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冬季治螟最有效的办法是掘稻根,因为有些螟虫的幼虫,在未割稻以前就躲到稻椿里藏起来了;所以我们一定要把稻根里的螟虫也除掉,这样才能不受螟害。这项工作,做得好坏,对来年螟害的轻重有重大关系;但是稻根大家感到太麻烦。拔吧,一颗稻根要蹬几蹬,非常吃劲,一天也只拔了二分地。掘吧,连泥带土也费时费力。现在我把苏南太湖农民黄怀忠  相似文献   

2.
[目的]明确黄山地区单季中稻稻纵卷叶螟和二化螟(以下简称“两虫”)偏重及以上发生条件下的绿色防控技术模式。[方法]选择在“两虫”发生偏重的田块,通过环丙氟虫胺与不同药剂防治“两虫”的田间药效对比试验,明确环丙氟虫胺对“两虫”防治效果。[结果]结果表明,于“两虫”低龄幼虫高峰期选择环丙氟虫胺防治一次,能有效控制水稻螟虫危害。[结论]强化监测,于“两虫”低龄幼虫高峰期选择对水稻螟虫高效的药剂环丙氟虫胺防控2次,能能有效控制“两虫”危害,达到控制水稻螟害,水稻增产增收的目的。该方法防治水稻螟虫用药量低,用药次数少,绿色环保,是植保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潘继兰 《北京农业》2012,(31):41-42
正棉铃虫防治技术①清理田园。拔棉柴及麦收后灭茬能破坏蛹室,提高虫蛹的死亡率。棉铃虫蛹一般分布在距植株2~30厘米范围内,入土深度在2.5~9.0厘米的范围内,拔棉柴后能使部分蛹暴露于地表而被冻死或被  相似文献   

4.
稻鸭前、中期共育阶段 1.水稻培育管理 (1)本田的前期管理。移栽前15天左右灌水、本田翻耕压青,待绿肥烂透后耙耖整平,有条件的放入雏鸭实行“鸭耕”,达到田平、虫(蛹)和杂草子明显减少。田间排水沟挖深35厘米、宽30厘米左右。  相似文献   

5.
坐苗也叫坐兜、发橿。概括各地情况,坐苗主要有以下几种:1中毒型坐苗:插秧后,禾苗返青分蘖缓慢,稻丛簇立,老叶枯黄,严重的全棵枯死,地下部白根不发,老根变为深褐色并掺有黑根。田  相似文献   

6.
1983-1984年系统调查了五个品种(“2961”、“竹广-29”,“70-1163”、“湘农早”和“戚优6号”)田间螟害株发展动态,查明水稻被害丛,枯鞘株,枯心株的发展趋势与幼虫钻蛀发育天数均呈“S”形曲线相关,建立了它们的模拟模型。各种螟害株增量高峰期出现于幼虫孵化后的期距如下:被害丛出现于孵后第5-11天,枯鞘株出现于孵后第9-13天,枯心株出现于孵后15-19天。由此提出在孵后9-11天施药防治较适宜。防治对象田则应根据被害丛率、枯鞘株来考虑。并报道了稻茎内二化螟种群存活率动态。  相似文献   

7.
早稻下插后,秧苗返青缓慢,分蘖少或不分蘖,叶片发黄,叶尖枯萎,植株矮小,根系变黑,新发根少,这种现象叫僵苗或称“坐蔸”、“发瘘”。水稻僵苗现象在稻产区都有不同程度发生,减产幅度20%~50%。早稻僵苗除秧苗素质差、叶龄小等本身因素外,环境是导致僵苗的主要原因。通常有如下六种情况: 一、根系中毒性僵苗稻田施用大量未腐熟的有机肥,或土壤长期淹水,使土壤缺氧,还原性增强,有毒物质如亚铁盐类、有机酸、硫化物等增多。当亚铁盐浓  相似文献   

8.
根据2001-2006年扬州市邗江稻区二化螟调查测报资料,统计分析了该种群的发生规律及其危害情况。结果显示,6 a间整个稻区二化螟一、二代蛾盛发期多出现于5月中旬和7月下旬,蛾和卵高峰期具多峰现象;2001-2003年越冬残留和一代幼虫量及螟害率变化一致,其余3 a间一代和冬后残留幼虫量变化相反,仅与一代螟害率一致,其中2003年螟害发生最重。研究还表明,除去外源因素影响,二化螟冬后残留和一代幼虫量高低可评估当年螟害率及预测翌年该虫发生程度。  相似文献   

9.
正水稻僵苗,是指水稻移栽后返青和分蘖期间发生的一种非侵染性的障碍性生理病症。这种病症在水稻栽培中大量发生,严重影响水稻产量的提高。因此,正确诊断僵苗成因,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促进僵苗早日转化,是提高水稻产量的一个重要环节。1.发病原因1.1耕层土壤长期积水,土壤质地结构不良,造成土壤通透性差,导致还原物质的积累。主要症状是插秧后地上部落黄不转青,生长停滞,老叶枯死,远看苗色黄中透红,稻丛簇  相似文献   

10.
经加工的豇豆干不但弥补了豇豆的淡季,而且原色不变,适口性更好。其工艺如下。选晴天早晨,将六七成熟的豇豆角摘下,剔除虫眼。用薄刃水果刀或刮须刀,将刀片一端让出1/4,左手拿刀,右手捏住豇豆角一端,从中间依次向前推送,一划两半。在另一端保留1厘米不要划开,取出豆角,将其分挂  相似文献   

