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覆盖地膜具有提高土壤温度,保持土壤水分,改善土壤性状,提高土壤养分供应状况和肥料利用率,改善光照条件,减轻杂草和病虫危害等作用。海南省于1998年开始引进地膜栽培覆盖技术,目前我省地膜覆盖栽培面积达80%以上,农用地膜使用量和覆盖面积均在不断增长,地膜年均用量超万吨,年均覆盖面积在200万亩以上。地膜成为继化肥、农药后的第三大农业生产资料。但是随着农用地膜的长期大量使用,农膜残留问题日益突出,给土壤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等负面问题,  相似文献   

2.
残膜污染防治与可降解地膜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膜作为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在我国使用量十分巨大。2014年全国地膜使用量达到144万吨,比1992年增长了近3倍,年均增长率约为6%;新疆、山东和甘肃三地的地膜覆盖面积占到全国覆盖面积的38%。但传统透明塑料地膜性能稳定,不易降解,大量残留在耕地中,部分地区残膜量远高于我国75.0kg/hm2的残留限值,表现出积累效应明显、污染区域差异大、污染强度逐年增大的特征。可降解地膜是降低残膜对农田环境污染的有效手段,本研究考虑可降解地膜迁移、转化、归趋过程,利用残膜率、未出苗率、蚯蚓死亡率和重金属污染度指标,建立可降解地膜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模型,并将可降解地膜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为无影响、影响较小、中等影响和影响较大四级,为评价可降解地膜生态环境影响提供了一种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3.
采用文献资料调研和问卷调查方法,对北京市地膜使用与残留现状进行分析。调查结果表明,北京市年际地膜使用量呈波动性多峰值变化,而地膜覆盖面积未呈现出显著变化趋势;北京的主要覆膜作物类型为地膜玉米、地膜花生、地膜根茎叶类蔬菜和地膜瓜果类蔬菜4类;平均覆膜比例为80.00%,瓜果类蔬菜的覆膜比例高达90.00%;北京市使用地膜的厚度为0.005~0.014 mm,85.00%的地块使用地膜厚度符合国家标准;地膜平均使用量为88±51 kg/hm2,草莓的地膜使用量最大,约为200 kg/hm2;北京市大部分地区在地膜使用后进行地膜回收,回收方式为人工拾捡,地膜回收率约为83.00%±7.00%。  相似文献   

