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变螺距诱导轮的设计计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有效降低泵的必须汽蚀余量,泵的吸入口可加装前置变螺距诱导轮。但变螺距诱导轮的设计方法还在摸索阶段。本文从分析变螺距诱导轮螺距变化规律入手,以诱导轮入口无汽蚀,出口扬程满足离心叶轮进口能量要求为计算依据,推导了诱导轮基本结构参数的计算方法。按照该方法设计的诱导轮可获得良好的汽蚀性能。  相似文献   

2.
离心泵变螺距诱导轮的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KONG Fan-yu  黄建军  L 《排灌机械》2008,26(3):10-14
为了提高离心泵的抗汽蚀性能,在离心泵叶轮入口处配置变螺距诱导轮,诱导轮设计为变螺距结构,以较小的叶片入口角获得较小的进口流量系数,以较大的叶片出口角产生足够的扬程,满足诱导轮本身的汽蚀性能要求以及离心叶轮入口压力性能的要求.基于诱导轮水力计算方法,分析了变螺距诱导轮的汽蚀性能及变螺距诱导轮重要参数组合,研究了诱导轮的螺距变化规律,给出了变螺距诱导轮应用实例,通过对不同的诱导轮的试验,结果表明,配置变螺距诱导轮的泵组具有良好汽蚀性能.鉴于所介绍的设计方法,考虑一定的尺寸、结构等因素,推出了一组变螺距诱导轮,以便对变螺距诱导轮的生产和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变螺距诱导轮流场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泵叶轮进口前置变螺距诱导轮能有效地提高泵机组的抗汽蚀性能。基于CFD技术,采用Fluent软件对变螺距诱导轮进行几何建模、选定边界条件等,数值模拟计算其内部流场。结合变螺距诱导轮的实例,给出了变螺距诱导轮内部速度与压力的分布情况以及粒子流动迹线图,得到了其内部流场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4.
变螺距诱导轮内流场空化数值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变螺距诱导轮的设计方法,确定了IH65—50—160型离心泵前置变螺距诱导轮的主要设计参数,采用Euler多相流模型和标准k-ε湍流模型、应用三维非结构四面体网格建模对离心泵前置变螺距诱导轮进行了三维数值计算,得到了其内部空化流场的压力分布和气液分布情况,并对空化工况下诱导轮内的气液分布规律和压力场进行了细致的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圆弧叶片进口可以改善诱导轮进口前缘的工况条件,增强自身的抗空化能力;通过分析叶片出口压力波动和进口气相份额升高的现象,探讨了流道内产生漩涡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基于空化流动数值模拟的变螺距诱导轮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变距系数与变螺距诱导轮性能的关系,基于水力计算方法,通过VisualBasic6.0对变螺距诱导轮公式编程,得出3组不同变距系数的诱导轮参数.并采用Fluent软件中的空化流动模型和混合两相流模型,实现了3个变螺距诱导轮模型内流场数值模拟,给出了其内部压力分布以及叶片吸力面空泡体积分布图.通过3组数据的比较,得到其内部流场的主要特征、螺距变化规律与诱导轮性能的关系,发现抗汽蚀性能随着变距系数的增大而变差,同时随着轴向长度的增加,产生的静压值下降.模拟结果表明,模型1抗汽蚀性能和静压值较优,并通过试验验证了配置模型1变螺距诱导轮的泵机组具有较好的抗汽蚀性能.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诱导轮的几何形状以及诱导轮与叶轮之间的相互配合对于高速离心泵的空化性能的影响,基于RNG k-ε模型和Schnerr-Sauer空化模型,对于高速离心泵在前置不同几何结构的变螺距诱导轮和多种诱导轮与叶轮的配合条件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与叶片直径线性变化的变螺距诱导轮相比,叶片直径为常数的变螺距诱导轮可以更好地改善高速离心泵的空化性能;诱导轮与叶轮直径轴向距离太小或者过大,将导致叶轮的压力系数与空化数减小,叶轮流道气相体积占比增加,高速离心泵的效率及扬程下降;另外,高速离心泵的空化性能随周向夹角改变而产生很大波动,但是变化规律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多工况高抗汽蚀性能的诱导轮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某流量调节范围(最大流量/最小流量)为30的低比转数高速离心泵,基于能量匹配法,设计了等螺距和变螺距2种结构形式的诱导轮.采用SST湍流模型和Rayleigh-Plesset空泡动力学模型,对离心泵多工况下的全流场进行汽蚀数值模拟,分析了离心泵多工况下的汽蚀断裂特性和气泡分布等流场特征,揭示了不同工况下带诱导轮离心泵的汽蚀断裂机理.在高速试验台上进行了离心泵外特性水力试验,试验结果与计算结果吻合较好.研究结果表明:能量匹配法是指导高抗汽蚀诱导轮设计的基本方法;随着进口压力的降低,带诱导轮离心泵在各工况下的汽蚀断裂特性不尽相同,大流量工况下的扬程断裂曲线呈大斜率形状快速下降,中流量工况下扬程断裂曲线呈直角形,小流量下扬程断裂曲线呈小斜率形状缓慢下降;相对于等螺距诱导轮,变螺距诱导轮具有更小的冲角和更高的扬程,使高速离心泵具有更宽的稳定工作区间.  相似文献   

