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对吉林省黄波罗(Pheliodendron amurense Rupr.)天然林和人工林平均优势木的树干纵向解析材料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黄波罗不同林分个体生长性状变异随年龄的增长呈递减趋势,幼、成龄相关系数随年龄增长渐次提高.其中,天然林30a以后生长变异分化趋于平稳,是生长性状相关的转折点,人工林为18d.综合分析黄波罗不同林分个体生长变异规律,早、晚期相关程度及选择效率,初步确定黄波罗天然林和人工林的最佳早期选择年龄分别为30a和18a.  相似文献   

2.
蒙古栎生长变异与早期选择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吉林省中东部蒙古栎天然林和人工林平均优势木的树干纵向解析材料研究表明;蒙古栎不同林分个体的生长变异与成,幼龄生长性状的关系数均随年龄的增大而增长,其中天然林生长变异增长率和相关系数增长率均在35a时最高,以后随年龄的增大而减少并趋于平稳,而人工林为18a。综合分析蒙古栎不同性状的生长变异规律,早晚期相关及选择效率,初步确定天然林和人工林的最佳早期选择年龄分别为35a和18a.  相似文献   

3.
研究证明油松不同林分个体的面生长变异随年龄的增大达某一高峰时有所降低,而径生长变异却随年龄的增长一直增大。迭部油松天然林生长变异增长率和相关系数增长率均在15年时最大,初步确定15年生是迭部油松天然林早期选择的可靠年龄。连城油松天然林的早期选择年龄比迭部油松天然林晚5年。  相似文献   

4.
由8年生黄山松种源试验林所作的分析知,历年树高遗传力稳定于0.62~0.76;各年树高间遗传相关系数均在0.82以上,显著高于相应的表型相关系数,表现出树高生长在时间上的遗传稳定。根据28年生人工林和45年生天然林解析木资料所估算的早晚期生长表型相关系数和早期选择的年遗传增益比率,初步确定8~10年生是黄山松最佳的早期选择年龄,此时选择所能得到的年遗传增益显著高于主伐期时选择的平均年增益。  相似文献   

5.
研究证明油松不同林分个体的高生长变异随年龄的增大某一高峰时有所降低,而径生长变异却随年龄的增长一直增大,迭部油松天然林生长变异增长率和相关系数增长率均在15年时最大,初步确定15年生是迭部油松天然林早期选择的可靠年龄,连城油松天然林的早期仳迭部油松天然林晚5年。  相似文献   

6.
周佳  王会仁  侯丹  夏德安 《安徽农业科学》2014,(30):10715-10716,10723
[目的]探究红松早期选择的适宜年龄.[方法]对小兴安岭5个种源25株红松天然林个体进行了调查.[结果]红松天然林个体的生长变异随年龄增大而减小,40年是个体生长从激烈分化转为相对平稳的转折年龄.根据变异系数、相关系数和选择效率3个指标的分析,初步确定红松天然林早期选择的最佳年龄40年.可用40年的树高和胸径平方预估150年的材积.[结论]为红松选择优树、确定遗传改良试验鉴定年龄等育种手段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省东部山区主要森林类型土壤水分的入渗速率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采用双环入渗法,研究了黑龙江省东部山区落叶松人工林、樟子松人工林、水曲柳天然林、蒙古栎天然林和白桦天然林在不同的郁闭度、林分密度、枯枝落叶层厚度以及内林内土壤初期含水量等条件下对土壤水分入渗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林地土壤的水分入渗能力明显大于非林地,林地入渗率平均值是荒地的3-4倍;不同林分类型林地土壤稳渗速率排序依次分别为蒙古栎天然林、白桦天然林、水曲柳天然林、樟子松人工林和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初始含水量大,达到稳渗的时间短,但稳渗率与初始含水量大无关;各林分土壤的水分入渗速率均随郁闭度和林分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其中以水曲柳天然林最为显著;阔叶林土壤入渗率有随枯枝落叶层厚度增加而增大的趋势,但针对人工林无规律性。  相似文献   

