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据《果树学报》2013年第3期《绿色木霉菌发酵液对杧果采后炭疽病抑制及活性氧代谢的影响》(作者刘淑宇等)报道,试验研究了绿色木霉菌发酵液对杧果果实采后炭疽病抑制及活性氧代谢的影响。以广州产“紫花杧”果实为材料,经绿色木霉菌发酵液处理,33℃室温贮藏,测定杧果果实腐烂指数、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以及过氧化氢、超氧阴离子、还原型谷胱甘肽和抗坏血酸的含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氯吡脲[(1-(2-chloropyridin-4-yl)3-phenylurea,CPPU]处理对采后杧果(Mangifera indica L.)贮藏保鲜的影响,为杧果贮藏保鲜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红芒6号’杧果为试验材料,采后经25 mg·L-1的CPPU浸果处理5 min后,在25℃条件下贮藏,采用气相色谱定期测定乙烯释放量,并采用常规理化分析方法测定杧果品质及相关生理指标。【结果】外源CPPU处理杧果,可以有效降低杧果果实在贮藏期间的病情指数,延缓可滴定酸(titratable acid,TA)、维生素C含量的下降,在贮藏15 d后,处理果实的病情指数比对照果实低20.99%,TA和维生素C含量分别比对照高出73.37%、30.42%;同时,在贮藏过程中,CPPU处理推迟杧果呼吸乙烯高峰2 d、延缓了PG(polygalacturonase)和Cx(cellulase)2个酶活性高峰3 d;同时,CPPU处理延缓了果实POD(peroxidase)和CAT(catalase)酶活性峰值的到来。【结论】外源CPPU处理杧果可以有效延缓采后杧果的衰老进程,是采后杧果贮藏保鲜的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目的】弄清采前使用噻苯隆(Thidiazuron,TDZ)对‘贵妃’杧果产量、品质和采后贮藏特性等指标的影响,指导TDZ在‘贵妃’杧果生产上合理使用,避免其滥用造成果实果皮滞绿、品质严重下降等不利影响。【方法】用不同质量浓度(5、10和20 mg·L~(-1))的TDZ在盛花期后15、25和35 d各喷1次,共喷3次。【结果】采前喷施适宜质量浓度的TDZ增加了杧果的产量,促进果实膨大,增大果形指数,5和10 mg·L~(-1)TDZ处理单株产量分别增加了29.89%和33.56%,但20 mg·L~(-1)TDZ处理增产不明显;5、10和20 mg·L~(-1)TDZ处理无胚果单果质量分别增加56.78%、73.86%和110.56%;在生理成熟期,TDZ处理的果实颜色偏绿色;在完熟期,果实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较高,花色苷含量较低。TDZ处理延缓了采后果实的转色及果实硬度和原果胶含量的下降,抑制了可溶性果胶含量和可溶性固形物(TSS)含量的上升,果实的后熟软化推迟。TDZ处理的果实品质下降,果实的TSS含量降低,可滴定酸(TA)含量升高。另外TDZ处理可降低杧果采后病害(炭疽病和蒂腐病)的发病率,延长杧果采后贮藏时间。在完熟期果皮中未检测到TDZ残留。【结论】‘贵妃’杧果采前喷施TDZ的适宜质量浓度为5~10 mg·L~(-1),于盛花期后15、25和35 d各喷1次,共喷3次,果实适时采收,可以显著增加产量和单果质量,对果实品质影响较小,并能延长贮藏时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杧果细菌性角斑病菌粗毒素的生物活性、理化特性及其在致病过程中的作用,以期为明确该病菌的致病机制及病害防控提供有效依据。【方法】以‘台农一号’杧果叶片为试验材料,利用离体叶片针刮法对其粗毒素生物活性进行了研究,通过测定杧果叶片防御酶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总糖含量和叶绿素含量的变化分析其对杧果的致病生理机制;同时以不同培养液、培养时间、培养温度及培养液p H为条件,对该菌产毒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在Watanabe培养滤液中得到淡黄色粗毒素,是一类具有热稳定性的非蛋白类物质。毒素对杧果叶片有浸解作用,随着浓度的上升,对杧果叶片的损伤程度不断加重,形成的病斑与病原菌症状一致。