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5 毫秒
1.
中籼水稻米质性状与农艺性状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40个组合的10个米质和11个农艺性状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农艺性状表现活跃的是播抽期、株高、每穗总粒数和每穗实粒数;米质性状较活跃的是粒长、粒长宽比、垩白粒率和垩白度,说明与农艺性状相关的主要是加工、外观品质。相关分析表明:粒型的变化会引起蒸煮品质的改变;外观品质与食用品质间存在着紧密的相关联系以及蒸煮品质性状间的相互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对40个组合的10个米质和11个农艺性状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农艺性状表现活跃的是播抽期、株高、每穗总粒数和每穗实粒数;米质性状较活跃的是粒长、粒长宽比、垩白粒率和垩白度,说明与农艺性状相关的主要是加工、外观品质。相关分析表明:粒型的变化会引起蒸煮品质的改变;外观品质与食用品质间存在着紧密的相关联系以及蒸煮品质性状间的相互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从优质籼稻品种七丝软占为受体亲本的转抗真菌基因后代中,选择抗病的转基因恢复系与不育系配制组合,对其杂交一代的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进行遗传相关与典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1)转抗真菌基因杂交稻单株谷重与产量构成因素间呈不同程度的正相关,产量构成因素之间则多呈负相关,不同的环境对单株谷重与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关系均产生影响;(2)稻米的垩白粒率与整精米率呈显著负相关,垩白面积与整精米长及长宽比呈显著负相关,与糊化温度呈极显著正相关;(3)农艺性状与品质性状间关系最密切的是千粒重、每穗实粒数、每穗总粒数、单株穗数和垩白度、整精米长及长宽比。在转抗真菌基因杂交稻组合选育中,除了适当控制单株穗数降低垩白度外,米质与产量是可以同步改善和提高。  相似文献   

4.
杂交水稻米质与产量性状的典范相关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通过对四川省杂交水稻区试优质米组1999~2005年307份(次)品种的全套米质分析资料和产量等农艺性状进行典范相关分析认为,大部分米质性状与农艺性状之间的直接相关关系并不密切,但仍有10.2%的相关系数达到显著以上的水平。在米质和产量这两组性状间的关联性中,由粒长、长宽比、糙米率与千粒重、每穗实粒数、产量、有效穗起了主要作用。以直链淀粉含量为核心的蒸煮品质和食口性,以及以垩白为代表的外观品质与产量和其构成因素是没有矛盾的,二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因而,通过遗传改良和相应的栽培技术是可以使二者有机结合,达到高产和优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为了明确两系亚种间杂交水稻组合主要农艺性状、产量性状以及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以广亲和两系不育系9311S的40个中熟中粳稻及由其配置的40个杂交F1为材料,分析播始天数、株高、穗长、单株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质量、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单株产量、糙米率、长宽比、粒长、粒宽、透明度、垩白粒率、垩白度等18个性状的超优亲优势和竞争优势表现.结果表明,生育期存在正向超亲优势和竞争优势.株高、穗长、单株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每穗总粒数、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单株产量等8个性状存在正向超优亲优势和竞争优势,而结实率与千粒质量表现出负向超亲优势和竞争优势.品质性状中长宽比、粒长和垩白粒率存在正向超优亲优势,而糙米率、粒宽、透明度、垩白度表现出负向超优亲优势.长宽比、粒长存在正向竞争优势,糙米率、粒宽、透明度、垩白粒率、垩白度表现出负向竞争优势.与父本相比,两系亚种间杂交组合的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以及穗粒数明显增加,但是结实率和千粒质量明显降低,提高父本千粒质量是恢复系产量性状改良的重点.杂交组合品质优于父本是因为杂种的粒型变长,粒宽变窄,长宽比增加,有利于提升稻米的品质.  相似文献   

6.
北方杂交粳稻亲本选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辽宁省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有代表性的杂交水稻及亲本,采用多种统计方法.重点研究了北方杂交粳稻亲本主要产量性状、农艺性状、品质性状在F1代的遗传表达。结果表明:(1)杂交水稻的结实率主要受母本控制,呈正相关关系,接近显水平,与父本关系不大,且呈负相关关系。杂交水稻的千粒重主要受父本影响。(2)杂交水稻剑叶的叶周长和叶长主要与恢复系相关,叶宽和长宽比主要与不育系相关。倒二叶的叶周长、叶长、叶面积主要与恢复系相关.长宽比与父母本相关均显。倒三叶叶面积、叶长、叶周长与恢复系楣关显,叶宽与不育系相关显。在杂交水稻组合选育过程中,应注重对不育系的穗长和经济系数进行选择.而对恢复系更应注意株高和穗长两性状。(3)对恢复系应重点选择籽粒外部形状、糊化温度和垩白米率,对不育系应重点选择粗蛋白含量和垩白米率,其他性状父母本应平衡协调选择。  相似文献   

