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6 毫秒
1.
香蕉内在拮抗细菌研究Ⅰ——菌株B215的分离及分子鉴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香蕉枯萎病(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FOC)重病园区,从生长正常的香蕉假茎内分离获得1株细菌,编号为B215.经对峙培养和孢子萌发抑制测定,B215对FOC和香焦其他几种主要病原菌的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具有良好抑制效果.对峙培养明显抑制香蕉枯萎病菌菌丝生长,抑菌带宽度0.5-0.6 cm.菌株B215培养液滤液使香蕉枯萎病菌孢子和菌丝生长点膨大成球状畸形,原生质外泄,细胞崩溃十瘪,其EC50为4.12%.形态学、生理生化试验显示B215为芽抱杆菌(Bacillus);进一步对该菌株做16srDNA序列测定与分析,表明其与已报道的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Strain KL-073)具有100%的同源性,二者所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上处于同一个分支.将B215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subtilis).  相似文献   

2.
通过平板对峙法从香草兰根际微生物中筛选出对香草兰根(茎)腐病菌(Fusarium oxysporum)、香草兰疫病菌(Phytophthora nicotianae)和香草兰细菌性软腐病菌(Erwinia carotovora)均有良好抑制效果的生防菌10株。通过16S rDNA序列比对及系统发育树分析,其中7株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2株为枯草芽孢杆菌(B. subtils),1株为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B. methylotrophicus)。提取脂肽类化合物进行抑菌分析,发现10株生防菌脂肽类提取物对香草兰根(茎)腐病菌和香草兰疫病菌均有良好的抑制效果,有4株的脂肽类粗提物对香草兰细菌性软腐病菌有强烈的抑制活性。对其中2个菌株脂肽类粗提物进行MALDI-TOF/TOF-MS检测,发现菌株 VX2R11 产生表面活性素(Surfactin)和伊枯草素A(IturinA)2种脂肽类化合物,菌株 VX2S02 仅产生伊枯草素A,推测产生伊枯草素A是菌株VX2R11和VX2S02拮抗香草兰根(茎)腐病菌和疫病菌重要机制;产生表面活性素是菌株VX2R11拮抗香草兰细菌性软腐病菌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大麻沤麻液中细菌菌群构成,确立麻液分离菌的种属地位,本研究以大麻原茎沤麻液为菌种筛选的来源,利用传统可培养法分离得到24株细菌,并通过16S rDNA序列与细菌菌落形态、菌体的显微形态鉴定、生理生化鉴定相结合的方法对菌株进行鉴定,同时构建24株分离细菌与常规已知菌的系统发育树,初步确立菌株种属地位。研究结果表明:24株细菌共分11属,15种,其中主要以芽孢杆菌属居多,占25%,包括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和炭疽芽孢杆菌(Bacillus anthracis)。另有其他菌属,如宋内志贺菌(Shigella sonnei),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吉氏库特氏菌(Kurthia gibsoni-i),肺炎克雷伯氏菌臭鼻亚种(Klebsiella pneumoniae subsp.)等。  相似文献   

4.
茶炭疽病菌刺盘孢菌(Colletotrichum camelliae)是引起茶树炭疽病的重要致病菌,为获得对C.camelliae具有拮抗作用的链霉菌,采用稀释涂布法和平板对峙法从茶园生境中分离筛选出对其具有明显拮抗作用的链霉菌菌株,并结合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征和16 SrRNA基因序列分析对其进行种属鉴定;开展基于链霉菌菌株的抗菌谱测定、茶炭疽病菌菌丝生长抑制试验和孢子萌发抑制试验;通过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其无菌发酵滤液对茶炭疽病菌的抑菌活性及其抑菌活性稳定性,并测定其产胞外降解酶能力、抗菌物质合成基因、挥发性与非挥发性代谢物抑菌活性。结果表明,筛选获得一株对茶炭疽病菌C.camelliae具有良好抑菌效果的菌株XS-4,对茶炭疽病菌的平板抑制效果为76.42%;结合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征,以及16 SrRNA基因序列分析,将菌株XS-4鉴定为多产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polychromogenes);菌株XS-4对其他8种植物病原菌均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抗菌性能具有广谱性。扫描电镜结果表明,菌株XS-4能抑制茶炭疽病菌菌丝生长。孢子萌发抑制试验发现,拮抗菌XS-4发...  相似文献   

