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晚稻品种在不施肥、不施钾和供钾充足条件下产量和对钾肥的吸收利用,为双季稻区不同晚稻品种合理施用钾肥提供科学依据。以14个晚稻品种为试验对象,测定不同生育期生物量、收获期稻谷和稻草产量以及钾含量,计算钾的吸收量。结果表明:14个晚稻品种在基础地力(CK)、不施钾(-K)和施钾(+K)条件下的产量变幅分别为5053.3~6813.3 kg/hm~2、6000.0~8226.7 kg/hm~2和6240.0~8106.7 kg/hm~2。施肥和施钾的增产量分别为253.3~2040.0 kg/hm~2和-653.3~546.7 kg/hm~2。不施钾和施钾处理吸钾量分别为91.7~189.8 kg/hm~2和104.1~170.1 kg/hm~2。‘丰源优272’、‘深优9586’和‘威优227’钾肥贡献率较高,分别为7.01%、6.69%和6.96%;‘丰源优299’钾肥贡献率较低,为-9.85%。供试晚稻品种中,‘丰源优272’、‘深优9586’和‘威优227’对钾素较为敏感,施钾能使这3个品种晚稻发挥更大的增产潜力;‘丰源优299’能更有效地利用土壤中的钾,耐低钾能力较强,施钾对该品种晚稻增产潜力不大,在种植期间可以减少钾肥的施用量。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以杂交水稻‘内优6478’为参试品种,以‘绵优725’为对照,2017-2018年在云南不同稻区进行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记录其产量、适应性、抗性等综合性状表现,并进行比较分析,明确其在云南不同稻区的生产适应性。结果表明,‘内优6478’生育期适中,141~178 d之间,适应性较广;两年区试平均产量11 545.32 kg/hm~2、比对照增产7.38%、增产点率80%;生产试验平均产量11 649.00 kg/hm~2、比对照增产11.29%、增产点率83%。因此可知‘内优6478’具有产量高、抗性强、适应性广等优点,适宜在云南海拔1 500 m以下稻作区种植。本研究为‘内优6478’在云南推广应用提供了科学的参考依据,并能促进其快速产业化。  相似文献   

3.
以籼稻‘两优6326’、‘岳优9113’、‘黄华占’为试验材料,在头季稻齐穗后15天进行促芽肥的不同施N量处理,探明促芽肥与再生稻的再生力、产量和综合效益的关系,为豫南稻区再生稻科学高效施肥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不同促芽肥施N量对头季稻产量影响差异不显著,但对再生稻产量存在显著的差异,二者呈抛物线型相关,且影响再生稻产量因素以再生穗数量为主;当促芽肥施尿素量为345.00 kg/hm~2时,‘两优6326’和‘岳优9113’再生稻产量及综合效益最高,促芽肥施尿素量为390.00 kg/hm~2时,‘黄华占’的再生稻产量及综合效益最高。  相似文献   

4.
氮肥水平和合理密度是水稻高产的重要影响因子。为了更好的指导‘蜀优217’的生产应用,于2016、2017年在成都平原稻麦两熟种植制度下开展氮肥水平和移栽密度试验研究,为‘蜀优217’高产栽培提供理论支撑。结果表明:A4B2(氮肥180 kg/hm~2,栽植密度14.31穴/m~2)产量达到10.92 t/hm~2,比产量最低处理A1B1的9.78 t/hm~2增产1.19 t/hm~2,增幅12.21%。此外,产量较高的组合有A4B1(氮肥180 kg/hm~2,栽植密度20穴/m~2)、A3B2(氮肥150 kg/hm~2,栽植密度14.31穴/m~2)。氮肥水平和移栽密度对产量的影响极显著,而互作不显著。足穗、大穗、较高的结实率是其高产的主要原因。‘蜀优217’在成都平原稻麦两熟区高产栽培时,适宜的氮肥水平为150~180 kg/hm~2,适宜的栽植密度为14.31穴/m~2,可以实现高产高效。  相似文献   

