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广东省利用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从五十年代开始就建立了赤眼蜂站,防治螟虫效果良好,防治面积不断扩大。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类杀虫效果高对人畜毒性较低的农药。这类农药使用广泛,但如果多年连续使用,容易使某些害虫产生抗药性。我们在实验室用目前几种较常用的杀灭菊酯、中西除虫菊酯等对拟澳洲赤眼蜂卵期进行处理,不断提高药液浓度,了解赤眼蜂是否对拟除虫菊酯类农药产生抗性?以祈为抗性天敌的改良、遗传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稻螟赤眼蜂抗药性品系培育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药性是生物界的一种普遍现象,从昆虫的遗传变异来讲,长期使用一种化学农药,最终必将使昆虫产生抗药性。赤眼蜂的大量繁殖和利用,对害虫的防治、减少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污染、降低害虫的防治成本,已经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深受人们欢迎。如果赤眼蜂对杀虫剂产生抗性,对协调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必将带来更为良好效果。本试验从1983年6月开始至1985年10月的两年半时间里,用8种杀虫剂对稻螟赤眼蜂卵、蛹和成虫三个发育期分别进行连续处理。探讨赤眼蜂抗性品系培育方法和初步阐明那些药剂对赤眼蜂较易形成抗性,为害虫综合防治提供更为光明的前途。  相似文献   

3.
赤眼蜂(Trichogrammaspp.)是农林害虫生物防治中利用最广的一类重要寄生蜂。本研究对3种赤眼蜂寄主选择性和寄生能力的实验结果表明,松毛虫赤眼蜂对亚洲玉米螟卵的寄主选择性和寄生能力最弱,其次为拟澳洲赤眼蜂,玉米螟赤眼蜂最强。寄主偏爱可塑性实验结果表明,拟澳洲赤眼蜂对玉  相似文献   

4.
国外引进的赤眼蜂与中国蜂种利用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所引进美围的短管赤眼蜂(Trichogramma pretiosum)和法国的一种赤眼蜂(T. maidis)(均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防治研究室提供),与山西省当地的广赤眼蜂(T. evanescens)进行室内饲养和田间散放的比较研究,初步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5.
二十七种农药对欧洲玉米螟赤眼蜂不同发育阶段毒力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洲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nubilale Erle & Davis,1983年3月从美国引进。室内试验,能寄生于米蛾卵、柞蚕卵和蓖麻蚕卵,耐高温的能力比较强。防治甘蔗黄螟,寄生率达70%以上,与散放本地优势种拟澳洲赤眼蜂的防治效果相近。防治稻纵卷叶螟,也有一定效果。防治玉米螟,效果优于松毛虫赤眼蜂。是一种有推广价值的赤眼蜂。本试验用27种农药对赤眼蜂各个发育阶段进行处理,了解各种农药对赤眼蜂的毒性,为选择和合理使用农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赤眼蜂(Trichogramma spp.)[赤眼蜂科Trichogrammatidae(膜翅目Hymenoptera:小蜂总科Chalcidoidea)]是世界上农林害虫生物防治中应用最广泛的卵寄生蜂。关于该蜂的生物学、生态学、商品化生产和大面积释放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在亚洲、美洲和欧洲的一些国家中均有较多的报道和评论。近年来,特别是80年代以来,非洲一些国家对赤眼蜂的研究引起了广泛的重视。本文对此做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7.
为评估赤眼蜂对大豆食心虫的生物防治潜能,采用室内接虫法和数学模型拟合法分别研究了黏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leucaniae、玉米螟赤眼蜂T.ostriniae和螟黄赤眼蜂T.chilonis对自然寄主大豆食心虫Leguminivora glycinivorella卵的寄生反应及其自身密度对寄主防控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赤眼蜂寄生大豆食心虫卵的数量均表现出随寄主密度的增大而增加的趋势,除寄主密度20粒卵外,3种赤眼蜂在其它寄主密度下的寄生数量均无显著差异。自身密度对3种赤眼蜂寄生作用均存在明显的干扰效应,表现出寻找效应随自身密度增加而降低的趋势,Hassell模型和Beddington模型均能较好地拟合赤眼蜂的寻找效应与其自身密度的关系,黏虫赤眼蜂、玉米螟赤眼蜂和螟黄赤眼蜂的寻找系数Q和攻击率a分别为0.3289、0.3270、0.2906和0.3267、0.3243、0.2853。在自身密度干扰作用下,3种赤眼蜂中,黏虫赤眼蜂对大豆食心虫表现出较好的防控潜能。  相似文献   

