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等单位研究人员利用吉林省梨树县运行11年的中科院保护性耕作长期定位试验站,开展了4个不同玉米秸秆还田量处理即秸秆不覆盖还田、秸秆33%覆盖还田、秸秆67%覆盖还田和秸秆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丹江口库区坡耕地传统耕作措施和3种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土壤水分动态变化、作物耗水量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水分具有较大的影响,3种保护性耕作措施的全生育期土壤水分含量均高于传统耕作,其中免耕(NT)和免耕秸秆覆盖(NTS)在作物播种期可以显著增加播种期表层土壤含水量;免耕秸秆覆盖对总生物量和玉米产量有显著促进作用,在丹江口库区坡耕地上实施免耕加秸秆覆盖的保护性耕作措施,既有利于作物对水分的高效利用,提高作物产量,也可以减少水土流失和农业面源污染。  相似文献   

3.
吴丽 《种子世界》2021,(9):0180-0182
在吉林省地区,玉米属于一种最为主要的农作物,是当地农业经济发展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农产品。为进一步提高玉米种植效率与质量,全面提升玉米种植产量,同时做好玉米种植过程中的环保工作,当地针对玉米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力度越来越大,并逐渐探索出了全新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4.
秸秆覆盖免耕是保护性耕作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保护性耕作技术.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人们对抗旱防御技术需求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有了新的认识.本文重点综述了秸秆覆盖免耕的含义及对栽培玉米的作用与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做了简要展望.  相似文献   

5.
华北平原保护性耕作方式下冬小麦稳产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在华北地区研究了小麦、玉米一年两熟条件下不同耕作方式、不同品种、不同播量、不同播期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中玉米秸秆粉碎覆盖还田免耕播种小麦较玉米秸秆不还田翻耕、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旋耕播种小麦3年均表现为减产,减产幅度8.3%~25.0%;而通过选择适宜的品种、播期,增加播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保护性耕作方式下冬小麦的减产幅度。  相似文献   

6.
孔丽 《种子科技》2023,(10):121-123
合理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不仅能充分发挥土地资源优势,提升玉米的质量及产量,而且能完善玉米种植生产体系,促进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文章通过分析玉米种植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要点,探讨了玉米种植中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具体策略,并分析了玉米种植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效果,以实现玉米种植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7.
红壤旱地棉田覆盖种植对棉花生长和农田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近年来,覆盖种植作为红壤旱地保护性耕作措施之一,在农业生产上日渐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地膜覆盖和秸秆覆盖是南方红壤旱地保护性耕作中的两种主要覆盖方式。本研究通过分析不同覆盖方式对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对红壤旱地土壤温度、水分的变化,以及对土壤碳氮比的影响待,以期探讨不同覆盖方式下的生态环境效应,从而为红壤旱地推广适宜的覆盖种植措施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模式。  相似文献   

8.
社会的发展促使我国农业事业迎来新的发展良机,传统耕作模式已经无法取得良好的耕种成效,并造成耕地地力不足、活性下降、污染问题加剧等问题。因此,需要重视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通过对水土的保持,结合利用秸秆覆盖地表的方式减少土壤水分流失,有效降低生态压力。基于此,针对玉米秸秆还田和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与推广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9.
不同施肥模式下保护性耕作春玉米产量及经济效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保护性耕作采用少、免耕技术,地表有覆盖物,肥料一般不能通过翻耕、旋耕等方式与土壤混合,传统施肥模式不适用于保护性耕作。为解决保护性耕作推广过程中存在的施肥量不足、施肥模式单一、秸秆覆盖量少等问题,利用平衡施肥技术确定施肥量,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处理为耕作方式,包括翻耕、留茬免耕、整秆覆盖免耕,副处理为施肥模式,P、K肥随播种一次完成,尿素追施,一次追施、二次追施为副处理,进行保护性耕作不同施肥模式下春玉米产量与经济效益分析。结果表明,在施肥量一定的情况下,目标产量实现与耕作覆盖方式、施肥模式有密切关系。耕作方式与施肥方法最优组合为—A3B2(整秆覆盖免耕2次追肥),经济效益最高,对春玉米保护性耕作施肥管理要点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0.
玉米作为我国主要的农作物,其产量稳定对保证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玉米种植方式已无法满足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因此,需采取保护性耕作技术以及机械化种植技术。基于此,阐述了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优势,介绍了玉米保护性耕作模式以及玉米全程机械化种植技术,以期能提高玉米生产效率,保证玉米种植效益。  相似文献   

