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杂交水稻穗萌的发生及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我国水稻基本上实现良种化,其中杂交水稻品种贡献较大,其作用较突出。为减少杂交水稻种子生产质量风险,作者对穗上发芽(穗萌)的发生条件进行了剖析,提出综合防治办法,为水稻杂交制种生产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本文应用相关和通经系数分析方法,对两种杂交组合方式的小麦F1代农艺性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春小麦品种间杂交组合F1代的穗粒数多于春、冬小麦杂种F1代的穗粒数;两种杂交方式的F1代单穗粒数与单穗粒重的关系极为密切,对其单穗粒重的贡献最大。为春小麦优质高产育种提供科学途径。  相似文献   

3.
对2015年秀洲区杂交晚稻引种试验种植的12个新品种进行了品种筛选的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杂交晚粳稻新品种甬优1540、甬优538、嘉优5号高产稳产性好,分蘖力较强,有效穗较多,齐穗、成熟早,株高适中,穗大粒多,结实率较高,表现综合性状优良,适宜秀洲区作单季晚稻移栽和直播种植,可作为扩大种植的优选杂交晚粳稻新品种。  相似文献   

4.
甬优12是浙江省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用甬粳2号A和F5032杂交培育的三系籼粳迟熟杂交稻品种。2017年在江山市石门镇泉塘村百亩示范种植,表现出稻株茎秆粗壮、有效穗数较多、穗大粒多、抗逆性强、产量高等优良性状,总结了其在江山市示范种植的特征特性及超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5.
杂交水稻不育系穗发芽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文红  杨威山 《种子科技》2002,20(5):284-285
杂交水稻种子穗发芽严重影响种子质量和商品性。试验表明,穗萌抑制剂和穗芽克对杂交水稻不育系穗发芽有抑制作用。在气候恶劣的连阴雨条件下,可降低穗发芽17.0-28.5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6.
选用分蘖能力强的西农优1号和分蘖能力中等的冈优725两个籼型杂交中稻为试验材料,在群体条件下跟踪调查主茎各节位分蘖的消长变化,结果表明:在带蘖大苗移栽时,主茎节上存在着秧田节位、过渡节位、优势节位和劣势节位4个节位群;秧田节位群具有有效穗数最多、穗粒数较多的特点,而大田优势节位群具有穗粒数最多、有效穗较多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吕玲  杨惠 《种子科技》2012,30(10):28-30
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杂交玉米产量比较试验中11个参试组合的产量与11个相关性状间的关联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性状对产量的影响顺序为:穗粗>出籽率>穗行数>行粒数>粒长>千粒重>株高>穗长>穗位高>茎粗>秃尖长。因而,在杂交玉米品种选育过程中,应当注重选择果穗比较粗、出籽率高、穗行数较多、行粒数比较多、籽粒比较长的组合,对于秃尖长、茎粗、穗位高等可放宽要求。  相似文献   

8.
甬优12是浙江省宁波市农科院用甬粳2号A和F5032杂交培育的三系籼粳迟熟杂交稻品种,2017年在江山市石门镇泉塘村百亩示范种植,示范方表现出稻株茎秆粗壮,有效穗较多,穗大粒多,抗逆性强,产量高等优良性状,总结了其在江山示范种植的特征特性及超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9.
化学杂交小麦优势鉴定及利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车京玉 《小麦研究》1998,19(3):25-27
本试验经过对6个杂交小麦(其中3个是CHA杂交小麦,3个相对应的T型杂交小麦的)的小区产量及千粒重、株穗数、主穗粒数、株同等性状的超标优势分析,结果表明:CHA杂交小麦的小区产量及各性状的优势与T型杂交小麦的优势相比,小区产量平均优势增加2.90%,千料重增加8.30%,株穗重增加2.43%,主穗粒数增加0.86%,株同平均优势降低12.80%,这给化学杂交小麦的利用带来有利的条件秒同密度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10.
春性杂交小麦优势测定与利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12个杂交组合对T型春性杂交小麦的株粒数、株粒重、株穗数、主穗小穗数、千粒重、穗长6个主要性状进行了超标优势分析,结果表明:所有组合的株粒重、株穗数、千粒重、穗长4个性状具有明显的正向超标优势,株粒数、主穗小穗数2个性状的超标优势表现为正负优势且幅度较大,分别为-19.2%~56.5%、-2.1%~5.3%之间。采用配合力的同亲回归分析,克旱9A和克82R27特珠配合力最高,其次为克丰二A×克82R67、克丰三A×克82R27。用2个春性T型杂种小麦和2个化学杂交剂制成的CHA杂交小麦,3个亲本(其中2个为对照品种)共7个品种,研究了群体密度对春性杂交小麦主要性状及其杂交优势的影响,明确了春性杂交小麦适宜的密度范围,为合理利用杂交小麦的优势效应采取高产高效的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