5.
采用大田裂区随机区组设计试验,研究了施肥水平对花生不同基因型品种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豫南花生主产区砂姜黑土上花生高效施肥提供技术支撑。结果表明:花生不同基因型品种的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和产量存在明显的差异,常规施肥条件下,‘远杂9102’、‘远杂6’和‘豫花22’的产量分别为5958.1、5437.1、6008.6 kg/hm~2,比不施肥分别增加18.4%,14.9%和13.7%;施肥能提高‘远杂9102’、‘豫花22’花生仁中油酸含量、油酸/亚油酸的比值,降低‘远杂6’花生仁中油酸含量、油酸/亚油酸的比值;花生不同基因型品种对花生仁中粗脂肪含量及产量有明显的影响,‘远杂6’花生仁中粗脂肪的含量最高,粗脂肪的产量最小,平均分别为50.3%、1873.3 kg/hm~2,‘豫花22’花生仁中粗脂肪的含量最低,粗脂肪的产量最高,平均分别为48.6%、1895.2 kg/hm~2。在N、P_2O_5、K_2O施用量分别为150、90、150 kg/hm~2条件下,‘豫花22’的荚果产量和粗脂肪产量均最高,分别为6008.6 kg/hm~2和2059.7 kg/hm~2。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不同基追肥比例对湖南省双季稻产量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以‘湘早籼32号’和‘中嘉早17’为早稻供试品种,‘湘晚籼12号’和‘五优308’为晚稻供试品种,设置6种不同施肥比例(T1~T6)与1个不施肥处理(T7)。研究结果表明:施肥能有效提高水稻产量,比不施肥增产16.07%~91.33%。早稻‘中嘉早17’以基追肥比例8:2:0:0产量最高,为7497.00 kg/hm~2,晚稻‘五优308’以基追肥比例6:2:2:0产量最高,为9387.90 kg/hm~2;早晚稻的干物质积累量均以基追肥比例4:3:3:0较高,是一种有利于干物质积累的施肥方式,前轻后重的施肥方式茎秆重、叶片重、穗重显著低于其他处理,基追肥比例0:5:3:2的根系重与茎秆重分别比其他施肥处理少9.72%~63.84%和6.42%~27.82%,表明肥料后移会减少水稻干物质的积累。因此,在湖南地区重施基蘖肥可促进早稻分蘖的发生,晚稻在重施基蘖肥的基础上适当配施穗肥可增加单位面积颖花数、提高结实率,以此获得双季稻的高产。  相似文献   

7.
为筛选出适合云南籼稻地区种植的高产稳产、抗病性强以及米质优良的杂交籼稻品种,加速育种进程和成果转化,以‘凌禾优78’为对照,通过品种试验,对8个杂交籼稻参试品种的产量、田间表现、抗病性及米质等多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除‘云两优252’外,其余品种综合性状优良,2021年和2022年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达10000 kg/hm2以上,比CK增产5%的品种有5个,生产试验产量均高于9800 kg/hm2,其中‘云两优9801’产量最高,比CK增产8.8%以上;米质分析结果表明,‘云两优2198’的米质为农业部食用稻品种品质普通标准,‘云两优42’、‘云两优9801’、‘云两优9802’、‘云两优9803’、‘玉龙优和占’、‘华中优9326’两年米质均达农业部食用稻品种品质优质标准;‘云两优252’产量为9730.95 kg/hm2,低于CK,其米质为农业部食用稻品种品质普通标准。因此,‘云两优42’、‘云两优9801’、‘云两优9802’、‘云两优9803’、‘玉龙优和占’和‘华中优9326’为优质品种,‘云两优219...  相似文献   

