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对玉米螟一代卵块在春玉米田垂直分布规律进行了探讨,并为制定其合理的田间抽样方法提供了进一步的依据。一代螟卵块在春玉米田中的垂直分布同水平分布一样,也基本属于聚集分布(主要为嵌纹分布,适合于负二项概率分布型),分布的基本成分为卵块群(个体群)。在整个一代螟卵期内,卵块主要聚集分布于玉米心叶下展开叶的第一至第五叶片层上(占总卵块数的96.6%±2.5%),尤其分布于第二至第四叶片层上(占78.6%±3.7%)。并且这一分配规律不受观测时间和玉米植株生长发育的影响,适合于以下的二次趋势面方程:P_(ht)=0.21500+0.02090h-0.00779h~2本文提供了第二至四3片展开叶上卵块量的区间估计值[76.89%,80.31%](95%置信度)。并建议在春玉米田调查一代螟卵块量时,只需检查此三片叶上的卵块数,便可以根据上述估计值,进一步推算出全田总卵块量的范围。这样可以节省2/3左右的田间调查工作量。  相似文献   

2.
《吉林农业科学》2015,(4):48-50
采用室内和网罩试验,对7个不同品系赤眼蜂寄生玉米螟的卵块寄生率、卵粒寄生率及单雌产卵粒数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不同品系赤眼蜂寄生玉米螟的效果不同,在同一基质玉米螟卵块上寄生效果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同一品系赤眼蜂在不同基质玉米螟卵块上寄生也不同,蜡纸玉米螟卵块和鲜玉米叶子玉米螟卵块相比,多数赤眼蜂更趋向在鲜玉米叶子卵块上产卵;网罩下赤眼蜂寄生玉米苗上的玉米螟卵块效果更好,卵粒寄生率可达39.45%~70.48%;筛选出寄生玉米螟效果好的品系为:S-AC品系和M-TC品系,可应用于二代玉米螟的防治。  相似文献   

3.
一、前言玉米螟过去在京津河北一带平原地区,主要以第一代为害春玉米等作物;近年来随着耕作制度的改变,发展到第二代严重为害二套玉米,又成为套种玉米穗期的重要害虫。目前在二套玉米上进行防治,各地仍以药剂防治为主,但存在不少问题;近几年北京市从外地引进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 Matsumura)防治二代螟卵,效果也不理想。无论是进行化学防治还是生物防治,都必须掌握玉米螟自然种群的发生发展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科学的预测预报办法,以正确指导防治。要正确调查玉米螟的发生情况,必须首先了解玉米螟自然种群的田间分布型。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制定正确的田间抽样方法,  相似文献   

4.
亚洲玉米螟越冬幼虫空间分布型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2和2013年调查了亚洲玉米螟越冬幼虫在玉米田的分布形式,通过聚集度指标分析了玉米螟越冬幼虫的空间分布型。结果显示,该虫在玉米田中主要呈均匀分布,其次是聚集分布,表现了分布形式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5.
大青叶蝉卵块空间分布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0~1992年在新疆阿克苏等地,对大青叶蝉卵块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杨树干上大青叶蝉卵块呈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由于卵块主要集中于树干0~50cm处,致使株间卵块聚集程度减少,有偏向随机分布的倾向。根据聚集均数(λ)判断,其是大青叶蝉的生物学特性即成虫产卵习性所决定的。当t=1.96,D=0.3时,全株树干不同卵块密度所需最大抽样数n=4755.17/X+2.2753;树干0  相似文献   

6.
运用2种聚集度指标(扩散系数C和K值法)对三门县青花菜花球形成期的斜纹夜蛾卵块分布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斜纹夜蛾卵块在密度较低时呈随机分布或均匀分布,密度较高时呈聚集分布,聚集原因是由昆虫习性以及环境因素综合所致;卵块的聚集度受到周围作物的影响,周围若为寄主植物则会降低卵块聚集度,反之物则会提高卵块聚集度。  相似文献   

7.
<正> 玉米螟又称玉米钻心虫、玉米钻茎虫,是玉米生产上最主要的害虫,一般年份造成减产10%~20%。 一、危害特点 玉米螟的幼虫是钻蛀性害虫,初龄幼虫自卵块孵出后即爬行集中到玉米的心叶中,蛀食柔嫩心叶,心叶被蛀咬穿,展开的玉米叶出现整齐的一排排小孔,这是玉米螟造成的  相似文献   

8.
甜菜夜蛾的卵块在水平空间上呈随机分布,但随取样单位的增大趋于聚集分布。在处于挂果盛期豇豆苗的垂直高度上,卵块分布比较均匀,但顶部幼嫩部分卵量较少。  相似文献   

9.
<正>在玉米种植过程中,病虫害是影响玉米产量与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玉米螟对玉米产量和质量的危害较为严重,可减产百分之十五以上。本文通过分析玉米螟的形态、生活习性以及发生规律等生物学特征,讨论玉米螟的有效防治措施。1玉米螟的生物学特征1.1形态1.1.1卵玉米螟的卵一般接近于圆形,呈扁平状。其长宽比例约为5:4,大小约为为1mm~3,表现的光泽度略为明显。通常,十几或几十个卵构成鱼鳞状卵块。卵块初为乳白色,后转变为半透明的黄  相似文献   

10.
棉田棉蝗卵块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Taylor幂法则、Iwao回归分析法,对棉田棉蝗卵块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进行了研究,并进行了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其卵块空间分布格局属基本成分为个体群的聚集分布,聚集强度随种群密度的升高而增加,聚集原因是昆虫本身行为及环境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通过Taylor指数回归式参数可以确定其在一定精确度水平下的理论抽样数。  相似文献   

