化,分析了加工中的关键控制点。活鱼、加工结束后中心温度超过8℃的鱼的细菌总数、假单胞菌数分别为5.5×104、4.5×104cfu/g和3.3×104、1.4×103cfu/g;加工结束后中心温度未超过8℃的鱼,细菌总数和假单胞菌数分别为9.6×103、3.8×103cfu/g;冰藏2d、5d后鱼的细菌总数、假单胞菌数分别为1.1×104、8.6×103cfu/g和2.4×103、5.6×103cfu/g。并从细菌学角度确定了原料鱼、冰、预冷却、运输、加工是冰鲜大黄鱼加工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  相似文献   

16.
陈恒  王璐依 《科学养鱼》2023,(10):71-72
<正>创新升降式围栏是台州市椒江区近年来渔业养殖的亮点工程,也是大黄鱼养殖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体现。升降式围栏养殖空间大,水体交换良好,天然饵料可进入,加上低密度放养,使大黄鱼生长环境接近自然状态,大大降低其疫病发生概率;自动化、机械化操作箱体的整体升降可实现养殖产品外在品相和内在品质双提升,产业效益显著提高。现将创新升降式围栏养殖大黄鱼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大黄鱼刺激隐核虫病的防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近年来 ,大黄鱼已成为福建沿海的主要养殖鱼类之一。随着其养殖面积的扩大和放养密度的增加 ,病害问题日益突出 ,极大地制约了大黄鱼养殖业的发展。由刺激隐核虫 (Cryptocaryonirritans )引起的白点病在大黄鱼人工育苗及养成中已成为一大病害 ,给养殖者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笔者通过对霞浦、宁德、福清、罗源等地的鱼病接诊观察和分析调查 ,探索出较为有效的治疗大黄鱼刺激隐核虫病的方法 ,现总结如下。材料和方法   1 996~ 2 0 0 0年 ,从福建省霞浦、宁德、福清、罗源等收集了一批患有白点病的大黄鱼仔、稚鱼 ,以…  相似文献   

18.
冷藏大黄鱼货架期预测模型的建立和评价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建立和验证了用于预测冷藏养殖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鲜度和剩余货架期的特定腐败菌生长动力学模型。感官、VBN评价和微生物生长动态分析表明,大黄鱼在0℃、5℃、10℃时有氧贮藏的特定腐败菌假单胞菌(Pseudomonasspp.)在感官货架期终点菌数NS(CFU.g-1)的对数(lgNS)平均值为6.48±0.14。将获得的假单胞菌在0℃、5℃、10℃的生长实验值用于建立生长动力学模型,结果显示,最大菌数Nmax(CFU.g-1)受贮藏温度的影响不大,在3种温度下lgNmax为7.18±0.031。温度对最大比生长速率(μmax)和延滞时间(Lag)的影响,采用Belehradek方程描述,呈现良好线性关系,R2分别为0.991和0.996。获得0~10℃有氧贮藏大黄鱼的剩余货架期(SL)预测模型为:SL=1/(0.093 8T+0.086)2-(7.18-lgN0)/[2.718×(0.009 6T+0.082 8)2]×ln-ln(6.48-lgN0)/(7.18-lgN0)-1(T为贮藏温度,N0为初始假单胞菌数)。用大黄鱼贮藏在3℃和8℃的货架期实测值验证建立的模型,预测值和实测值的相对误差分别为-8.89%和-6.59%,显示建立的模型可以快速可靠地实时预测0~10℃有氧贮藏大黄鱼的鲜度和剩余货架期。  相似文献   

19.
河蟹细菌病病原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9~2004年对安徽省巢湖市境内8个乡镇的1300 hm2池塘、稻田养殖的中华绒螯蟹细菌性疾病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细菌性疾病主要出现“颤抖”、“黑鳃”、“肝腺糊化”、“腹水”和“烂肢或腐壳”等5种常见病症;从患病蟹体内分离、鉴定出嗜水气单胞菌、粪产碱菌、少动假单胞菌、反硝化产碱菌、产吲哚黄杆菌、产碱假单胞菌和苏云金芽孢杆菌等7株病原菌。  相似文献   

20.
中草药对水产动物致病菌抑杀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查阅近年来中药抑菌试验的相关文献,分别从中草药体外抑制弧菌属、气单胞菌属、爱德华氏菌属、黄杆菌属、假单胞菌属中的致病菌阐述,并归纳总结其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在体外抑菌试验中,五倍子和黄连对弧菌属致病菌的抑、杀效果较好;五倍子、五味子、乌梅对气单胞菌属致病菌的抑、杀作用较好;五倍子、诃子对爱德华氏菌属致病菌的杀菌作用较强;黄连、大黄对黄杆菌属致病菌的抑、杀效果理想;宣木瓜等对假单孢菌属致病菌的抑、杀作用较好;中草药对常见的水产动物致病菌体外抑、杀效果理想,体内抑菌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在水产养殖领域的运用具有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