7.
正Q优6号是重庆市种子公司培育成功的一个优质、高产、耐高温型三系杂交水稻新品种,全生育期190d左右,株高90~113cm,株型紧凑适中,叶色深绿,分蘖力中等,茎秆粗壮,剑叶直立,后期转色好,耐高温能力强,大穗型,穗长24~28cm,穗平均着粒数200粒左右,结实率80%~85%,千粒重28g。米质主要指标为:整精米率65.6%,长宽比3.0,垩白米率22%,垩白度3.6%,胶稠度58mm,直链淀粉含量15.2%,达国家  相似文献   

8.
水稻植株农艺性状与水稻品质的遗传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振海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8):4539-4541
以35个水稻杂交组合为材料,研究了一些属于不同遗传类型性状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控制植株农艺性状的遗传效应与影响水稻品质性状的遗传效应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其中,以加性效应间的相关性最为明显;有效穗数、剑叶长宽比和谷粒宽等性状与品质性状间存在正相关,而株高、剑叶长、穗长、每穗粒数、谷粒长和谷粒长宽比等性状与水稻品质性状间存在负相关;有效穗数与糙米率等成对性状间的显性效应相关。  相似文献   

9.
一、品种的特征特性1.植株性状。株高105厘米左右、株型适中,穗型稍紧,叶片上举,茎叶绿色有效分蘖多,活杆成熟。2.穗粒性状。大穗,穗长18.7厘米左右,半弯穗型,主蘖穗整齐,主穗270粒以上,平均穗粒数99.8粒,着粒密度适中,结实率92.1%。粒形椭圆,颖及颖尖均黄色,稀短芒,千粒重23.1克。3.品质性状。糙米率84.3%、精米率74.6%、整精米率66.7%、粒长5.0毫米、长宽比1.7、垩白米率27%、垩白度1.9%、透明度1级、碱  相似文献   

10.
杂交水稻品质性状间及品质性状与农艺性状间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国鹏  郭建夫  汤能  何蔼如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5):11439-11441
采用5个不育系(湛A、双青A、万金A、22A、珍汕97A)、5个恢复系(R128,R122,R46-1,R15,直龙)按5×5NCII遗传设计杂交配制25个杂交组合。在2005年晚季对杂种F1的农艺性状及品质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①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与其他品质性状间的相关系数均未达到显著水平;整精米长宽比与整精米长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整精米宽呈极显著负相关;垩白粒率与整精米长、整精米长宽比、垩白面积间呈极显著负相关,但与整精米宽及垩白度间呈极显著正相关;蒸煮品质与其他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不是很密切,但直链淀粉与糊化温度呈极显著负相关,与蛋白质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②株高、有效穗数与各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不是很强,除株高与整精米率达到极显著外其他性状间均未达到显著水平;穗长与整精米宽、垩白粒率间均呈极显著、显著负相关,但与整精米长宽比呈显著正相关;粒长与垩白粒率间、粒宽与垩白面积间、粒长宽比与垩白粒率间均呈极显著负相关,而粒宽与垩白粒率则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以株两优120为供试水稻品种,在湘南丘陵地区进行早稻"3415"施肥试验,以各处理水稻农艺性状和产量的数据为基础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研究该地区早稻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联度。结果表明:水稻主要农艺性状对湘南丘陵早稻产量的关联度大小依次为:株高有效穗总粒数穗长千粒重实粒数。  相似文献   

12.
云南籼粳交错区水稻农艺性状与产量相关及通径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32份不同籼粳类型品种在云南省弥勒县籼粳交错区进行产量与11个性状间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对产量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每穗实粒数,遗传相关系数和通径系数分别为r=0.52**,P=1.34625,达到1%的极显著水平.其次是结实率(r=0.45**)和千粒重(r=0.34*,P=0.80317).性状之间谷粒长宽比与结实率呈显著负相关(r=-0.38*),即谷粒长宽比越大,结实率越低.各性状对产量的作用通径系数由大到小排列顺序为:每穗实粒数>单株有效穗>千粒重>株高,且这4个因子对单株产量的相对贡献率达到84.998%.因此,选择大穗大粒的品种是提高云南籼粳交错稻作区产量的有效途径之一,并兼顾具有适当的有效穗、株高,且谷粒越宽(偏粳)越有利于提高水稻的结实率.  相似文献   