生理生化研究发现粗毒素侵染杧果叶片后,能激活杧果体内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氢酶(CAT)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POD、PPO、CAT与PAL分别在接种病菌48、72、36 h后达到顶峰,酶活性分别是965.33、8 456、1 341.13和4.02×104U·g~(-1)·min~(-1),是健康叶片的1.35、2.20、1.08和4.19倍。可溶性蛋白含量、总糖含量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而显著升高,叶绿素含量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不断降低。毒素通过摇瓶震荡培养,优化出病菌的最佳产毒条件是:Watanabe培养液(p H 7~8),24℃培养120 h。【结论】因该粗毒素对杧果叶片产生明显的浸解作用,表明其能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导致杧果叶片组织电解质的渗漏,对叶片细胞膜具有损伤作用,最终导致病害的发生。由此推断,毒素可能属于非寄主专化性毒素(NHST),同时可能是杧果细菌性角斑病菌的致病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明‘贵妃’杧果生长期喷施GA_3对果实产量、品质和采后贮运特性的影响,以期为GA_3在杧果生产中的规范与合理使用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选用‘贵妃’杧果为试材,用不同质量浓度(50、100、250 mg·L~(-1))的GA_3于盛花期后15、25、35 d各喷1次,测定‘贵妃’杧果的产量、坐果量、单果质量、果皮色素(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花色苷)、果实色泽参数(L、a、b值)、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果实硬度、可滴定酸含量、维生素C含量和采后病害发生等指标。【结果】采前喷施GA_3能够增加‘贵妃’杧果的产量和坐果量,促进果实膨大,增加果形指数,但果实的硬度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下降,可滴定酸含量上升,果实品质下降,采后病害发病率上升。较高质量浓度下(250 mg·L~(-1))GA_3增产不显著,但果实品质明显降低,并诱导果实出现采后滞绿现象。【结论】海南‘贵妃’杧果采前喷施GA_3,较低质量浓度(50~100 mg·L~(-1))可以增产,促进坐果和果实膨大,果实食用品质小幅下降。较高质量浓度(250 mg·L~(-1))增产不明显,果实品质下降幅度大,可诱导果实出现采后滞绿现象。因此,海南‘贵妃’杧果采前喷施GA_3质量浓度以50 mg·L~(-1)为宜,可以增加产量、拉长果实、提高果实色泽,对果实品质影响较小,不会诱导果实采后滞绿。  相似文献   

6.
杧果采前喷施茉莉酸甲酯对其抗病性和采后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台农1号’杧果(Mangifera indica L.‘Tainong 1’)为试材,研究了采前喷施茉莉酸甲酯(MeJA)处理对杧果抗病性和采后品质的影响及其相关机理。结果表明,与对照果实相比,50 μmol · L-1 MeJA采前处理显著降低了采收时的病果率和贮藏期的病情指数,抑制了接种炭疽病菌果实的病斑直径;有利于杧果贮藏品质的保持,提高了果肉中维生素C含量,延缓了可溶性糖含量的升高和可滴定酸含量的降低;同时,采前MeJA处理可以提高杧果果皮中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和β–1,3–葡聚糖酶(GLU)等防御酶的活性,提高贮藏早期的过氧化氢(H2O2)水平,抑制贮藏后期H2O2和MDA含量的积累。这些结果表明,采前MeJA处理提高杧果抗病性和保持果实品质与激活杧果的防御系统及降低膜脂过氧化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杧果露水斑病是当前生产上影响杧果产业的重要病害之一,因潜伏期长常在发病初期不易被察觉而错过防治适期,建立其主要致病菌Cladosporium cladosporioides的快速准确检测方法,对于该病的早期诊断和及时防控尤为重要。【方法】将该病菌的ITS序列与NCBI中的数据大量比对后,在差异位点大的区域设计了8对引物,通过筛选获得两对特异性良好的引物及其扩增条件。【结果】两对特异性引物分别是ML-SF9/ML-SR5和ML-SF10/ML-SR10,扩增条件:94℃4 min;94℃45 s,65℃45 s,72℃1 min,36周;72℃10 min,特异条带大小分别为408 bp和424 bp。