11.
为提高黑土土壤地力,对玉米秸秆还田和耕作方式进行筛选研究。以位于吉林省公主岭市的不同耕作方式试验为基础,设置3个秸秆还田耕作方式处理:秸秆粉碎深翻还田(CK),玉米高留茬宽窄行栽培+秸秆覆盖+快速腐解菌剂处理(KZF),秸秆粉碎深翻+快速腐解剂(SF)。利用Biolog生态板法,测定黑土玉米田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对不同耕作方式的响应。结果表明,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不同耕作方式的AWCD值均显著增大。培养期内,AWCD的变化顺序为:KZF>SF>CK。培养144 h,KZF和SF处理的AWCD值显著高于对照CK。不同耕作方式之间多样性指数H、优势度指数D和均匀度指数E均未表现出显著差异。主成分分析表明,耕作方式显著影响了土壤微生物利用碳源的能力。碳水类、氨基酸类和羧酸类是研究区微生物利用的主要碳源。玉米高留茬宽窄行栽培+秸秆覆盖+快速腐解菌剂处理(KZF)和秸秆粉碎深翻+快速腐解剂(SF)有利于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12.
旱地新3熟"麦/玉/豆"模式的内涵、特点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旱地新3熟“麦/玉/豆”种植模式集免耕、秸秆覆盖、作物直播技术为一体,具有抗旱节水,扩大大豆种植面积、提升大豆生产能力,改革耕作和收获方式、保护性耕作土壤等特点,以及省工节本增效和肥地环保生态等优点;四川省多年多点示范推广表明:该模式较传统模式经济益高140元/667m2以上,少施尿素4~6kg/667m2,易于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大豆产业化发展;通过多年的试验推广,总结了“麦/玉/豆”模式的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3.
小麦、玉米两茬连作保护性耕作技术是指在小麦、玉米生产过程中,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地耕作,用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并配套实施病、虫、草害防治和机械深松技术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该技术具有减少土地风浊、水浊,提高土地肥力和蓄水保墒能力功效,对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产增收、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种业导刊》2008,(5):46-46
农业部从2002年启动“保护性耕作示范县建设”项目以来,实施区域已扩展到北方15个省(区、市),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达到3062万亩,免耕播种面积约1亿亩,带动机械化秸秆还田面积3亿亩。  相似文献   

