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0 毫秒
1.
《甘肃林业》2002,(1):6-9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预防土地沙化,治理沙化土地,维护生态安全,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土地沙化的预防、沙化土地的治理和开发利用活动,必须遵守本法。土地沙化是指因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所导致的天然沙漠扩张和沙质土壤上植被破坏、沙土裸露的过程。本法所称土地沙化,是指主要因人类不合理活动所导致的天然沙漠扩张和沙质土壤上植被及覆盖物被破坏,形成流沙及沙土裸露的过程。本法所称沙化土地,包括已经沙化的土地和具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具体范围,由国务院批准的全国防沙治沙规…  相似文献   

2.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预防土地沙化,治理沙化土地,维护生态安全,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土地沙化的预防、沙化土地的治理和开发利用活动,必须遵守本法。土地沙化是指因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所导致的天然沙漠扩张和沙质土壤上植被破坏、沙土裸露的过程。本法所称土地沙化,是指主要因人类不合理活动所导致的天然沙漠扩张和沙质土壤上植被及覆盖物被破坏,形成流沙及沙土裸露的过程。本法所称沙化土地,包括已经沙化的土地和具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具体范围,由国务院批准的全国防沙治沙规…  相似文献   

3.
《新疆林业》2012,(3):52
土地沙化是指因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所导致的天然沙漠扩张和沙质土壤上植被破坏、沙土裸露的过程。《防沙治沙法》所称土地沙化,是指主要因人类不合理活动所导致的天然沙漠扩张和沙质土壤上植被及覆盖物被破坏,形成流沙及沙土裸露的过程。其主要原因包括气候变暖、降水减少、滥挖滥伐、水资源利用不合理等,直接危害就是可利用土地资源减少、土地生产力严重衰退、自然灾害加剧、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下降。通俗地讲,干旱缺水,无水则草木衰,草  相似文献   

4.
《防沙治沙法》自2002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这是我国林业法制建设中的一件大事,也是我国防沙治沙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它标志着我国防沙治沙工作从此步入法制化轨道。 一、防沙治沙法是一部针对性、配套性和可操作性很强的法律。该法首先把土地沙化定义为“因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所导致的天然沙漠扩张和沙质土壤上植被的破坏、沙土棵露的过程”。所设定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5.
土地沙漠化是指在干旱多风的沙质地表环境中,由于过度的人为活动,使原有的脆弱植被和生态平衡被破坏,形成原非沙漠地区出现以风沙活动为主要特征的大规模土地沙化现象,并造成土地生产力下降和自然生态环境退化的过程。目前,土地沙漠化是世界上一个极为突出,但又一直难以得到有效解决的生态  相似文献   

6.
土地沙漠化,是指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经营活动,原有的脆弱生态平衡遭到破坏,致使原非沙漠地区出现了类似沙质荒漠的环境。沙漠化土地的扩展,严重威胁沙区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因此,防治土地沙漠化,改造并利用沙漠和沙漠化土地,已成为我国走向持续发展所必  相似文献   

7.
荒漠化、沙化和水土流失,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联系为:其结果都是导致土地退化。 区别为:荒漠化是在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由于气候变异和人为活动等因素而造成的土地退化。 沙化和水土流失是在所有的气候类型区范围内,由于气候变异和人为活动而引起的土地退化。但沙化主要是由于风力作用而形成的、以沙质表层为主要标志的土地退化;水土流失主要是由于降水,尤其是降雨所导致的土壤搬运和沉积过程,造成土地退化。  相似文献   

8.
沙化的原因     
有关沙漠起因科研成果表明,造成沙化的原因主要是人为因素。在我国北方(包括我区),一个地区土地沙化的形成,通常需要具备的自然条件是:一、地表为疏松的沙质或沙砾质沉积物所组成(这是造成沙化的物质基础和主要条件);二、年雨量一般在500毫米以下;三、湿润系数在0.3以下;四、该地区的干旱季节恰是大风季节。在上述自然条件下,只要人为活动加以过度干预,使地表的植被遭到破坏,便形成土地沙化。人为因素主要有下列三个方面: 一是滥垦。在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扩大耕地面积、倒山种田、任意开荒等,都属  相似文献   

9.
一个地区土地沙化的形成,通常需要具备的自然条件是:1、地表为疏松的沙质或沙砾质沉积物所组成(这是沙化的物质基础和主要条件);2、年降水量一般在500毫米以下;3、湿润系数在0.3以下;4、该地区的干旱季节恰是大风季节。在上述自然条件下,只要人为活动加以过度干预,使地表的植被遭到破坏,便形成土地沙化。一、土地沙化的人为因素1、滥垦。在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扩  相似文献   

10.
一、农村能源短缺与土地荒漠化荒漠化是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所致,其中过度樵采是人为因素之一。据研究,由于樵采所导致的土地沙化面积占我国沙漠化土地面积的31.8%。即:我国相当一部分沙漠化土地是人工"烧"出来的。干旱地区一个5口人的家庭每年因生活能源需要破坏天然植被1.8公顷。我国广大荒漠化  相似文献   

