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五个绵羊品种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8个微卫星标记对5个绵羊品种(藏羊、兰州大尾羊、蒙古羊、小尾寒羊、无角道赛特)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5个绵羊群体的8个微卫星位点共发现105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位点有13个,其中,在OarFCB128位点检测到的等位基因数最多,在BM8125位点检测到的等位基因数最少.多态信息含量、有效等位基因数及群体杂合度数据表明,小尾寒羊遗传变异最大,其次是蒙古羊、兰州大尾羊、藏羊,无角道赛特变异最小.根据Nei氏遗传距离用NJ法和UPGMA法构建的聚类图表明,兰州大尾羊与蒙古羊聚为一类,遗传距离最近,与无角道赛特距离最远.  相似文献   

2.
朱鹮人工饲养群体扩增DNA指纹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利用 2 0个 10碱基的随机引物对陕西朱保护站人工饲养的 10只朱 (N ipponia nippon)进行了DNA扩增。结果表明 ,其中 16个引物对所测个体产生了一致的扩增 DNA带纹 ,4个引物产生的 DNA带纹具有多态性。据此计算了扩增 DNA指纹条带的平均带纹相似率为 0 .85 ,平均杂合度为 0 .5 4;在此基础上 ,分析了 10只朱的亲缘关系关系并绘制了相关关系聚类图  相似文献   

3.
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研究了多浪羊、叶城羊和卡拉库尔羊间的亲缘关系.从40条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5条具多态性引物,其中8条多态性引物的稳定性较好,扩增产物用1%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用凝胶成像系统对电泳图谱进行分析并拍照保存.将实验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发现多浪羊与叶城羊(遗传距离0.670)、卡拉库尔羊(遗传距离0.540)的亲缘关系均较远;另外,卡拉库尔羊产双羔成年母羊与公羊的遗传距离小于绵羊种间遗传距离(遗传距离0.072),与产单羔成年母羊的遗传距离最小(遗传距离0.063).  相似文献   

4.
【目的】克隆兰州大尾羊心脏型肪酸结合蛋白(H-FABP)基因全长cDNA序列,为研究绵羊H-FABP生物学作用和生产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根据已知哺乳动物H-FABP基因 cDNA 序列,设计5''和3''特异引物,运用cDNA 末端快速扩增(RACE)技术获得兰州大尾羊H-FABP基因全长 cDNA 序列。【结果】 扩增获得兰州大尾羊5''端425 bp、3''端231 bp片段和 177 bp中间片段,拼接获得748 bp兰州大尾羊H-FABP基因全长cDNA 序列(GenBank登录号:JQ780322)。 兰州大尾羊H-FABP基因ORF长 402 bp,编码 133 个氨基酸。核苷酸序列分析显示兰州大尾羊H-FABP基因序列与大多数哺乳动物相似,但其第66位发生的碱基转换(T←→G)引起所编码的第22位天门冬氨酸(N)不同于其它所有物种的赖氨酸(K)。构建的基因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兰州大尾羊与山羊亲缘关系最近。预测兰州大尾羊H-FABP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与山羊和牛H-FABP类似,由2个α螺旋和10个反向平行的β折叠组成,10 个折叠片围成一个桶状结构,疏水性残基位于桶内,用于结合脂肪酸。【结论】克隆了兰州大尾羊H-FABP基因,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兰州大尾羊血液蛋白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探明兰州大尾羊的种质和遗传特性,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水平板电泳,检测了131只兰州大尾羊血红蛋白、白蛋白、后白蛋白、转铁蛋白、慢-α2-球蛋白、血清淀粉酶、酯酶、苹果酸脱氯酶的多态性.结果发现,除白蛋白和慢-α2-球蛋白未表现出多态外,其他各蛋白质和酶均不同程度地呈现出多态,其中血红蛋白、后白蛋白、血清淀粉酶、酯酶、苹果酸脱氢酶各有2个等位基因,3种基因型;兰州大尾羊的平均基因杂合度为0.4802,等位基因有效数为1.924,多态座位百分比为0.75.对Nci氏标准遗传距离进行聚类,发现兰州大尾羊与滩羊最近,其次为大尾寒羊和小尾寒羊.青海细毛羊、滩羊、兰州大尾羊、青海藏羊、考湖羊、河北杂种细毛羊、新疆细毛羊、罗姆尼半细毛羊、大尾寒羊、小尾寒羊、兰州大尾羊等11个绵羊品种的基因分化系数为0.07936,这表叫中国的绵羊品种的遗传变异性的92.064%是由遗传多态现象引起的,而7.936%来自品种间差异,即中国绵羊在血液蛋白质水平上的遗传分化程度不高.  相似文献   

