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雏鸭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药敏试验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肠杆菌引起雏鸭的感染和发病是雏鸭饲养阶段常见、多发的败血性传染病,病鸭病变的特征为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等,近年随着规模化养鸭业的不断发展,雏鸭大肠杆菌病的发生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成为目前危害养鸭业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常见的禽类中分离的致病性大肠杆菌的血清型主要为O1、O2、O35、O78,在不同动物及其不同类型的大肠杆菌感染中大肠杆菌的血清型具有较大的差异。目前,未见引起雏鸭感染致病大肠杆菌病的血清型的系统研究资料。本研究对自1999年以来从13个不同地区规模化养鸭场患大肠杆菌病的雏鸭分离的265株大肠杆菌对雏鸭…  相似文献   

2.
鸭疫里氏杆菌病又称鸭疫巴氏杆菌病,是一种主要侵害雏鸭、雏火鸡等禽类的急性或慢性传染病。该病以全身浆膜广泛性纤维素性渗出为主要特征,故又名传染性浆膜炎。自从1904年Riemere报道在鹅群中发生该病后,该病逐渐传播到全球所有集约化养鸭的国家和地区。随着养鸭业向集约化、工厂化发展,  相似文献   

3.
鸭传染性浆膜炎又名鸭疫里氏杆菌病,原名鸭疫巴氏杆菌病,主要侵害2-3周龄雏鸭,能引起雏鸭的大批死亡和发育迟缓,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是当前危害养鸭业的主要传染病之一。  相似文献   

4.
鸭疫里氏杆菌病是危害鸭和其它家禽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 ,是幼鸭常见的急性或慢性败血性传染病。目前 ,本病已成为世界性疾病 ,广泛分布于养鸭发达的地区。在我国 ,邝荣禄教授 1 975年在广州地区首次提出本病在我国存在。随后又有报道在北京、深圳及广州郊区的鸭场分离出鸭疫里氏杆菌。最近本病在信阳山区暴发。由于鸭疫里氏杆菌的存在 ,鸭抵抗力降低 ,继发大肠杆菌病 ,造成雏鸭大批发病死亡 ,在短期内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生长发育严重受阻 ,给养鸭者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1 发病情况2 0 0 1年 7月末 ,在信阳山区的 1 0余个饲养“江南 2号”…  相似文献   

5.
禽巴氏杆菌病(禽霍乱)是养禽业的主要传染病之一,危害很大。但雏鸭暴发巴氏杆菌病并不多见,尤其齐齐哈尔以北地区樱桃谷鸭是新引进的品种,本病更为罕见。1990年夏富裕某招待所购进的雏鸭发生大批下痢死亡,经过诊断与治疗,确诊为雏鸭巴氏杆菌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雏鸭(1~3周龄)最易感染大肠杆菌病,发生症状重,损失严重,给养鸭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损失。本文介绍一例雏鸭大肠杆菌病,通过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有效控制病情,取得良好效果。为防治雏鸭大肠杆菌病提供有力参考。  相似文献   

7.
随着养鸭业的不断发展,鸭病暴发的频率和类型也随之增多,给养鸭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在众多的疾病之中,鸭病毒性肝炎尤为突出。由于鸭病毒性肝炎易感的是3周龄的雏鸭,尤其是3-7日龄的雏鸭,发病早、死亡率高,给防制带来了难度;近几年来不断有工型鸭肝炎病毒的变异株、暂时不能确定的病毒和“新型鸭肝炎病毒”的出现,  相似文献   

8.
雏鸭传染性浆膜炎又称鸭疫巴氏杆菌病。是由鸭疫巴氏菌侵害雏鸭所引起的一种急性或慢性败血性传染病。该病在世界各养鸭地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我国自1975年以来,先后有广东、浙江、江苏、北京等地区有过报道。然而近两年来,在牡丹江市周围地区却时有发生,严重危害雏鸭业,笔者就其中的一起病例诊治报告如下:1发病情况2001年5月19日,牡丹江市某鸭场饲养20日龄雏鸭156只,由于鸭舍密度大,场地潮湿,开始转群转舍饲养,2d后雏鸭开始发病,3d内陆续死亡20只,死亡率为12.8%。2  临床症状 分为急性型和…  相似文献   

9.
田基黄治疗雏鸭病毒性肝炎初探常州郊区畜牧兽医站张金坤郊区五星乡畜牧兽医站周浩坤,霍乐观近年来,雏鸭病毒性肝炎在我郊流行并不断扩大。据统计,1991年病死亡率为12.5%~91.3%,平均死亡率50.8%。给养鸭业造成严重威胁。田基黄又名地耳草,属金丝...  相似文献   