11.
半干旱地区及荒漠草原地带沙漠化特点形成过程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沙漠化”一词来自法国,最初使用的是Desertization,译为“沙化”。1977年出现:De-serti fication,译为“沙漠化”,当今人们都沿用后一词汇,是指在脆弱的生态系统下,由于人为过渡的经济活动,破坏其平衡,使原非沙漠地区出现了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变化过程。产生沙漠化土地的地区,一般具有以下3个特点:一是年降雨量绝大部分在500mm以下;二是其湿润系数在0.3以下;三是地表为疏松的沙质沉积物或沙砾质沉积物所组成,干旱季节同时又恰是大风季节的地区。具备上述条件,只要人为活动过渡干预,破坏了脆弱的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12.
人类活动引起两类环境问题。一类是指向环境排放超过环境自净能力或环境质量标准,而又有毒有害的物质和能量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另一类是指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时,非排污活动所引起的生态破坏问题,如森林衰竭、草原退化、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土壤次生盐碱化和潜育化、土壤贫瘠化、物种灭绝、景观破坏等。  相似文献   

13.
甘肃省武威市荒漠化现状、成因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威市土地荒漠化主要包括沿北部腾格里和巴旦吉林两大沙漠边缘的土地风蚀荒漠化、石羊河下游尾端因农田弃耕而引起的土壤次生盐渍化、武威和古浪南部祁连山中低山区的草场和耕地退化。其荒漠化成因主要是降水量少,蒸发量大,土壤以沙质为主,植被稀少,大风天气频繁,自然生态环境系统极其脆弱等自然因素和人为破坏活动。并提出了今后荒漠化防治的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14.
党中央、国务院站在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高度,做出了在长江、黄河中上游退耕还林还草,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重大决策。通过退耕还林还草,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环境状况,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效益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经济繁荣。 内蒙古自治区历史上曾经是森林茂密、水草丰美的好地方。由于长期的开垦、樵采、过牧,特别是近代人类不合理活动的长期作用,使原生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地表裸露,土地退化、沙化现象大面积发生,环境状况不断恶化。更为严重的是,我区黄河上中游 29个旗县的陡坡耕地、沙质耕地的过…  相似文献   

15.
毕节喀斯特山地植被恢复立地类型划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喀斯特山地植被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后,植被覆盖率低,土地生产退化,土壤被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裸露,出现大范围的石漠化,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相似文献   

16.
张掖市地处河西走廊中段,干旱少雨,蒸发量大,属典型内陆干旱荒漠气候,自然生态环境较恶劣。特别是近20年来,张掖市人口增长和大面积的开垦土地,大片原生植被受到破坏,地下水资源受到不合理的开采,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导致绿洲外围的人工林和天然植被成片干旱死亡,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等严重的生态问题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17.
沙漠系指干旱地区地表为大片沙丘覆盖的沙质荒漠,也包括沙漠化土地和半干旱地区的沙地。所谓沙漠化土地,是指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在人类历史时期内,由于人为因素作用并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在原非沙漠的地区产生了类似沙漠的变化,称之为沙漠化,它所影响的地区称之为沙漠化土地。沙漠主要分布在新疆、甘肃、青海、宁夏西部及内蒙  相似文献   

18.
干旱区沙质土壤缺乏矿物质和有机胶体、漏水漏肥,是沙区植被修复和生态林业建设的主要障碍,与此同时随着生态建设和林草业的发展产生了大量的植物性有机废弃物。因此,回收利用林业剩余物,研发植物性节水保肥材料,改良干旱区风沙土,具有恢复退化土地和回收有机物料的双重意义。文中概述了植物性节水保肥材料在荒漠化防治特别是沙漠林业开发中的重要性,综述了植物性节水保肥材料种类和发展史,对比国内外研究和应用有机物料改良沙质土壤的趋势和特点,从林业剩余物利用和荒漠化防治等领域提出了研发建议。  相似文献   

19.
气候、地貌、土壤等自然因素和森林植被遭破坏,坡耕地面积逐年增加等人为因素是云南省沙化土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根据沙化土地的特点,将其划分为河漫滩沙化、淤积沙化、风沙化、沙石化和土林等5个沙化土地类型。沙化土地造成土地生产力退化,生态环境恶化,制约了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全省现有沙化土地面积6425.2hm2经过近5年的治理,各类土地面积有明显变化,对今后沙化土地的治理提出了综合治理与开发相结合、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各项措施。  相似文献   

20.
若尔盖县高原草地沙化成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已有研究和野外考察获得的资料,对若尔盖草原沙化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地质的变迁,河流频繁改道,母岩形成的土壤含沙量高,为该地区草原沙化提供了大的自然环境背景;气候干暖化为若尔盖高原土地沙化创造了条件;地表径流造成表土层流失,沙层裸露,风力的驱动作用,促进沙流蔓延,积沙及以沙丘的形成和移动等一系列沙化过程的发生、发展;疏干沼泽、扩大牧场,极大地加速了若尔盖湿地由沼泽→半沼泽→草甸→草原→沙漠化发展方向演变;不合理管理与过牧、超限度利用是导致草地沙化最主要的原因;若尔盖草原沙化过程不是一个单纯的自然过程,而是一个自然与经济、社会相关联,而以人为活动为诱导因素所引起的土地沙化过程,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下,由自然过程和人为加速过程彼此叠加并相互反馈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