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氏珠母贝人工育苗的若干关键技术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讨论了马氏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i)人工育苗的若干关键技术。马氏珠母贝育苗的关键是要做到亲贝优、幼虫优、饵料质量好数量足、水环境稳定。育苗的最高成活率可达31.1%,单位水体的出苗量可达62.3万个/m^3。  相似文献   

2.
马氏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i)育苗技术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近几年来,作者调查发现马氏贝种苗人工培育的过程,最常见且影响最大的是马氏珠母贝D形幼虫阶段的粘连病,其发病频度约占马氏珠母贝种苗人工培育阶段病害发生的60%.马氏珠母贝D形幼虫一经粘连就会下沉以致死亡,造成育苗失败.有研究发现粘连病是一种弧菌病,病原:鳗弧菌(V.anguillarum)和溶藻酸弧菌(V.alginolyticus)等.此病感染很快,幼虫感染病菌4~5h后就出现症状,8h后开始死亡,幼虫组织坏死和消散,一般在18h内幼虫100%死亡,幼虫往往发生面盘解体以后立即下沉死亡.这是贝类育苗中危害最大的一种疾病,是育苗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马氏珠母贝简化式育苗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永 《水产养殖》2006,27(5):36-38
进行了面包酵母、小球藻、扁藻、金藻在马氏珠母贝幼虫不同发育阶段的饵料效果试验,以及不同投饵量在不换水育苗方式中的育苗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在马氏珠母贝人工育苗中D型幼虫期使用面包酵母、壳顶幼虫期使用小球藻,并通过控制投饵量,在不换水的情况下可成功地幼虫培育至变态附着,并进一步培育成商品规格的稚贝,幼虫的附着变态率可达6.5%。  相似文献   

4.
马氏珠母贝是我国培育海水珍珠的主要贝类,主要用于生产规格6~8毫米的有核珍珠,其培育的珍珠被称为"南珠"。近年来,不少育苗场在马氏珠母贝育苗过程中出现浮游幼虫死亡率高、变态率低、后期贝苗"掉板"等现象,导致育苗产量低、失败率高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生产效益。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湛江市海水珍珠养殖业发展迅猛,育苗技术不断提高,生产上应用了一些新技术新方法。但是,有关马氏珠母贝育苗的技术很少报道。笔者于1994年上半年在广东海康县北和镇盐庭孵化场进行马氏珠母贝育苗技术指导,利用360米^3育苗水体培育出贝苗6000万粒(规格为1000~3500粒/克),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不少单位在马氏珠母贝育苗过程中因技术问题而使育苗效果差、经济效益低。为此笔者根据育苗实践谈几个技术问题。 1.亲贝和幼虫的优选 优选亲贝的标准是:3~4龄,活力强,外形完整,贝体厚大;生殖腺丰满,在足基处的两个乳头状突起较高,呈乳白色或橙红色,不透明,吸出的卵子放在载玻片上不易分散,卵子大小整齐,呈圆形或椭圆形,精子游动活泼。这样的亲贝育苗效果最好。幼虫的优选  相似文献   

7.
马氏珠母贝室内循环水养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氏珠母贝又称合浦珠母贝(Pinctada fucata),是我国养殖海水珍珠的主要贝类。我国自1965年成功地开展马氏珠母贝的人工育苗以来,海水珍珠养殖业发展迅速,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海水珍珠成为广东、广西和海南沿海部分地区出口创汇的重要产品。但2007  相似文献   

8.
通过整理中国第一个海水珍珠养殖场的历史资料,详细论述了中国第一批马氏珠母贝人工养殖珍珠的诞生和马氏珠母贝人工育苗实现突破的过程,以此文致敬为中国海水珍珠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行业前辈.  相似文献   

9.
笔者于2005年在徐闻县大井育苗场进行了珠母贝人工育苗试验.在水温27.3℃,盐度30.8,pH 8.1的条件下,选取雄贝3只,雌贝12只进行人工授精,受精率为89.6%,受精6.25h胚胎发育至担轮幼虫,19h发育至直线绞合幼虫.在水温27.1℃~30.2℃,盐度30.4~31.3,pH 8.1的条件下,幼虫经56d的培育,共培育出4cm±0.3cm的珠母贝苗163.8只,取得了珠母贝人工育苗试验的成功.  相似文献   