8.
某型号液体火箭发动机推进剂泵压力脉动量级较大,诱导轮与离心轮匹配性不好,是导致泵内压力脉动较大,泵性能降低的重要原因.为了研究诱导轮与离心轮的匹配关系对泵性能及泵内压力脉动特性的影响,通过数值仿真计算方法,从诱导轮与离心轮的匹配性出发,分析了不同诱导轮方案,以及诱导轮与离心轮相对位置变化对泵内流场特性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大流量高速离心泵,诱导轮出口保持一定长度的等螺距段,有利于改善离心轮入口流动情况,提高泵的性能;诱导轮叶片转折角过大,会导致离心轮进口回流,降低泵的性能;与诱导轮结构方案相比,诱导轮与离心轮的相对位置对泵性能的影响较小;诱导轮与离心轮轴向距离过小会造成离心轮内流动不均匀,泵性能下降;综合考虑汽蚀性能、压力脉动水平和效率,泵方案设计选用进口变螺距、出口等螺距的诱导轮方案.  相似文献   

9.
通过添加绘制变螺距螺旋面展开图命令实例,阐述了如何运用AutoLISP语言在AutoCAD中进行命令扩充的方法和应用程序的设计方法,并提供了变螺距螺旋面展开图绘制的程序清单及程序加载和调用的方法。该程序一经调用,只要给出几个相关的参数,即可绘出变螺距螺旋面展开图。  相似文献   

10.
基于PROE的螺旋线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涛 《当代农机》2007,(8):52-53
针对螺旋线的设计,介绍了基于PROE的设计思路,结合具体的设计案例,讲明了变螺距螺旋线的制作过程,同时重点介绍了异型螺旋线的设计方法,并给出具体制作过程。  相似文献   

11.
李平  蒋恩臣  丁乔 《农机化研究》2005,(1):129-130,133
通过对螺旋开沟机所输土块的运动及受力情况进行分析可知:当土块与坑壁之间的摩擦力能阻止土块随叶片旋转时,土块在螺旋叶片上所受作用力相互平衡。由此,推导山立轴柱形变螺距螺旋开沟机的临界转速。此即为保证土壤在螺旋而上上升的基本条件,而实际转速则大于临界转速。该分析为进一步设计立轴柱形变螺距螺旋开沟机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在诱导轮设计过程中引入环量分布规律来控制叶片不同叶高处的叶片安放角,根据轴流泵相关设计经验,选取非线性环量分布,在原型泵的基础上,设计了一新型诱导轮,并通过数值计算的方法,研究非线性环量分布对诱导轮性能的影响。水力设计计算结果表明:出口环量分布规律可作为诱导轮设计的控制参数,它直接影响诱导轮包角的大小。数值计算结果表明:非线性环量分布诱导轮对泵空化性能有明显提高,对泵外特性影响有限。  相似文献   