6.
小香羊群体遗传结构的RAPD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扩增猪基因组筛选得到的40条多态引物对12份小香羊DNA样品进行RAPD分析,结果有21条引物扩增出多态性谱带.用Nei公式计算群体内的遗传相似性指数,平均为0.9592±0.0082.结果表明,小香羊品种的遗传基础较单一,遗传多样性贫乏.  相似文献   

7.
濒危植物天目铁木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濒危植物天目铁木Ostrya rehderiana现仅在天目山残存5株野生植株,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为研究该物种繁殖与复壮的有效途径,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标记,对这5株天目铁木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进行基因组DNA多态性分析,统计18个扩增较为稳定的引物在5个DNA样品中扩增的电泳带总数与多态带的数目。结果显示:共扩增出176个DNA片段,片段大小为200~2 800 bp,其中多态性谱带为88条,占50%,表现出了丰富的RAPD多态性。根据遗传距离,利用UPGMA构建了个体亲缘关系树状图。结果表明,4号和5号植株间亲缘关系最近,遗传距离为0.133 5,1号和3号植株间亲缘关系最远,遗传距离为0.461 0,1号植株与其他4株的亲缘关系均较远,遗传距离为0.366 5~0.461 0,聚类时被聚在其他4株之外。这一结果与5株间物理距离分布的位置差异相符。  相似文献   

8.
加洲鲈与罗非鱼群体的RAPD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对加洲鲈和罗非鱼种群间的亲缘关系进行分析。品种间带纹相似系数(共享度)根据Lynch的公式进行计算:F_(xy)=2N_(xy)/N_x+N_y(N_(xy)是RAPD指纹图谱中品种X和品种Y的共有带纹数,N_x和N_y分别为品种X和品种Y各自可分辨带纹总数)。品种间的遗传距离(D)根据2个品种的共享度(F)来计算:D=1-F。根据遗传距离的D值,再用UPGMA法求出各类间距离后再聚类。结果显示:从2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4个清晰,多态性丰富的引物用于分析。各种群平均每一引物所获得的带纹数为:加洲鲈7.8±2.45,罗非鱼5.1±1.87。4个引物共扩增出加洲鲈35条带其中特异性带16条,罗非鱼21条带其中特异性带8条,测得加洲鲈与罗非鱼之间的带纹相似系数为0.236,遗传距离为0.764,表明加洲鲈和罗非鱼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9.
江昱  王杰  字向东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2):11844-11845
从24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6个重复性好的多态引物,对四川省9个主要地方黑山羊品种共计576只个体,进行随机扩增多态DNA分析。结果显示:16个引物扩增出125条谱带,其中102条表现出多态性,多态百分率为82.60%;不同引物所扩增出的DNA片断在各群体中的分布频率不同;9个黑山羊品种间的遗传距离指数在0.0365~0.2832,群体间的相似系数为0.7533~0.9642;由引物OPK-03550扩增出的片断在江安黑山羊中未出现,引物OPQ-06800和OPQ-06900扩增出的片断在乐至黑山羊中未出现,而分别其余8个受试群体均有出现,可各自作为区分该黑山羊群体与其余8个黑山羊品种的分子遗传标记。  相似文献   

