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不同氮肥施用量对黑果枸杞生长及品质的影响,为黑果枸杞人工栽培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结果表明:施用氮肥对黑果枸杞生长有显著地促进作用,以施氮肥40 g/株时,株高、茎粗、冠幅和叶面积均较大,表现最优;黑果枸杞叶片叶绿素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当施氮量超过60 g/株时,叶绿素含量有下降趋势;黑果枸杞百粒重和单株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增加后减趋势,当施氮量为40 g/株或60 g/株时,百粒重和单株产量最大,不同施氮量处理间差异显著。综上所述,适量施用氮肥可促进黑果枸杞植株生长和产量,施用量以40~60 g/株尿素为宜。  相似文献   

2.
【目的】筛选出适宜荒漠区造林和人工栽培的黑果枸杞种源,促进生态扶贫产业发展。【方法】以不同种源黑果枸杞为研究对象,通过引种驯化,测定其生长量、果实形态特征、果实中主要营养成分及矿质元素含量,比较各种源间的差异。【结果】不同种源枝条生长量为31.0~54.2 cm,采自甘州区西洞滩的黑果枸杞生长量最大,采自民勤青土湖的次之,采自甘州区老寺庙农场的生长量最小。采自甘州区老寺庙农场和民勤青土湖的黑果枸杞在6月中旬前生长较快,之后生长缓慢;甘州区西洞滩的黑果枸杞枝条在6月中下旬开始迅速生长,在7月中旬后仍具有较大的生长量;其余种源枝条在6月中下旬—7月上旬生长较快,之后逐渐变缓。各种源果柄长度为7.47~10.6 mm,其中采自青海柴达木的最长,采自甘州区老寺庙农场的次之,采自民勤青土湖的最短。采自青海柴达木的果形指数为0.49,其余种源的果形指数为0.7~0.8。各种源单果质量为0.31~0.44 g,其中采自酒泉肃州区的黑果枸杞单果质量最大,采自青海柴达木和民勤青土湖的次之,采自新疆尉犁县的最小。各种源果实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9.00%~10.86%,其中采自青海柴达木的黑果枸杞中含量最高,采自甘州区老寺庙农场的含量最低;可溶性糖含量为1.15%~1.83%,其中采自酒泉肃州区的黑果枸杞果实中含量最高,采自民勤青土湖的次之;总黄酮含量为42.0~65.2 mg/g,其中采自甘州区老寺庙农场的黑果枸杞果实中含量最高,采自民勤青土湖的次之,采自新疆尉犁县的最低;总酚含量为48.84~75.14 mg/g,其中采自甘州区老寺庙农场的黑果枸杞果实中含量最高,酒泉肃州区种源次之。8个种源黑果枸杞的果实均富含N、P、K、Ca、Mg、Fe、Mn、Cu元素,其中采自甘州区西洞滩和苏南县明华区的黑果枸杞果实还富含Zn元素,其余种源含有微量的Zn元素。【结论】各种源黑果枸杞在武威均能正常生长,张掖甘州区西洞滩和武威民勤青土湖的黑果枸杞更适用于荒漠区造林,张掖甘州区老寺庙农场的黑果枸杞更适用于人工栽培,酒泉肃州区的黑果枸杞既适用于荒漠区造林也适用于人工栽培。  相似文献   

3.
为确定黑果枸杞栽植的株行距,以黑果枸杞为试验材料,采用实生苗进行田间栽植,分别设置3个不同株距1、1.2、1.5 m,以及3个栽植株行距1.5 m×2 m、1.5 m×3 m和2 m×2.5 m,通过测定株高、冠幅、分枝数、侧枝数、侧枝长、尖削度、坐果率、果实参数、产量等,比较不同株距和栽植株行距对黑果枸杞生长发育及果实表型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黑果枸杞人工栽培的合适株距为1.5 m,行距2~3 m,在保持单株占地面积相近的情况下,可根据需要适当地调整株行距;栽植株行距为1.5 m×3 m时,果型变异小,果实纵径、横径、果型指数等表型特征较稳定。以期为人工栽培管理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给黑果枸杞的人工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对野生状态和人工栽培条件下青海黑果枸杞的形态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人工栽培与野生状态环境条件的差异明显造成黑果枸杞叶片、果实、枝条的形态变化。人工栽培的黑果枸杞与野生状态的黑果枸杞在纵径、横径、单果鲜质量3个指标方面均有显著差异,平均单果鲜质量比野生的增加0.12 g,是野生状态下的1.86倍,并使果实更加饱满。人工栽培的黑果枸杞叶长、叶宽、叶面积明显增大,这是生长条件良性变化导致叶的形态特征的响应与适应。人工栽培的黑果枸杞叶形指数和叶面积的增加,更有利于提高植物的光合效率。野生条件下黑果枸杞枝条短粗,刺多而密,人工栽培使枝条生长加快,棘刺减少,易于果实采收。  相似文献   