10.
马氏珠母贝,又称合浦珍珠贝,是生产珍珠的主要贝类,十多年来,其人工育苗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多年来,在人工育苗的过程中,每年育苗,只是将上两年育苗养成的珠贝进行交配育种,导致珠贝的亲缘越来越近,品种严重退化,其主要表现在珠贝的成熟个体越来越小,后果是不能育出大颗粒的优质珍珠。因此,南珠的质量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水产界的重视。 也有不少育苗场进行过天然马氏珠母贝的人工育苗,但是由于天然珠母贝资源有限,能获得的数量本  相似文献   

11.
马氏珠母贝激光育苗,其产量比常规育苗增加10倍以上,激光能增强精子的活力,提高精液品质,可影响卵子的通透性,使卵子新陈代谢中的某些反应发生良性变化。激光能抑制中致病菌及霉菌的生长,使受精卵发育成健壮的胚胎、幼虫、幼苗。所以,激光育苗是一种投产少,效益极高的育苗方法。  相似文献   

12.
马氏珠母贝浮游幼虫不同阶段的选择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在马氏珠母贝浮游幼虫期的选择效应,分别在担轮幼虫期和眼点幼虫期对幼虫进行了选育,以期通过在浮游幼虫期的选择来降低良种选育中的工作量和加快选育进程。试验结果表明,1)担轮幼虫早期上浮组比后期上浮组在D型幼虫孵化率上提高了5.1%,D型幼虫畸形率降低了10.1%;2)担轮幼虫早期上浮组在第17d的大小和成活率以及稚贝出池时的大小和育成率都显著地(P0.05)高于担轮幼虫后期上浮组;3)眼点幼虫早期附着组在稚贝出池时的大小和育成率上都显著地(P0.05)高于眼点幼虫后期附着组。研究结果表明对马氏珠母贝在幼虫浮游期的选择具有显著的效应(P0.05)。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黑壳病造成马氏珠母贝肉成份的变化,首先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分别提取正常马氏珠母贝和黑壳病马氏珠母贝肉的挥发性成份进行分析,正常马氏珠母贝肉检测出58种,黑壳病贝肉检测出59种。但黑壳病贝肉中仅有7种化合物与正常贝肉的挥发性成分相同。在黑壳病贝中,含量较高的成分有二十一烷和十八醛,分别为18.52%和17.95%,但在正常贝肉未检出。其次,采用茚三酮作柱后衍生试剂测定氨基酸的方法检测正常马氏珠母贝和患黑壳病的马氏珠母贝肉中牛磺酸的含量,结果分别为72.47mg/g、72.75mg/g,牛磺酸含量基本一致。通过分析黑壳病引起马氏珠母贝体内挥发性成分和牛黄酸成分变化,为研究马氏珠母贝患黑壳病的病变机理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自溶面包酵母在马氏珠母贝育苗中的饵料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实验车间内利用120L的塑料箱作为实验容器,采用自溶面包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作为单细胞藻的辅助饵料,研究其在马氏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i Dunker)育苗中的饵料效果,以期解决该贝育苗过程饵料供应不稳定、易培饵料品种小球藻(Chlorella sp.)利用率低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1)在温度(30.0±0.5)℃、NaCl质量分数3%、pH6.5~7.0的自溶条件下,用经过18h自溶的酵母投喂D形幼虫,其平均日壳长增长率显著高于其他自溶时间酵母投喂组效果,单独投喂非自溶酵母时D形幼虫不能存活;(2)D形幼虫期单投自溶酵母,幼虫成活率与金藻组没有显著差异(P>0.05),生长速度比金藻组提高8%(P<0.05),说明自溶酵母可以完全替代湛江等鞭金藻(Isochrysis zhanjiangensis Hu﹠Liu),但在壳顶幼虫期和稚贝期单投自溶酵母不能使幼虫和稚贝正常发育和存活;(3)壳顶幼虫期及眼点幼虫至稚贝期投喂"自溶酵母 小球藻(Chlorella sp.)"或"自溶酵母 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Wille)]",其生长速度及存活率或稚贝育成率均显著高于单投扁藻或小球藻(P<0.05),单投小球藻的饵料效果最差;(4)自溶酵母与小球藻混投对眼点幼虫至稚贝培育效果较单独投喂影响显著,可显著(P<0.05)提高稚贝的育成率、生长速度和耐干露能力。研究表明,使用自溶酵母可以优化马氏珠母贝健康苗种规模繁育中的饵料供应工艺及提高易培饵料品种小球藻的利用价值,从而提高该贝育苗效果。  相似文献   