10.
采用RAPD技术分析了重庆本地的板角山羊、川东白山羊和重庆黑山羊基因组池DNA的多态性及其亲缘关系.通过100种随机引物扩增筛选,12种多态引物共获得了16个多态标记.各群体间的遗传距离指数和SPSS分层聚类树形图表明:板角山羊与川东白山羊之间的遗传距离较远;重庆黑山羊和板角山羊的遗传距离较近,2者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结果还发现,板角山羊、川东白山羊和重庆黑山羊群体都具有一定的遗传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通过比较研究哈萨克羊、吐鲁番黑羊和策勒黑羊3个新疆绵羊群体中BMPR-IB基因的多态性,为后期分子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利用PCR-RFLP技术检测BMPR-IB基因在3个新疆绵羊群体中的多态性,并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其与绵羊产羔数的关联性,筛选与新疆绵羊高繁殖力性状相关的分子标记。结果显示:吐鲁番黑羊只存在1种基因型,没有多态性。哈萨克羊和策勒黑羊群体中的BMPR-IB基因具有多态,存在3种基因型:++、B+和BB,其中BB基因型个体的产羔数显著高于++基因型个体产羔数(P0.05)。所得结论为:BMPR-IB基因可能是影响哈萨克羊和策勒黑羊繁殖性状的主效基因,BMPR-IB基因是否是影响吐鲁番黑羊繁殖性状的主效基因,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中国蒙系6个绵羊品种的遗传分化和基因流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利用7对微卫星引物对中国蒙系6个绵羊品种(同羊、小尾寒羊、湖羊、滩羊、乌珠穆沁羊和巴音布鲁克羊)的遗传分化、基因流、遗传分化程度与地理距离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并利用遗传距离构建系统树。结果表明:6个绵羊群体中,总群体近交系数Fit最高的位点为OarAE101(0.1670),最低的为MAF33(0.0440);群体间分化系数Fst最高的位点为OarAE101(0.1000),最低的为OarFCB48(0.0220);群体内近交系数Fis最高的位点为OarFCB304(0.0890),最低的为MAF33(0.0050)。Fst平均为3.9%,即由各群体内个体间的差异引起的遗传变异是96.1%,说明遗传变异绝大部分存在于品种内,品种间的遗传分化水平很低。6个绵羊群体每世代两群体间有效迁移个体数为2.7369(滩羊和巴音布鲁克羊)~44.3928(同羊和湖羊),平均为11.2521,均反映出品种间的基因流通畅。品种间的遗传差异与地理距离呈显著相关。初步推断我国蒙系绵羊品种间的遗传分化主要是自然选择(生境异质性)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采用垂直板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170只甘肃肉用绵羊(波德代羊、无角陶赛特羊、蒙古羊、滩羊和小尾寒羊)的4种血液蛋白(Hb、Alb、Tf和Es)进行多态性检测。计算4种蛋白各位点的基因型频率、等位基因频率和遗传杂合度,并通过聚类分析探讨不同群体间的遗传距离和亲缘关系。结果表明,4个蛋白(酶)位点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多态性。4个蛋白(酶)位点的平均杂合度分别为:波德代羊0.4341,无角陶赛特羊0.4176,蒙古羊0.339 3,滩羊0.332 5和小尾寒羊0.371 0。根据Nei氏标准遗传距离进行聚类分析,发现无角陶赛特羊和波德代羊亲缘关系最近,和滩羊亲缘关系最远;3个地方品种和2个引入品种间亲缘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14.
为从分子水平研究甘肃境内典型养殖模式下甘肃高山细毛羊、小尾寒羊、藏羊、蒙古羊和滩羊5个绵羊品种的CAST基因多态性与肉品质的相关性,探讨以CAST为候选基因,提高绵羊肉品质的可能性。采用PCR SSCP技术对5个绵羊品种的CAST基因内含子3多态性进行检测,并就CAST基因多态性与9月龄肉品质进行相关性分析。根据比对结果发现,与等位基因A相比,等位基因B发现G62T以及C110T突变,等位基因C发现C92T突变,形成AA、AB、BB和AC 4种基因型;经检验表明,5个绵羊品种均处于非 Hardy Weinberg 平衡状态;群体遗传多态性分析表明,5个绵羊品种的多态信息含量均为中度多态;关联分析表明,5个绵羊品种 CAST基因变异位点的4个基因型间失水率AC基因型显著高于其他基因型(P<005),对于剪切力AC基因型显著低于其他3种基因型(P<005);不同绵羊品种间基因型分析表明,对于5个绵羊品种AC基因型的失水率显著高于其他3种基因型,除蒙古羊外,AC基因型的剪切力显著低于其他基因型;变异对眼肌面积没有显著性影响。这些关联说明CAST 基因可作为候选基因用于绵羊产肉性能和肉品质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相似文献   