5.
为了提高民勤旱沙区黑果枸杞栽植成活率,并提高枸杞品质和产量,本文以民勤黑果枸杞为研究对象,进行人工驯化栽培,通过对苗木根系的不同处理探讨对成活率及生长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青海省大部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保持土壤水分、提高树木成活率成为造林关键问题。在樟子松、云杉等树种造林中应用集雨托盘进行抗旱造林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覆盖集雨托盘显著提高了北山林场云杉幼树树高和冠幅的生长及其存活率、高生长率、冠幅生长率;覆盖集雨托盘显著提高了平安县油松幼树当年高生长量及其生长率和存活率;覆盖集雨托盘显著提高了大通县樟子松苗木树高生长量、存活率和高生长率;覆盖集雨托盘显著性提高了都兰县枸杞苗木冠幅生长量,提高了其冠幅生长率和存活率。  相似文献   

7.
从宁夏、青海引进宁杞1号、宁杞2号、宁杞5号、宁杞7号、宁农杞9号、青海枸杞和本地野生枸杞共7个品种,在相同立地条件下,采取相同栽植方法和管理措施进行适生丰产性栽培试验,结果表明:宁农杞9号栽植当年成活率94.1%,第2、第3年保存率分别是99%和100%,第3年最大枝生长量55.6cm,树高131.4cm,树冠直径135.7cm,当年栽植当年结果,第3年平均单株产量1.28kg,商品果率89.9%,其次是宁杞7号、宁杞5号、宁杞2号。这4个品种不仅栽植成活率高,抽枝力强,发芽早,树高、冠幅成形快,树姿开张角度好,生长势强,而且果粒大,单位面积产量高,适宜在甘肃河西走廊等内陆河流域大面积推广栽培。  相似文献   

8.
以互叶醉鱼草(Buddieja alternifolia)苗木为试材,研究了主根不同断根长度15、30、45cm对苗木地上部分枝条生长、地下部分根系生长和苗木移栽后成活率、株高、冠幅的影响。结果表明:断根处理促进枝条分枝,降低了主梢长度,促进了侧根发生和生长,提高了移栽后成活率、株高和冠幅相对生长量。其中主根断根长度30cm处理的分枝数、地径、根冠比、侧根鲜质量、侧根数、侧根长度、侧根粗度、移栽后成活率、株高相对生长量和冠幅相对生长量最高,分别为8.0个/株、24.2mm、2.8、262.1g、8.9条/株、25.8cm、7.6mm、86.4%、32.0%和26.0%,较对照(CK)分别提高77.78%、26.04%、40.00%、32.37%、134.21%、54.49%、171.43%、122.11%、344.44%和34.72%,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因此,建议互叶醉鱼草主根30cm断根来促进根系生长和提高移栽后成活率和生长量。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黑果枸杞播种籽实不同处理(种子未处理-S、种子水浸泡-SW、种子水浸泡兼高锰酸钾处理-SWK、果实未处理-F、果实水浸泡-FW、果实水浸泡兼高锰酸钾处理-FWK)对发芽及其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对种子发芽率及生长约1月龄的容器苗地上(苗高、茎高、叶片数)和地下(根长、侧根数)生长量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黑果枸杞果实播种发芽较种子播种发芽晚10天左右,且果实播种发芽时间较为集中;在幼苗期生长发育较快且地下生长量大于地上生长量,并且地上和地下所有生长指标间都显著相关(p<0.01),但地上和地下生长量在籽实不同处理的株间变异较大。试验考虑的3个因素即籽实类型、水浸处理和高锰酸钾处理对黑果枸杞幼苗地上和地下生长发育的影响不同,其中,籽实类型的影响大而广,对地上和地下生长量都有明显的影响,籽实中的种子播种苗生长量普遍大于果实播种苗,而且茎高、根长和侧根数多个指标在籽实类型间达到显著差异水平(p<0.05);而水浸处理和高锰酸钾处理的影响小而窄,主要对地下生长量尤其对种子播种苗的地下生长量有明显影响。相比之下,水浸处理效果好,高锰酸钾处理对地下生长量的影响是负面的,而水浸处理...  相似文献   

