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杜鹃红山茶又叫杜鹃茶,或"假大头茶",属于山茶属,是常绿小乔木。因其外形极像杜鹃,实质却是山茶,故此得名。杜鹃红山茶是一个极其珍稀的山茶品种,观赏价值更高。其叶片呈长倒卵形,厚实,有革质,叶面光亮碧绿,叶片边缘平滑。叶片在枝条上半直立,几乎呈轮生状态,似杜鹃树的叶片。树体呈矮冠状,枝条光滑,嫩梢红色,枝叶密而紧凑。有5个花  相似文献   

2.
采用常规育种的方法,以杜鹃叶山茶Camellia azalea和山茶属红山茶组10个原生物种作为杂交育种亲本,设计20个杂交组合,研究其种间杂交亲和性。结果显示,杜鹃叶山茶与红山茶组原生种间反交时的杂交亲和性和育种效率要显著于正交组合。与杜鹃叶山茶进行杂交的亲和性,最好的是多齿红山茶C. polyodonta、南山茶C. semiserrata和浙江红山茶C. chekiangoleosa,其次是尖萼红山茶C. edithae、长毛红山茶C. villosa、滇山茶C. reticulata和全缘红山茶C. subintegra,较差的是厚叶红山茶C. crassissima和怒江红山茶C. saluenensis,最差的是毛蕊红山茶C. mairei。  相似文献   

3.
杜鹃红山茶(Camellia azalea)茶科山茶属.因植株叶片和花朵形状极像杜鹃但实质却是山茶,故此得名。原生地在广东阳春鹅凰嶂省级自然保护区。  相似文献   

4.
杜鹃红山茶嫁接繁殖试验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杜鹃红山茶(Camellia azalea)属山茶科山茶属,只在阳春境内有零星分布。其花期长,花大色鲜,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和经济价值。作者对杜鹃红山茶进行了嫁接繁殖试验。结果表明,用油茶作砧木嫁接杜鹃红山茶,其嫁接成活率明显高于其他试验砧木;接穗以营养充足带顶芽的枝条效果好;10,11月嫁接成活率比较高。  相似文献   

5.
杜鹃红山茶是一个极其珍稀的山茶品种,为我国的特有植物,已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该文从杜鹃红山茶扦插繁殖方式、管理、病虫害的防治等方面进行综合论述,对杜鹃红山茶在海南的扦插育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杜鹃红山茶扦插繁育试验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杜鹃红山茶是一种珍贵珍稀濒危植物,属山茶科山茶属。其观赏价值高,花期长。目前只在阳春境内发现少量零星分布。为繁育该物种进行了扦插试验,结果表明,杜鹃红山茶可通过扦插方法进行无性綦殖。插穗最好用0.5~2.0年生的枝条,基质用黄心土其生根率较高,一年四季均可进行扦插。  相似文献   

7.
杜鹃红山茶在原产地生长特性的调查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杜鹃红山茶(Cammellia azalea)是一种珍贵珍稀濒危植物,它属山茶科山茶属。其叶、花、枝条都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花期长的特点是其它茶花所没有的。目前只在广东省阳春市境内发现少量零星分布。本文通过对杜鹃红山茶在原生地的立地条件及其叶、花、果生长特性等的调查,为今后更好地开发利用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8.
杜鹃红山茶     
《广东林业科技》2008,24(2):I0001-I0002
山茶花素有“木本花卉王后”之美誉。继金花茶之后,茶花王国里又添新秀杜鹃红山茶。杜鹃红山茶以其独特的叶形、花形以及四季开花的特点,成为山茶科中奇异特殊的原种,吸引着广大山茶花爱好者和育种专家的目光,为中国乃至世界山茶花育种事业的发展开拓了更广阔的发展前景。杜鹃红山茶是山茶科山茶属的常绿灌木或小乔木,  相似文献   

9.
杜鹃红山茶与3个山茶栽培品种光合日变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杜鹃红山茶和3个山荼栽培品种("帕克斯先生"、"孔雀椿"和"贝拉大玫瑰")5年生地栽嫁接苗为试验材料,分别测定它们光合日变化特性曲线.结果表明:供试的4种山茶Pn和Tr日变化均为单峰曲线,且Pn的峰值主要出现在午前,n的峰值则在不同山茶间存在差异;4种山茶中,杜鹃红山茶的日均WUE最高;Pn、Tr与各生理生态因子间的...  相似文献   

10.
杜鹃红山茶     
杜鹃红山茶Camellia azalea是山茶属的一个新种,与全缘红山茶Camellia aubintegva相似,属常绿灌木,高1—2.5米,枝杆直立向上,密集。叶互生或近轮生,常聚生于小枝顶部,革质,狭倒卵形或倒披针形,上面深绿,下面浅绿,微被白粉,两面  相似文献   