8.
伴随米粉专用型水稻品种的推广与应用,探索通过栽培措施(肥料调节)调节其稻米中直链淀粉含量,改善稻米品质,使之更加符合米粉加工要求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用高直链淀粉型米粉专用稻‘B优268’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不同氮磷水平对杂交水稻‘B优268’产量性状及直链淀粉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氮及氮磷互作效应对‘B优268’的产量及籽粒直链淀粉含量影响显著。足够的分蘖数和有效穗数是保证‘B优268’高产稳产的基础。优化稻田氮磷调控有利于提高‘B优268’稻谷产量和直链淀粉含量,氮肥用量为300 kg/hm~2N、磷肥用量为120 kg/hm~2P_2O_5时,‘B优268’稻谷产量和直链淀粉含量都较大。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施肥水平和种植密度等栽培措施对菜用大豆产量和农艺性状的影响,选用‘浙鲜9号’菜用大豆品种,采用裂区设计方案,肥料为主区,密度为副区,共12个处理。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水平和密度处理对‘浙鲜9号’菜用大豆产量的影响差异显著。株高、分枝数、单株有效荚数和产量在不同肥力水平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单株有效荚数和产量在不同密度水平间存在极显著差异;不同施肥水平和种植密度通过影响单株有效荚数进而影响产量。产量虽然随施肥量增加而提高,但高肥和中高肥处理间无显著差异。种植密度低虽然能够提高单株生产力,但会降低群体产量。因此,从经济及生态效益综合考虑,‘浙鲜9号’菜用大豆的施肥量以N 160~180 kg/hm~2、P_2O_5和K_2O90~110 kg/hm~2,密度以18~22万株/hm~2为宜。试验结果可为‘浙鲜9号’菜用大豆的高产优质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种植密度和施肥量与薏苡产量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优化薏苡栽培技术,提高薏苡产量,笔者以贵州‘兴仁白壳薏苡’为试验材料,采用正交旋转实验设计方法进行田间试验,探讨了种植密度X1、复合肥用量X2和薏苡产量Y的关系。结果表明:变量X1、X2和产量(Y)之间均符合二元二次多项式模型,且拟合效果较好;种植密度15~18万株/hm~2、施肥量750.00~900.00 kg/hm~2的范围内有利于增产,选优组合为种植密度18万株/hm~2、施肥量870.30 kg/hm~2。而且增加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穗粒数是增产的主要因素,在保证足够有效穗数的前提下,提高结实率以增加穗粒数和穗粒重是薏苡增产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花生对肥料养分的依存度较高,合理施肥是保持高产高效的重要前提。研究配方施肥对新乡市沿黄地区花生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探求施用氮磷钾肥的效应,为该生态区花生生产施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采用"3414"设计方案和回归分析与模拟方法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配方施肥处理均比对照(无肥处理)的主要农艺性状有所提高,增产显著。各处理以N_2P_2K(2N 135 g/hm~2、P_2O_5 105 kg/hm~2、K_2O 120 kg/hm~2)的产量最高,达6 230.50kg/hm~2。肥料三要素对花生的增产效应依次为氮肥磷肥钾肥。通过对各模型提供的施肥决策、期望产量和经济效益分析比较,选择出NP二元回归模型提供的施肥方案:在施K_2O 120.00 kg/hm~2下施纯N 129.84 kg/hm~2、P_2O_5 94.41 kg/hm~2,此为新乡市沿黄地区花生种植的推荐施肥决策。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施肥方式和施氮量对川西平原机插稻产量形成和氮肥利用的影响,本研究以‘天优华占’为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因素为2种施肥方式(人工撒施和机械侧深施);副区因素为2种施氮量(180 kg/hm2和144 kg/hm2,分别记为N180和N144)。分析各处理水稻齐穗期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结果表明:机械侧深施肥能够显著提高川西平原单季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与人工撒施处理相比,机械侧深施处理有效穗、每穗粒数、产量、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农学利用率分别增加0.39%、6.60%、4.97%、4.79%和18.54%。侧深施肥条件下,N180处理干物质积累量、有效穗数和籽粒产量显著高于N144处理。180 kg/hm2氮肥撒施处理的产量比144 kg/hm2氮肥机械侧深施处理增加2.87%。可见,机械侧深施技术既能降低施肥成本,又能稳产,值得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为探索水稻品种‘农香优676’高产栽培的最适氮肥施用水平,本研究采用随机区组试验,按氮、磷、钾的施用比例为N:P_2O_5:K_2O=1:0.5:0.8,基肥比例为60%、100%和40%,设置施纯氮120、150、180 kg/hm~2 3种不同施用水平,对‘农香优676’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每公顷施纯氮150 kg时,分蘖盛期和乳熟期倒3叶的SPAD值和叶面积最大,每穗总粒数和结实率显著提高,此时‘农香优676’的产量最高。当施氮水平为150 kg/hm~2时,‘农香优676’综合性状表现最好,单位面积产量最高。因此,‘农香优676’的最适氮肥施用水平为150 kg/hm~2。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自育棉花品种‘冈杂棉0623’肥料效应及合理的施肥方法,加快‘冈杂棉0623’的推广。本研究采用"3414"肥料模型进行试验,其中两水平推荐氮、磷、钾肥施用量分别为300、150、300 kg/hm~2。比较棉花产量构成因素发现各施肥处理高于对照,其中N2P2K2处理各性状表现最佳;各个处理产量较对照均有所增加,随着施肥量增加产量有所增加,但是施肥量3水平条件下,产量较2水平有所下降;对各处理经济效益进行比较分析,施肥处理经济效益较对照要高,其中N2P2K2经济效益最高为14768.76元/hm~2。结合施肥量、产量及经济效益综合分析,发现要获得高产,高收益要合理施肥,平衡NPK肥施用量。在鄂东棉区推广‘冈杂棉0623’,建议施肥量为:氮肥施用量150~200 kg/hm~2,磷肥施用量90~100 kg/hm~2,钾肥施用量为150~200 kg/hm~2。  相似文献   

