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四川省的麝类养殖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麝,俗称香獐、麝鹿、獐子等,是偶蹄目(Artiodactyla)、麝科(Moschidae)、麝属(Moschus)动物的总称。中国是麝类野生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有林麝(M. berezovskii)、马麝(M.chrysongaster)、原麝(M.moschiferus)、喜马拉亚麝(M.chrysogaster)和黑麝(M.fuscus)等5种,主要分布于四川、陕西、青海、西藏、湖北、贵州、黑龙江、吉林等省区。养殖业涉及的种类主要是林麝、马麝和原麝3种。  相似文献   

2.
麝的保护与饲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麝俗称“香獐”,属偶蹄目鹿科反刍动物。产于中国20多个省区、苏联远东沿海、朝鲜半岛、越南北部、尼泊尔、印度和不丹等地。中国的麝有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马麝(M.sifanicus)和原麝(M.m-oschifereus)三种,其中以林麝分布最广,  相似文献   

3.
原麝所产麝香是高端动物香料和珍贵中药材,价格极高,我国长时间都在采取杀麝的方式取香,导致野外原麝数量急剧减少,麝类所有种已由国家的Ⅱ级野生保护动物晋升为Ⅰ级野生保护动物。吉林省原麝资源主要分布于东部长白山区,通过调查和实地考察,并结合前人的调查,概述了吉林省长白山区原麝资源现状及其分布,分析了原麝资源保护工作中亟需解决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麝俗称香獐、麝鹿、獐子等,是偶蹄目、麝科、麝属动物的总称.有林麝、马麝、原麝、喜马拉亚麝和黑麝等5种,主要分布于四川、陕西、青海、西藏、湖北、贵州、黑龙江、吉林等省区.养殖业涉及的种类主要是林麝、马麝和原麝3种.   ……  相似文献   

5.
麝的繁殖和提高仔麝成活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工养麝和活麝取香获得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麝的繁殖和提高仔麝的成活率,是扩大麝群,增加麝的数量和麝香产量的重要途径。目前,全国大多数省(区)都在开展养麝生产活动,现将我们在养麝生产中麝的繁殖和提高仔麝成活率所采取的措施以原麝(Maschus moschiferus)为例做简要介绍,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麝 ,又名香獐、麝鹿等 ,属偶蹄目 (Artiodactyla) ,麝科(Moschidae) ,麝属 (Moschus)反刍动物。我国的麝主要可分为五类 ,包括 :原麝 (M moschiferusLinnaeus) ,林麝(M berezoviskiiFlerov) ,马麝 (M chrysogasterHodgson) ,黑麝 (M fuscusLi)和喜马拉雅麝 (M leucogasterJodgson)。我国是麝类野生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麝香产量和质量均居世界首位。然而随着森林的砍伐、栖息地的破坏以及人类的乱捕滥猎 ,近年来…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原麝(Moschus moschiferus)适宜生境的空间分布及生境需求,对其栖息地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以陕西宜川原麝省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应用GIS结合保护区红外相机、野外实测原麝分布点数据,利用R语言对MaxEnt模型优化后建模,对保护区原麝栖息地适宜性进行评价并分析各变量因子的权重值。结果表明:模型预测结果良好,保护区内原麝适宜栖息地面积约为61.36 k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0.75%;次适宜栖息地面积约为100.32 k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50.28%;不适宜栖息地面积约为37.86 k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8.97%。植被类型、海拔、坡度和距河流距离是贡献率排前4的环境因子。保护区内人为因素干扰比较小,原麝在针阔混交林、海拔1 200~1 500 m和坡度20°以上的生境中出现概率较高,建议根据生境适宜性调整保护区范围(尤其是实验区范围),并在山体之间建立廊道,加强对原麝及其生境的保护。  相似文献   

8.
多年来,原麝胃肠炎是我场圈养原麝的常见病之一,1978年至1983年间原麝胃肠炎发病率占麝群发病总数的75%,死亡率占死亡总数的60%以上,6年因此病共死亡11O头,从而,极大地影响了我场原麝麝群的发展和麝香产量的提高。为了寻求治疗原麝胃肠炎的有效方法和预防措施,1982年以来,我们对原麝胃肠炎的病因进行了观察、分析。并开展了治疗试验,由于预防措施比较得力,治疗及时,初步控制了原麝胃肠炎的发病和死亡,现原麝胃肠炎的发病率已大幅度下降,治愈率也由开始的40%提高到95%以上。现对原麝胃肠炎的发病原因及其治疗、预防措施等进行以下的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项平 《野生动物》1991,(4):7-8,14
原麝安徽亚种(Moschus moschiferus anhuiensis)仅分布于皖西大别山区,是华东地区珍贵的野生动物资源。本文作者根据调查及有关文献资料,试对安徽原麝资源的消长原因等问题进行讨论,为资源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一、分布据调查,安徽原麝目前分布的范围在东经115°20′~116°40′、北纬30°35′~31°50′的崇山峻岭之中,多栖息、活动于海拔500~1500m的针阔混交林,栖息地植被主要由马尾松、黄山松、杉树、苦槠、茅粟、袍栎、麻栎:栓皮栎、青冈栎、构树、映山红等植物组成;海拔500m以下的荒山及丘陵地带也偶见安徽原麝踪迹。据历史文献记载,50年代以前,安徽省原麝资源十分丰富,数量较多,分布亦较广,全省每年可收购麝香60多公斤。至50年代中期,在皖西及皖西  相似文献   