为了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又与真菌通用引物ITS1/ITS4结合后,建立了杧果露水斑病病原菌的两套巢式PCR快速检测体系,可检测病菌DNA的含量最低为3.55×10-9ng·μL-1,比常规PCR灵敏度提高了1万倍,且能实现对潜伏期果实的特异性检测。【结论】此技术操作简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为杧果露水斑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紫外(UV-B)辐射胁迫对杧果生物量、叶片光合生理和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采用2年生三年芒和马切苏杧果树为材料,以自然光照为对照(CK),设置2种不同强度的UV-B辐射(T1:2.5 kJ·m~(-2)·d~(-1)和T2:5.0kJ·m~(-2)·d-1),测定植株生长、叶片光合参数和细胞超微结构。【结果】2个品种的杧果树对不同UV-B辐射强度的响应存在显著差异。与CK相比,T1、T2处理下三年芒的生长发育、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和光合特性指标呈增加趋势,而马切苏下降。随着UV-B辐射的增强,叶片细胞超微结构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T1处理下2个品种的杧果叶片表皮蜡质增多,气孔萎缩,叶绿体趋向于椭圆形,积累较多嗜锇颗粒,其中马切苏局部出现断裂,细胞内有大量黑色脂滴形成;T2处理下马切苏细胞结构层次排列不清,黑色脂滴数量显著增加,叶片光合能力降低。【结论】叶片质地较厚的三年芒对UV-B辐射具有较高的耐受性,而叶片质地较薄的马切苏对UV-B辐射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因此三年芒较马切苏更适合于在UV-B辐射较强环境下栽培。  相似文献   

9.
绿色木霉菌株Tvir-6对黄瓜根结线虫的防治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土壤中分离到木霉菌株Tvir-6,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的ITS和tef1序列扩增法鉴定该木霉菌株为绿色木霉(Trichoderma viride)。通过发酵液试验、盆栽和田间试验分析了绿色木霉菌株Tvir-6对根结线虫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绿色木霉菌株Tvir-6发酵液在24 h内对根结线虫二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高达98.5%,在盆栽试验中根结减退率为78.2%,在田间试验中防效达到64.9%,与10%噻唑膦颗粒剂防治效果相近,并可使黄瓜产量提高34.1%。绿色木霉菌株Tvir-6的筛选及作用效果研究丰富了黄瓜根结线虫生防菌资源,具有重要应用潜力,为防治黄瓜根结线虫提供了重要材料及依据。  相似文献   

10.
采前茉莉酸甲酯(MeJA)处理对梨果实抗病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采前Me JA浸泡处理对梨果实抗病性的影响。【方法】将梨黑斑病病原菌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接种在含有不同浓度MeJA的PDA(potato dextrose agar)培养基上并在1周后测量其病斑直径,筛选出能有效抑制黑斑病病原菌生长的MeJA浓度;以‘新梨7号’为试材,在果实成熟前30 d每隔10 d用有效浓度的MeJA浸泡处理1次,清水浸泡为对照;采后用梨黑斑病病原菌链格孢菌孢子悬浮液对果实进行损伤接种,发病后测定病斑直径以及抗病相关酶活性。【结果】7 mmol·L~(-1)的MeJA能有效抑制黑斑病病原菌的生长,其病斑直径比对照降低了91%。果实损伤接种后第5天开始,对照果实发病率为85%且病斑直径持续增加,采前MeJA浸泡处理的果实一直未发病。采前MeJA浸泡处理提高了梨果实中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氢酶(CAT)、β-1,3-葡聚糖酶(GLU)、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几丁质酶(CHT)等活性。【结论】MeJA可以抑制黑斑病病菌的生长,通过采前MeJA浸泡处理能提高梨果实抗病相关酶的活性,激活果实抗病防御系统,抑制成熟梨果实发病。  相似文献   

11.
