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川贝母不同部位外植体对鳞茎再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筛选出诱导川贝母鳞茎的最佳外植体。选取生长不同时期的川贝母植株鳞茎外植体分别接入由不同激素浓度配比的培养基中,在不同培养条件下获得川贝母鳞茎快速增殖的最佳培养条件,并检测出再生鳞茎的总生物碱含量。结果表明:开花期鳞茎为鳞茎增殖的最佳外植体,其最佳培养基配方为MS+6-BA 2.0 mg.L-1+NAA 0.2 mg.L-1,川贝母出苗期、开花期和果实期植株鳞茎外植体再生鳞茎的总生物碱含量分别为0.180%,0.190%,0.182%,均高于野生川贝母鳞茎的总生物碱含量0.109%。  相似文献   

2.
以亚洲百合Elite中外层鳞片为外植体,研究了光暗不同培养条件下,苄基腺嘌呤(benzylaminopurine,BA)、萘乙酸(1-naphthlcetic acid,NAA)、蔗糖、活性炭(activated charcoal,AC)、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多效唑(paclobutrazol,PP333)对试管鳞茎诱导效果及诱导途径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鳞茎共有2种发生途径,1种是从外植体上直接诱导形成小鳞茎,第2种是外植体经诱导产生不定芽,40d后经不定芽基部膨大形成小鳞茎.光培养下小鳞茎的增殖系数高于暗培养,但小鳞茎直径小于暗培养.单因素试验中,蔗糖、AC及PP333均可促进小鳞茎的膨大;AC可以促进小鳞茎品质的提高,在含0.5g· L-1AC的培养基中,诱导出的小鳞茎抱合较紧实.SA可以促进小鳞茎繁殖系数的提高,SA浓度为0.5 μmol· L-1时,小鳞茎诱导率高达96%.多因素试验结果表明,培养基MS+0.5mg· L-1BA+0.6mg·L-1NAA+0.5g·L-1AC+0.5 μmol·L-1SA+5mg·L-1PP333+70g· L-1蔗糖最适合Elite试管鳞茎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3.
荷兰水仙组织培养再生体系关键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双鳞片法进行荷兰水仙组织培养,研究继代培养过程中影响出芽、小鳞茎形成和生根等的生长因子,并用多效唑(PP333)处理组培材料,研究PP333对继代培养材料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MS培养基中添加6-BA 1.0 mg·L-1、蔗糖15.0 g·L-1时出芽效果最好;MS培养基中添加6-BA 4.0 mg·L-1、NAA 0.2 mg·L-1、活性炭2.0 mg·L-1、蔗糖60.0 g·L-1时或MS培养基中添加6-BA 2.0 mg·L-1、2,4-D 1.0 mg·L-1、活性炭2.0 mg·L-1、蔗糖90.0 g·L-1时小鳞茎形成效果最好;MS培养基中添加6-BA 1.0 mg·L-1、2,4-D 0.5 mg·L-1、NAA 0.5 mg·L-1、活性炭2.0 mg·L-1、蔗糖30.0 g·L-1时生根效果最好.最适合荷兰水仙组培继代培养材料矮壮的PP333浓度为0.5 mg·L-1.该研究可为荷兰水仙种苗工厂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4.
NAA和2,4-D对东方百合组织培养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借助正交回归多项式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研究了NAA对东方百合"蒂伯"(Tiber)鳞片诱导小鳞茎及2,4-D对小叶片诱导愈伤组织的影响,以探讨东方百合组织培养中NAA及2,4-D的用量范围及最佳用量.结果表明, NAA诱导离体鳞片外植体产生小鳞茎的用量范围为0.15~0.9 mg·L-1,最佳用量为0.69 mg·L-1;2,4-D诱导叶片形成愈伤组织的最佳用量为3.2 mg·L-1.  相似文献   

5.
通过不同浓度激素、大量元素与冷藏处理等方法对亚洲百合'普利安娜'试管苗生根和移栽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1/2 MS添加0.2 mg·L-1 NAA可促进百合生根与鳞茎诱导,生根率为98%、鳞茎诱导率为85%;1/2 MS+0.5 mg·L-1 IBA+0.1%活性炭为生根培养最佳组合,生根率与鳞茎诱导率均为100%;鳞茎直径大于0.8 cm, 去叶留根,移栽前将试管苗于4 ℃冷藏4周,试管苗移栽成活率可达98%.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百合试管鳞茎诱导的系统研究,建立高效稳定的百合鳞茎诱导体系。以百合鳞片为外植体,分析不同因素对百合鳞茎诱导的难易及快慢程度。结果表明,MS,1/2MS,B5和N6作为基本培养基均能诱导形成小鳞茎,但MS较其他3种更适合诱导鳞茎的形成,且数量多。试验还表明,以不同部位鳞片作外植体,其内层鳞片诱导率最高;NAA浓度为0.5 mg·L-1且6-BA 浓度为1.0 mg·L-1时鳞茎诱导率最高,达78%;同时,百合鳞茎诱导率还受培养时间、不同糖源种类和浓度的影响,培养时间越长诱导率越高,添加30 g·L-1蔗糖诱导效果佳。  相似文献   