5.
分别由酸疮痂链霉菌(Streptomyces acidiscabies, SA)、茄科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 RS)和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Erwinia carotovora subsp. carotovora Borgey, ECCB)引起的植物疮痂病、青枯病、软腐病是农作物生产中常见多发的细菌病害。番石榴叶挥发油由多种活性物质组成,具有广谱抗微生物活性。本研究旨在提取并配置番石榴叶挥发油抗菌液,针对酸疮痂链霉菌、茄科雷尔氏菌、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等3种病原菌进行挥发油的抗性研究,为农作物病害生物防治储备资源。采用添加锂盐结合微波辅助水蒸馏法提取番石榴叶挥发油,通过滤纸片扩散法和最小抑制浓度(MIC)评价了番石榴叶挥发油对3种供试菌株的抗菌效果,单因素结合响应面试验优化提取工艺,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测定番石榴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结果表明:番石榴叶挥发油对酸疮痂链霉菌、茄科雷尔氏菌、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均表现出良好的抑制效果,抑菌圈直径范围为20.57~23.24 mm,抑菌率均达到60%以上,MIC值分别为3.13、1.56、3.13...  相似文献   

6.
1株广谱抗真菌芽孢杆菌TR21的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API50CH鉴定系统、16S rDNA、gyrA和gyrB基因序列分析法,对1株分离自石斛兰叶片的广谱抗真菌芽孢杆菌TR21进行生化和分子鉴定。通过API50CH系统测试,TR21菌株与枯草芽孢杆菌相似性为90.3%,被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利用16SrDNA序列分析发现TR21菌株与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B.subtilis subsp.subtilis、B.subtilis subsp.spizizenii和B.velezensis的相应核苷酸序列具有很高的同源性,其序列相似性皆为99%,而基于gyrA和gyrB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该菌株与枯草芽孢杆菌的相似性分别为96%和91%。结合16SrDNA、gyrA和gyrB基因序列分析,也确定该菌为枯草芽孢杆菌。比较API鉴定和基于不同基因的鉴定发现,分子鉴定更加快速、灵敏。  相似文献   

7.
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对细菌BEB2做进一步的分子鉴定,并研究不同温度、pH值和培养基下BEB2发酵液对香蕉枯萎病菌生长的抑制能力.以及应用BEB2对香蕉枯萎病进行防治测试.结果发现,香蕉内生拮抗细菌BEB2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不同温度、pH值和培养基下的BEB2发酵液对香蕉枯萎病菌生长的抑制能力具显著差异,在King B2培养基上抑菌作用最强,最适抑菌温度为32℃,最适抑菌pH值为9.0.香蕉枯萎病盆栽防治实验结果发现,菌株接种离体叶片和植株均表现出一定的抑制活性,防治效果良好;该菌株连续20次转接培养,遗传稳定性高,抑菌谱较宽,具一定的生防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从海南采集的土样中分离鉴定获得1株可抑制椰子茎泻血病菌和杀小菜蛾幼虫的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 简称Bt)WENCHANG-BT20;经cry基因的鉴定明确了该菌株含有cry1Aa、cry1La、cry1Ai、cry1Ac、cry1Be、cry1Ka、cry1Ia、cry2Ab基因。生物学检测结果表明,该菌株晶体蛋白对小菜蛾幼虫的LC50为0.088 μg/mL(95%置信区间为0.046~0.127 μg/mL);该菌株对椰子茎泻血病菌菌丝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平板对峙培养法培养5 d后,抑菌圈直径为22 mm。  相似文献   