不同土壤条件对酿酒葡萄生理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为了探索不同土壤条件对酿酒葡萄生理及果实品质的影响,【方法】以‘蛇龙珠’酿酒葡萄为试材,研究了宁夏贺兰山东麓地区,黄河淤土、含石的沙壤土和风沙土3种土壤对葡萄糖分卸载的影响,测定了不同土壤栽培条件下葡萄果实的单果质量、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可溶性总糖、色素、单宁及葡萄叶片的光合速率。【结果】结果表明,在葡萄开始着色至葡萄完全成熟期间,在含石的沙壤土栽培条件下葡萄可溶性总糖含量(22.4%)比黄河淤土栽培条件下和风沙土栽培条件下分别高7%、9%;葡萄色素(5.14 mg.g-1)和叶片光合速率也最高,黄河淤土栽培条件下葡萄的含酸量(8.28 g.L-1)和单粒质量(2.32 g)较高,然而,风沙土条件下,单宁(籽单宁1.15 mg.g-1,皮单宁0.30 mg.g-1)的含量最高。【结论】土壤条件对酿酒葡萄果实品质影响较为显著,含石的沙壤土条件下葡萄品质最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外源褪黑素对桃生长和果实品质的影响。【方法】以早熟桃‘早蜜’为试材,于果实膨大期对其叶片喷施不同浓度的褪黑素,测定了桃果实成熟期的新梢生长量、生理状况和果实品质指标。【结果】50~150μmol·L^-1的褪黑素处理能促进桃新梢的生长,增加其茎长和茎粗。150μmol·L^-1褪黑素提高了桃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但其余处理较对照有所降低;50~100μmol·L^-1褪黑素提高了桃叶片过氧化氢酶活性,其余处理较对照有所降低。褪黑素提高了桃果实的苯丙氨酸解氨酶、抗坏血酸过氧化酶和脂氧合酶活性,降低了多酚氧化酶活性。100~150μmol·L^-1褪黑素增加了桃果实单果质量、果实纵横径,降低了果实硬度,提高了果实维生素C、可溶性固形物、蔗糖、果糖和山梨醇含量,降低了葡萄糖含量。【结论】褪黑素能够促进桃生长、改善桃果实品质。  相似文献   

13.
油菜素内酯和脱落酸调控葡萄果实花色苷合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研究2,4-表油菜素内酯(2,4-epibrassinolide,EBR)和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处理对葡萄花色苷合成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果皮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类黄酮糖基转移酶(UFGT)活性以及果实内源ABA含量的影响,探索油菜素内酯调控葡萄果实成熟及花色苷合成的机理。【方法】以酿酒葡萄‘赤霞珠’(Cabernet Sauvignon)和‘烟73’(Yan 73)为试材,在葡萄转色前分别用0.1、0.4、0.8 mg.L-1EBR,1mg.L-1Brz(brassinazole,BR生物合成抑制剂)和200 mg.L-1ABA,均匀喷施于葡萄果实,在葡萄成熟过程中测定葡萄果皮花色苷含量及PAL和UFGT酶活性,同时测定果实ABA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结果】在果实着色初期,‘赤霞珠’和‘烟73’葡萄果皮PAL和UFGT活性及果实内源ABA含量均逐渐升高,当果实接近成熟花色苷含量基本稳定时ABA含量开始降低。与对照相比,0.4mg.L-1EBR和200 mg.L-1ABA处理显著增加了果实内源ABA含量,提高了果皮PAL和UFGT活性,促进了果皮花色苷的合成和果实可溶性固形物的积累。0.1 mg.L-1和0.8 mg.L-1EBR处理总体增加了果实内源ABA含量,促进了花色苷的合成和可溶性固形物的积累,并提高了UFGT和PAL酶活性,但比0.4 mg.L-1EBR处理提高的幅度小,且差异显著。1 mg.L-1Brz处理使果实ABA的合成推迟,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果皮PAL和UFGT活性以及花色苷含量均低于对照,但差异不显著。【结论】外源EBR和ABA处理促进了葡萄成熟和花色苷合成,在不同浓度EBR处理中,以0.4 mg.L-1处理效果较好;内源ABA可能参与了EBR对葡萄成熟和花色苷合成的调控。  相似文献   

14.
