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曾志远  潘贤章  李硕 《土壤学报》2006,43(3):362-368
使用流域尺度土壤和水资源管理模拟模型SWRRB(包括198个数学方程),对面积为579.3km2的江西潋水河流域的产水量、产沙量等自然过程进行了计算机模拟,获得了较好的模拟结果.模拟成功的关键是:(1)将流域划分为多个亚区;(2)精心而周到地准备输入参数;(3)按各输入参数对各输出参数影响大小的顺序进行充分的实验和参数调整以达最佳结果.文中对亚区划分和地形要素、气温、降雨、土壤特性和径流曲线系数的赋值给予了较多的注意.  相似文献   

2.
以汤河西支流域为研究区域,引入SWAT模型,模拟汤河西支流域水土流失时空分布,并设定2种气候变化情景模式(气温升高2℃和气温降低2℃),以SWAT模型为模拟平台,定量分析不同气候变化情景模式对流域水土流失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SWAT模型模拟的汤河西支流域2000-2010年输沙量和实测输沙量之间的相对误差小于15%,模拟的月含沙量和实测月含沙量之间的拟合系数达到0.7以上,满足流域水土流失预测精度要求,适用于汤河西支流域水土流失模拟;流域年输沙量分布主要受降雨空间分布的影响,年输沙量为0.6 ×108 ~3.5 ×108 t的区域主要在流域东北部;气温升高2℃,流域产沙量减少8.7%,气温降低2℃,流域产沙量增加10.2%,研究成果对于汤河西支流域内水土流失保护和治理规划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流域离散化对分布式水文模型径流模拟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嫩江上游诺敏河古城子水文站以上集水区为研究对象,利用分布式水文模型SWAT (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对研究区进行6种子流域划分,研究不同时间尺度上径流模拟随流域离散化水平的变化,以了解输入数据空间集总程度对分布式水文模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年和月尺度上,不同子流域划分对径流模拟精度影响较小,但在日尺度上对径流模拟精度有影响;不同时间尺度上流域离散化水平对出口流量的影响均较小,但地表径流随子流域数量的增加而增大,相对误差达到35.4%;径流模拟结果对降水量较敏感,湿润年份模拟精度更高,而子流域划分对径流模拟结果的影响在干旱年份以及夏季汛期更显著;当流域离散化达到一定水平即最小集水面积阈值为流域总面积的2%时,增加子流域划分对径流模拟结果的影响较小,但减少子流域划分则会导致模拟结果不稳定,且难以满足流域空间格局分析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华北土石山区水源保护林小流域土壤侵蚀过程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对试验流域土地利用现状的实地调查 ,在GIS技术的支持下 ,结合林冠截留模型、枯落物糙率系数模型、SCS水文模型、径流小区产沙量经验模型、栅格单元泥沙输移量模型 ,以试验流域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为基本参数输入 ,对试验流域 1996~ 1998年 8场典型降雨土壤侵蚀量的空间分布进行了模拟。模拟结果显示 ,裸荒地场降雨产沙量占场降雨侵蚀总量的 92 4 7%~ 10 0 % ,水源保护林地 (包括刺槐和油松林地 )的产沙量占总侵蚀量的 15 2 3%~ 7 5 3% ,水源保护林的土壤侵蚀控制效应非常显著。对试验流域 1997 0 7 31和 1998 0 7 0 5两场典型降雨径流量和侵蚀量的模型检验显示 ,模拟误差分别为 - 3 2 4 %、 10 %和 32 3%、 39 34%。  相似文献   

5.
湘西北退耕还林初期坡面产流产沙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科学合理地评价湘西北退耕还林生态效益,对湘西北女儿寨小流域3个地质类型区的11个退耕还林类型进行定位观测研究。结果表明:1)同一地质类型区,各退耕还林类型在退耕还林初期可不同程度地减少地表产流量和产沙量,其中板页岩类型区地表产流量减少29.45%、产沙量减少47.02%,花岗岩类型区地表产流量减少56.54%、产沙量减少64.04%,石灰岩类型区地表产流量减少14.16%、产沙量减少36.27%;2)在退耕还林初期,坡改梯工程措施能大幅减少地表产流量和产沙量,退耕还林结合坡改梯工程措施后,其地表产流量和产沙量仅为坡耕地直接退耕还林类型平均值的34.92%、3.66%;3)地表产流量和产沙量随降雨量下降而急剧减少,各退耕还林类型径流小区在降雨量大于50mm的坡面,平均产流量和平均产沙量分别占年平均总产流量的52.17%和年平均总产沙量的70.79%。  相似文献   

6.