15.
钾对不同早稻品种产量及钾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双季稻区不同早稻品种在钾胁迫和供钾充足条件下产量及对钾素的吸收利用,为双季稻区不同早稻品种合理施钾提供科学依据。以13个早稻品种为试验对象,测定不同生育期生物量、收获期稻谷和稻草产量以及钾含量,计算钾的吸收量。结果表明:13个早稻品种不施钾处理的产量变幅为5080.0~6653.3 kg/hm2,平均为6214.4 kg/hm2,变异系数为6.73%。施钾处理增产量变幅为-80~1646.66 kg/hm2,平均增产量为716.41 kg/hm2,变异系数为59.62%。不施钾处理的吸钾量为89.8~154.2 kg/hm2,平均为116.4 kg/hm2,变异系数为15.3%。施钾处理的吸钾量为124.1~193.1 kg/hm2,平均为157.0 kg/hm2,变异系数为12.6%。‘湘早籼32号’的增产率显著高于其他品种,钾肥贡献率达到24.44%,‘陵两优211’和‘中早39’的增产率显著低于其他品种,钾肥贡献率分别为1.47%和-1.23%。供试的13个品种早稻中,‘湘早籼32号’为钾素敏感型品种,施钾能使该品种早稻发挥更大的增产潜力;‘陵两优211’和‘中早39’为低钾耐受型品种,施钾对这2个品种早稻增产潜力不大,在种植期间可以减少钾肥的施用量。  相似文献   

16.
永定县烟后作稻氮磷钾肥料效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3414”田间肥效试验方案,在3个试验点进行烟后作稻田间试验,研究永定县烟后作稻的氮磷钾肥效和最挂施用量.试验结果表明:合理施用氮磷钾肥可有效提高烟后作稻的产量,烟后作稻施用适量氮磷钾肥即处理6,可分别增产20.3%、4.9%和9.0%.在试验条件下,烟后作稻的氮磷钾经济施肥量为N 1116 kg/hm2、P2O531 kg/hm,2、K2O 81 kg/hm2、预计产量7 926 kg/hm2.  相似文献   

17.
江淮黄褐土壤芝麻肥效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提高江淮黄褐土壤肥料利用率,实现芝麻增产增效的目的,通过"3414"肥料效应设计试验,对芝麻皖芝1号品种在江淮黄褐土壤上栽培种植,开展了氮磷钾肥料两年连续肥效研究。结果表明:适量施用氮磷钾肥有利于芝麻农艺性状的改善和产量的提高。肥料间互作效应大小顺序为NPK>NK>NP>PK。推荐施肥量为氮肥85~120kg/hm~2,磷肥20~30kg/hm~2,钾肥75~110kg/hm~2。  相似文献   