4.
为准确掌握黄河三角洲地区棉田土壤残膜的分布特征、科学制定棉田地膜污染防治对策,在黄河三角洲棉花主产区东营市开展了棉田地膜调查与残留监测研究,选择5个典型棉田进行取样,测定土壤中的残膜数量、分布密度及残膜面积等.结果表明:20年以上棉田的土壤地膜残留量为18.84~53.53 kg/hm2,地块间差异较大.地膜残留密度22.5万块/hm2~34.0万块/hm2,残膜大小差异较大;25 cm2以上的残膜占残膜总块数的94.1%,100 cm2~500 cm2的残膜占一半以上,500 cm2以上的大片残膜约占21%.黄河三角洲棉区,土壤中地膜残留以”残块大、厚度薄、回收难”为主要特征,并具有向深土层迁移的可能,生态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5.
河南省典型覆膜作物地膜残留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2014年采用问卷调查及取样检测方法对河南省典型覆膜作物(花生、棉花)地膜残留状况进行系统调查,分析其影响因素,并通过定点试验监测方法研究地膜残留系数,以期为河南省地膜残留防治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河南省花生、棉花覆膜种植区土壤耕层地膜残留量为6.8~37.3 kg/hm2,平均值为20.4 kg/hm2。花生地块地膜平均残留量为24.9 kg/hm2,棉花地块为13.5kg/hm2。不同取样点地膜残留量存在明显差异,主要与作物类型、地膜用量、覆膜比例、覆膜年限、土壤质地及回收情况有关,地膜用量越大、覆膜比例越高、覆膜年限越长,地膜回收率越低,地膜残留污染的风险越大;棉花地块的地膜残留量明显低于花生地块。花生和棉花地块的地膜残留系数分别为0.71%和1.11%。目前,河南省花生、棉花覆膜种植区地膜污染状况较轻,但如果不注重地膜回收工作,残留量会逐年增加,成为地膜残留污染区域。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乌兰察布市地膜使用和残留污染现状。明确土壤残留地膜污染程度.采用发放调查问卷和田间样品采集两种方法对该市典型区域进行了地膜残留调研,结合历年统计资料对该市地膜使用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1—2010年鸟兰察布市地膜覆盖面积和地膜使用量总体上呈现先直线下降后稳定回升的“V”字形变化趋势。2005年地膜覆盖面积和地膜使用量均迭到低谷.与2001年相比降低幅度为42.02%和40.28%,2010年地膜覆盖面积和地膜使用量较2005年增加幅度分别为67.60%和93.54%。鸟兰察布市基本维持着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模式,耕翻深度不足25cm,该地区地膜使用量为3.0-3.5kg/667m^2,大部分残留地膜集中在0-20cm层次,20-30cm层次残膜较少,0~30cm地膜残留量为0.8~6.4kg,/667m^2,初步认为鸟兰察布市地膜使用对农作物生长和产量基本没有负面影响.但必须警惕地膜覆盖面积和使用量大幅度增加后引发的环境污染和残膜污染威胁。鸟兰察布市无残膜回收机具.残膜通过耙耱和抛茬作业被带出农田,耙耱次数越多地膜残留越少。建议鸟兰察布市优化耕作制度,通过作物间合理轮作倒茬.推广后期揭膜技术、应用降解地膜、研制或引进地膜回收机具,并加强宣传培训、政策引导和法制保障等手段正确认识地膜残留危害.大幅度降低地膜残留污染。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摸清内蒙古农田地膜残留污染现状、明确地膜残留特征,制定符合内蒙古实际情况的农田地膜污染防治措施。【方法】在内蒙古典型覆膜地块布设地膜残留长期定位监测点,采用问卷调查和挖取样方的方法,对内蒙古2020年农田地膜残留情况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分析。【结果】2020年内蒙古农田平均地膜残留量101.7 kg/hm2,其中锡林郭勒盟、赤峰市、巴彦淖尔市、阿拉善盟平均地膜残留量127.66—145.83 kg/hm2显著高于其他盟市(p<0.05);鄂尔多斯市、兴安盟、包头市、呼伦贝尔市、呼和浩特市平均地膜残留量73.10—91.05 kg/hm2,显著高于乌兰察布市和通辽市(p<0.05);乌兰察布市平均地膜残留量44.20 kg/hm2,显著高于通辽市19.05 kg/hm2的地膜残留量(p<0.05)。农田地膜残留量随壤土、砂土、粘土变化显著增加(p<0.05)且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随着覆膜年限增加,农田地膜残留量呈递增趋势,覆膜年限超过30年后农田地膜残留量显著增加(p<0.05),覆膜时长与农田地膜残留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0.01—0.02mm厚度地膜残留量虽显著低于0.004—0.01mm厚度地膜残留量(p<0.05),但其与地膜残留量未表现出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内蒙古农田地膜残留量主要受土壤质地类型和覆膜年限影响。建议各盟市进一步加强地膜源头管控、推广地膜源头减量增效技术,每年开展地膜回收工作、加强耕地土壤培肥改良,多措并举构建农田地膜污染防治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地膜覆盖技术已成为广泛应用的农艺技术之一,但同时地膜残留污染也成为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问题。了解地膜残留现状对于合理利用该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选取甘肃定西市陇川乡为研究对象,采用咨询当地农民与典型样点采集的方法,对当地种植玉米地区的地膜残留状况进行调查与评价。[结果]该地区回收地膜以人工捡拾为主,0~20 cm土壤农用地膜残留量为6.45 kg/hm2。根据土壤地膜残留标准,该地区残留等级属于一级标准,残留量较小,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结论]结合当地特征,给出适合治理当地玉米地膜残留的措施,减小地膜的残留。  相似文献   

9.
为探索文山烟区烤烟生产地膜的适宜厚度,采用同田对比试验,就不同厚度地膜的揭膜难易程度、使用成本、物理特征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0.006、0.007 mm地膜易断裂残留于土壤中,且不易捡拾,0.008 mm及以上地膜断裂情况明显减少;0.006 mm地膜用量及均价分别为5 kg/667m~2、70元/667m~2,随着地膜厚度的增加,地膜的使用量及均价也随之增加;地膜覆盖后会出现不同程度变薄;透光率与地膜厚度无相关关系;地膜的拉伸负荷及断裂伸长率均随地膜厚度增加而变大。综合而言,0.008 mm厚的地膜使用成本适中,且能有效减少白色污染。  相似文献   

10.
残留在土壤中的地膜难以降解,随着地膜使用量和地膜覆盖面积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地膜残留在农田土壤中,对土壤环境造成影响,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笔者从制定相应的标准、出台政策措施、研发可降解地膜等方面提出了解决地膜残留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建议。  相似文献   

11.
正随着农膜使用量的逐年增加,"白色污染"问题愈加严重。回收废旧农膜,对于防治农业面源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搞好农村节能减排、建设美丽乡村、带动农业增产增效、增加农民群众收入有重要作用。一、农膜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环境的危害由于农田地膜结构稳定,在自然条件下能够在土壤中长时间存留,残留地膜对农业生产及农村环境都具有较大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12.
当前十堰地区农地膜使用量、覆膜面积、覆膜作物种类逐年增加,导致地膜残留量大,对农业环境造成严重污染。通过统计数据结合实际现状分析可知,深入推进农地膜污染防治、新型地膜更替已成为当务之急,对推动十堰地区环境保护和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十堰地区地膜使用现状和地膜回收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地膜污染问题的对策建议,为十堰地区地膜污染防治工作提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地膜残留污染防控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地膜已成为我国农业生产的重要物资之一,地膜覆盖已广泛应用到全国,尤其是北方干旱、半干旱和南方的高山冷凉地区,且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2015年地膜用量达145.5万t,覆盖面积达1 831.8万hm~2。地膜覆盖技术对保障中国食物安全供给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随着地膜投入量和使用年限不断增加,大量农膜残留在土壤中,不但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的持续进行,而且对农业环境安全与健康构成了巨大威胁。通过分析生物降解地膜替代、一膜两(多)用、机械化地膜回收等地膜残留污染防控关键技术的现状,提出未来应对地膜残留污染的技术措施和策略,为地膜覆盖技术合理应用和残膜污染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该省北方大部分地区年降雨量偏少,地下水位下降,地膜覆盖面积和使用量不断扩大.仅怀仁县地膜覆盖总面积达到4万hm2,地膜年使用量达到1500t,农田环境严重污染。2013年该县依托农村合作社,采取人工方法清理、机械方法清理等方法,尝试废旧地膜回收工作,为该省废旧地膜回收工作探索出了一条可行的路子。  相似文献   