空间数据对分布式水文模型SWAT流域水文模拟精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布式水文模型的模拟精度受空间参数精度的影响.提升空间参数精度能较为精准描述流域空间特征,也会使空间数据量冗增,甚至影响模型运行效率.以分布式水文模型SWAT为例,分析DEM、子流域划分、土地利用、土壤、降水站点等空间数据精度对模型模拟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对不同对象(流量、泥沙、营养元素等)进行模拟时,大多数空间数据分辨率阈值不同,分辨率超出阈值可能降低模型模拟的精度;2)DEM分辨率降低,泥沙和总磷(TP)模拟结果的相对误差明显增加,而流量和硝态氮(NO3-N)模拟结果变化极小;3)DEM分辨率达到一定精度后,进一步提高并不会使地表径流模拟精度得到改善,低分辨率DEM获得的坡度较小,这会降低模型对流量的模拟,模拟的洪峰径流产生滞后现象;4)子流域划分对流域产流模拟影响较小,而对产沙模拟影响较大.子流域和水文响应单元的划分数量对流域上游产沙量影响较大,而对流域出口处泥沙荷载影响较小;5)土地利用和土壤图精度主要通过影响模型中HRU生成的数量而影响模拟结果;6)地表径流模拟上,能够体现对地表径流贡献较大的局地降水事件的分布式的降水数据要比利用气象站点获得的降水数据模拟结果的精度要高.研究结果可以为今后模型开发、利用、改进提供参考,提高模型模拟的精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 模拟未来土地利用和气候影响下的流域水沙变化有利于制定适合的流域管理计划。[方法] 基于土地利用和气象数据,结合CMIP6气候模式数据、PLUS模型和SWAT模型,定量模拟2030年土地利用及不同气候情景下径流和泥沙的时空变化。[结果] (1) SWAT模型在闽江流域月尺度模拟精度较好,其中径流模拟的R2范围为0.80~0.95,NSE范围为0.75~0.91;泥沙模拟的R2范围为0.75~0.98,NSE范围为0.64~0.94。(2)利用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对PLUS模型进行精度评估的Kappa系数为0.77,模拟2030年闽江流域建设用地和耕地将分别增加325.64,1 157.51 km2。(3) SSP2-4.5和SSP5-8.5情景下,2025—2035年平均降水量分别增加0.15%和2.18%,年平均气温分别增加0.23,0.62℃。(4)低碳情景和高碳情景下,仅土地利用变化导致年平均径流量相较于基准期分别增加0.08%和0.07%,年平均输沙量分别增加0.24%和减少0.05%;仅气候变化导致年平均径流量相较基准期分别减少4.76%和4.11%,年平均输沙量分别增加18.12%和0.13%;土地利用和气候综合影响导致年平均径流量相较于基准期分别减少4.57%和3.93%,年平均输沙量分别增加18.28%和0.33%。(5)未来气候和土地利用综合变化情景下,地表径流和产沙量较高且增幅较大的区域集中在以南平邵武市为中心的流域西北部和以三明将乐县为中心的流域西南部。[结论] 研究结果为未来闽江流域的合理开发建设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基于AnnAGNPS模型的农业非点源污染模拟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以大沽河典型小流域为研究区,借助GIS和相关资料率定参数,完成模型数据库的建立。在此基础上,采用流域出口2001~2002年径流量、泥沙和总氮监测数据优化参数、校准和验证模型,分析AnnAGNPS模型在大沽河典型小流域应用的可行性。2000~2001年,地表径流的年均模拟偏差分别为12.7%和7%,丰水期的月模拟偏差都在±30%以内,日模拟值与实测值相关系数分别是0.98和0.91,模拟结果理想;年均泥沙输出模拟误差分别为19.1%和15%,月均泥沙估算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8和0.73,模拟结果基本可接受;年均模拟误差为50%左右,月均估计及降雨场次模拟的相关系数分别低于0.7和0.6,总氮污染负荷估算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结果表明,如何提高模型的营养盐模拟精度将是未来AnnAGNPS模型在大沽河流域应用的前提与基础。