11.
杜鹃红山茶花粉保存及其生活力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5 a生盆栽杜鹃红山茶嫁接苗的花粉为试材,研究了不同培养基配方、不同培养时间对花粉发芽的作用,并探讨了不同保存条件和保存时间下花粉生活力的差异。结果表明:杜鹃红山茶花粉发芽率呈抛物线型,在2.5%琼脂+10%蔗糖的培养基上发芽率最高,8 h的培养时间为杜鹃红山茶花粉发芽的最适观测时间,4℃和-20℃保存都是适合杜鹃红山茶花粉长期保存的条件,但4℃保存更具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山茶属红山茶组植物的RAPD分析及分类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山茶属29种红山茶组植物叶片为材料抽提DNA,利用筛选出的23种随机引物对其进行PCR扩增,将扩增出的谱带转化成0-1型数据,用UPGMA法进行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可以将山茶属红山茶组的29个种划分为4大类,第1类为光果红山茶亚组,第2类为毛蕊系,第3类为滇山茶系,第2类和第3类属于滇山茶亚组,短管红山茶单独聚为一类.其结果与张宏达分类系统基本一致.根据各种之间的相容关系系数的大小,发现红山茶组内有3组亲缘关系较为相近的种.  相似文献   

13.
杜鹃红山茶具有极好的观赏价值,花色鲜艳、花期长、四季开花,是一种可新兴开发的花卉品种。通过对扦插时间、基质、插穗组织充实程度等3个方面进行扦插繁育研究,结果表明杜鹃红山茶基本上常年可以进行扦插繁殖,扦插的基质以培养土+黄泥土(1∶2)为好,插穗要选择组织充实、粗壮、无病虫害的枝条。  相似文献   

14.
杜鹃红山茶叶面积回归方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杜鹃红山茶(Camellia azalea)成熟叶片为材料,研究杜鹃红山茶叶长、叶宽、叶长×叶宽与叶面积的关系,结果表明:叶长、叶宽、叶长×叶宽与叶面积均呈直线相关,经F检验,差异极显著;所建立的6个回归方程的相关系数高于0.881 488,其中,y=-1 373.824+22.024x1+35.583x2为0.956 6、y=-391.205+12.056x1+0.361x3为0.952 2。所建立的6个回归方程均可应用于杜鹃红山茶叶面积的测算。  相似文献   

15.
以杜鹃红山茶为供试材料,设置8种不同基质栽培处理,比较分析不同基质栽培对杜鹃红山茶地径、苗高、叶片数和总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S5(50%椰糠+40%泥炭藓+5%珍珠岩+5%粗河砂)、S6(50%腐熟木屑+20%泥炭藓+20%椰糠+5%珍珠岩+5%粗河砂)、S7(50%椰糠+20%珍珠岩+20%蛭石+10%粗河砂)3种混合基质配比物理化学性质稳定,有机质含量较高,且能较大地增加杜鹃红山茶苗木的地径、苗高、叶片数和叶绿素含量,有效促进杜鹃红山茶对养分的吸收和生长,是较为理想的配比组合,建议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在温室中采用模拟干旱的方法,研究杜鹃红山茶(Camellia changii)嫁接苗对水分胁迫的生理响应。研究表明:在干旱和复水过程中,叶片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含量、电导率、MDA、SOD、POD、CAT等生理指标的代谢情况虽各有不同,但变化指向适应干旱的环境,杜鹃红山茶嫁接苗可以适应20 d以内持续干旱的环境而不致死亡,复水后可以迅速恢复正常生长。研究认为,杜鹃红山茶嫁接苗具有较强的抗旱性,可在城市园林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为掌握杜鹃红山茶引种到海南中部地区的扦插育苗技术,通过扦插实验实验表明:杜鹃红山茶在11月的扦插生根效果最好,9月与3月的生根率也达到80%以上,故较好的扦插时节在中秋后至入夏之前;使用浓度为500mg/L的NAA浸泡枝条下部,生根率最高;半木质化的插穗生根效果最好;基质则以红壤土体积:河沙体积=1:1的混合基质效果最理想。  相似文献   

18.
以杜鹃红山茶(Camellia azalea)为供试材料,比较研究5种不同施肥方式对杜鹃红山茶地径、苗高、叶片数和总叶绿素含量、年抽梢次数、开花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处理(春夏施氮肥,秋冬施磷肥)能较大地增加杜鹃红山茶苗木的地径、苗高、叶片数和叶绿素含量,有效促进杜鹃红山茶抽梢和开花,是较为经济合理的施肥方式,建议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鲜叶保存方法对杜鹃红山茶基因组DNA提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富含次生代谢物的杜鹃红山茶嫩叶为材料,研究了杜鹃红山茶鲜叶保存方法及其基因组DNA提取方法。结果表明,改进的CTAB和SDS区室法都适合杜鹃红山茶基因组DNA的提取,能提取到完整性较好、纯度较高的基因组DNA。采用-20℃、液氮、硅胶脱水干燥3种方法保存样品,均可获得高质量DNA,说明硅胶脱水干燥法保存样品的方法可行,为远距离采样提取杜鹃红山茶DNA提供了一种较好的鲜叶保存方法。  相似文献   

20.
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是实现其可持续利用的重要环节和手段,也是生物多样性保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杜鹃红山茶是一种稀有的具有巨大科学价值和潜在社会价值的观赏植物资源,但因分布上的局限和本身繁殖能力较弱,易受人类活动威胁.建立种质资源园对杜鹃红山茶野生资源进行迁地仿生保护,并探索有效的仿生栽种模式,是对杜鹃红山茶野生资源进行保护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