野生毛桃叶片愈伤组织诱导及不定芽再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了初步建立野生‘毛桃1号’叶片愈伤组织诱导、保存及不定芽再生技术体系,【方法】以野生‘毛桃1号’试管苗幼嫩叶片为外植体,探讨了基本培养基、激素配比等一系列因素对‘毛桃1号’叶片愈伤组织诱导和保存的影响及TDZ浓度对愈伤组织不定芽再生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适合‘毛桃1号’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的培养基为LP+6-BA 1.0 mg.L-1+2,4-D 3.0 mg.L-1+AgNO30.5 mg.L-1+蔗糖30.0 g.L-1+琼脂6.0 g.L-1;保存的培养基为LP+2,4-D1.5 mg.L-1+CH 0.4 g.L-1+蔗糖30 g.L-1+CA 3.0 g.L-1或PVP 3.0 g.L-1+琼脂5.8 g.L-1,且采用持续暗培养保存,每28 d继代1次。愈伤组织在SH+TDZ 3.0 mg.L-1+NAA 0.3 mg.L-1+蔗糖30 g.L-1+琼脂6.0 g.L-1的培养基上可再生不定芽,再生率为6.83%。【结论】初步建立了‘毛桃1号’叶片愈伤组织诱导、保存及不定芽再生体系,为桃愈伤组织再生和遗传转化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探讨UV-B增强下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油桃光合作用的调控,【方法】以‘中油桃8号’为试材,研究了叶面喷施6-BA和GA3对UV-B增强下油桃光合特性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补充15μW.cm-2的UV-B辐射后,油桃的净光合速率下降,叶绿素a含量增加;补充30μW.cm-2的UV-B辐射,净光合速率和叶绿素a含量受到明显抑制,叶绿素b略有下降。喷施50 mg.L-16-BA和GA3可有效提高UV-B增强下叶片的Pn和叶绿素a、b含量。50 mg.L-16-BA处理14 d后,UV-B增强下叶片的SOD、POD活性明显上升,MDA含量显著下降,类黄酮含量与对照无显著差异;而GA3处理则提高了叶片的类黄酮含量,但MDA和抗氧化酶活性无显著变化。【结论】UV-B辐射增强下,6-BA对油桃光合特性的促进可能与SOD等抗氧化酶活性的提高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明确褪黑素处理对采后常温货架期梨果实贮藏品质的影响。【方法】以新梨7号果实为试材,设置50、100、150、200、250μmol·L-15个褪黑素浓度梯度处理,以清水处理为对照,测定了常温货架期果实失重率、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乙烯释放速率、香气物质种类和含量等指标。【结果】从处理后5、10、15和20 d的测定结果可以看出,与对照相比,褪黑素处理减少了梨果实内水分的消耗,果实的失重率升高的幅度小,果实硬度较高,150μmol·L-1褪黑素处理失重率和果实硬度与对照差异达显著水平;褪黑素处理能够使新梨7号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稳定,处理20 d时,不同浓度褪黑素处理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显著高于对照;褪黑素处理新梨7号果实的乙烯释放速率均低于对照,以150μmol·L-1褪黑素处理最低,较对照减少了87.05%,差异显著;不同浓度褪黑素处理对新梨7号果实香气物质种类和含量存在差异,褪黑素处理能调节果实香气种类和含量。【结论】外源褪黑素处理可延缓新梨7号梨果实失水,保持果实硬度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减少乙烯释放。适宜浓度褪黑素处理可调节香气物质的种类和含量,保证常温货架期贮藏品质,综合认为,150μmol·L-1浓度褪黑素处理能够有效延缓梨果实的衰老,处理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7.
