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致病性微生物毒力机制以及致病因子与免疫系统相互作用的进一步了解,现已可鉴定出一系列的候选保护性抗原,及用于免疫预防可引起复杂致病机理的病原体。采用鉴定明确的亚单位抗原可诱导特异性免疫应答,并且避免了一些由采用灭活或致弱病原体制备的疫苗所引起的潜在相关危害,比如毒性反应、免疫病理、非保护性免疫主导反应以及表位变异。  相似文献   

2.
对致病性微生物毒力机制以及致病因子与免疫系统相互作用的进一步了解,现已可鉴定出一系列的候选保护性抗原用于免疫预防可引起复杂致病机理的病原体.采用鉴定明确的亚单位抗原可诱导特异性免疫应答,并且避免了一些由采用灭活或致弱病原体制备的疫苗所引起的潜在相关危害,比如毒性反应、免疫病理、非保护性免疫主导反应以及表位变异.当配比佐剂制备亚单位疫苗后具有预防性免疫的潜力,如果诱导很强并且正确和平衡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应答,甚至可用于病毒性传染病慢性感染期的治疗.  相似文献   

3.
对致病性微生物毒力机制以及致病因子与免疫系统相互作用的进一步了解,现已可鉴定出一系列的候选保护性抗原,及用于免疫预防可引起复杂致病机理的病原体。采用鉴定明确的亚单位抗原可诱导特异性免疫应答,并且避免了一些由采用灭活或致弱病原体制备的疫苗所引起的潜在相关危害,  相似文献   

4.
完整的病原体(如病毒和细菌)含有许多抗原,但并非所有的抗原都能刺激宿主产生保护性应答。其中某些抗原还能引起过敏、免疫抑制和其他副作用,这是使用完整的病原体作疫苗的缺陷。而采用提纯单个保护性抗原(即亚单位苗)的方法,就可解决这些问题。制备亚单位苗有两个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5.
动物核酸疫苗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王凯 《中国畜牧兽医》2010,37(8):186-188
核酸疫苗是近年来备受人们关注的一种新型疫苗。核酸疫苗以其特有的可诱导机体产生全面的免疫应答,对不同亚型的病原体具有交叉防御作用,以及安全、可靠、生产方便等优点被称之为“疫苗的第三次革命”。核酸疫苗由编码能引起保护性免疫反应的病原体抗原的基因片段和载体构建而成,包括DNA疫苗和RNA疫苗,目前研究较多的是DNA疫苗。DNA疫苗是指含有编码抗原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DNA,经直接接种体内后,可被体细胞摄取,并转录、翻译、表达出相应的抗原,然后通过不同途径刺激机体产生针对此种抗原的应答。作者简单介绍了动物核酸疫苗的特点、免疫机制、免疫影响因素及在畜禽传染病中的应用,此外还分析了核酸疫苗的发展前景等问题,从而为核酸疫苗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途径。  相似文献   

6.
引起猪免疫抑制的常见因素与预防措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免疫抑制性因素主要通过损伤免疫组织器官或影响免疫细胞活性,干扰抗原的递呈,抑制或阻断免疫抗体的形成等途径引起机体抗病能力下降或免疫应答不完全,造成低致病力的病原体或弱毒疫苗也可能感染发病。引起猪免疫抑制的因素主要有疾病、理化、药物、营养、应激等因素。事实证明  相似文献   

7.
疫苗是能使人或其他生物获得主动免疫的含有死的或减毒的微生物(病原菌)。利用特定的死的或活的病原体,或者用致病力很弱的病原体所生毒素。或者用病原体分泌的其他物质作为抗原,以诱导人体或牲畜形成特定抗体、对特定疾病产生免疫活性、从而预防该病的发生和流行。应用常规技术生产疫苗存在着抗原来源困难、有副作用、不安全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产气荚膜梭菌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病的病原体,可引起人的食物中毒和抗生素相关腹泻,产气荚膜梭菌肠毒素是该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致病毒素,在引起人的胃肠疾病方面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本文对产气荚膜梭菌肠毒素产生、细胞毒性和组织学作用以及在胃肠粘膜上造成损伤的致病分子机理等方面的研究内容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9.
猪链球菌2型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猪链球菌2型(SS2)是重要的人畜共患病病原体,可引起脑膜炎、败血症等疾病。近年来许多研究者对致病因子和致病机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SS2的致病因子主要包括荚膜多糖、溶菌酶释放蛋白、细胞外因子和溶血素等,其致病机制涉及黏附机制、侵袭机制及感染途径等。  相似文献   

10.
链球菌血清型繁多,抗原结构复杂,能产生多种致病因子,可引起多种人畜共患病。主要对链球菌致病机理及其所致人畜共患病的防治予以概述。  相似文献   

11.
链球菌血清型繁多,抗原结构复杂,能产生多种致病因子,可引起多种人畜共患病。主要对链球菌致病机理及其所致人畜共患病的防治予以概述。  相似文献   

12.
<正>禽腺病毒分为3群。禽腺病毒Ⅰ群来自鸡、火鸡、鹅等禽类,具有共同的群特异抗原。Ⅱ群包括火鸡出血性肠炎、大理石脾病和鸡脾肿大症的病毒,这些病毒有可与Ⅰ群相区别的群特异抗原。Ⅲ群是与产蛋下降综合征有关的病毒以及来自鸭的相关病毒,具有与Ⅰ群部分相同的共同抗原。与禽腺病毒Ⅱ群、Ⅲ群不同,禽腺病毒Ⅰ群作为病原体的作用尚未完全明确,作为自然感染的原发性病原体仍有争议。一般认为它可引起包涵体肝炎(IBH)。张泽  相似文献   