13.
为减少对经验参数的依赖性,在诱导轮设计过程中引入出口环量分布规律来控制叶片不同叶高处安放角,根据3种不同函数表达式的出口环量分布,设计了3种不同类型的诱导轮,并通过数值计算的方法,研究了出口环量分布对诱导轮性能的影响.水力设计结果表明:出口环量分布规律可作为诱导轮设计的控制参数,它直接影响诱导轮的包角大小和叶片长度.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减小轮毂侧环量,增大轮缘侧环量,可防止叶片轮毂因安放角过大而扭曲严重,进而提高叶片水力效率;同等流量下,二次递增型诱导轮扬程最高,有利于提高离心轮的抗汽蚀性能;二次递增型诱导轮综合性能最好,而线性递增型诱导轮综合性能最差;水平型诱导轮内部流场最稳定,但进口轮缘处有较强旋涡产生.因此,在诱导轮设计过程中,选用二次递增型出口环量分布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14.
生物质连续热解反应装置的变螺距螺旋输送器设计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研制了带有变螺距螺旋输送器的生物质连续热解反应实验装置,对变螺距螺旋输送器参数进行了设计.冷态实验结果表明,变螺距与正、反向螺旋相结合的物料输送方式,更易于热解挥发物顺畅地由尾端排出,保证了连续热解反应的正常进行.该装置对一般生物质处理量约为30 kg/h,停留时间5~ 10 min,能满足连续稳定热解反应的要求,可开展多种农林生物质连续热解反应的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5.
在分析变径变螺距榨螺参数化线形的基础上,列出了螺齿线形的简化方程。同时,探讨了物料在榨膛内的填充和压榨情况,建立了榨螺体积计算的简便模型,提出了计算压缩比的一种新方法,为变径变螺距榨螺的后续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现有旋耕起垄机普遍才哟过单螺旋等螺距的刀片排列方式,存在易堵塞刀片和极具振动大、耗油量高等问题.针对此问题研究设计双螺旋变螺距旋耕起垄机,通过刀片双螺旋变螺距的布置设计能有效的解决以上问题,试验表明该改进机型具有工作效率高,振动小、耗油量低,使用寿命长等特点,适用于旱地农作物旋耕起垄作业.  相似文献   

17.
泵诱导轮理论与设计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对诱导轮设计的两个重要性能参数--流量系数和扬程进行了理论分析和研究,提出了诱导轮的关键几何参数的确定方法及其设计步骤。具体设计实例的实验结果表明,文中提出的设计方法既能改善泵的汽蚀性能,又能保证泵的效率不受影响。  相似文献   

18.
变螺距螺旋离心泵叶片型线参数方程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李仁年  陈冰  韩伟  李琪飞 《排灌机械》2007,25(6):1-3,10
分析了变螺距螺旋线的一般方程,根据固液两相流在螺旋离心泵叶轮内轴向速度非等速的运动特征,以及螺旋离心泵的结构特征,推导了螺旋离心泵的变螺距叶片型线方程。该方程避免了螺旋离心泵一元设计理论对设计经验的依赖性和叶轮轴面流线分点的复杂性,同时对该类型泵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内部流场的数值模拟以及泵的性能改善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为了定量研究诱导轮对高速离心泵内部流场和性能的影响,分别对有诱导轮和无诱导轮的高速离心泵进行三维非定常全流道数值模拟,并获得其压力脉动特性和作用在叶轮上的径向力分布。通过对比分析发现诱导轮产生的扬程提高了叶轮进口压力,从而提升泵的抗汽蚀性能并且能增大泵的扬程,但对效率有一定影响。模拟结果还表明,有、无诱导轮的高速离心泵内压力脉动均主要是由于叶轮和蜗壳动静干涉产生,且主频与叶频相一致,加装诱导轮对泵内的压力脉动频率分布影响较小,幅值在小流量下有所增大而设计流量和大流量下则有所降低。加装诱导轮之后,设计工况和小流量下叶轮受到的径向力的均值与最大值都比无诱导轮模型泵稍大,其中设计工况下均值和最大值分别增大15.13%和18.4%。  相似文献   

20.
李进 《当代农机》2014,(3):63-65
对9FL-200型粪便固液分离机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挤压部分的改进及试验,提出了确定变径变螺旋推进器主要参数的方法,为变螺距、变直径、变螺旋圈数、功率消耗等参数建立了简便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