7.
以荷兰进口大花朱顶红品种"美丽参半"(HalfHalf)盆栽植株为材料,对幼嫩的子房和小花梗进行体外培养,建立了高效的植株再生体系。试验于2014年2月份采集刚刚抽薹而花苞尚未打开时的花蕾作为外植体。简化了表面消毒程序:在超净台中将包裹着外苞片的花蕾先用70%乙醇浸泡10min,然后用无菌水清洗3次即可。先去除外苞片,然后在无菌滤纸上用手术刀将小花梗和子房切片,厚度约1 mm,平放于诱导培养基上进行黑暗培养,温度25±1℃。在TDZ(0.25、0.5、1.0或2.0mg·L-1)+2,4-D1.0mg·L-1系列培养基上的比较试验后,结果表明:小花梗不定芽诱导适宜培养基为MS+0.5mg·L-1TDZ+1.0mg·L-12,4-D+30g·L-1蔗糖,p H5.8;子房不定芽诱导适宜培养基为MS+1.0mg·L-1TDZ+1.0mg·L-12,4-D+30g·L-1蔗糖,p H5.8。培养过程中,小花梗和子房的外表面陆续形成突状物,8周后形成不定芽,不定芽诱导率均达100%。为降低生长调节剂对试管鳞茎生根的影响,将带有不定芽的外植体转移至MS+蔗糖30g·L-1+琼脂8.0g·L-1(p H6.0)培养基上培养,温度25±1℃,光照强度54μmol·m-2·s-1,光周期为光照14h/黑暗10h。8周后,每个小花梗外植体平均可形成11.0个小鳞茎,每个子房外植体平均可形成9.3个小鳞茎。利用扫描电镜技术观察小鳞茎淀粉粒分布和形态特征;同时利用组织切片(苏木精和碘-碘化钾复染)对不同层次的小鳞茎淀粉分布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淀粉粒集中分布于鳞茎外层细胞,内层细胞较少;成熟淀粉粒呈圆球形,直径约25μm,表面较光滑。本研究为朱顶红种球生产提供支持,并为其鳞茎膨大机理(鳞茎和叶片的"库"和"源"功能)研究提供离体模型。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以川贝母鳞茎为外植体,研究了川贝母鳞茎在组织培养过程中的褐化发生及其控制措施。研究发现,引起川贝母鳞茎褐化的主要原因为创伤和消毒剂作用,可以通过减小伤口、降低消毒剂浓度和作用时间来进行控制,此外,控制褐化的有效措施还有调节培养温度、添加褐化抑制剂。结果表明,外植体采用HgCl2和次氯酸钠消毒8 min,置于添加了聚乙烯吡咯烷酮的培养基中,在光照周期8 h·d-1、温度为(25±2)℃,暗周期16 h·d-1,温度为(15±2)℃条件下培养可以明显降低褐化率,提高组培苗获得率。  相似文献   

9.
硫对设施水培大蒜光合特性及NPK元素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硫对大蒜光合特性和N、P、K元素吸收的影响,试验采取设施水培大蒜。结果表明,在0~2.25 mmol·L-1硫浓度范围内,光合色素含量、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胞间CO2浓度(Ci)随施硫浓度增加而升高,至硫浓度为2.25 mmol·L-1时最高;蒸腾速率(E)在1.50 mmol·L-1时最高;当硫处理浓度为3.75 mmol·L-1时,鳞茎和蒜薹中全氮含量最高;鳞茎和蒜薹中全P和全K含量均以2.25 mmol·L-1时最高,较不施硫处理分别高出235.98%,152.03%,41.11%和44.85%。  相似文献   

10.
大蒜试管微鳞茎形成的激素筛选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1/2MS为基本培养基,利用阿城紫皮大蒜茎尖试管苗进行离体培养试验。结果表明,添加不同激素浓度的培养基,对大蒜试管微鳞茎形成有促进作用,各处理条件下的鳞茎指数和鳞茎鲜重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以1/2MS+0.01mg.L-1NAA+1.5mg.L-1IBA+3%蔗糖+0.8%琼脂的培养基诱导大蒜试管微鳞茎形成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1.
饲料中有效能是供动物生长发育的基础.不同动物所用的有效能体系不同,目前大多数动物采用消化能、代谢能体系,但随着研究的发展与深入,发现最能反映饲料有效能的是净能体系.无论哪种体系,采用合理的测定技术准确测定饲料中的有效能值显得尤其重要,通过对饲料有效能值的准确测定可以实现动物所需能量的精确供给,减少养殖成本,使经济效益最大化.文章综述了几种有效能评价体系的测定技术.  相似文献   