研究成果对于AnnAGNPS模型在国内的应用和推广,具有很好的示范性,并为大沽河全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 模拟未来短、中远期珠峰北麓朋曲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为该流域的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参考。 [方法] 基于朋曲流域(珠峰北麓)2010-2020年的土地覆被数据,综合考虑人为和自然两大要素12项驱动因子,采用Markov-FLUS模型,对朋曲流域自由发展、耕地保护和生态保护3种未来情景下的土地覆被变化进行了模拟。 [结果] ①2020年朋曲流域土地覆被实际情况与Markov-FLUS模型模拟情况的总体精度(OA)为90%,kappa系数为0.82,精确度较高,模型可用于该区未来情景模拟; ②2010-2020年朋曲流域5种土地覆被类型发生变化,其中,林地和草地的面积变化最为明显,林地面积增加778.16 km2,草地面积减少726.89 km2; ③朋曲流域未来情景的模拟结果显示:在自由发展、耕地保护、生态保护3种不同情景下,短期内草地和其他用地类型面积变化较大,中远期除草地、其他用地类型面积变化较大以外,林地面积变化开始增大;无论是短期还是中远期来看,耕地保护情景下耕地面积均呈持续减少趋势。 [结论] 维持朋曲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强化落实耕地保护政策、注重耕地永续利用;生态保护情景下自然保护区内的植被类型相互转换受到限制,生物多样性得到有序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延安燕沟流域次降雨泥沙来源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延安燕沟流域属于水土流失治理的重点区,退耕还林(草)措施引起的生态环境改善和经济发展带动的山区道路建设压力对本地区侵蚀环境和侵蚀动力机制产生了巨大影响,坡面水土流失与道路水土流失对比关系发生了新变化。在坡面侵蚀得到初步治理的新环境下,道路侵蚀则上升为主要地位。依据燕沟流域2005年7月2日的5年一遇暴雨引起的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侵蚀产沙监测结果,结合流域卡121站测得的流域产沙总量,分析各土地利用类型产沙量对流域总产沙量的贡献,并依据流域土地利用的演变,反演林草植被恢复与道路建设对流域泥沙来源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在次降雨条件下,道路的产沙强度为支道山路500t/km^2、干道山路3163t/km^2、运油道路1万3500t/km^2,而农、林、草地的产沙强度为6.184t/km^2;道路产沙强度远大于农、林、草地的产沙强度:占流域面积1%的道路产沙量占总产沙量的42.3%,占流域面积70.5%的草地、灌木林地产沙量仅占流域的26.7%。退耕还林(草)措施使流域坡面产沙量大为降低,流域产沙量减少41.2%,但由于道路产沙量增加,抵消了减沙效益的58.0%,因此,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后,应将水土流失治理重点放在防止道路侵蚀方面。  相似文献   

11.
DEM分辨率对产流产沙模拟影响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地形状况决定流域基本特征,因此在进行流域水文过程模拟时,DEM分辨率会影响流域特征参数的提取,进而影响模拟结果。在研究流域模拟过程中DEM分辨率对流域参数提取及产流产沙模拟的影响,选择黄河下游支流洛河卢氏水文站以上流域为研究区,采用Resizecell技术对1:25万DEM图进行单元栅格处理,分别生成100m×100m、200m×200m、300m×300m和400m×400m四种不同分辨率的DEM图;分别模拟四种情况下1997~1999年流域的产流量与产沙量,进而分析DEM分辨率对模拟结果的影响。研究表明:DEM分辨率对亚流域的面积或个数的提取影响不大,但对坡度值的提取影响较大。其中,400m×400m的DEM与100m×100m的DEM相比,1997~1999年产流模拟结果分别相差9.12%、9.71%、19.52%,产沙量模拟结果分别相差42.25%、43.56%、49.70%。因此,在进行流域产流、产沙模拟时,应进行坡度订正。  相似文献   

12.
