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正>大豆是黑龙江省四大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首位。 大豆根腐病是一种世界性的土传病害[1],主要侵染大豆茎基部至根部,引起根茎腐烂,一般田块减产 10%~30%,重病田块减产达 60%以上,严重时甚至造成绝产[2]。由镰刀菌引起的大豆根腐病是大豆生产上的重要病害 [3]。2017 —2018年,对黑龙江省富裕县、讷河市、五大连池市、北安市、克东县、拜泉县、海伦市、望奎县、林口、牡丹江、尚志、  相似文献   

2.
<正>0引言草莓(Fragaria×ananassa Duch.)为蔷薇科草莓属多年生草本植物[1],是北京市特色优势果品之一,为北京农民增收,区县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引起草莓根腐病的病原菌种类众多,是较难防治的草莓病害。据报道,引起草莓根腐病常见的病原菌有镰刀菌属(Fusarium)、刺盘孢属(Colletotrichum)、疫霉属(Phytophthora)和丝核菌属(Rhizoctonia)[1]。  相似文献   

3.
<正>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ge.),又叫活血根,为唇形科(Labiatae)鼠尾草属(Salvia Linn)多年生草本药用植物,干燥根入药,主要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等疾病[1]。近年来,随着丹参种植规模的扩大,丹参根腐病[2-3]、枯萎病[4]和茎基腐[5]等病害的大规模发生,限制了丹参种植产业的发展。2019—2021年在河南省禹州、  相似文献   

4.
引起花生果腐病的新孢镰刀菌及其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0引言花生果腐病(俗称花生烂果病)是一种世界性土传病害,主要导致花生荚果腐烂。近年来花生果腐病在我国山东、河南、河北等花生主产区日趋严重,造成15%以上的减产甚至绝收[1]。国内外已报道的花生果腐病病原菌有Sclerotium minor[2]、Neocosmospora vasinfecta[3,4]、N. striata[5]、Fusarium sp.[6]、Pythium myriotylum[7]和Rhizoctonia solani[8]。其中,我国不同地域的花生果腐病病原菌有N. vasinfecta[3,4]、N. striata[5]、Fusarium sp.[6]、P. myriotylum[7]和R. solani[8]。  相似文献   

5.
 大豆紫斑病是华北和东北的大豆生产中重要病害之一。华东和西南地区也有这一病害的报告[3]。虽然这是一种重要病害,可是对于它的病原菌生物学的研究尚不多。  相似文献   

6.
<正>0 引言马铃薯腐烂茎线虫(Ditylenchus destructor Thorne)又名甘薯茎线虫,属于侧尾腺纲垫刃目粒线虫科茎线虫属。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病是国际公认的一种检疫性疾病,是马铃薯重要病害之一[1]。该线虫主要侵染植物地下部分,在没有高等寄生植物的情况下,依靠取食土壤中的真菌维持生存[2],寄主范围广[3]。近几年,马铃薯腐烂茎线虫危害逐渐上升,可导致马铃薯减产20%~83%,严重时甚至绝收。  相似文献   

7.
<正>椰枣树(Phoenix dactylifera L.)属多年生棕榈科热带植物,是阿拉伯国家重要的经济和粮食作物,果实被称为“沙漠面包”,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1-2]。 目前我国对椰枣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椰枣化学成分分析[3]、基因表达[4]、植物组织培养[5]、逆境胁迫[6]等领域,对椰枣病害发生及病原菌种类鲜有报道。2020年11月—2021年6月,对海南省椰枣病害发生情况进行调查,  相似文献   

8.
<正>0 引言香榧(Torreya grandis cv. Merrillii)为我国特有的珍稀经济干果与重要木本油料作物[1],主要分布于浙江省诸暨、绍兴、临安等地[2],香榧产业发展迅速,已成为当地农业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3]。近年来,多地香榧林出现根腐病且为害日益严重,成为影响香榧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之一。因此香榧根腐病病原菌鉴定与防治技术研发迫在眉睫。本论文通过组织分离法、单孢培养法获得纯菌种,  相似文献   

9.
<正>葡萄黑根病(Black foot disease)是重要的葡萄枝干病害之一,全球葡萄主要种植区均有发生[1],近两年我国有该病害发生的报道[1-2]。田间,黑根病主要危害8年树龄以下的幼树,症状主要表现为发芽异常,枝条节间缩短,叶片失绿黄化,根部出现褐色至黑色坏死等[3-5]。引起葡萄黑根病的病原菌复杂多样,已报道8个属34种病原菌[1]。2021年,北京市林果所育苗棚发现一批葡萄幼苗的根部及根茎部变褐或变黑,根系发育不良,毛细根稀少,  相似文献   

10.
<正>0 引言小麦黄矮病是我国小麦生产上重要的病毒病,受害小麦感病后植物矮化叶片黄化,一般减产10%~20%左右,严重的可达到50%以上,个别地块甚至可造成绝产。目前国际上已报道的作物黄矮病毒有十多种[1],我国引起小麦黄矮病的主要病原是大麦黄矮病毒(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 BYDV)PAV和GAV株系[2],其在全国小麦种植区广泛分布。  相似文献   

11.
 番茄溃疡病(Tomato bacterial canker)是一种重要的世界性病害[1]。近年来,该病在我国的发生呈上升趋势,严重时可减产25%~80%,甚至绝收。该病有逐渐向我国南方扩展蔓延趋势,迄今尚无化学药剂可控制其危害。  相似文献   