13.
羊衣原体病     
羊衣原体可引起母羊以发热、流产、死产和生出病弱羔羊为特征的亚急性传染病;对哺乳和育肥羔羊可引起以发热、跛行、关节炎、结膜炎及消瘦为特征的急件传染病。当它与嗜杀性和溶血性巴氏杆菌、PPLO病原体联合致病时,可引起哺乳和育肥羔羊  相似文献   

14.
<正>近年来,鸡的呼吸道疾病越来越严重,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在很多鸡群中该病造成的损失占所有疾病造成损失的一半以上。在各种类型的商业鸡群中,最常见的是由多种致病因子协同作用,形成很难用对付单个病原体的方法防制的复合型呼吸道疾病。根据现代流行病学观点,此病称为多病因呼吸道疾病(MRD)。参与鸡的MRD形成的致病因素,除了引起呼吸道疾病的细菌、支原体、病毒等病原体外,还有造成免疫抑制的病原体以及不利的环境因素,它们的存在往往加重呼吸道病原体本身的致病作用。  相似文献   

15.
副猪嗜血杆菌(Haemophilus parasuis,Hps)是猪上呼吸道的常在菌群,在特定条件下致病,常引起多发性浆膜炎、关节炎、脑膜炎,其引起的疾病被称作格拉泽病。副猪嗜血杆菌可对断奶仔猪产生严重危害,对全球养猪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文章根据呼吸道细菌性病原体的一般致病过程,综述了副猪嗜血杆菌与黏附侵袭、肺巨噬细胞抗性、血清抗性等相关的致病毒力因子。  相似文献   

16.
猪肺炎支原体,又称猪气喘病病原体,是全球养猪业的重要病原体,接种疫苗是控制和预防该病最有效的方法。然而,由于缺乏已知和定性的物种特异性肺炎支原体抗原,其致病机制、血清学常用检测方法及新的重组亚单位疫苗的研究进展缓慢。本试验选择了54个候选基因(在诊断试验中,这些基因的编码蛋白可用作疫苗或抗原),对其进行PCR扩增后,产物克隆至大肠杆菌表达载体中,并分析了重组蛋白的表达、溶解度及产量。结果表明,大多数重组蛋白在包涵体内表达。经尿素或十二烷基肌氨酸溶解后,用镍离子亲和层析纯化重组蛋白,得到30种重组肺炎支原体蛋白,在诊断试验中这些蛋白可用作候选疫苗和抗原。  相似文献   

17.
鸡包涵体肝炎病毒CELOV 株的鉴定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鸡胚有限稀释法将鸡包涵体肝炎病毒(CELOV)纯化。将纯化的CELOV在SPF鸡胚上连续传10代,对各代次的毒种均进行毒价测定,并选择不同代次进行外源病毒、抗原性等方面的系统鉴定。结果表明,不同代次的病毒毒价稳定,病毒纯净、特异,无外源病毒感染。采用不同代次病毒鸡胚尿囊液制备3批琼脂扩散试验抗原敏感、特异,用原倍、2倍稀释的抗原可以与32倍稀释的阳性血清反应,出现清晰的沉淀线。抗原不与其它病原体的阳性血清反应。用CELOV制备的琼扩抗原可用于鸡包涵体肝炎病毒感染的血清学检测。  相似文献   

18.
禽沙门氏菌病是由多种沙门氏菌引起的禽类疾病的总称,根据病原体的抗原结构不同可分为三种疾病。鸡白痢沙门氏杆菌引起的雏鸡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  相似文献   

19.
一、所使用的疫苗与引起疫情的病原微生物不符。误诊导致选择疫苗的错误,引发疫情的病原体抗原型不稳定易变异,使接种疫苗的机体产生免疫力,与该地流行的病原体型不符,故免疫效果较差或出现不稳定现象。对此类病原体传染进行疫苗接种时,应选择相对应抗原型的疫苗或采用多价疫苗方可收到良好的预防效果。 二、疫苗不是在常规的条件下保存。如油佐剂苗乳剂于室温中可受到损害,而冻结可造成油、水相完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兽医学报》2016,(7):1266-1272
<正>病毒、细菌等致病病原微生物一旦入侵机体,免疫系统会迅速启动抗感染免疫应答反应,但长期困扰免疫学界的问题是免疫系统通过什么样的细胞与分子机制特异性感知外源病原微生物入侵,并有效地启动免疫应答效应以杀伤、清除病原微生物,以及能否准确预测外源病原体入侵时机体做出的应答。以往的研究发现,免疫细胞识别与应答病原体时,Toll样受体(TLR)可通过病原相关分子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