在分析黄土高原韭园沟流域多年观测资料的基础上,应用BP神经网络建模方法,建立了流域次降雨侵蚀产沙的神经网络模型。通过输入模型变量流域次降雨量、平均降雨强度、径流深和洪峰流量模数,对流域次降雨侵蚀产沙量进行了训练和预测。预测结果表明,所建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精度较高,可近似揭示复杂非线性流域次降雨侵蚀产沙系统的产沙规律,为建立较高预报精度的黄土高原流域次降雨侵蚀产沙预报模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以甘肃省西峰市南小河沟小流域径流场为研究对象,利用BP神经网络对4种植被类型的径流小区(农田、林地、人工草地和天然荒坡)进行了产流产沙量模拟和预测。其模拟产流量的相对误差分别为0.2%~5.7%,0.1%~2.5%,0.7%~2.9%和0.1%~3%;模拟产沙量的相对误差分别为0.1%~3.2%,0.2%~3.1%,0.6%~4.2%和0.2%~2.7%。预测农地、林地、草地和天然荒坡产沙量最大相对误差分别为-11%,14%,-14.6%,18%,产流量最大相对误差分别为10.9%,27.3%,15%,26.3%。结果表明,BP神经网络预测产流产沙的效果较好,对径流小区运用神经网络进行蓄水拦沙指标分析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站网密度和地形对模拟产流量和产沙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模拟计算中的误差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输入资料的误差,这涉及到站网的密度、空间位置、测验仪器和流域内信息的时空分布;另一方面是模型算法、结构,这里涉及到确定性和随机计算方法所引起的误差。地形对降雨量、产流量和产沙量的影响及其估算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同时也是一个相当困难和研究基础十分薄弱的课题。本文选用与ArcviewGIS藕合的SWAT来分析站网密度和雨量站所处的空间位置对模拟产流量和产沙量的影响。以卢氏流域为研究区域,以卢氏24个雨量站的气象资料以及下垫面资料为模型的输入,分析站网密度和空间位置对产流量和产沙量的影响。研究表明:站网密度越小,计算的面平均雨量的误差越大;在水文模拟中,雨量站的多少有一个饱和的上限,当雨量站大于这个上限时,雨量站站的增加并不会增加模拟的精度;同样雨量站的站数有一个下限,在一定的模拟精度内,许可的最小雨量站。雨量站所处空间位置的高程值、坡度和坡向影响着模拟产流量和产沙量,在下垫面相同的条件下,迎风坡的雨量站模拟产流量大于背风坡产流量,坡度大模拟的产流量大;迎风坡模拟的产沙量大于面平均值,由于产沙受到降雨强度影响,背风坡的产沙量也有可能大于面平均值。  相似文献   

15.
为准确表征祁连山国家公园产水量时空差异性,探究产水量影响因素和驱动机制。基于降水量、参考作物蒸散量、土壤深度、根系深度和土地利用类型等参数,利用InVEST模型可视化祁连山国家公园1990—2018年产水量时空格局,使用地理探测器并结合情景模拟方法,评估和量化气候、土地利用、植被、地形等因子对祁连山国家公园产水量空间异质性和产水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1990—2018年研究区产水量以0.56×108 m3/a的速度显著增加,在空间上呈自西向东递增趋势;(2)耕地和林地产水深度最大,未利用土地和草地是研究区产水量的主要贡献者,且产水深度高值区位于3 200~4 600 m高海拔处;(3)降水量是产水量空间异质性的第一驱动因素,与实际蒸散量以及土地利用类型的交互作用占主导地位;(4)1990—2018年,气候变化是产水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对总产水量影响为正向作用,其次为土地利用变化,主要影响产水量变化的空间分布,对总产水量影响不大。研究成果可进一步为祁连山国家公园水资源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基于SWAT模型的抚河流域土壤侵蚀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模拟流域土壤侵蚀状况,分析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侵蚀的影响,构建抚河流域SWAT模型.应用SWAT模型对研究区的径流、产沙状况进行了校准和验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抚河流域土壤侵蚀强度特征,探讨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产沙的影响.结果表明:4个测站月径流、月输沙量的校准期和验证期的决定系数(R2)均在0.7~0.93之间,Nash-Sutteliffe效率系数(NSE)在0.64~0.92之间,径流、泥沙模拟结果达到满意精度,模型在本区域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土壤侵蚀以微度侵蚀和轻度侵蚀为主,城乡及工矿用地的土壤侵蚀模数最大,而林地的产沙量绝对量最大.