10.
柴达木黑果枸杞培育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柴达木地区黑果枸杞资源目前处于野生闲置状态,人工育苗、造林及加工利用基本处于空白,对其生态特性的研究深度和人工繁殖关键技术掌握得较少。为了更准确了解黑果枸杞特点和生态规律,开展黑果枸杞人工驯化技术研究,采取容器育苗及造林试验,全面了解黑果枸杞在人工栽培条件下的生长规律及部分特性,并掌握育苗的主要技术环节,为人工繁育提供技术。  相似文献   

11.
分析不同造林密度对土沉香生长量以及树体分枝情况的影响,初步探讨土沉香人工栽培的适宜栽植密度。结果表明:种植3年后,不同栽植密度对土沉香树高、胸径和冠幅生长量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树体生长状况基本上随着密度减小而有改善的趋势;不同栽植密度间的冠幅达极显著差异,主要体现在造林密度3 333株·hm-2与栽植密度1 334~2 505株·hm-2间的差异,而树高、胸径没有差异;不同栽植密度对树体的一级分枝数、二级分枝数和二级分枝长度产生显著影响,且随着密度减小而增大,其中栽植密度3 333株·hm-2的林分中植株侧枝交叉率达71. 1%,已产生植株间的竞争现象,而栽植密度1 334株hm-2的土沉香在幼林期虽然生长发育较好,但杂草丛生,相对浪费林地而且会增加抚育锄草难度。综合各种因素考虑,土沉香的初植密度选用2 000~2 505株·hm-2比较合适。  相似文献   

12.
在杉木人工中龄纯林的林冠下,设计5个林分郁闭度(0.1—0.2,0.2—0.4,0.4—0.6,0.6—0.8,0.8—0.9),进行2年生黄花倒水莲苗套种试验,3 a后比较其生长及其根茎远志皂苷的含量.结果表明,不同郁闭度林冠下套种的黄花倒水莲,生长量及根茎远志皂苷含量均以郁闭度0.4—0.6的林分为最高,黄花倒水莲植株平均保存率为85.5%,平均地径达2.15 cm,平均株高达123.0 cm,平均冠幅达92.7 cm,平均根茎总质量(干质量)达99.28 kg/m2,根茎中远志皂苷平均含量达1939.12 mg/kg;郁闭度为0.2—0.4的上述各项指标值次之,低郁闭度(0.1—0.2)及较高郁闭度(0.6—0.9)的各项指标值均显著降低.认为选择郁闭度为0.4—0.6的杉木人工纯林林分套种黄花倒水莲,生长量及根茎药材产量与质量较高.  相似文献   

13.
半干旱区中华红叶杨引种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半干旱地区的引种实验表明,中华红叶杨成活率高(98%),根系发达,冠幅高大,抗旱能力强。生长高峰期出现在7~9月,全年观叶期为197 d;年地径生长量3.5 cm,年树高生长量200.8 cm;该树种适宜在半干旱区推广栽。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红叶石楠在山地上的栽植效果,2011年在建阳范桥国有林场进行红叶石楠不同坡位、不同施肥处理对比试验。对6年生的红叶石楠试验林调查结果表明:在山地上栽植,红叶石楠平均地径生长量0.9 cm·a~(-1),平均树高生长量48.8 cm·a~(-1),平均冠幅生长量28.4 cm·a~(-1)。不同坡位对红叶石楠的生长有显著影响,地径、树高、冠幅的生长量大小均表现为下坡>中坡>上坡,且下坡与中坡、上坡间均达到显著差异。不同施肥处理红叶石楠的地径、树高、冠幅的生长量大小均表现为施基肥+追肥处理>追肥处理>不施肥处理,且3种处理间差异极显著。说明山地上栽植红叶石楠是可行的。选择山地的下坡位,采用施基肥+追肥的施肥措施可以显著提高红叶石楠的生长量。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究光照对黑果枸杞果实中主要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情况,从而为光诱导果实内有效活性成分的深层机理的进一步揭示和珍惜资源特异种质的合理利用奠定理论基础,以柴达木盆地自然光照下人工种植的黑果枸杞为对照,在黑果枸杞果实发育的不同时期进行遮光处理,采集各个发育阶段遮光处理后的果实,对其果实内的花青素、枸杞多糖和多酚含量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与自然光照条件下生长的黑果枸杞果实相比,遮光条件下生长的黑果枸杞果实在其表型上有一定差异,果实内花青素和枸杞多糖的含量均显著降低;特别是在果实完全变为紫色并开始膨大时期,黑果枸杞果实内的花青素含量由5.02 mg·g-1降至0.50 mg·g-1,枸杞多糖含量由25.42 mg·g-1降至2.39 mg·g-1,但多酚含量差异并不显著。文中分析认为,光照可能是影响黑果枸杞果实内主要活性成分生物合成的一个关键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16.
为了了解栽培密度对多穗柯生长特性的影响情况,以确定其适宜的种植密度,设置6种不同的种植密度进行了人工栽培试验。结果表明:种植1年后,各密度试验林植株各生长指标值都有一定的差异,其地径、冠幅、新梢数、单株鲜叶产量、比叶重间的差异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而其株高、分枝数、叶面积及叶片SPAD值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密度为100 cm×100 cm的试验林其综合生长指标最好,植株平均径粗达13.42 mm,新梢数平均为51.07条,冠幅平均为64.89 cm×63.67 cm,单株鲜叶产量均值为200 g,比叶重均值达(109.18±0.19)g/m2。  相似文献   