13.
不同生态区谷子创新种质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来自不同春夏谷区的60份谷子创新种质在山东夏播,对12个主要农艺性状的表现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生态区的谷子创新种质在山东的平均表现不同,选育新品种时应根据各地区农艺性状的特点进行。参试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与谷子单株产量相关的各农艺性状中,株高、主茎节数、主茎直径、主穗长、主穗直径、单株穗重、生物学产量、出苗—抽穗期天数、生育期等与产量性状呈正相关。其中相关分析表明,单株穗重、主穗直径与产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39、0.787,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农艺性状与产量的通径分析表明,单株穗重、主穗直径对产量的直接效应较大,与相关分析的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4.
杂交早稻农艺性状的配合力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为选育高产、优质且熟期适宜的杂交早稻组合,采用6个三系杂交稻不育系和10个父本品种,通过不完全双列杂交配置了60个杂交早稻组合,分析了在相同栽培环境条件下三系杂交早稻亲本及其所配组合12个农艺性状的配合力效应,结果表明:1)株高、穗长、有效穗数、最高苗数、成穗率、穗实粒数、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生育期、理论产量、实际产量等性状的遗传以加性效应为主,2)亲本一般配合力与表型值关系不密切,且与所配组合的特殊配合力也无明显的对应关系,但与所配组合的竞争优势显著正相关,3)在组合选配时,要选择配合力好,且农艺性状优良或较多性状互补的亲本。  相似文献   

15.
以1个超绿水稻Gw19-3和4个常规水稻品系SG9-4、SY10-1、WS62-8、WS22-7为试验材料,对其农艺性状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超绿水稻在株高、剑叶长度、单株穗教、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和千柱重等方面与其它品系存在差异.株高、剑叶长,千粒重、每穗实粒数等性状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6.
宁夏水稻品种主要农艺性状分析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分别考查了宁夏引黄灌区27个水稻品种的10个主要农艺性状,对达到显著差异的7个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并对影响单株粒重的6个性状进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7个主要农艺性状经主成分分析可归结为3个主成分因子,对产量影响较大的因素分别为粒数因子、粒重因子和长度因子。对影响单株粒重的6个性状经通径分析,对单株粒重贡献较大的因素依次为每穗实粒数、千粒重和穗长。表明在适宜的株高和穗长条件下,应适当增加穗粒数和提高千粒重。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杂交粳稻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及遗传力,探讨三系亲本的配合力、遗传力等规律及参数。[方法]以5个千粒重介于23.5~27.4 g的BT型不育系和40个千粒重介于18.7~31.2 g的三系粳稻恢复系,采用p×q不完全双列杂交(NCⅡ)设计,配制200个杂交F1为试验材料,对9个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进行分析。[结果]母本一般配合力方差除单株有效穗、每穗实粒数和单株谷重3个性状外,其他6个性状均达极显著水平;父本一般配合力方差和组合特殊配合力方差均达极显著水平。在组合的单株谷重性状中以非加性效应为主,而其余8个性状均以加性效应占主导地位。组合的所有性状受恢复系的影响比受不育系的影响大。各农艺性状狭义遗传力的大小顺序依次为千粒重>株高>播始历期>结实率>穗长>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单株谷重>单株有效穗数。[结论]该研究可为进一步选择和利用这些不育系、恢复系及其配组F1杂种优势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水稻铅积累基因型差异及其对铅胁迫的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40份来源不同杂交组合的高代水稻品系进行同田种植,收获后测定其糙米的铅含量。结果表明,铅含量变异幅度为0.086~0.357 mg/kg,且不同品系存在差异。从中筛选出铅积累差异极端的6个品系,在2、4 mM 2个铅水平胁迫条件下,对其农艺性状、抽穗期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丙二醛(MDA)含量进行了调查测定,结果表明,2种铅胁迫条件下,株高、单株穗数、穗长、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单株产量与对照相比均受到一定的抑制,不同品系受抑制程度不一,同一品系不同胁迫条件下反应也不同,高铅水平胁迫下抑制更为明显。抗氧化酶的测定表明:胁迫条件下材料SOD、CAT、POD、MDA都发生了变化,SOD、CAT、MDA的变化与积累类型关联;低胁迫水平下低积累类型品系SOD活性升高幅度大,高胁迫水平下降低幅度小;2种胁迫条件下高积累类型品系CAT活性提高,而低积累类型品系降低;高水平胁迫时,所有品系叶片MDA含量都增加,低积累型品系增加幅度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