8.
二十九种农药对稻螟赤眼蜂不同发育阶段的毒力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国外特别是欧洲不少学者研究了某些农药对赤眼蜂的影响。Kapustina(1975)研究了苏芸金杆菌、白殭菌、西维因、亚胺硫磷及敌百虫等8种农药对广赤眼蜂等三种赤眼蜂的作用。Hassan(1983)报导了在实验室化学农药对卵寄生赤眼蜂属的试验结果。江苏农科所(1976)测定了DDT、乙酰甲胺磷等20种农药对柞蚕卵内前蛹期及后蛹期赤眼蜂的毒性。周丽楚等(1983)观察了21种农药对赤眼蜂羽化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利用生物防治农林植物病虫害工作,在广西是从新中国成立后,才比较重视的.自那时以来,区内有关单位部分植保工作者已先后分别开展了与生物防治有关和直接利用生物防治病虫的工作.其主要内容概括的说,包括(一)害虫天敌的调查.(二)天敌的利用试验和利用天敌实施防治有关病虫.应用试验方面主要有:1.繁放赤眼蜂防治害虫;2.移放、助迁天敌防治害虫;3.利用微生物农药防治病虫;4.养放鸭治虫;5.结合综合防治,开展生防工作.  相似文献   

10.
短期冷藏对不同品系暗黑赤眼蜂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赤眼蜂(Trichogramma)是害虫生物防治中应用最广的天敌之一,利用赤眼蜂防治害虫,以大规模一次繁殖出来,不进行冷藏,直接应用于田间效果最好[1 ] 。但若受生产能力限制或为解决赤眼蜂生产与应用不同步等问题,必须繁殖和储备足够的赤眼蜂。据苟雪琪等[2 ] 、朱涤芳等[3] 早期研究报道,不同赤眼蜂的适宜低温、耐冷藏的发育阶段以及冷藏时间的长短各不相同。为更好地利用本地蜂种资源,明确对暗黑赤眼蜂(T .pintoiVoegele)各地理品系羽化、产卵寄生、性比等影响最小的适宜冷藏虫态,本文进行了暗黑赤眼蜂不同发育阶段的短期冷藏贮存研究。1 材…  相似文献   

11.
释放赤眼蜂防治苹果蠹蛾、梨小食心虫效果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室内胁迫寄生和田间自然寄生相结合的办法,以筛选新疆南部荒漠绿洲生态区果园环境条件下对苹果蠹蛾有效的赤眼蜂蜂种,明确赤眼蜂对苹果蠹蛾的防控效果。结果显示经过高温驯化的耐旱松毛虫赤眼蜂对苹果蠹蛾有较好的寄生效果,室内外试验对苹果蠹蛾卵寄生率最高分别达到79.92%和30.16%,田间罩笼试验释放赤眼蜂最高防效可达83.48%。田间多点示范表明,采用释放赤眼蜂结合喷施生物源农药等为重点的果树主要害虫生物防治配套技术对果园苹果蠹蛾、梨小食心虫防治效果较好,蛀果减退率最高达74.34%,平均为56.58%,释放赤眼蜂配合双向迷向丝蛀果减退率达85.93%,化学防治为89.06%,连续释放赤眼蜂持续防治效果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12.
李宏科  费成煜 《昆虫天敌》1999,21(4):152-155
洞庭湖区获芦害虫发生严重,使用生物防治方法防治获芦害虫,是害虫生物防治中最成功的事例之一。本文对利用赤眼蜂防治棘术草螟等蛀茎害虫,利用苏云金杆菌(B.t.)防治芦毒蛾等食叶害虫,以及对这两种害虫实行生物防治的方法作了评价。  相似文献   