10.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亦称鸭传染性浆膜炎病,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引起的主要危害雏鸭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病鸭往往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食欲减退或废食,拉黄白色或白绿色稀粪,共济失调等临床症状及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等病理变化。该病主要侵害雏鸭,是当前危害养鸭业的重要传染病之一。雏鸭感染鸭疫里默氏杆菌病在实际生产中较多见,有关诊治报道不时见于报端,但雏鹅感染该病报道则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11.
鸭传染性浆膜炎又称鸭疫里默氏杆菌病,原名鸭疫巴氏杆菌病,是侵害雏鸭(雏鹅)的一种慢性或急性败血性传染病。病的临床表现特点为精神沉郁、眼与鼻孔有分泌物、绿色下痢、共济失调和抽搐。其特征是发生纤维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及干酪性卵巢炎和脑膜炎。目前,鸭传染性浆膜炎的发病率逐年上升,随着养鸭业的迅猛发展和禽产品贸易的扩大,已经成为危害养鸭业的主要传染病之一。为控制和消灭本病,对于促进养鸭业的快速发展意义重大。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浅谈对鸭传染性浆膜炎防治措施的体会。  相似文献   

12.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鸭传染性浆膜炎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Riemerella anatipestifer,RA)引起的家鸭的一种慢性或急性败血性接触传染性疾病,又称新鸭病(New duck syndrome),鸭败血症(Duck septicemia),鸭疫综合症(Anatipestifer syndrome),鸭疫败血症(Anatipestifer septicemia)。主要侵害2~7周龄雏鸭,也可侵害雏鹅、雏火鸡以及野鸡等多种雏禽,以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干酪性输卵管炎和脑膜炎等为病变特征,广泛分布于世界上各养鸭国家和地区,是目前造成养鸭业经济损失的主要传染病之一。  相似文献   

13.
<正>鸭传染性浆膜炎又名鸭疫里默氏杆菌病,主要侵害雏鸭。该病的病原为革兰氏阴性小杆菌,无芽孢,不能运动。此病发病急,传播快,以病鸭精神沉郁、头部振颤、摇头、软脚、拉稀为特征,死亡率高,是养鸭业的一大顽症。  相似文献   

14.
鸭传染性浆膜炎又名鸭疫里氏杆菌病.是侵害雏鸭的一种慢性或急性败血性传染病,能引起雏鸭发育迟缓和大批死亡,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是当前危害养鸭业的主要传染病之一。  相似文献   

15.
<正>鸭病毒性肝炎(DVH)是由鸭肝炎病毒(DHV)引起的雏鸭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俗称"背脖病"。目前鸭肝炎病毒按血清型可分为Ⅰ、Ⅱ、Ⅲ型,3个血清型之间无交叉感染,我国流行的主要为Ⅰ型DHV。其特征为发病急、病程短、死亡率高,病雏出现特异性神经症状。本病主要发生在3周龄以下的雏鸭,尤其对1周龄的雏鸭具有极强的致死性。据赵贵峰(2012)报道,雏鸭发病后死亡率有所不同,有的高达95%,有的低于15%,即使耐过的鸭也成为僵鸭,生长和发育受到阻碍,是养鸭业危害较严重  相似文献   

16.
以氟苯尼考治疗鸭传染性浆膜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鸭传染性浆膜炎又称新鸭病或鸭败皿病。该病由鸭疫里默氏杆菌(Riemerella anatipestifer)引起雏鸭的一种急性或慢性败血性疾病。近几年江西省大部分县市均有发生,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是危害养鸭业的主要传染病之一。该病的临床表现特点为缩颈,眼鼻有分泌物,拉黄绿色稀便,全身发抖,共济失调和抽搐;病发特点为广泛性纤维素性炎症。2002年10月,笔者应用氟苯尼考对一典型病例进行治疗,取得显著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又名鸭传染性浆膜炎、鸭疫巴氏杆菌病,主要侵害雏鸭、雏鹅,近几年发病普遍,广泛流传。若与埃希氏大肠杆菌病混合感染,会增加死亡率,给养鸭业造成严重的损失。现将一例鸭疫里默氏杆菌和大肠杆菌混合感染的诊治情况报道如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病原及防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鸭疫里默氏杆菌(Riemerella anafipesfifer,RA)病,又称为“鸭疫巴氏杆菌病”、“鸭传染性浆膜炎”,是鸭的一种常见的细菌性传染病,主要侵害1—7周龄雏鸭,以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为主要的病理特征。由于该病引起的高死亡率和淘汰率,给养鸭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成为目前危害养鸭业最为严重的疾病之一。迄今为止,几乎所有的养鸭国家和地区均有该病发生的报道。我国郭玉璞等(1982)在北京首次发现此病以来,全国许多省区亦相继有此病发生的报道。  相似文献   

19.
鸭浆膜炎病又称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引起的主要侵害雏鸭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该病以咳嗽、下痢、瘫痪、共济失调、头颈震颤为主要症状。剖检以纤维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腹膜炎为主要病理变化。雏鸭的死亡率为5%~80%,耐过的鸭生长迟缓,严重威胁养鸭业的发  相似文献   

20.
鸭传染性浆膜炎又名鸭疫里氏杆茵病,原名鸭疫巴氏杆茵病,是主要侵害2~7周龄雏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1~8周龄的雏鸭对该茵敏感,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较高,慢性耐过鸭主要表现神经性症状,导致残鸭和僵鸭,是危害养鸭业的主要细茵性传染病之一.阐述了诊治雏鸭传染性浆膜炎的过程及体会,以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