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桂林市灵川县的黄花倒水莲为试材,采用组织块分离法、ITS测序和平板对峙等方法,研究了黄花倒水莲内生真菌的菌群组成及抗菌活性,以期为开发生防菌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从黄花倒水莲中共分离得到62株内生真菌,经分子鉴定属于29个属,优势属为刺盘孢属(Colletotrichum sp.)、间座壳属(Diaporthe sp.)、镰孢菌属(Fusarium sp.)和拟茎点霉属(Phomopsis)。筛选到10株对香蕉黑条叶斑病病菌、柑橘树脂病病菌、叶点霉病菌具有较强抑菌活性的菌株。药用植物黄花倒水莲具有较为丰富的抑菌活性内生真菌资源,其抑菌活性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梨轮纹病菌培养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梨轮纹病原菌的培养特性,结果表明,不同病原菌菌株间的致病力、菌丝日生长速率及产孢能力均不同,生长速率最大的菌株为P-16,生长速率最小的菌株为P-10,差异较大。菌株P-16致病力最强,菌株P-10致病力最弱。菌株P-7、P-13、P-16产孢量较大,P-4、P-10、P-19无分生孢子器产生;病原菌菌丝最佳生长温度为28℃,最佳产孢温度为25℃,分生孢子最佳萌发温度28℃;在日光灯、黑光灯条件下有利于病原菌菌丝生长,黑暗条件下病原菌生长较慢;病原菌产孢在黑光灯条件下最好;不同光照条件对病原菌分生孢子萌发影响不大;病原菌菌丝生长最适pH值为7~9,产孢最适pH值为6~8,分生孢子萌发最适pH值为7~9;病原菌菌丝致死温度为62℃(10min)或57℃(15min),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60℃(10min)或55℃(15min)。  相似文献   

3.
以药水苏白绢病株为试材,通过致病性测定法确定病原菌,采用病原菌的形态鉴定方法并结合该菌的ITS rDNA序列分析鉴定病原菌种类;采用平皿对峙法筛选拮抗菌株.结果表明:药水苏白绢病的病原菌为罗氏白绢小菌核菌(Sclerotium rol sii Sacc.);5个供试木霉菌株 中以哈茨木霉(H2)对病原菌的抑制作用最强,拮抗指数为Ⅱ级,抑菌率为86.27%.  相似文献   

4.
以采自大兴安岭的3份扁枝衣(Evernia mesomorpha)为试材,采用刮皮层法,分离获得6株内生真菌,通过菌落形态观察和ITS序列分析,并以5种病原真菌为拮抗指示菌,采用平板对峙培养法,研究了6株内生真菌的抗病原菌活性。结果表明:6株内生真菌全部属于子囊菌门(Ascomycota)粪壳菌纲(Sordariomycetes),其中菌株FF-3、FF-4为紫棕炭团菌(Hypoxylon fuscum),菌株FF-7为白色侧齿霉菌(Engyodontium album),菌株FF-2为炭团菌属(Hypoxylon sp.),菌株FF-6为炭角菌属(Xylariasp.),菌株FF-9为毛壳菌属(Chaetomiumsp.);菌株FF-2(Hypoxylon fuscum)和FF-6(Xylariasp.)均对多枝横梗霉(Lichtheimia ramosa)有抑制作用;菌株FF-6对黄瓜萎蔫病菌(Plectosphaerella cucumerina)有抑制作用。其中,FF-6抑制病原真菌的活性较好,形成明显的拮抗条带,最大宽度为7.00mm。菌株FF-2、FF-6有望成为植物病原真菌的候选生物防治菌。  相似文献   