9.
收集海南不同盐碱地的土样进行拮抗香蕉枯萎病菌的微生物分离,对具有较强抑菌作用的菌株进行形态特征、生理生化和分子鉴定,并克隆其抗菌蛋白基因.结果分离到1株具有较强抑制香蕉枯萎病菌能力的细菌LXl,经鉴定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抑菌实验发现LX1菌株的发酵上清液中粗蛋白有一定的抑菌作用,经过Sephacryl S-200HR柱层析、DEAE Sepharose Fast Flow离子交换层析分离纯化了其中抑菌作用最强的抗菌蛋白.质谱鉴定结果表明,抗菌蛋白与B.amyloliquefaciens FZB42内切葡聚糖酶同源性最高.根据质谱结果克隆了该抗菌蛋白的编码基因,该基因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与B.amyloliquefaciens FZB42的内切葡聚糖酶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达99%和100%.拮抗香蕉枯萎病菌的芽孢杆菌LX1可作为潜在的防治香蕉枯萎病的的生防制剂,其抗菌蛋白基因也可通过遗传工程应用于香蕉枯萎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10.
油菜内生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BY-2产生2种类型的抗真菌物质,一种是挥发性的de物质,可以有效地抑制油菜菌核病菌的生长;另一种是分泌到培养液中的物质。重点研究第二类抗菌物质的提取和纯化分析方法。试验证明BY-2 产生和积累高效抑制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Lib.)de Bary)生长的细胞外分泌型物质,其发酵上清液与油菜菌核病菌对峙培养形成了2.8 cm的抑菌圈;采用离心收集发酵液上清液、调节酸性条件、甲醇溶解和Sephadex G25葡聚糖凝胶柱层析等方法,可以沉淀、萃取收集和纯化该物质,而且收集率高、活性强、纯度高。  相似文献   

11.
不同年份茯砖茶水提取物的抑菌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1996、2002及2009年生产的茯砖茶水提取物分别测定其对大肠杆菌(Escherichiacoli)、沙门氏杆菌(Salmonella)、溶血性链球菌(Streptoeoccthehemolytcus)、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aureus)、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Sllbtilis)、志贺氏杆菌(Shigella)不同供试细菌的抑制效果,结果显示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2009及2002年生产的茯砖茶水提取物对志贺氏杆菌的抑菌效果最好,抑菌圈直径分别达到20.40mm±0.87mm及18.10mm±0.91mm;1996年生产的茯砖茶水提取物仅对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但效果不太明显。最低抑菌浓度的测定结果显示,2009年生产的茯砖茶的抑菌效果最好,1996年生产的茯砖茶的抑菌效果最差。茯砖茶的保存时间越长,其抑菌效果越差。  相似文献   

12.
根系内生细菌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绿色农业发展的研究重点,而盐碱地大豆根内生细菌的分离与鉴定鲜有报道。本文以大庆盐碱地大豆根系为材料,分离纯化大豆内生细菌,采用平板对峙法和比色法测定内生细菌的抑菌能力和分泌IAA能力,选取抑菌谱广且分泌IAA能力强的株菌,通过检测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性质、结构基因和功能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明确细菌的分类地位。结果表明从大庆盐碱地大豆根内分离获得的一株内生细菌DCX,对10种植物病原真菌均具有拮抗作用,其中,对玉米新月弯孢菌、大豆菌核病菌、稻瘟病菌、禾谷镰刀菌的抑菌率分别为50.00%、78.12%、56.25%、43.75%,分泌IAA的能力为2.56±0.41μg·mL-1(n=6)。经形态学、生理生化试验及系统进化分析鉴定,DCX菌株属于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该菌株在pH11、NaCl浓度 10%的NA培养基中生长良好,可为盐碱地的作物病害防治提供资源。  相似文献   