研究成果可为研究区水土保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晋江西溪流域不同子流域的产沙情况进行模拟与分析,并模拟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对输沙量的影响,为晋江流域水资源质量改善提供科学支撑。[方法]构建流域月产沙的HSPF(hydrological simulation program in fortran)模型,分析实际情况下的产沙情况,模拟园地、耕地和林地3种不同极端土地利用情景对流域输沙量的影响。[结果]①月泥沙的相关系数(R~2)、Nash-Suttcliffe效率系数(Ens)、相对误差(R_e)在率定期分别为0.849,0.789和-5.720%,在验证期分别为0.836,0.837和10.790%,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②年平均产沙量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园地和耕地比例相对较高区域;③从年尺度上看,园地、耕地和林地情景的输沙量与基期相比变化情况分别为23.56%,20.39%和-17.42%。从月尺度上看,所有情景在丰水期的输沙量都大于枯水期,其中5月和7月3种土地利用情景的输沙量表现为:耕地园地林地,6月和8月3种土地利用情景的输沙量表现为:园地耕地林地;④山地茶果园不合理开发和坡耕地比重较大且没有采取合适的水土保持措施是园地和耕地情景年输沙量上升的主要原因,林地遭受破坏且林种结构不合理是林地情景降低输沙量有限的主要原因。[结论] HSPF模型在流域输沙量模拟中具有较高精度;研究区园地和耕地导致输沙量上升,林地可降低输沙量但降低幅度有限。  相似文献   

18.
基于SWAT模型的中尺度流域气候变化水文响应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基于2002--2004年气象资料,选择一中尺度流域——漳卫南流域,采用SWAT模型的Arc View界面AVS2000构建了分布式水文模型,并以流域现状气象条件为基准,设置了24种不同气候情景,以流域径流量、腾发量(Eτ)和产水量3个SWAT模型输出指标定量分析了气候变化对流域水循环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气候变化对于流域腾发量(Eτ)、地表经流量和产水量均有显著影响:流域降水量增加,流域腾发量(Et)、径流量和产水量都随之相应增加;流域气温增加,腾发量(Eτ)随之相应增加,但径流量和产水量随气温增加而相应降低。研究结果对于变化环境下的流域水资源管理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黄丘五副区小流域水土流失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项研究以高泉沟流域为试验区,对黄丘五副区小流域水土流失的时空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流域水土流失的时段分布不均匀,空间差异悬殊。从时间上看,一次降雨的水土流失在不同产流时段上差异较大,径流量、输沙量主要集中于某一产流时段内;年内各月间的水土流失在数量上变化较大,5~8月份分别集中了年径流总量、输沙总量的90.95%、97.79%;年际间的水土流失量各异,多年的水土流失量大小主要取决于暴雨次数多、雨强大的个别年份。从空间上看,梁峁坡面为主要产流区,沟谷为主要产沙区,沟坡沟底难利用地侵蚀最严重,梁峁坡面的产流量对沟谷产沙量的影响极显著。  相似文献   

20.
为深入理解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地区复杂地貌条件下流域水沙运移规律。基于垂向混合产流机理和运动波方程,构建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耦合流域土壤侵蚀和泥沙输移过程模拟模块,并考虑梯田对水沙过程的影响,建立适用于黄土高原的分布式流域水沙过程模型。选取黄土高原延河支流西川河流域多年实测场次洪水过程的径流泥沙资料,对模型进行率定和验证。径流模拟的纳什效率系数在0.56以上,平均值超过0.70,模拟次洪过程的峰形、峰值、峰现时间与实测过程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侵蚀产输沙模拟精度较低,其纳什效率系数均值率定期为0.79,但验证期仅为0.45,模拟结果整体趋势与实测值较一致,但输沙量模拟峰值比实测值偏低。模型可以较精确地模拟黄土高原流域洪水产汇流过程,但输沙量模拟值偏低,一方面由于产汇流模块的误差传递;另一方面,对重力侵蚀考虑不足。因此,未来模型将考虑滑坡、崩塌等重力侵蚀过程,提升模拟精度和效率,为流域水沙过程模拟与流域综合治理提供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