5.
在广东省茂名市香蕉产区进行病害调查时发现一种为害较为严重的香蕉新发叶斑病害。根据柯赫氏法则对其进行病原菌分离及致病性检测,并根据形态学特征和ITS、β-tubulin和tef1序列分析对该病原菌进行鉴定。研究结果表明:分离得到的病原菌菌株MM3-2z9能够侵染香蕉叶片,并能诱发与田间类似的症状。其菌落在PDA培养基上呈白色,产生明显的同心轮纹;分生孢子纺锤形,具4个隔膜,中间3个细胞异色,顶细胞无色,锥形,附属丝2~4根(多为3根),基部细胞有1根附属丝,中生,无色。序列同源性分析显示MM3-2z9菌株3个单孢菌株的ITS、β-tubulin和tef1序列与芭蕉新拟盘多毛孢(Neopestalotiopsis musae)菌株相应序列的一致性都高于98%,3片段串联构建系统发育树的结果表明,菌株MM3-2z9与芭蕉新拟盘多毛孢(N.musae)亲缘关系最近。基于形态学与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鉴定菌株MM3-2z9为芭蕉新拟盘多毛孢(N. musae)。该病原菌还可快速侵染大蕉和粉蕉‘粉杂1号’的叶片。  相似文献   

6.
草坪土壤异养硝化菌的分离筛选及硝化产物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三女  许天月  刘英  王晓红  白龙 《园艺学报》2018,45(7):1338-1346
从早熟禾草坪土壤中分离出两株异养硝化菌,将菌株16S rDNA测序结果在GenBank中进行同源性对比确定菌种,用无机氮源(NH4+-N和NO3--N)在适宜条件下测定两个菌株的硝化能力,分析中间产物、反硝化作用和N2O排放特征。结果表明,分离到的异养硝化菌属于假单胞杆菌属(Pseudomonas sp.),两个菌株的16S rDNA片段长度分别为1 448和1 460 bp,命名为Pseudomonas sp. BJ和Pseudomonas sp. DJ,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MF001078和MF001079;两个菌株对无机氮的氧化能力很强,培养24 h内BJ和DJ菌株对铵态氮的总硝化率分别为96.61%和97.06%,最大硝化速率分别为21.97和18.90 mg ? L-1 ? h-1。但两个菌株的反硝化能力不强,最大反硝化速率分别为0.99和1.00 mg ? L-1 ? h-1;两个菌株的代谢途径是NH4+ → NH2OH → NO2- →NO3-,DJ菌株的最终产物以NO3--N为主,积累量高于BJ菌株(P < 0.05)。BJ菌株的N2O排放量显著高于DJ菌株(P < 0.05)。  相似文献   

7.
从感染番茄灰霉病的病果上分离并纯化得到菌株t08016b,其形态学特征与灰葡萄孢属极其相似.通过扩增菌株t08016b的18S rDNA及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对其进行分子鉴定和分类.结果表明:该菌的18S rDNA序列与Botr yotiniafuckeliana (EFl10887.1)的同源性为99.94% ITS rDNA序列与Batryotinia fuckeliana (AB444949.1)的同源性为100%,无碱基差别.对菌株t08016b进行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t08016b属于灰葡萄孢属.利用该菌对健康番茄进行侵染,番茄灰霉病的发病率可达97%,证明其具有致病力.综合形态学鉴定、分子鉴定及致病力分析,表明菌株t08016b是一株具有强致病力的灰葡萄孢菌.  相似文献   

8.
白色链孢霉(Neurospora spp.)属子囊菌亚门粪壳霉目脉孢霉属的好食链孢霉白色变种,又称脉孢霉、面包霉或串珠霉.以往食用菌污染袋链孢霉主要以红色链孢霉为害,致病病原以好食链孢霉和粗糙链孢霉为主[1],该类菌是食用菌制种和袋料栽培中最易污染的杂菌之一.  相似文献   

9.
双孢蘑菇褐腐病病原菌的分离及分子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引起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褐腐病的病原菌进行分离和分子鉴定.分离培养褐腐病病原菌,采用CTAB法抽提其基因组总DNA,利用真菌通用引物ITS1和ITS4扩增菌株rDNA ITS区序列,扩增产物纯化后克隆转化至大肠杆菌,挑选克隆成功的菌株进行测序.测序结果在GenBank中进行同源性搜索,并下载部分具有代表性种的ITS序列,利用软件MEGA4 构建分子系统发育树,通过序列分析,鉴定出引起双孢蘑菇褐腐病的病原菌为Mycogone perniciosa.  相似文献   