11.
甜玉米与糯玉米引种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8个甜玉米5、个糯玉米品种进行引种试验,结果表明:超甜玉米“绿色超人”、加强甜玉米“C64×23”、糯玉米“山西白糯”生长良好,产量较突出,品质佳,适合在河南地区示范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2.
从高油玉米之成功看我国玉米育种之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油玉米的创新与发展是我国玉米育种领域的一个成功范例。本文分析了高油玉米成功的原因,探讨了我国玉米育种创新的若干方向。建议以国家玉米改良中心为依托,开展长期种质扩增计划,建立中国玉米遗传资源库或遗传合作社。提出了玉米优质化、标准化、生态化和分子育种等领域理论、技术、管理创新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13.
郑单958选育经验对辽宁玉米育种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郑单958的特征特性和选育成功经验,针对辽宁玉米育种存在的问题,就重视玉米黄早4种质改良与创新、确立正确的育种目标、加强自交系选育、使组合鉴定科学化等方面提出建议,以期为辽宁省玉米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甜玉米、糯玉米栽培技术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近年来鲜食甜糯玉米因其营养保健价值高.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喜欢.经济效益较高.但其生产、管理与普同玉米有所不同。根据我院多年种植甜糯玉米的经验,甜糯玉米生产应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5.
不同玉米品种对小斑病和弯孢霉叶斑病的抗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就2 0个玉米品种分别对小斑病和弯孢霉叶斑病的抗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玉米品种对小斑病和弯孢霉叶斑病存在着一定的抗性差异,其中,玉米小斑病的发病严重程度为中偏重发生,将2 0个玉米品种划分为高感、中感和中抗3种抗病类型。弯孢霉叶斑病为轻发生,将2 0个玉米品种划分为中感和中抗2种抗病类型。分析了影响小斑病和弯孢霉叶斑病发生的因素,表明其发病程度除受品种抗病性的影响外,还受到气象因素(如温度、湿度、降雨量和光照时数)、播期和种植密度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甜质型和普通型玉米籽粒发育过程中糖组分比较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 (HPLC)技术比较分析了甜质型 (ZeamaysL .SeccharataSturt)和普通型玉米 (ZeamaysL .IndentataSturt)籽粒中糖组分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籽粒发育初期 (授粉后 10d) ,2类型间糖组分差异不显著 ,均含有水溶性多糖 (WSP)、蔗糖、果糖、葡萄糖、山梨醇和甘露醇 ;授粉 2 0d后 ,甜质型玉米能积累 2种聚合度不同的WSP(其保留时间分别为 5 .2 8和 5 .98min) ,而普通型玉米仅有其中的 1种 (保留时间为 5 .98min) ;整个籽粒发育过程中未测得麦芽糖。甜质型玉米随籽粒发育其可溶性总糖 (TSS)含量增加 ,而普通型玉米的含量降低 ,其中WSP、蔗糖、葡萄糖、果糖、甘露醇、山梨醇在 2类型玉米籽粒发育过程中的动态变化不同。甜质型玉米的直链、支链淀粉含量较普通型玉米少 ,其中直链淀粉含量随籽粒发育而降低 ,支链淀粉含量则升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玉米秸秆发酵有机肥在玉米种植中的应用。[方法]将玉米秸秆通过一定方法发酵成有机肥,将该有机肥与复合肥互混用作底肥,研究其对玉米产量及植株性状的影响。[结果]复合肥375 kg/hm~2+秸秆肥15 000 kg/hm~2处理表现最好,产量达8 352.0 kg/hm~2。[结论]将秸秆发酵成有机肥是秸秆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8.
玉米未来耕作方式的发展及其对育种技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时未来玉米耕作方式可能发生改变的情况进行分析,提出玉米育种人员应该做出相应改变的建议,以更好地适应未来玉米产业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9.
The sugar components and their dynamic variation in the developing grains of sweet corn(Zeamays L. seccharata Sturt)and normal corn (Zea mays L. indentata Sturt) were compared. There are WSP(water-soluble polysaccharides), sucrose, fructose, glucose, mannitol and sorbitol in both sweet corn and nor-mal corn, but no maltose. Two components with different degrees of polymerization (D. P. N) were detected inthe sweet corn; only one of them was detected in the normal corn 20 days after pollinat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grains, the total soluble sugar content(TSS)in sweet corn increased, but in normal corn it decreased.The dynamic variation of WSP, sucrose, glucose, fructose, mannitol and sorbitol in sweet and normal corngrains are different. The contents of sugar components in the sweet corn grains are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nor-mal corn. Sweet corn accumulates less starch than normal corn.  相似文献   

20.
饲粮中糙米替代玉米的比例对饲料制粒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考察糙米替代玉米对饲料制粒性能的影响,按糙米替代比例设计6种饲粮进行饲料制粒参数测定,6种饲粮分别为Ⅰ型(玉米100%)、Ⅱ型(玉米75% 糙米25%)、Ⅲ型(玉米50% 糙米50%)、Ⅳ型(玉米25% 糙米75%)、Ⅴ型(糙米100% 2%植物油)和Ⅵ型(糙米100% 3%植物油).结果表明,饲粮中添加一定比例的糙米来替代玉米,有利于改善饲料制粒性能,饲粮中随糙米添加比例的增加,制粒机的生产率与颗粒饲料的硬度显著提高,水稳定性明显增强,粉化率显著降低,但密度、体积质量无显著影响.适宜的替代比例为7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