15.
轮耕对豫南雨养区夏玉米叶片衰老代谢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寻求豫南雨养区适宜的土壤耕作制度,秸秆处理方式设连续4年秸秆覆盖还田与秸秆清除2个处理,土壤耕作方式设4年间隔深松、4年免耕、3年深松+1年免耕和3年免耕+1年深松4个处理,共8个处理组合,研究秸秆处理和基本土壤耕作方式对夏玉米生育后期叶片衰老代谢及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覆盖还田和连续3年深松基础上免耕、连续3年免耕基础上深松处理,可以提高玉米穗位叶叶绿素含量和SOD、POD、CAT活性,降低MDA含量,延缓衰老进程,提高花后干物质生产量、经济系数和籽粒产量。秸秆覆盖还田比不盖还田产量平均提高10.68%;3年深松后1年免耕比4年深松平均增产2.60%;3年免耕后1年深松比4年免耕增产4.21%;秸秆覆盖还田结合3年深松后1年免耕比4年免耕秸秆不还田增产23.32%。多因素方差分析表明,秸秆处理方式和耕作方式及其两者的互作对产量都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6.
近些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在农业发展过程中,玉米种植行业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尤其是在玉米育种方面,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正在不断提升。玉米种植面积占据了粮食播种总面积的七成以上,多年以来,在全国范围之内,吉林省地区的玉米商品率、商品量、人均出口量、人均占有量均位列第一,吉林省地区的玉米种植产业,在吉林省乃至我国全国地区的粮食生产当中,都占据着十分关键的地位,有效确保了我国的粮食安全、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民的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17.
保护性耕作具有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减少能耗等优点,但能否将该技术集成应用于间作套种,尚需理论研究和具体实验依据。本研究通过2011至2012年度的田间定位试验,探讨不同耕作和秸秆还田方式对小麦间作玉米作物群体竞争、互补作用及产量的影响。试验设3种秸秆还田处理,分别是小麦带25 cm高茬收割立茬免耕(NTSS)、小麦带25 cm高茬等量秸秆覆盖免耕(NTS)及小麦带高茬等量秸秆还田翻压(TIS),以传统耕作(CT)为对照。秸秆还田后少耕间作的土地当量比高于传统耕作间作,且大于1,说明少耕小麦秸秆还田有利于提高间作优势;少耕秸秆还田降低了共生期小麦相对于玉米的竞争力,以NTS处理对小麦竞争力的影响最大,NTSS、NTS和TIS的小麦全生育期相对竞争力分别降低37%~54%、109%~141%和22%~24%。与单作玉米相比,NTSS、NTS、TIS和CT处理间作玉米的相对生长率分别高54%~59%、66%~71%、61%~63%和71%~78%,其中小麦秸秆还田间作处理中NTS更有利于发挥玉米的恢复效应。间作条件下,3种秸秆还田处理的产量较对照高6%~10%(2011年度)和4%~12%(2012年度),其中NTS增产显著。总体来看,间作群体籽粒产量与小麦相对于玉米全生育期的平均竞争力呈二次相关关系,当该竞争力在0.24~0.27时利于获得间作高产。本研究表明,秸秆还田配合少耕是调控种间竞争力的可行途径,其中小麦等量秸秆(小麦留茬25 cm)还田覆盖是优化小麦玉米竞争力的理想耕作措施。  相似文献   

18.
红壤旱地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定位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了秸秆覆盖和地膜覆盖这两种保护性耕作方式对红壤旱地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地表覆盖处理比常规处理土壤含水量高;进行地表覆盖可以降低土壤容重,尤其以地膜覆盖的变幅为最大,秸秆处理次之;并且地表覆盖可以降低土壤的pH,从而提高土壤中固态磷、钾的有效度;同时地表覆盖可以改善土壤肥力状况,从而促进作物生长,而以秸秆覆盖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9.
小麦秸秆覆盖对玉米产量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探索小麦桔秆覆盖的效果,三镇开展了小麦秸秆覆盖玉米的试验。1 耕作与方法1.1 供试土壤及品种土壤为酸性黄壤,肥力中等,前作为小麦分带种植,麦带宽66.7cm,预留带宽100cm。玉米品种为安单136,4月12日播种,4月30日移栽于预留行内,按(100 66.7)cm×26cm的宽窄地形式种植,种植3000株/667m2。1.2 处理设计设4处理:(1)小麦秸秆直接覆盖还土(250kg/667m2) 常规施肥;(2)小麦秸秆覆盖后接种酵素菌还土(250kg/667m2) 常规施肥;(3)小麦秸秆接种酵素菌堆腐10d后覆盖还土(250kg/667m2) 常规施肥;(4)小麦秸秆未覆盖 常规施肥(c…  相似文献   

20.
玉米种植保护性耕作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逐渐增加,农业领域发展迅速,对玉米的种植需求不断扩大。但是,在我国的个别地区,玉米的种植条件不是很优越,甚至因为自然条件恶劣,基本不符合种植玉米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对玉米进行保护性的耕作,一来产生一定的粮食作物,二来也可以提升土地的利用效率,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有鉴于此,笔者进行了本次研究,对玉米的保护性耕作进行了具体探讨,并结合玉米在不同种植密度、时期、品种等条件下所产生的不同结果,总结出适合我国西北地区种植的玉米耕作方式,为实际的种植过程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