10.
张健 《现代园艺》2001,(6):30-30
1 链孢霉 又名脉孢霉。无性阶段属丝孢目 ,球壳菌科 ;有性阶段是一种子囊菌。危害菇的是粗糙脉纹孢霉和面包脉纹孢霉。菌丝白色 ,疏松 ,有分枝和隔。分生孢子梗为双叉状分枝。分生孢子串生 ,球形至卵圆形 ,桔红色或粉红色。子囊壳簇生或散生 ,近球形或卵形。链孢霉分布广泛 ,空气、土壤、腐烂植物、谷物等可传播。培养料过湿和棉塞受潮时将严重发生 ,可污染所有菇的母种、原种、栽培种及香菇、木耳、银耳的耳棒。被污染的菌种及培养料 ,初期长出灰白色纤细菌丝 ,生长迅速 ,几天后在瓶袋外形成桔红色粉状孢子团 ,明显高出料面。常常引起成…  相似文献   

11.
对目前产业化程度较高的黄豆、黑豆、豇豆、萝卜、蕹菜、花生、黄秋葵、向日葵等8种芽菜患病植株上的致病微生物进行分离、纯化,共得到24株细菌菌株和8株真菌菌株;利用真菌ITS和细菌16Sr DNA通用引物,分别对分离得到的细菌和真菌基因组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24株细菌分属8个属,分别为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肠杆菌属(Enterobacter)、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果胶杆菌属(Pectobacterium)、短稳杆菌属(Empedobacter)、戴尔福特菌属(Delftia)、从毛单孢菌属(Comamonas);24株细菌均为革兰氏阴性菌,除果胶杆菌属外,其余都不是典型的植物病原菌;其中不动杆菌属、肠杆菌属、克雷伯氏菌属和假单胞菌属的细菌出现在2种或2种以上芽菜上;另外4个属的细菌则只出现在1种芽菜上,呈现出寄主的专化性。8株真菌分属3个属,分别为镰刀菌属(Fusarium)、链格孢属(Alternaria)和根霉属(Rhizopus);其中根霉属和链格孢属的真菌分别只出现在萝卜芽菜和蕹菜芽菜上,其他6种芽菜上分离得到的真菌菌株均属于镰刀菌属。分离菌株回接试验结果表明,所有菌株均能对芽菜造成不同程度的腐烂症状,生产过程中环境微生物污染同样能致芽菜腐烂病发生。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黄冠梨黑斑病的病原种类,采用组织分离法对100片病叶、20个病果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基于TEF、ITS、GPD和Alta1序列构建多基因联合系统发育树,并结合形态学特征及致病性测定来确定黄冠梨黑斑病的病原种类及分类地位。试验共得到62个链格孢属菌株,选取6个代表性菌株进行分类鉴定,其中HG3-1、HG5、GL1、GG12和GL14与Alternaria alternata聚为一簇,HG2与A. tenuissima聚为一簇。分离菌株HG3-1、HG5、GL1、GG12和GL14的分生孢子链为1~10个分生孢子,有分支;HG2的分生孢子链为1~14个分生孢子,有分支。6个代表性菌株接种离体叶片和果实后均可发病。确定引起黄冠梨黑斑病的病原菌为A. alternata和A.tenuissima,首次从黄冠梨黑斑病中分离出A. tenuissima。  相似文献   

13.
从金柑流胶病株上分离纯化得到5株真菌,编号为JG1、JG2、JG3、JG4、JG5,观察其形态特征,测定其致病性并进行形态学、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发现,5株真菌致病程度不同,JG4孢子悬浮液处理发病最重,JG1处理发病最轻.JG2、JG3、JG4属于链格孢Alternaria sp.,JG1属于叶点霉Phyllosticta sp.,JG5属于镰孢霉Fusarium sp..  相似文献   

14.
1樱桃番茄莲格孢黑斑病1.1 症状番茄链格孢黑斑病又称钉头斑病、指斑病。主要危害樱桃番茄的果实和茎秆。果实上病斑近圆形,灰褐色、褐色,稍凹陷,有明显的边缘。一个果实上有1 至数个病斑不等,上生黑色霉状物,即病原菌菌丝、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茎秆、叶柄染病产生长椭圆形褐色大斑,病斑上生有轮纹。  相似文献   