18.
为了建立适合湘中南双季稻地区烟稻轮作制条件下烤烟作物的平衡施肥模型,确定烟草的合理施肥量,运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3414”试验方案,稍作修改,通过田间小区试验,探讨湘中南双季稻地区烟稻轮作制条件下烤烟作物施用氮磷钾肥的增产效应及其最佳施肥量,以为烤烟作物的科学施肥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结果表明:烤烟作物的地力贡献较小,无肥区产量仅占氮磷钾平衡施肥处理(处理6)产量的34.6%~39.4%;增产效果居首位的是氮肥,农大,永州,常宁3个试验点分别增产719.6 kg/hm2、1109.7 kg/hm2和441.0 kg/hm2;运用“3414”试验设计方案得到的各试验点的二元二次肥料效应模型拟合均不成功,农大点推荐施肥宜使用一元二次方程模型,据此所得最佳施肥量分别为N 159.8 kg/hm2,P2O5 86.1 kg/hm2,K2O 152.2 kg/hm2;永州点推荐施肥宜使用三元二次方程模型,据此所得最佳施肥量分别为N 175.2 kg/hm2,P2O5 52.1 kg/hm2,K2O 278.3 kg/hm2;常宁点推荐施肥宜使用一元二次方程模型,据此所得最佳施肥量分别为N 178.7 kg/hm2,P2O5 107.8 kg/hm2,K2O 279.2 kg/hm2;综合各函数的最佳施肥量得到湘中南双季稻地区的烟草作物的施肥决策:烤烟作物对氮、磷、钾养分的最佳产量施肥量为N 172.2 kg/hm2,P2O5 93.3 kg/hm2,K2O 300.0 kg/hm2。  相似文献   

19.
播量和施氮量对直播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探明直播稻在不同的播量和施氮量条件下产量和品质的表现,研明直播稻高产优质适宜的播量和施氮水平,以‘新稻567’、‘新稻568’和‘新科稻31’为试验材料,分别设置5个播种量和3个施氮水平,研究不同播量和施氮水平对直播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播量处理下,对于‘新稻567’,在97.5 kg/hm~2播量水平下产量最高为9.78 t/hm~2,稻米的垩白粒率、垩白度较低,加工品质各播量间差异不显著;对于‘新稻568’,在75 kg/hm~2播量水平下产量最高,为9.58 t/hm~2,且与各处理间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稻米的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稻米的食味品质在两品种不同播量间差异不显著,但总体表现为‘新稻567’的食味值高于‘新稻568’。在不同氮肥处理下,直播稻品种的产量基本表现为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255 kg/hm~2处理下产量达最大;稻米的加工品质各施氮处理间差异较小,外观品质差异较大,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基本表现为不施氮处理较小,施氮处理较大。这说明,在适宜播量下对于不同的直播稻品种可以实现高产和优质的协同提高;在适宜的氮肥处理下可以获得水稻的高产水平,但增施氮肥水稻的外观品质变劣,因此,协同直播稻的高产优质仅靠氮肥调控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0.
高产田氮磷钾肥对油菜产量性状的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高产田氮磷钾肥处理及氮磷钾效应对油菜产量性状的影响,以‘秦油2号’和‘中油821’品种为材料,设置施纯氮0、180 kg/hm2,磷(P2O5)和钾(K2O)各为0、90 kg/hm2,采用裂区设计,分析了N、P、K以及互作效应对油菜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磷配施比对照(空白)增产25.7%,比单施N、P、K分别增产21.6%、18.0%、37.9%;两个品种的产量均以N 180 kg/hm2+P 90 kg/hm2最佳,‘秦油2号’为3850.70 kg/hm2,‘中油821’为3096.26 kg/hm2。‘秦油2号’在9个处理中都比‘中油821’极显著增产,平均增产22.2%,是营养基因型差异所致;综合效应分析得出氮磷交互效应对产量具有正向作用,但未达显著水平,而氮磷各自效应明显。进一步剖析增产原因,氮磷交互效应对‘秦油2号’单株角果数影响较大,对‘中油821’的株高和千粒重增加显著;磷的单独效应对‘秦油2号’的千粒重和‘中油821’的单株角果数影响最明显。本研究表明,氮磷配施的产量显著高于单施,配施增产主要原因是各自单独效应的累加;关中高产田氮肥用量180 kg/hm2、磷肥90 k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