15.
为确定SYNJ1基因与牛、羊角的关联性,利用PCR-SSCP技术并以3个牛品种(荷斯坦奶牛(有角)、安格斯牛(无角)、海福特牛(无角))以及3个不同角型的羊品种河北小尾寒羊(元角)、无角道赛特、杂种蒙古羊(有角、无角)为样本,对SYNJ1基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未发现SYNJ1基因C3981T位点的SNP与牛、绵羊角...  相似文献   

16.
为鉴定哈萨克羊和藏绵羊尾部脂肪组织的差异表达基因和可变剪接,分别提取6只(3公,3母)无亲缘关系的2岁成年哈萨克羊与藏绵羊尾部脂肪组织总RNA,构建2个高通量测序文库,利用TopHat2软件将短序列定位到绵羊参考基因组,采用cuffdiff软件分析基因表达丰度和差异表达基因。结果表明,共有19个基因在2个品种绵羊尾脂中的表达丰度均高于1 000FPKM,包括ADIPOQ、SPARC、VIM等。其中,2个品种尾部脂肪组织中表达量最高的转录本均定位于线粒体基因组5 331~14 154bp,该区域主要包含COX1、COX2、ATP8等基因,其表达丰度在哈萨克羊和藏绵羊中分别高达29 724.20和28 818.80FPKM。而FABP4则是表达丰度最高的核基因,在哈萨克羊和藏绵羊中的表达量分别为3 194.03和2 667.09。差异表达基因分析共鉴定出627个差异表达的基因,与藏绵羊尾部脂肪组织的表达量相比,哈萨克羊的尾部脂肪组织中共有221个上调基因和406个下调基因。其中,HBB基因表达量的变化倍数最大,下调约98倍。差异表达基因的富集分析结果表明,哈萨克羊尾脂中上调表达的基因主要参与脂肪酸代谢过程。另外,在2个品种尾脂中鉴定出11 870个可变剪接事件,其中383个为差异剪接事件。对相关差异表达基因和可变剪接的进一步研究将有助于揭示绵羊肥脂尾形成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17.
The level of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gene flow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ographical distance and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among six sheep populations of Mongolian group in China (Tong sheep, small-tailed Han sheep, Hu sheep, Tan sheep, Ujumuqin sheep and Bayinbuluk sheep) were analyzed using seven microsatellites. The trees were constructed from diversity coefficient (DC) distances among the six sheep populations. The overall heterozygote deficit across all the populations (F it) was between 0.167 (OarAE101) and 0.044 (MAF33). The over-all significant deficit of heterozygote, because of inbreeding within breeds, (F is) was between 0.089 (OarFCB304) and 0.005 (MAF33). The coefficient of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F st) was between 0.100 (OarAE101) and 0.022 (OarFCB48). It indicated that 3.9% of the total genetic variation could be explained by breed differences and the remaining 96.1% by differences among individuals for each population. This illustrated that most variations existed within breeds and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level were very low among sheep breeds of the Mongolian Group in China. The average number of effective migrants exchanged per generation (Nem) ranged from 2.7369 (Tan sheep and Bayinbuluk sheep) to 44.3928 (Tong sheep and Hu sheep), and the mean value was 11.25213. Significantly positiv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level of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and geographical distance and genetic distances were detected. It is concluded that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of sheep breeds of Mongolian group in China is mainly the