11.
1、僵苗的症状表现僵苗的共同特点是植株矮小,叶片细瘦,直立不披散,稻丛呈簇立状,根细而稀,新根少。初期因发僵程度不同,长相长势有所区别,大致可分3个阶段:发僵,为黄化阶段,叶色较淡,矮小萎黄,锈根多,白根少,呈现出营养不良的症状;以后随着生理缺磷程度的加重,进入蓝化阶段,叶  相似文献   

12.
1.僵苗的症状表现僵苗的共同特点是植株矮小,叶片细瘦,直立不披散,稻丛呈簇立状,根细而稀,新根少。初期因发僵程度不同,长相长势有所区别,大致可分3个阶段:发僵、为黄化阶段,叶色较淡,矮小萎黄,锈根多,白根少,呈现出营养不良的症状;以后随着生理缺磷程度的加重,进入蓝化阶段,叶  相似文献   

13.
以“武运粳7号”为材料,通过不同稻作方式生产力比较试验,阐明了芽苗(乳苗)抛播稻茎蘖动态、干物质积累与分配、源库关系及产量形成特点,并提出了芽苗(乳苗)培育等关键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拔苗和剪苗对甘薯黑痣病发生的影响。[方法]利用甘薯黑痣病带病种薯育苗,比较拔苗和剪苗对甘薯黑痣病发生的影响。[结果]拔苗栽插会将黑痣病菌携带至大田引起发病,而剪苗则可以有效地阻隔黑痣病菌,防止黑痣病的传播蔓延。[结论]试验结果为控制黑痣病传播和推广剪苗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稻黑蝽Scotino pharalurida Burmeister属半翅目,刺肩蝽科,俗称臭瘪子。该虫在我地一年发生一代。以3龄以上高龄若虫为害扬花灌浆期的水稻对产量影响最大。低龄若虫群集于稻丛基部取食茎叶汁液,虫口密度高时可致下部叶片枯烂、稻株矮缩表现僵苗不发。水稻抽穗后爬到穗部吸食穗粒汁液产生大量不育及败育粒,直接影响产量。为了提高测  相似文献   

16.
在总结防治经验的基础上 ,整理出防治棉铃虫的四个最佳办法。一是多种中早熟品种 ,早收早翻地 ,即秋耕冬灌。结果表明 ,秋耕冬灌和带茬冬灌棉田比未秋耕冬灌成虫减少 3~ 4倍 ,幼虫减少 3.4~ 3.8倍 ,无埂棉田比有埂棉田百株幼虫减少 80倍。二是加大诱蛾力度 ,即用杨树枝把、性诱剂及高压汞灯诱蛾 ,经统计 ,1997年杨枝把诱蛾 148× 10 4头 ,性诱剂及高压汞灯分别为 34× 10 4头及 70× 10 4头 ;1998年杨枝把诱蛾 435× 10 4头 ,性诱剂及高压汞灯分别为10 0 0 0头及 90 0 0 0头。杨枝把诱蛾量大 ,成本低。三是冬春季铲埂除蛹 ,代代挖蛹 ,彻底消灭虫源 ,在上冻之前或在春季化冻后 ,对棉田、玉米、麦子、菜地、果园、苜蓿地的直埂、毛渠、斗渠进行挖蛹。根据调查 ,一代幼虫在菜地、苜蓿地化蛹。进行一次群众性挖蛹活动 ,以降低二代虫口数。根据二代棉铃虫幼虫期长达 18~ 2 0天 ,世代重叠 ,进行二次挖蛹 ,第一次与第二次间隔 8~ 10天 ,在棉田、玉米田埂坡面的水位线上 10 cm左右挖蛹 ,以降低三代虫口数。挖三代蛹 ,降低越冬基数。四是化学防治一代虫 ,消灭虫源。在一代棉铃虫百株幼虫达 3~ 5头棉田进行化防 ,这时天敌少 ,且兼治棉蚜。  相似文献   

17.
水稻病虫害防治必须遵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按照生态平衡原理,综合运用农业防治、人工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技术措施,系统控制病虫害的发生. 1.农业防治 ①处理稻桩.冬前或第2年3月底前翻耕,可压死部分螟虫越冬虫源.②灌水灭蛹.在越冬代螟虫盛蛹期(一般在4月中下旬)灌水淹没稻桩,淹死大部分蛹.③打捞浪渣.浪渣中有纹枯病和菌核病的菌核,打捞后晒干烧毁,可减轻上述病害60%左右.  相似文献   

18.
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二化螟又名蛀心虫、蛀秆虫、枯心虫。我国水稻主要害虫之一。一般年份因二化螟危害造成减产3%~5%,严重时减产30%以上。 1 危害症状 二化螟在水稻分蘖期危害,造成枯鞘和枯心苗;幼虫蛀入稻茎后剑叶尖端变黄,受害茎上有蛀孔,孔外虫粪很少,茎内虫粪多,稻秆易折断,别于大螟和三化螟危害造成的枯心苗。  相似文献   

19.
水稻工厂化育秧拔苗机械手及仿生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一种水稻工厂化育秧穴盘,设计机械手进行拔苗和抛植,以人手拔秧、抛秧的实测 为机械手的仿生设计依据,专门设计了机械手拔苗、抛植的秧苗硬化软塑穴盘,对平移型及转臂型的拔苗、抛植机械手3种方案进行了理论分析,认为平型较简单、适用和合理,设计了连杆杠杆型、平移型2种拔苗,抛植秧夹、16行拔苗抛秧机械手抛播按16000 ̄18000颗/h设计。  相似文献   

20.
园林苗木的起挖方式有两种,分别为裸根起苗和带土球起苗。其方法与质量要求各有不同。笔者将这两种园林苗木的起苗技术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