15.
蓝莓贮藏期病原真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云南省玉溪市蓝莓采后贮藏期引起果实腐烂的病原真菌种类,以采自澄江地区的蓝莓鲜果贮藏自然发病的果实为试验材料,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培养病原菌,经形态学观察和ITS rDNA(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区序列测定分析,对相关病原真菌进行了分类鉴定。结果表明:从采后贮藏过程中发生病害的蓝莓果实上分离到3株病原真菌,经鉴定3株真菌分别为枝孢菌属(Cladosporium)、链格孢属(Alternaria)和匍柄霉属(Stemphylium);该研究可为澄江地区蓝莓贮藏期腐烂病害的预防和控制及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了检测进境植物种子中携带的病原真菌,对一批籽粒颜色不正常的意大利西葫芦(Cucurbita pepo L.)种子进行了病原菌分离、致病性测定、PCR检测及rDNA 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在种子样品中分离到1株疑似蔓枯病菌Phoma cucurbitacearum的分离物ZuSc-1,分离物ZuSc-1在PDA培养基上菌落圆形,背面初期白色,后期变为灰黑色,菌落表面略隆起,不形成子囊座和分生孢子器。该分离物人工接种西葫芦胚根产生蔓枯病的典型症状。特异性引物DB17F/DB17R扩增分离物ZuSc-1的DNA得到预期556 bp的产物,分离物rDNA ITS序列与蔓枯病菌(序列号EU167573、GU045304和AY293804)的序列相似性为100%。根据分离菌株形态学特征、致病性测定、PCR检测及rDNA ITS序列分析,将该菌株鉴定为瓜类黑腐球壳菌Didymella bryoniae (Auersw.) Rehm,其无性型为Phoma cucurbitacearum(Fr.:Fr.)Sacc.。  相似文献   

17.
苹果褐斑病菌为盘二孢属苹果盘二孢,病菌主要危害叶片,也可危害果实。叶片感病,田间会出现圆形(又称轮纹型)、针芒状、羽纹状及大型不规则混合型病斑4种不同类型的症状,其中针芒状占60%以上。病斑褐色或紫褐色,边缘不明显。感病叶片变黄,病斑周围有绿色晕圈,病斑上生小黑点(分生孢子盘)。发生多时,病斑汇合,叶片早落。病菌以菌丝块或分生孢子盘在叶片上越冬,4~5月份遇到适宜降雨即可产生分生孢子,随雨水传播,成为初次侵染源。病菌潜伏期1~2周,再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再次侵染,7~8月份为发病盛期。1)发生原因。①多雨、持续高湿气候是苹果褐…  相似文献   

18.
王杰  周萌  杜伟玲 《蔬菜》2018,(6):51-53
为明确引起东北油豆角枯萎病病原菌的分类地位,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r DNA-ITS区序列测定)对其进行分离、纯化和致病性测定。结果显示:病原菌菌落呈淡紫色,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形,有3~5个隔;小型分生孢子椭圆形,有0~1个隔。试验共分离到镰刀菌菌株6株,其中对油豆角(将军一点红)有致病性的1株,经分子生物学方法测定,被鉴定为尖孢镰刀菌菜豆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phaseoli)。  相似文献   

19.
从感染病害的卵孢长根菇(Oudemansiella raphanipes)子实体中获得1株真菌CG01,采用平板培养观察该菌的菌落及镜检其菌丝、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等形态特征,采用ITS、RPB1、RPB2及TEF序列对其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另外通过柯赫氏法则验证其致病性。此外研究不同温度(15、20、25、30、35℃)对该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引起卵孢长根菇蛛网病的病原菌是与Cladobotryum paravirescens及C.asterophorum亲缘关系较近的葡枝霉属(Cladobotryum)真菌,病原菌菌丝体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5℃,本研究首次鉴定出引起卵孢长根菇蛛网病的病原菌。  相似文献   

20.
《食用菌》2021,(5)
提取27个山东省栽培灵芝属菌株的基因组总DNA,PCR扩增获得其ITS序列,构建基于ITS序列的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供试灵芝菌株分布于3个聚类组,分别为Ⅰ组(Ganoderma lingzhi sp.nov.)、Ⅳ组(G.applanatum)和Ⅴ组(G.siense)。研究明确了山东省栽培灵芝属菌株的分类地位、亲缘关系和分子特征,为山东省灵芝属种质资源保护、遗传改良和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