13.
稻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japonicum是稻田中鳞翅目害虫重要的卵期寄生型天敌,为了规范稻螟赤眼蜂放蜂期农药的安全使用,利用卵卡浸渍法处理蛹期稻螟赤眼蜂,通过稻螟赤眼蜂室内飞行装置和单雌寄生法评估了蛹期5种非鳞翅目害虫靶标农药井冈霉素、三唑酮、吡蚜酮、印楝素、毒死蜱对稻螟赤眼蜂成蜂搜寻和寄生能力的影响。搜寻能力结果显示,在毒死蜱处理后稻螟赤眼蜂失去搜寻能力,三唑酮、吡蚜酮和印楝素处理对稻螟赤眼蜂的搜索行为无影响,但井冈霉素处理下稻螟赤眼蜂的飞行蜂比例为48.1%,显著低于对照处理的74.7%。寄生能力结果显示,毒死蜱处理对稻螟赤眼蜂高毒,能使稻螟赤眼蜂失去寄生能力;印楝素处理对稻螟赤眼蜂的寄生力和子代羽化率无显著影响;井冈霉素、三唑酮和吡蚜酮处理下稻螟赤眼蜂的寄生力分别为22.2、25.3和24.7,显著低于对照的27.4、31.1和29.6,但对子代羽化率无显著作用。表明印楝素对稻螟赤眼蜂安全,可以推广使用;井冈霉素、三唑酮和吡蚜酮对稻螟赤眼蜂的搜索能力(仅井冈霉素)和寄生能力有显著的削弱作用,应谨慎使用;毒死蜱对稻螟赤眼蜂高毒,在稻螟赤眼蜂放蜂期应该禁用。  相似文献   

14.
一、甘蔗田赤眼蜂的自然种群及其优势种调查广东省研究利用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始于五十年代。在生产上应用已有多年历史。近十多年来,由于国内、外赤眼蜂种类调查和分类研究的发展,国内对玉米田和稻田赤眼蜂种类的调查及优势种的找寻和应用,对进一步研究和提高赤眼蜂的繁殖和利用,稳定田间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弄清甘蔗田赤眼蜂种类,了解其优势种群,为今后甘蔗田利用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提供理论根据,从1980年开始到1982年,我们在  相似文献   

15.
中国赤眼蜂的研究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赤眼蜂是多种农林害虫卵期的主要寄生性天敌。五十年代开始,我国昆虫学家研究了人工大量繁殖和田间释放的技术。并用于防治甘蔗螟虫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七十年代又成功地利用柞蚕卵繁殖松毛虫和拟澳洲赤眼蜂。目前利用赤眼蜂防治农林害虫已成为一项重要的生防措施。我国已报导的赤眼蜂种类有18种,其中分布较广的优势种是松毛虫赤眼蜂、拟澳洲赤眼蜂、稻螟赤眼蜂、广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用于人工繁殖赤眼蜂的寄主卵有三种即柞蚕卵、蓖麻蚕卵和米蛾卵,并研究出柞蚕卵、蓖麻蚕卵的保存应用技术,大规模地用于人工繁殖赤眼蜂。对松毛虫赤眼蜂等几个优势蜂种的生物学做了系统的研究,此外还研究了人工大量繁殖赤眼蜂的方法。繁蜂技术逐步走向工厂化生产,对人工卵繁殖赤眼蜂的研究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武汉大学等单位已成功地应用人工卵繁殖出松毛虫赤眼蜂并小面积释放治虫。  相似文献   