15.
利用我国南方紫海胆(Anthocidaris crassispina)与大亚湾马氏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进行不同比例混养,探讨了紫海胆对马氏珠母贝贝体和养殖网笼污损生物的防除效果,以及紫海胆和马氏珠母贝的生长状况。试验设混养组(PA3、PA6、PA9)和对照组(P),即在养殖马氏珠母贝30只/层的基础上,分别混养紫海胆3、6、9、0个/层;另设紫海胆单养组(A3、A6、A9),养殖密度分别为3、6、9个/层。试验结果显示:各混养组及P组间马氏珠母贝的存活率无显著差异(P>0.05),混养组紫海胆的存活率均接近100%,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PA6、PA9组马氏珠母贝的特定生长率大于P组(P<0.05),而PA3组与P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就马氏珠母贝的壳长日平均增长率而言,PA3、PA9组与P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PA6组显著大于P组和PA3组(P<0.05);PA6、PA9组马氏珠母贝的肥满度显著大于P组(P<0.05),PA3组与P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混养与单养各组之...  相似文献   

16.
马氏珠母贝激光育苗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马氏珠母贝是培育海水珍珠的主要贝类。近年来,由于近亲繁殖,种群退化,贝体越来越小,致使培育的人工珍珠颗粒也越来越细。为了改良品种,培育出数量多、质量好的马氏珠母贝苗,我们从1982年起,进行激光育苗研究,并于1987年结合生产试  相似文献   

17.
马氏珠母贝鳃组织抗菌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纸片琼脂扩散法和微量测定法对制备的马氏珠母贝鳃组织匀浆物进行抗菌活性分析.结果表明,马氏珠母贝鳃组织匀浆物具有抗革兰氏阴性菌-副溶血弧菌、河流弧菌、嗜水气单胞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活性;对革兰氏阳性菌-金黄葡萄球菌具一定抑制活性,但对枯草芽孢杆菌无抑制活性.利用胰蛋白酶对马氏珠母贝鳃组织匀浆物水解后,其抗菌活性消失,表明其中抗菌成分为蛋白质.将马氏珠母贝鳃组织匀浆物在不同温度(37~95 ℃)和不同pH(2.5~5)保温,发现其抗菌活性成分对热及酸耐受性较强.马氏珠母贝鳃组织匀浆物在低浓度无溶血活性.该抗菌组分在马氏珠母贝的免疫防御中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正第五届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审定通过了白金丰产鲫等12个水产新品种,现予公告。为推广优良品种,提高养殖效率,本刊将分期刊登这些品种的繁殖及养殖技术。一、品种概况(一)培育背景马氏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i Dunker,或P.fucata Gould),又称合浦珠母贝,为暖水性动物,主要分布于我国广东、广西、海南以及日本沿海。是用于海水珍珠培育生产的主要物种。自1965年马氏珠母贝人工育苗成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已形成了育苗-养殖-植核-育珠-加工-销售的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珠母贝属的分类地位和系统演化情况,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PCR)扩增并直接测序出雷州半岛珠母贝属中的马氏珠母贝、大珠母贝、珠母贝、斑珠母贝和黑珠母贝的3种线粒体基因(12S r RNA、16S r RNA和COⅠ)部分序列,分析其碱基组成和种间遗传距离。同时结合Gen Bank上发表的白珠母贝序列,构建珠母贝属的分子系统树。结果显示,5种珍珠贝的3种基因部分序列碱基AT含量大于GC含量,与其他无脊椎动物线粒体DNA序列基本一致,序列都处于高度饱和的状态。系统分析显示,构建的分子系统树与传统的形态分类基本一致。在黑珠母贝和白珠母贝亲缘关系上,3种线粒体DNA片段在碱基组成、种间遗传距离和系统进化树上都显示黑珠母贝和白珠母贝非常相近,可以认为是同一种中的2个亚种。在斑珠母贝的亲缘关系上,系统分析显示斑珠母贝与黑珠母贝和白珠母贝更为接近。研究表明,大珠母贝和珠母贝在系统进化中较早的分离出来,是一个比较原始的种类。3种分子标记对马氏珠母贝亲缘关系分析上存在一定差异,根据现有的数据尚不足以得出结论,需进一步做分子系统研究并结合形态特征和解剖结构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决鱼、虾、贝类的安全越冬和冬季生长繁殖中对温度的要求,我们采用电热管加热及自动控温,对马氏珠母贝进行冬季人工育苗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