10.
马麝(Moschus chrysogoster)属麝科、麝属。是麝属动物中体形较大的一种,国内主要分布于西部高原山地,如青海、甘肃、新疆、西藏等地,青藏高原是其分布中心。在宁夏,马麝仅分布于贺兰山(含西坡内蒙古自治区),这是马麝在我国分布的最北缘。马麝是珍贵的药用动物,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相似文献   

11.
在陕西省北部宜川县黄龙山区捕获的10只(4♂,6♀均成体)麝类标本,经鉴定为原麝(Moschus moschiferusLinnaeus,1758)。它与分布于陕西南部的秦岭、大巴山一带的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 Flerov,1929)有明显区别,二者不同处为:1)原麝背毛终身具淡黄褐色斑点,而林麝成体无斑点;2)原麝体型稍大,体长一般800.00~900.00 mm,林麝体型稍小,体长一般700.00~800.00 mm;3)原麝头骨之泪骨宽度大于长度,林麝头骨之泪骨一般长宽相等。标本现保存在陕西省宜川县林业局。原麝发现于陕西省北部的黄龙山区,是继分布在我国黑龙江、吉林、辽宁、新疆、内蒙古、山西6省(自治区)之后的第7个新的分布省。原麝资源的不断扩大,对于保护及利用这一珍贵物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省原麝资源现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黑龙江省原麝资源现状于孝臣,赫俊峰(黑龙江省野生动物研究所哈尔滨150040)(黑龙江省自然资源研究所)史玉明,付玉昌(黑龙江省大兴安岭林管局资源处)(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林业局)原麝(Muschusmoschiferus)是黑龙江省最小的鹿类动物,也是...  相似文献   

13.
麝类动物(Moschus spp.)雄性个体可分泌麝香,是濒危珍稀资源动物,驯养是濒危麝类动物的迁地保护(ex situ protection)和麝香生产的重要方式。我国从1958年开始麝类驯养,初期的主要驯养麝种为林麝(M.berezovskii),从1990年开始马麝(M.sifanicus)驯养。论文总结了濒危马麝的分群驯养,归纳了麝场选址、麝场修建、圈舍设计、分圈分群及日常驯养管理等方法体系,对我国麝类驯养、资源保育及麝香生产等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4.
麝又名獐子 ,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麝香近年来一直被列为紧缺动物药材之一。人工养麝 ,既保护了野生动物资源 ,又为社会创造了财富。1 麝的特征习性我国麝有 3种 :马麝、原麝和林麝。马麝个体较大 ,但不产麝香。人工养麝 ,以林麝为主。年体重一般在 4~ 9公斤 ,体长约 70~ 80厘米。成年雄麝有一对上犬齿露出口外 ,腹下生殖器开口处有一香腺囊 ,用以分泌和贮存麝香。成年雌麝犬齿不露出口 ,无香腺囊。麝的饲养场地要求通风干燥 ,环境安静。一般以每 8平方米养 1只麝为宜 ,围栏砖墙要 2米以上。麝的觅食、排泄和反刍等活动较有规律。排泄后…  相似文献   

15.
安徽大别山原麝资源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顾长明  刘嵩 《野生动物》1998,19(1):14-15
本文报道了原麝在安徽大别山的现状,发现原麝在一些地区已经绝迹,分布范围正在不断缩小,只有50年代的60%左右.据1993~1996年四次野外调查,大别山的原麝种群数量正在急剧下降,且存在消失的危险.其原因除历史上对生态环境的人为破坏外,偷猎在90年代仍然很严重  相似文献   

16.
马麝(Moschus chrysogaster sifanicus)亦称香獐(Musk-deer),属哺乳纲(真兽亚纲),偶蹄目(反刍亚目),麝科,麝属,麝种,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也是现今全世界仅在我国幸存的一种珍稀药用动物资源,其主要分布于我国青海、西藏、甘肃、宁夏、四川和云南等地区.  相似文献   

17.
辽宁省原麝资源现状及保护管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些年来,由于原麝栖息生境不断的恶化以及乱捕滥猎,致使辽宁省的原麝分布区域缩小,种群类量减少,作于1994-1995年对全省的原麝资源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以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原麝(Moschus moschiferus)生境选择的有关资料为参考,对植被类型、食物、水源、人为干扰、气候五类主要影响原麝生境选择的生态因子加以分析,探讨原麝生境选择的生态机制,为合理保护原麝种群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麝资源的兴衰及拯救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麝香是雄麝香腺的分泌物,世界四大动物名香之一,为祖国医药珍贵的急救特效药物。因此,身价百倍。然而,高价的刺激,却导致麝资源的衰退。我国是世界上麝资源丰富的国家,麝香产量在世界上约占90%以上。苏联南部有少量原麝;喜马拉雅印度一侧,仅有2000头  相似文献   

20.
马麝(Moschus chrysogaster)属偶蹄目、麝科、麝属。在所有麝属动物中体型最大;两性均无角,雄性上犬齿发达或獠牙状,露出唇外;全身灰褐色(夏毛沙黄褐色);最突出特点是吻部较长,有一张似马的“长脸”,其外部特征明显区别于其它麝种。马麝还是珍贵的药用动物,2002年10月24日,经国务院批准,马麝升级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