8.
长白落叶松早期选择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在长白落叶松(Larix olgensis)分布区内对林口、清源、草河口等进行试验,选择人工林60株解析木分析表明,树高、胸径生长变异的稳定年龄为12a、材积为14a。早晚期相关系数在同一工艺成熟龄中随早期龄增加而增加;在同一早期龄中随工艺成熟龄增加而降低,但变化速率各地、各性状表现不完全一致。树高早晚期相关系数变化比胸径在地点间稳定,从早期树高(H_J)、胸径(D_J)、材积(V_J)和晚期树高(H_M)、胸径(D_M)、材积(V_M)的相关性看、用H_J-H_M和D_J-D_M能反映V_J-V_M、H_J-V_M和D_J-V_M的相关规律。最佳选择年龄北部林口点20、24、30a年的工艺成熟龄为10a,44a者为12a;南部点工艺成熟龄20、24a者为10—12a,30、44a者为14a。  相似文献   

9.
阿什河上游几种林分水源涵养能力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实地调查与试验分析的方法,对阿什河上游鱼池沟小流域森林中蒙古栎天然林、红松人工林、水曲柳天然林、落叶松人工林水源涵养的能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红松人工林枯落物现存量和最大持水量在4种林分类型中均为最大;红松人工林、蒙古栎天然林的土壤最大持水性较水曲柳天然林、落叶松人工林大,分别为2416.3、2262.2t.hm-2;综合比较4种林分类型枯落物及土壤的持水能力,红松人工林和蒙古栎天然林涵养水源量较大,分别为:2500.94、2325.43t.hm-2,水曲柳天然林次之,落叶松人工林最差。同时指出,应当在保护现有林分类型的基础上,维护和改善天然次生的蒙古栎天然林和水曲柳天然林,通过人工抚育措施,对人工红松林进行改造,使其向着当地原顶极群落阔叶红松林演化,进一步提高水源涵养的功能。  相似文献   

10.
兴安落叶松生长变异及早期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大、小兴安岭6块天然兴安落叶松(Lirix gmelinii)林18株解析木的研究表明:兴安落叶松不同地点之间在生长性状上有差异。兴安落叶松天然林树高、胸长条积的随年龄的增大而减小、25a(大兴安岭)和12a(小兴安岭)是生长由剧烈分化到稳定的转折年龄。此时树高和胸径与晚期材积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选择效率也达最高、所以25a(大兴安岭)和12a(小兴安岭)是兴安落叶松早期选择的最佳实质上  相似文献   

11.
为了恢复和发展水曲柳资源,在长白山地区通过设计实验,对水曲柳的人工更新途径进行了研究。在裸地发展水曲柳人工林,因其死亡率高,霜冻危害严重,干型不良等原因,基本上是不成功的。水曲柳在林下生长又因光照不足等原因而生长缓慢。实验表明水曲柳幼树在适度遮荫的林隙环境下生长良好。林隙内光照、土壤温度和空气温度较高,幼树生长较快,而且几乎没有霜冻危害等发生。因此我们改换一种思路,立足于模拟天然更新途径,同时改变其光照不足等弊端,在林缘中与林隙采用人工更新的方法来克服裸地造林的弊端,同时克服林下幼苗幼树因光照不足而生长缓慢的弊端。这一途径可作为培育和发展水曲柳资源的成功模式。  相似文献   

12.
在长白山阔叶红松林25 hm2森林大样地的基础上,研究阔叶红松林木本植物组成,同时应用徐振邦等关于阔叶红松林主要树种的干、枝、叶生物量与其胸径的相关关系公式以及地上地下的生物量关系,直接推算阔叶红松林中红松、紫椴、蒙古栎、水曲柳、色木槭的生物量,进而得到单位面积的生物量.结果表明,长白山阔叶红松林25 hm2样地内胸径≥1 cm的木本植物共51个种,59 158个活的个体.5种主要树种的生物量以紫椴最高,为101 039.489kg/hm2;红松次之,为81 012.335 kg/hm2.水曲柳为54 767.362 kg/hm2,蒙古栎为35 035.157 kg/hm2,色木槭最低,为22 921.594 kg/hm2.对比分析以往的生物量测定结果,除了水曲柳的生物量外,笔者的测定结果都远高于徐振邦等的测定结果,紫椴的生物量高了近2倍,红松和蒙古栎的生物量都高了1倍.测定结果的不同可能源于大的取样面积及精准的仪器应用提高了对单位面积植物组成及其数量测定的精度,加之20年的植物生长以及全球变化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以明溪县森林资源清查体系的天然常绿阔叶林固定样地的初查、复查资料为基础 ,对间隔1 1 a的天然常绿阔叶林的变化和转型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1 985年的天然常绿阔叶林 ,在 1 1 a中转型率达到 37.4% ,年均转型率为 4.2 % ;其它林型 (人工林、针叶林等 )和地类 (采伐迹地和宜林地等 )转型和新增的天然常绿阔叶林占现有 (1 996年 )阔叶林的 2 7.8% .由于马尾松成为首选的择伐木 ,天然阔叶林中的针叶树大量减少 ,天然阔叶林趋于纯林化 ,1 985年留存下的天然常绿阔叶林中近、成过熟林人为干扰为轻度、中度和严重的各占 1 /3左右 ,至少要禁伐 1 1~ 1 3a才可以恢复到 1 985年的森林景观水平  相似文献   