13.
为了寻求一种高效、环保的防治山药炭疽病菌的新方法,采用对峙平板法从热带药用植物根际土壤中筛选到一株对山药炭疽病菌有较好拮抗作用的放线菌30702。经形态特征培养观察和16Sr R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为紫黑链霉菌[Streptomyces violaceoniger]16Sr RNA基因进化分枝的放线菌。通过单因子和多因子正交实验对其发酵培养基进行了优化,通过测定菌体湿重和抑菌圈直径,应用SAS9.3软件进行分析,获得最佳发酵培养基为:可溶性淀粉25 g/L、黄豆粉20 g/L、MgSO_4·7H_2O 0.6 g/L、CaCO_30.2 g/L、初始pH为7.0,优化后菌株发酵产物对山药炭疽病菌抑菌活性提高了31.5%。  相似文献   

14.
细菌污染是甘蔗组培苗生产上的一个主要问题。为明确甘蔗组培中常出现的污染细菌的种类,本研究通过梯度稀释的方法分离污染细菌,结合生化特性、16S rRNA和phaC基因序列比对及系统发育分析鉴定其分类地位。结果表明,共分离获得2种不同类型污染细菌,除了甘露醇,其余9个生化指标完全一致。基因序列比对发现,2种类型分离物的种内2个基因序列完全一致,而种间16S rRNA序列只有2个碱基差异,种间phaC序列有23个碱基差异。2个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2种细菌遗传距离较近,并均能形成独立的2个分支。结合生化特征、序列比对及系统发育树,将2种污染细菌分别鉴定为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和阿氏芽孢杆菌(B. aryabhattai),且首次报道阿氏芽孢杆菌为甘蔗组织培养中的污染细菌。本研究揭示了巨大芽孢杆菌可能来源于甘蔗的内生菌,而阿氏芽孢杆菌来源于环境。  相似文献   

15.
为筛选出对琯溪蜜柚炭疽病有防治效果的生防菌,以琯溪蜜柚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为靶标菌,采用平板对峙法进行初筛,用生长速率法和人工接种法对抑菌效果较好的菌株FX28进行抑菌谱及防治效果测定;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结合16S rDNA序列分析等方法研究其分类地位。结果表明:从25份土样中共分离到放线菌105株,对琯溪蜜柚炭疽病菌有较好拮抗作用的放线菌有16株,其中菌株FX28抑菌活性最高,其抑菌带宽度为15.3 mm,抑制率达86.4%,抑菌谱广,对琯溪蜜柚炭疽病菌、琯溪蜜柚黑点病菌、琯溪蜜柚黑斑病菌等14种供试植物病原菌均有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表现为菌丝分枝增多、变粗、顶端膨大等,对琯溪蜜柚炭疽病的预防效果和治疗效果分别为83.8%和71.1%。根据形态、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DNA序列分析,初步确定菌株FX28为深红紫链霉菌(Streptomyces violaceorubidus)。  相似文献   

16.
腐皮镰刀菌(Fusariumsolani)是可以引起茶树茎腐和枯萎的致病真菌。为获得对茶树腐皮镰刀菌有拮抗效果的生防菌株,从河南省信阳市新县茶园收集的茶树(Camelliasinensis)健康叶片中采用梯度稀释法分离纯化得到内生细菌56株,通过平板对峙法筛选对腐皮镰刀菌抑制效果较好的菌株,并根据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进行鉴定,测定其防病促生指标并进行抑菌谱试验,通过发酵液试验和平板对扣法评估挥发性物质对腐皮镰刀菌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筛选得到的菌株YB-1476对腐皮镰刀菌菌丝生长抑制率达到63.31%,拮抗效果最佳,鉴定其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该菌株有产铁载体和吲哚乙酸、分泌β-1,3-葡聚糖酶和纤维素酶及溶磷的能力。抑菌谱试验表明,菌株YB-1476对平脐蠕孢菌(Bipolarissorokinana)、禾谷镰刀菌(FusariumgraminearumPH-1)、念珠状镰刀菌(Fusarium moniliforme)、尖孢镰刀菌(Fusariumoxysporumf.sp.niveum)和茄链格孢菌(Alterna...  相似文献   