17.
《林业科技》2021,46(4)
以3~6年生俄罗斯花楸幼林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幼林的生长性状,对其生长规律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俄罗斯花楸幼林树高和冠幅指标年平均生长量较为稳定,平均值为0.55 m和17.4 cm。造林6年林分平均树高为2.65 m,年平均生长量为0.55 m,平均胸径为2.70 cm,年平均生长量为0.62 cm。6年生俄罗斯花楸幼林的生长性状在样地间差异均不显著,表明俄罗斯花楸幼林早期生长稳定性较好。从俄罗斯花楸连年生长量来看,树高、胸径和冠幅指标随着栽植时间均逐渐增加,但树高和胸径增加的幅度没有冠幅增加的幅度大,冠幅指标到第6年已达到117.3 cm。  相似文献   

18.
研究台湾桤木年生长动态、植株生物量积累与分配模式以及植株生长指标与生物量组分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台湾桤木年生长规律符合Logistic曲线特征,据此方程可以建立株高、地径与生长时间的拟合模型,决定系数(R2)均大于0.94,达到显著相关,具有非常高的可靠性,因此利用Logistic曲线方程对台湾桤木株高和地径年生长节律进行拟合是可行的;根据Logistic曲线方程上两个曲率最大的点准确地将台湾桤木年生长进程划分为:渐增期、速生期和缓增期,其中处于速生期植株的株高和地径生长量均超过全年总量的70%;苗木生物量积累与苗高和地径的相关性极为密切,其中地上部分生物量占全株的78.06%,枝和叶的干质量占地上干质量的53.95%,全株含水量是全株干质量的1.39倍,大于5 mm的侧根平均每株达9条;为台湾桤木在广西成功引种栽培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通过野生马连花引种和田间对比试验,研究了不同分株大小、栽植密度、栽植时期和栽植深度对马莲花成活率、分蘖增生、叶片生长和花茎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发芽前栽植、10芽分株和隐芽外露栽植有利于提高成活率,栽植密度(株距×行距)40cm×40cm栽植有利于分蘖增生、叶片生长和花茎分化。  相似文献   

20.
对柴达木盆地5个盐生境的黑果枸杞进行了形态结构比较,探讨黑果枸杞为适应环境的响应。结果表明,不同盐分生境植株形态特征差异明显。全盐含量高、K+含量高、Cl-/SO42-毫克当量比大的氯化物-硫酸盐型土壤中植株高大,冠幅小而紧凑,叶片长条形,横切面圆形,高度肉质化,叶肉栅栏组织形成"环栅型"结构,叶脉不明显,无叶柄,枝刺尖利、坚硬;全盐含量低、Na+含量高、Cl-/SO42-毫克当量比值小的硫酸盐-氯化物型土壤中植株形态反之。但人工栽培后,K+为主,Cl-/SO42-毫克当量比大的硫酸盐-氯化物型土壤中植株较高,叶变为披针形,栅栏组织呈条形,叶脉明显,具短小叶柄,枝刺变长、变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