result of natural selection (different living conditions). __________ Translated from Journal of Yangzhou University (Agricultural and Life Science Edition), 2007, 28(3): 22–26 [译自: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脂肪酸合成酶(FAS)基因3′端非翻译区(3′-UTR)在绵羊地方品种中的遗传多态性,为进一步揭示地方绵羊品种间遗传分化、开展肉质性状的关联分析和表达调控等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PCR-SSCP和DNA测序技术对兰州大尾羊(38只)、滩羊(58只)、甘加羊(40只)、欧拉羊(30只)和乔科羊(39只)五个地方绵羊品种205只个体的脂肪酸合成酶(FAS)基因3′-UTR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检测和遗传多态性分析。【结果】在这五个地方绵羊品种的FAS基因3′-UTR区中,有951位点和1005位点2个多态位点;两位点分别存在AA、Aa、aa和EE、Ee、ee各三种基因型,而aa和ee基因型未检测到;AA和EE基因型频率高于Aa和Ee基因型频率,基因型AA和EE为优势基因型;A和E两个等位基因频率高于a和e等位基因频率,为优势等位基因。适合性检验表明,这5个地方绵羊品种在951位点和1005位点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独立性检验表明:在951位点,兰州大尾羊与滩羊、欧拉羊、甘加羊和乔科羊之间表现为差异显著(0.01P0.05);滩羊与欧拉羊、甘加羊和乔科羊之间表现为差异极显著(P0.01);欧拉羊、甘加羊和乔科羊,甘加羊与乔科羊均表现为差异不显著(P0.05);在1005位点兰州大尾羊、滩羊、欧拉羊、甘加羊和乔科羊品种之间均表现为差异不显著(P0.05)。测序结果表明,951位点在FAS基因在其转录产物mRNA的951位所对应处有一处C→T突变;1005位点在FAS基因在其转录产物mRNA的1005位所对应处有一处A→G突变。FAS基因mRNA二级结构预测结果显示:951位点的突变能导致其二级结构发生了明显的改变,而1005突变不会改变其二级结构。【结论】五个地方绵羊品种在FAS基因3′-UTR区有951位点(C→T)和1005位点(A→G)两个SNPs,2位点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基因型频率分布的独立性检验结果表明,在951位点,兰州大尾羊与滩羊、欧拉羊、甘加羊和乔科羊之间表现为差异显著(0.01P0.05);滩羊与欧拉羊、甘加羊和乔科羊之间表现为差异极显著(P0.01);欧拉羊与甘加羊和乔科羊、甘加羊与乔科羊均表现为差异不显著(P0.05);在1005位点兰州大尾羊、滩羊、欧拉羊、甘加羊和乔科羊品种之间均表现为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脂肪酸合成酶(FAS)基因3′端非翻译区(3′-UTR)在绵羊地方品种中的遗传多态性,为进一步揭示地方绵羊品种间遗传分化、开展肉质性状的关联分析和表达调控等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PCR-SSCP和DNA测序技术对兰州大尾羊(38只)、滩羊(58只)、甘加羊(40只)、欧拉羊(30只)和乔科羊(39只)五个地方绵羊品种205只个体的脂肪酸合成酶(FAS)基因3′-UTR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检测和遗传多态性分析。【结果】在这五个地方绵羊品种的FAS基因3′-UTR区中,有951位点和1 005位点2个多态位点;两位点分别存在AA、Aa、aa和EE、Ee、ee各三种基因型,而aa和ee基因型未检测到;AA和EE基因型频率高于Aa和Ee基因型频率,基因型AA和EE为优势基因型;A和E两个等位基因频率高于a和e等位基因频率,为优势等位基因。适合性检验表明,这5个地方绵羊品种在951位点和1 005位点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独立性检验表明:在951位点,兰州大尾羊与滩羊、欧拉羊、甘加羊和乔科羊之间表现为差异显著(0.01<P<0.05);滩羊与欧拉羊、甘加羊和乔科羊之间表现为差异极显著(P<0.01);欧拉羊、甘加羊和乔科羊,甘加羊与乔科羊均表现为差异不显著(P>0.05);在1 005位点兰州大尾羊、滩羊、欧拉羊、甘加羊和乔科羊品种之间均表现为差异不显著(P>0.05)。测序结果表明,951位点在FAS基因在其转录产物mRNA的 951位所对应处有一处C→T突变;1 005位点在FAS基因在其转录产物mRNA的1 005位所对应处有一处A→G突变。FAS基因mRNA二级结构预测结果显示:951位点的突变能导致其二级结构发生了明显的改变,而1 005突变不会改变其二级结构。【结论】五个地方绵羊品种在FAS基因3′-UTR区有951位点(C→T)和1 005位点(A→G)两个SNPs,2位点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基因型频率分布的独立性检验结果表明,在951位点,兰州大尾羊与滩羊、欧拉羊、甘加羊和乔科羊之间表现为差异显著(0.01<P<0.05);滩羊与欧拉羊、甘加羊和乔科羊之间表现为差异极显著(P<0.01);欧拉羊与甘加羊和乔科羊、甘加羊与乔科羊均表现为差异不显著(P>0.05);在1 005位点兰州大尾羊、滩羊、欧拉羊、甘加羊和乔科羊品种之间均表现为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