14.
应用地统计理论和数学模拟分析方法,对经过人工抚育和未经过人工抚育的复层异龄天然林林龄结构及树木胸径与林龄的关系、林木总的林分分布类型与种群林龄分布进行了分析探讨。结果表明:经过人工抚育的天然林在林龄结构上更具有优越性。而林木数量、林分密度上均要低于未经过人工抚育的天然林,并且在幼苗数量上明显高过未经抚育的天然林。  相似文献   

15.
以明溪县森林资源清查体系的天然常绿阔叶林固定样地的初查、复查资料为基础,对间隔11 a的天然常绿阔叶林的变化和转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85年的天然常绿阔叶林,在11 a中转型率达到37.4%,年均转型率为4.2%;其它林型(人工林、针叶林等)和地类(采伐迹地和宜林地等)转型和新增的天然常绿阔叶林占现有(1996年)阔叶林的27.8%.由于马尾松成为首选的择伐木,天然阔叶林中的针叶树大量减少,天然阔叶林趋于纯林化,1985年留存下的天然常绿阔叶林中近、成过熟林人为干扰为轻度、中度和严重的各占1/3左右,至少要禁伐11~13 a才可以恢复到1985年的森林景观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明确水曲柳引种栽植20年后的适应性、生长表现及其对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为水曲柳的引种和立地环境选择、引种地物种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典型样地调查法,对北京市喇叭沟门自然保护区内引种栽植20年的水曲柳散生个体、水曲柳纯林、水曲柳混交林及其他阔叶林、沟谷草甸进行调查,分析水曲柳个体适应性、生长表现和不同群落类型的物种多样性。【结果】(1)水曲柳在不同环境或群落类型中的成活保存率Sp均大于90%,能够正常生长并开花结果;(2)水曲柳个体胸径、树高、冠幅、干性及冠长率等形态指标在不同群落或环境中存在差异,活力度值B排序结果为水曲柳散生个体>水曲柳混交林>水曲柳纯林;(3)水曲柳纯林和水曲柳混交林物种多样性低于其他阔叶林和沟谷草甸群落类型。【结论】(1)水曲柳在引种栽植20年后进入中龄阶段,仍表现出较强的环境适应性,存活率较高,在林缘及道边散生个体的生长表现最好,在混交林和纯林中受林分郁闭度过高影响,水曲柳生长表现相对较差;(2)水曲柳具有较强的耐阴性和竞争力,进入中龄后在水曲柳纯林和水曲柳混交林中形成较高的乔木层郁闭度,导致灌草层物种减少,不利于当地物种多样...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陆地碳循环中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在碳中和背景下,如何持续增加森林碳库储量以及提高森林碳汇功能,已成为各方关注的热点。合理的树种配置是提升森林质量和碳汇能力的基础。  方法  以长白山阔叶红松林25 hm2固定样地连续15年(2004—2019年)4次群落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了主要树种对地上生物量碳库储量贡献,比较不同树种固碳速率差异及在时间上的相关性。  结果  (1)2019年阔叶红松林地上生物量为(282.5 ± 102.8) Mg/hm2,过去15年间年均净固碳速率约为1.0 Mg/hm2,在3个监测周期(2004—2009年、2009—2014年和2014—2019年)内的固碳速率分别为1.54、0.73和0.76 Mg/(hm2·a);(2)样地内地上生物量最高的7个树种(紫椴、红松、蒙古栎、水曲柳、春榆、色木槭和大青杨)累计贡献量占整个群落总地上生物量的96.2%,其中紫椴、水曲柳和蒙古栎3个树种贡献了73.6%;(3)紫椴、水曲柳、蒙古栎、红松和春榆5个树种种群数量持续下降,而其平均胸径和地上生物量均呈现增加趋势,表明其大径级个体的固碳作用持续增强;(4)主要树种固碳速率存在明显差异(?0.97% ~ 0.77%),其中具有复叶结构的水曲柳是地上生物量积累速率最快的树种,年均增速约为0.77%,其后依次是紫椴(0.60%)、春榆(0.54%)、蒙古栎(0.38%)、红松(0.09%)、色木槭(?0.46%)和大青杨(?0.97%);(5)7个种群在3个监测周期内表现出不同的增长动态,其中紫椴和色木槭、蒙古栎和红松、水曲柳和春榆之间表现出较高的正向波动关系,大青杨和春榆呈负向关系。因此,固碳速率在树种间存在时间上的异步性。  结论  该研究揭示的典型温带树种固碳规律、树种间固碳速率在时间上的异步性特点可为本地区植树造林实践中树种选择及配置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采用大数量小样方网格分层取样法和分层株数法,对帽儿山地区杂木林林地4种主要树种土壤种子库储量及种群结构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五角槭(Acer mono)、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和胡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种子分别占种子总储量的86.3%,7.3%、4.1%和2.4%。水曲柳、五角槭种子在Oe层中的储量显著高于Oi层和A层(P<0.05),完整种子比例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蒙古栎种子在Oe层的储量显著高于A层(P<0.05),Oi层和A层无显著差异;各层土壤中胡桃楸种子储量之间无显著差异。水曲柳和五角槭种子储量能够满足天然更新的需要,蒙古栎和胡桃楸种子储量对天然更新有限制作用。杂木林中除山杨胸高断面积占2成外,其它树种(蒙古栎、水曲柳、胡桃楸)所占比例均在1成左右。水曲柳、蒙古栎分层株数比为:更新层>主林层>演替层;五角槭分层株数比为:更新层>演替层>主林层。水曲柳、蒙古栎和胡桃楸幼苗向幼树转化困难,是其更新受限的原因之一。如果不加人工干预,该地区杂木林将演替为以五角槭占优势的林分。  相似文献   