16.
关于两种赤眼蜂寄生荔枝蒂蛀虫卵的首次报道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首次报道了在室内从18个赤眼蜂蜂种中筛选出食胚赤眼蜂Thichogramma embryophagum Hartig、安荔赤眼蜂Thichogramma oleae Voegele et Pointel对荔枝蒂蛀虫卵的寄生能力。结果表明,食胚赤眼蜂与安荔赤眼蜂对荔枝蒂蛀虫卵的寄生率分别为21.67%和29.00%,寄生蜂的羽化率分别为81.76%和80.49%,显示出这两种蜂在生物防治上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赤眼蜂是我国用于防治农作物害虫的主要寄生蜂。据不完全统计其施放面积全国已达1300万亩以上,应用范围已扩展到粮、棉、蔗、果、林等作物,在生物防治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七十年代以来,赤眼蜂的利用研究多偏重于应用技术方面,取得不少成绩,但对基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无污染和优质农产品的大量需求,使得生物防治技术在农林重大害虫防治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和不可取代的地位。利用有益生物防治农作物病、虫、草,是一项可以节约能源、降低成本、促进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环境、持久控害的重要措施。在天敌昆虫利用方面尤以赤眼蜂应用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在生物防治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任何一种生防手段都无法比拟的。全世界约有 20种赤眼蜂被大量繁殖和应用,每年放蜂治虫面积达 3 000万 hm2以上,防治效果十分显著。但所用赤眼蜂全部依靠昆虫卵来繁殖,如麦蛾( Sitotroga c…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不同波长LED光源对稻螟赤眼蜂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本研究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6种不同波长LED光源,400 nm(紫光)、450 nm(蓝光)、530 nm(绿光)、580 nm(黄光)、630 nm(红光)和6000 k(白光),在稻螟赤眼蜂生长发育及繁殖过程中进行光照处理,观察统计其母代的单雌寄生数、子代的单雌寄生数、寿命、发育历期及雌蜂占比。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波长LED光照处理下稻螟赤眼蜂的寄生数、寿命、发育历期及雌蜂占比等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在黄光处理下,母代及子代的寄生数量均受到了明显的抑制,但是黄光在延长稻螟赤眼蜂寿命上起到了较为显著的效果。红光处理下稻螟赤眼蜂子代的发育历期为235 h,红光明显延长了稻螟赤眼蜂子代的发育历期,对稻螟赤眼蜂的高效繁育起到了抑制作用。蓝光则可以增加种群中的雄蜂数量,使种群雌雄性比向雄性一方偏移,不利于稻螟赤眼蜂种群的繁育及应用。综上所述,不同波长的LED光源对稻螟赤眼蜂的生长发育及繁殖起到一定的调控作用,在繁育的过程中,应该避免使用黄光、蓝光等有抑制效果的光源,对稻螟赤眼蜂的实际应用提供一定的技术指导,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稻螟赤眼蜂对环境的适应性及提升其在生物防治中大规模饲养的扩繁效率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三种杀虫剂对稻螟赤眼蜂种群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作者评价了3种杀虫剂对稻螟赤眼蜂的卵、幼虫、蛹和后蛹(羽化前)的毒性,并应用实验种群生命表技术研究了对其当代种群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日本农药的常规使用剂量(1000×)下,吡虫啉和优乐得对稻螟赤眼蜂的4个虫态的毒性均较低,且对其当代种群的增长均无不良影响;而杀螟松对其毒性较高,且对当代种群的增长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用杀螟松处理后蛹和幼虫,成虫羽化后仅能存活2~3h;处理蛹,其当代成虫能存活1天,但80%的雌蜂不能产卵,其r_m为负值;仅在卵期处理时,当代种群稍有增长,但R_0、r_m显著低于对照。作者认为,赤眼蜂卵期对农药的耐受力相对较强,吡虫啉和优乐得是协调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的理想药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