12.
采用L(934)正交设计试验,对山茱萸浸提液中山茱萸多糖的酶水解法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研究,并对浸提液的中有效成分马钱苷含量进行了HPLC法分析。结果表明,山茱萸多糖浸提的最佳工艺为:液料比1∶5,浸提时间4 h,浸提温度80℃,果胶酶添加量0.55 g/L。用HPLC法测定出的山茱萸浸提液中马钱苷平均含量为0.512 ...  相似文献   

13.
为探明客源市场生态旅游消费的潜在特征,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就长沙市居民对湖南金洞生态旅游开发的意向等问题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生态旅游符合人们“回归自然”的旅游新时尚,有着极大的开发空间,指出生态旅游的开发要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开发的产品要以休闲度假类的大众产品为主,开发生态旅游都市客源市场还要多种渠道并用,尤其是要注重媒体的宣传.  相似文献   

14.
板栗属壳斗科栗属(Castanea mollisima Blume),其种子属于顽拗型种子,不耐贮藏。基于近年来板栗贮藏保鲜技术研究成果,从合理采收、贮前处理、贮藏方法等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5.
切花菊耐热性鉴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8个切花菊品种为材料,通过对离体叶片进行50℃高温胁迫后,采用电导法、电阻抗图谱法测定电导率、电阻,并对大田栽培植株进行田间高温胁迫试验,比较品种间的耐热性。结果表明:电导法测得的50℃直接相对电导率、修正相对电导率和电阻抗图谱法测得的胞外电阻在品种间有明显差异,但与田间高温胁迫法测定的热害指数不完全一致。电导法和电阻抗图谱法都可以作为测定切花菊耐热性的方法,但需要结合田间耐热性观察。  相似文献   

16.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创刊年代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河北农业大学前身—直隶农务学堂诞生,经几易其名,于1958年更名为河北农业大学至今。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直隶高等农业学堂时期创办了《北直农话报》,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更名为《直隶农务官报》,中华民国七年(1918)改出《农学月刊》,中华民国十七年(1928)易名为《河大农刊》,中华民国二十三年(1934)更名为《河北通俗农刊》,中华民国二十四年(1935)易名为《河北农林学刊》,1948年更名为《河北农学院研究专刊》,1959年更名为《河北农业大学学报》至今。《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前身诸刊都与现时的《河北农业大学学报》有着一脉相承的历史渊源,各刊之间联系紧密,连续性、继承性强。因此,《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的创刊时间应追溯至1905年创办的《北直农话报》。  相似文献   

17.
应用萄聚糖凝胶柱层析对水牛梭形住肉孢子虫包囊包溶性抗原进行了纯化。结果表明:纯化水牛梭形住肉孢子虫包囊抗原的最适条件为:选用萄聚糖凝胶G—100柱层析系统;洗脱液为03MPBS(pH72),床体积为10cm×165cm,上样体积为500HL;流速为12mL/h。纯化抗原可使琼脂凝胶双扩散试验的阳性检出率提高30%。  相似文献   

18.
郑艳霞  王永刚  李志忠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4):17075-17076
[目的]寻找开发啤特果产业的新途径,提高其附加值。[方法]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啤特果中的多糖,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以多糖的提取率为评价指标,对影响啤特果多糖提取工艺的因素进行研究。[结果]确定了提取啤特果多糖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温度95℃,料液比1∶2,乙醇浓度67%。在该工艺条件下,啤特果多糖的得率为1.05%。[结论]该研究为开发利用啤特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利用已构建的过表达拟南芥(Arabidopsis)GEF7基因植株,在光照培养箱中进行培养,并与野生型植株进行对比分析,对GEF7基因过表达植株的幼苗表型进行了观察分析。结果表明,GEF7基因过表达植株幼苗的根长比野生型对照明显增加;其子叶形态、数目和幼苗形态等方面均有异常表型,表明GEF7基因的功能与根的发育有关,并参与调控植物的发育过程。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体外抗氧化体系比较黑豆不同部分馏油抗氧化性活性。[方法]通过正交试验优化索氏提取黑豆馏油的最佳工艺,提取黑豆不同部分馏油;研究黑豆不同部分馏油对羟基自由基(·OH)、DPPH自由基(DPPH·)的清除能力。[结果]在样品浓度为1.0 mg/mL时,黑豆不同部分馏油对·OH的清除率分别为全豆馏油83.9%、豆黄(黑豆去皮部分)馏油64.8%、豆皮馏油17.3%,对DPPH·的清除率分别为全豆馏油41.3%、豆黄馏油33.2%、豆皮馏油77.9%。[结论]黑豆不同部分馏油均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性,是良好的天然抗氧化剂。黑豆不同部分馏油对·OH的清除能力从大到小依次为全豆馏油、豆黄馏油、豆皮馏油,对DPPH·的清除能力从大到小依次为豆皮馏油、全豆馏油、豆黄馏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