19.
采用锥形量热仪对黑龙江省主要阔叶树种三大硬阔(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 Rupr.,黄波罗Phellodendron amurense Rupr.,胡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 Maxim.)的燃烧性进行了系统的测定,通过对3个树种树皮和叶的试样在燃烧时的热释放、质量变化及烟气产生等试验数据的综合对比分析,比较了各树种的抗火能力。结果表明:水曲柳和胡桃楸树皮抗火能力较强,胡桃楸叶抗火能力最强。综合树皮和叶得到3个树种抗火强弱的排序为:胡桃楸>水曲柳>黄波罗。  相似文献   

20.
以黔中地区2013年实施近自然经营间伐的2个龄级马尾松Pinus massioniana天然次生纯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8个固定样地与8个临时样地(100~400 m2)胸径、树高、材积、蓄积以及林下植被各生长因子的调查,对比近自然经营间伐林分与相应对照林分各生长因子的差异,评价近自然经营间伐实施4 a的初期效果,为建立贵州省森林可持续经营技术体系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①间伐增加了马尾松林分大径级林木的株数比例,对照的中龄林和近熟林胸径分别在8~14和10~14 cm的株数比例最大,间伐在12~18和22~26 cm的株数比例最大。②间伐提高了林木胸径与材积的生长量,间伐的平均木、目标树、非目标树胸径与材积生长量均达到对照的1.15倍以上,最高在中龄林目标树中可达对照的1.65倍。③间伐提高了林分蓄积的生长率,间伐林分蓄积的生长量在小于对照林分的情况下,生长率却在中龄林和近熟林中分别比对照林分高出了4.13%和1.03%。④间伐不能有效促进林分树高生长及林下植被生长。树高及林下植被各生长因子在间伐与对照林分中没有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