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玉米叶点霉叶斑病菌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玉米叶点霉Phyllosticta zeae Stout引起的玉米叶斑病是玉米生产上的重要病害[1].1930年在美国伊利诺斯州首次发现并报道了该病[2],1968年该病害广泛发生于美国数个州[3],1969年在加拿大安大略省也发现了该病.该病害2011年在我国甘肃灵台县零星发病,在临洮县部分田块病株率达100%,病叶率为20%;2012年调查发现在甘肃陇南、天水、平凉、定西等地田间发生较为普遍,病株率为5% ~40%,严重田块病叶率达20% ~40%,对玉米产量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国内外对玉米叶点霉叶斑病病原的研究报道较少[2-3],为此,作者在2011-2012年对玉米叶点霉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以期为有效防治玉米叶点霉叶斑病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玉米粗缩病20世纪50年代和90年代中后期在我国部分地区严重发生,2008年至今, 该病在黄淮海地区又呈暴发趋势[1]。引起我国北方玉米粗缩病的主要是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RBSDV)[2]。田间寄主植物和传毒昆虫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en)的发生数量、带毒率与玉米粗缩病的发生密切相关[1]。因此,建立快速灵敏的RBSDV检测体系,明确RBSDV的田间寄主,对有效控制玉米粗缩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0 引言河南省是我国玉米小麦的种植大省,玉米和小麦的种植面积常年保持在3 800千公顷和5 670千公顷以上。玉米黄花叶病毒(maize yellow mosaic virus, MaYMV)是2016年在我国云南省玉米上首次发现的一种新病毒[1],属于马铃薯卷叶病毒属(polerovirus),能够引起玉米植株叶片黄化、花叶、红叶等症状[6],之后该病毒在亚洲[1-2]、非洲[3-4]、南美洲[5]等地区禾本科作物上均有发现,  相似文献   

4.
 玉米弯孢叶斑病是一种世界性玉米病害,也是中国玉米产区的主要病害之一。20多年来,国内外在该病害发生规律、致病性分化与诱导抗性机理、生物防治技术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本文主要就该病害优势致病菌新月弯孢菌 [Curvularia lunata (Wakker)Boedijn]的生物学特性、致病因子与生理分化机理、毒素结构鉴定、毒素合成与调控、诱导抗病性分子机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对玉米弯孢叶斑病防控技术的创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玉米新月弯孢叶斑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米弯孢叶斑病是一种世界性玉米病害,也是中国玉米产区的主要病害之一。20多年来,国内外在该病害发生规律、致病性分化与诱导抗性机理、生物防治技术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本文主要就该病害优势致病菌新月弯孢菌 [Curvularia lunata (Wakker)Boedijn]的生物学特性、致病因子与生理分化机理、毒素结构鉴定、毒素合成与调控、诱导抗病性分子机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对玉米弯孢叶斑病防控技术的创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菜用玉米指以籽粒尚未隆起的幼嫩果穗或乳熟期果穗为食用器官的一类玉米的统称,主要包括玉米笋、甜玉米和糯玉米,既可鲜食,又可冷冻保鲜,还可作为原料生产罐头[1]。菜用玉米含糖量为15%~20%,是普通玉米的2倍,且富含蛋白质、氨基酸、各种维生素及矿物质[2],食味好,易消化,可以改善人们膳食结构,深受消费者青睐。随着人们消费水平和对食品安全要求的提高,菜用玉米种植和加工已显现广阔的市场前景和显著的经济效益,可获得普通玉米2~5倍的利润,现将菜用玉米优质早熟栽培管理技术总结如下,供生产者参考。  相似文献   

7.
玉米南方型锈病夏孢子的侵染时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米南方型锈病由多堆柄锈菌Puccinia polysora Underw引起,是浙江省20世纪以来发生较重的玉米病害[1-2],了解和掌握该病夏孢子的侵染时期,是最终控制其流行的关键所在.笔者采用夏孢子定点空中捕捉、不同恒温条件夏孢子发芽、玉米不同生育期感病性及田间病情消长动态观察等方法,研究了玉米南方型锈病的主要侵染期以及病情与温度、夏孢子数量、玉米感病生育期的吻合程度.  相似文献   

8.
龙梦玲 《广西植保》2007,20(4):24-25
玉米茎腐病主要为害玉米根和茎基部。该病在灌浆期开始发病,乳熟期到腊熟期症状明显,发病从始见病叶到全株显症一般需7d左右,最快的仅3d,受害植株根茎内部组织腐烂坏死,中部表现有青枯(叶片自下而上突然萎蔫并迅速枯死,叶片呈灰色)、黄枯(叶片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逐渐变黄枯死)或青黄枯3种类型。玉米茎腐病20世纪初就有报道,是世界上玉米产区普遍发生的一种重要土传病害[1],美国、加拿大、印度和南斯拉夫等国家发生较重[2]。自70年代以来,玉米茎腐病在我国各玉米产区相继发生,并已成为玉米生产上亟待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目前国内外对玉米茎…  相似文献   

9.
以玉米为试材,于2017—2018年在天津市滨海盐碱土进行了膜下滴灌试验, 分析了覆膜和灌溉对玉米盐分离子质量分布特征、玉米干物质的变化规律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覆膜和灌溉对玉米离子分布的影响显著,显著减小了根部Na+吸收质量,成熟期FI20处理比LI10小56%,从而减少了盐分对叶片的伤害;显著增大了茎部K+的积累质量,成熟期FI20处理比LI10高24%,提高了植物的耐盐性;显著增加了叶部Ca2+质量,苗期FI20处理比LI10高96%,促进作物幼根的生长和根毛的形成,改善了玉米体内的离子平衡,减轻了盐胁迫作用;显著增加了叶部Mg2+质量,拔节期FI20处理比LI10高136%,增强了植株叶片的光合作用,提高了植株的耐盐性。(2)玉米地上部和根系干物质重均随着生育期进程而增加,覆膜和灌溉改变了植物体内盐分离子质量,对玉米生物量的积累影响较大,成熟期FI20处理比LI10高1%~46%;对玉米根冠比(R/S)有显著影响,使生物量分配比例显著改变,成熟期根冠比(R/S)FI20处理比LI10小48%~52%。(3)利用2017年玉米试验数据采用Logistic曲线建立了干物质生长模拟方程,引入了盐分离子修正系数,拟合方程显著。利用2018年玉米试验数据对建立的玉米干物质盐离子模型进行了验证,各个处理的拟合曲线与其实测值都较接近;建立的干物质生长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盐碱地玉米干物质的累积过程。综上,覆膜和灌水定额为20 mm的FI20处理对植株的盐离子调节作用最显著,提高了玉米的耐盐性,改变了生物量的分配比例,获得了适当的干物质累积量,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0.
玉米弯孢叶斑病研究现状、问题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玉米弯孢叶斑病[Curvularia lunata(Wakker)Boed]是我国近几年玉米上发生的一种重要病害,对玉米高产稳产构成严重威胁。本文介绍了玉米弯孢叶斑病病原、发生规律、危害损失、抗病机制以及防治技术等主要研究进展及其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