17.
小麦赤霉病拮抗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寻找小麦赤霉病的强拮抗菌,探索生物防治的有效途径,对四川地区广泛种植的小麦品种川麦107的内生拮抗菌进行了研究.利用直接堆砌法培养6 d的结果表明,4个菌株对小麦赤霉病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中L16菌株的抑制作用明显高于分离的其他3个菌株,其平均抑菌圈达到2.2 cm.L16菌株对番茄灰霉病菌、油菜菌核病菌、炭疽病菌等都有拮抗作用,其发酵液在室外条件下仍保持良好的抑菌活性.根据培养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初步鉴定L16菌株为链霉菌属的金色类群(Series Aureus).因此,L16菌株作为小麦赤霉病的生防材料,具有良好的开发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是引起马铃薯晚疫病的病原真菌,化学防治药剂质量良莠不齐,急需新型生防药剂进行防治。因此,以甘肃省马铃薯晚疫病高发区定西市为试点,引进2种新型生防药剂与3种常规化学药剂,开展室内抑菌和田间防效对比试验,探究新型生防药剂对马铃薯晚疫病防效和产量的影响。生防药剂105亿CFU/g多粘菌·枯草菌WP室内抑菌效果可达96.7%,田间防效76.5%,较对照处理可增产7.70%;化学药剂68%精甲霜·锰锌WP室内抑菌效果可达98.3%,田间防效73.1%,较对照处理可增产7.51%。二者除田间平均防效外,无显著差异。这两种药剂处理下各指标均显著优于生防药剂10亿CFU/g海洋芽孢杆菌WP,化学药剂32.5%苯甲·嘧菌酯SC和50%精甲·丙森锌WP处理。综上,新型生防药剂105亿CFU/g多粘菌·枯草菌WP可以作为定西市马铃薯晚疫病防治药剂。  相似文献   

19.
大豆疫霉根腐病是世界范围内危害严重的毁灭性大豆病害,筛选内生菌进行生物防治是未来该病害防治的重要发展方向。以大豆根系为材料筛选得到67株内生细菌,采用平板对峙生长实验,发现其中18株对大豆疫霉菌的菌丝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其中以A2、A4、A7和B8效果最佳,抑制率分别达到72.8%、55.5%、76.0%和87.1%。利用无菌发酵滤液与大豆疫霉孢子共培养发现,A2和A4对孢子萌发具有明显抑制效果,抑制率达75.4%和85.8%。盆栽实验表明,A2和A4无菌发酵滤液能使经大豆疫霉孢子侵染后的大豆种子萌发率由63.1%分别提高到80.0%和80.3%,健康幼苗率由31.4%提高到45.7%和50.9%。根据16S rDNA序列系统发育分析,初步确定A2为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A4、A7和B8皆为芽孢杆菌(Bacillus sp.)。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枯草芽孢杆菌与化学杀菌剂协同防治橡胶树根病的可行性,为橡胶树根病的可持续防治提供依据。采用抑菌圈法和平板菌落计数法分别测定7种杀菌剂和枯草芽孢杆菌Czk1菌株对橡胶树红根病菌、褐根病菌的毒力以及杀菌剂与Czk1菌的生物相容性,并用Horsfall法确定复配方案。结果表明:"根康"对橡胶树红根病菌和褐根病菌的EC50分别为0.6253、0.0522 μg/mL,EC50均最低且与Czk1菌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根康"(EC50=0.6253 μg/mL)与Czk1(EC50=6.46×10 7 CFU/mL)混配,体积比V(Czk1)∶V("根康")=7∶3时,对红根病菌的增效比率值IR值为1.60;"根康"(EC50=0.0522 μg/mL)与生防菌Czk1(EC50=2.33×10 8 CFU/mL)混配,体积比V(Czk1)∶V("根康")=7∶3时,对褐根病菌IR值为1.51。研究表明,"根康"可与Czk1联用协同防治橡胶树根病,菌药复配剂的防效明显优于单剂"根康"和单剂生防菌Czk1的防效,且混配剂中"根康"使用量只有单剂的1/3,大幅降低了化学药剂的使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