15.
通过查阅资料、问卷调查和实地采样的方法对定西市地膜残留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定西市废旧地膜农田平均残留量为13.6kg/hm2,对土壤生态环境影响微弱。但还有近6万t的残留地膜未回收利用,或随意丢弃在农田之外,或被就地焚烧,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地膜农田残留量主要受覆膜年限的影响,覆膜年限越长,地膜残留量越大;除此之外,地膜残留量还受耕作模式和农民环保意识的影响,机械化耕作技术的推广导致农田残膜破碎度变小,深层土壤中的残膜量增多,农膜回收意识淡薄也导致农田中残膜量逐渐增多。为防止地膜残留污染进一步加剧,急需严格落实相关法律法规,建立考核监管机制;加强宣传引导,推广节约型地膜使用和回收技术。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该省北方大部分地区年降雨量偏少,地下水位下降,地膜覆盖面积和使用量不断扩大,仅怀仁县地膜覆盖总面积达到4万hm2,地膜年使用量达到1 500t,农田环境严重污染。2013年该县依托农村合作社,采取人工方法清理、机械方法清理等方法,尝试废旧地膜回收工作,为该省废旧地膜回收工作探索出了一条可行的路子。  相似文献   

17.
我国地膜应用污染现状及其防治途径研究   总被引:61,自引:8,他引:61  
地膜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物质资料之一,我国每年地膜应用量近百万吨,地膜覆盖面积1 000多万hm2,覆盖作物达40多种.地膜技术的应用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发展,但随着地膜应用量和使用年限的不断增加,大量残留地膜造成的"白色污染"不但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的进行,而且对农业环境的安全与健康也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农田残留地膜已经成为影响农业环境、破坏土壤结构、危害作物正常生长发育并造成农作物减产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对统计数据的整理分析,以及在国内外研究文献总结和归纳的基础上,对我国农用地膜应用、污染现状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论述.在此基础上,针对我国的地膜污染的现状,从地膜的标准化生产、节约使用、高效回收以及未来需要研发的新材料、新技术等方面提出相应的防治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8.
地膜具有良好的增墒保温与除草作用,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但地膜过量使用也带来了农业面源污染和土壤微塑料污染.为在全国尺度上更好地分析我国地膜使用的时空变化,本研究基于2010—2015年全国地级市地膜使用量数据,结合相关农业作物的产量数据,采用空间相关性分析、冷热点区域分析、核密度分析和标准差椭圆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全国地级市2010—2015年地膜使用量在全国尺度上的空间与时间变化.结果 表明:我国地膜使用量由2010年的118万t持续增加到2015年的145万t,但年增幅逐渐放缓;全局空间相关性分析表明,我国地膜使用一直处于较高的聚集状态,总体呈上升趋势,全局莫兰指数在2015年达到最高值0.6279.从空间分布来看,2010—2015年我国地膜使用热点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和新疆部分地区;而地膜使用量最大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我国2010—2015年地膜使用量重心向西移动约147 km,揭示我国西部地区地膜使用量逐渐增加.本研究表明,相关部门需着重关注地膜使用量呈现聚集、高密度使用的黄淮海平原、浙东丘陵、珠江三角洲、四川盆地和新疆地区,在这些地区要重点推行地膜回收复用等技术以降低地膜引起的土壤污染风险.  相似文献   

19.
四川攀西地区地膜残留量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多点监测的方法,研究了攀西地区地膜残留量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攀西地区平均地膜残留量为16.27 kg·hm-2,90%以上残留在耕作层,残留量显著低于新疆等北方地区;机械化耕作加大了地膜残留,人工耕作减少了地膜残留;覆膜前10年是地膜残留累积的主要时期,覆膜10年后地膜残留量相对稳定,耕作层以下地膜残留程线性累积的过程;生育期短和栽培管理复杂的蔬菜等作物加大了地膜残留。  相似文献   

20.
农田农地膜残留污染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农田农地膜残留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认为农地膜使用量大 ,厚度薄 ,回收率低 ,自然降解力差是农地膜残留的主要原因 ;提出了应用规范型农地膜 ,回收残膜 ,发展降解膜及运用“绿箱政策”等解决农地膜残留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