‘金魁’猕猴桃果实品质的主成分分析与综合评价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为了建立一套适合‘金魁’猕猴桃果实品质评价的方法,并为优质高效猕猴桃园建设与栽培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奉新县境内15个不同园地的‘金魁’猕猴桃的9个果实品质指标进行测定,应用隶属函数法对各项指标进行转化,采用DPS v7.05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以前3个主成分作二维散点图分析,以主成分贡献率为权重计算样品前4个主成分值与相应权重之积的累加和,得到综合分值。【结果】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4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为87.84%,决定第1主成分大小的主要是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糖酸比、果形指数;决定第2主成分大小的主要是干物质含量、可滴定酸、固酸比;决定第3主成分大小的主要是维生素C、固酸比、可溶性固形物;决定第4主成分大小的主要是单果质量、维生素C;二维排序图揭示了不同园地‘金魁’猕猴桃前3个主成分的分布情况;15个不同园地‘金魁’猕猴桃果实品质综合评价结果为:MY8、MY13、MY7、MY10综合果实品质较优,MY4、MY1、MY11、MY9、MY6综合果实品质中等,MY5、MY12、MY2、MY3、MY14、MY15综合果实品质较差。【结论】本研究找出了‘金魁’猕猴桃果实品质综合评价的4个主成分,揭示了不同园地‘金魁’猕猴桃果实品质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确定中华猕猴桃遗传转化中适宜的抗生素种类和浓度,【方法】以中华猕猴桃‘伏牛95-2’叶片为外植体,研究了抗生素对外植体再生的影响。【结果】抗生素敏感性测定发现,当卡那霉素质量浓度为20 mg.L-1时,愈伤组织及不定芽分化率均为0,因此,20 mg.L-1卡那霉素为适宜的筛选浓度;头孢霉素和羧苄青霉素对中华猕猴桃‘伏牛95-2’叶片分化均有抑制作用,但头孢霉素对叶片分化的抑制作用比羧苄青霉素小,结合抑菌试验,将浓度400 mg.L-1头孢霉素确定为适宜于中华猕猴桃‘伏牛95-2’叶片遗传转化的抑菌抗生素。【结论】卡那霉素20 mg.L-1和头孢霉素400 mg.L-1为中华猕猴桃‘伏牛95-2’遗传转化适宜的抗生素及质量浓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6-BA对葡萄花色苷合成的影响。【方法】以酿酒葡萄’美乐’为试材,喷施不同浓度的6-BA,以喷施清水为对照,研究6-BA对花色苷含量、组分及其生物合成途径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100和200 mg·L^-16-BA处理提高了果实着色百分率和内源激素ABA的含量,其中200 mg·L^-1处理促进了花青素的积累,其含量是对照组的4.82倍,相关性分析表明200 mg·L^-1处理组的蔗糖与花色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100和200 mg·L^-16-BA处理组的葡萄果实CHS1、F3’H、F3’5’H和UFGT基因的表达量在花后90 d显著提高,6-BA处理组通过影响F3’H和F3’5’H基因的表达量来影响不同花色苷的含量,从而影响果皮色泽。【结论】在果实着色后期,低质量浓度的6-BA通过提高内源激素ABA、可溶性总糖的含量以及相关基因的表达量,促进了花色苷的积累,其中200 mg·L^-16-BA处理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20.
1-MCP处理对采后‘澳洲青苹’苹果叶绿素降解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澳洲青苹’苹果为试材,研究1-甲基环丙烯(1-MCP)对果实采后叶绿素降解代谢的影响,为果实采后贮藏、保鲜及保绿技术提供新的理论基础。【方法】采用1μL·L^-11-MCP处理‘澳洲青苹’苹果果实,定期测定果实色泽、乙烯释放量和呼吸强度,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果皮中的叶绿素及其降解代谢产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叶绿素降解途径中关键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1-MCP处理显著延缓‘澳洲青苹’果皮颜色转变,降低乙烯释放量和呼吸强度。1-MCP处理能保持果皮叶绿素a、b含量处于较高水平,并抑制脱镁叶绿素a和脱镁叶绿酸a的生成。叶绿素降解相关基因MdSGR、MdHCAR、MdPPH和MdNYC1的表达量受到1-MCP的调控,1-MCP抑制基因MdPAO和MdRCCR的表达,推迟叶绿素降解代谢的下游反应;MdPAO表达量与果皮色泽和叶绿素含量显著相关。【结论】1-MCP可调节叶绿素降解途径相关基因表达水平来控制代谢产物的降解和生成,从而延缓果皮叶绿素降解,其中,MdPAO是调控叶绿素降解的关键基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