12.
<正>草莓(Fragria ananassa Duch)是蔷薇科草莓属植物,因其丰富的营养价值和较高的经济效益而被广泛种植于世界各地[1]。随着草莓产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设施栽培特殊环境及草莓的连茬种植,导致草莓根腐病逐年加重,对我国草莓产量增长和品质提高造成了严重威胁 [2-3]。草莓根腐病的致病菌复杂多样,2021年科研人员在对山东草莓主产区山东潍坊、济南历城等地的草莓根腐病调查发现,  相似文献   

13.
 苹果花叶病的分布广泛。据国外报导,在苏联[55]、保加利亚[20]、法国[16]、英国[63]、荷兰[16]、瑞士[15]、比利时[58]、瑞典[36]、挪威[56]、意大利[30]、南斯拉夫[61]、美国[13]、南非联邦[38]、新西兰[10]、印度[12]以及德国、丹麦、澳大利亚等处均有此病的分布。  相似文献   

14.
<正>稻瘟病、稻曲病是水稻穗期的两大重要病害,属典型的“可防不可控”、与气候密切相关的病害[1]。稻瘟病一般流行年份可造成水稻10%~30%的产量损失,严重发生时损失高达80%以上[2]。稻曲病虽对水稻产量影响较小,但会产生多种毒素,对稻米品质影响大,威胁人畜安全[3]。江苏水稻穗期易遇连阴雨天气,十分有利于稻瘟病、稻曲病大流行。近年来,“绿色植保、科学植保、公共植保”理念深入人心,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农药减量使用技术等用药方案获得持续推广,筛选高效、低毒、  相似文献   

15.
<正>0引言凤仙花(Impatiens balsamina)为凤仙花科(Balsaminaceae)凤仙花属(Impatiens)一年生草本植物,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栽培过程中凤仙花真菌病害主要有白粉病、褐斑病、炭疽病和立枯病等[1-2]。有关凤仙花病毒病的报道,如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virus,TSWV)[3]、凤仙花坏死斑点病毒(impatiens necrotic spot virus,INSV)[4]、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5-6]、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7]、番茄花叶病毒(tomato mosaic virus,ToMV)[8]、长叶车前花叶病毒(ribgrass mosaic virus,RMV)[9]等均可侵染凤仙花。  相似文献   

16.
 迷迭香(Rosmarinus officinalis L.)又名油安草,艾菊,属于唇形科迷迭香属植物,为多年生常绿亚灌木,是地中海一带的重要景观植物。因其香味浓郁,被应用于香水、香皂、空气清新剂和食品添加剂生产中;该植物在医药方面还具有催经活血、利胆降压和抗癌等药理作用[1]。近年来,广西百色市大量种植迷迭香,但在种植区普遍发生一种根茎部病害,造成植株根茎部腐烂,最终全株干枯死亡。每年5~9月份高温多雨季节,一般田块发病率为5%~10%,严重时发病率达40%,给迷迭香的生产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国外曾报道Armillaria,Phytophthora和Rhizoctonia均可引起迷迭香根部病害[2],但目前国内对迷迭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上,未见有关病害的报道。本文对迷迭香根腐病的病原菌进行鉴定,为研究该病害的发病流行规律及制定病害防治措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正>0 引言河南省是我国玉米小麦的种植大省,玉米和小麦的种植面积常年保持在3 800千公顷和5 670千公顷以上。玉米黄花叶病毒(maize yellow mosaic virus, MaYMV)是2016年在我国云南省玉米上首次发现的一种新病毒[1],属于马铃薯卷叶病毒属(polerovirus),能够引起玉米植株叶片黄化、花叶、红叶等症状[6],之后该病毒在亚洲[1-2]、非洲[3-4]、南美洲[5]等地区禾本科作物上均有发现,  相似文献   

18.
<正>0引言国内由链格孢属(Alternaria)和弯孢属(Curvularia)真菌引起的玉米叶斑病在黑龙江、吉林、河南、海南等地都有报道[1-8];在青海发生的玉米叶斑病多由Alternaria引起[9];而在辽宁、内蒙古、北京、河北、山东、陕西和四川等地发生的玉米叶斑病多由Curvularia引起[6,10-12]。根据多基因序列分析鉴定的种有A. burnsii[3];据rDNA ITS[4,9]或多基因[3]鉴定的种有A. alternata、A. tenuissima和Alternaria sp.;  相似文献   

19.
<正>0 引言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 L.)为玄参科地黄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以干燥块根入药,是我国重要的中药材之一,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降血糖、保护肝脏等功效[1]。地黄病毒病是地黄上的严重病害之一,地黄感染病毒后,产量可降低60%以上,有效成分降低30%~50%[2]。  相似文献   

20.
<正>温郁金(Curcuma wenyujin Y. H. Chen et C. Ling)为姜科植物,原产于浙江省温州市瑞安市,具有去除血瘀、消炎和抗癌等多种功能[1]。目前,已被报道的温郁金病害包括叶枯病[2]、白绢病[3]、病毒病[4]等。2017年6月在海南省东山镇种植基地发生温郁金叶鞘腐烂病。主要危害分蘖期的茎基部和叶鞘,从茎基部开始发病;发病初期茎基部产生浅褐色水渍状病斑,病斑逐渐向上延伸至叶鞘;后期形成水渍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