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研究水与氮肥耦合对柳枝稷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探求水肥调控机理,为建立柳枝稷稳产管理体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施氮量和土壤含水量为考察因子,采用2因子5水平通用旋转正交组合设计,测定各处理下柳枝稷产量及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和可溶性糖含量,构建柳枝稷产量与2个因子间的回归方程,并通过方差分析研究水与氮肥耦合对柳枝稷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水与氮肥耦合对柳枝稷产量和品质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对产量而言,水与氮肥之间存在明显的协同效应,对产量有显著的影响(P0.05)。土壤含水量由8%提高到32%时,产量达最大值所需氮肥量由1.174g/盆增加到2.764g/盆。在土壤含水量为20%或施氮量为1.152g/盆时,产量趋于稳定。对柳枝稷品质而言,纤维素含量与木质素含量均随着土壤含水量增大呈下降趋势;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木质素含量不断降低,施氮量为2.232g/盆时,柳枝稷木质素含量最低为36.957mg/g,仅为0.072g/盆施氮量的2/3。半纤维素含量在不同水与氮肥处理下差异不显著(P0.05),纤维素、木质素和可溶性糖含量均受到施氮量和土壤含水量的显著影响(P0.05),但是两者的交互作用只对木质素含量影响显著(P0.05)。【结论】水与氮肥对柳枝稷产量存在明显的协同效应,其木质素含量随着氮肥和土壤含水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故提高氮肥施用量和土壤含水量对柳枝稷作为能源作物生产较为有利。  相似文献   

2.
水分-氮肥配合对油菜水分生产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国苹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7):9247-9248,9289
[目的]研究不同水氮条件对油菜(Brassica rapa L.)水分生产效率的影响,探索其合适的水肥供应水平。[方法]采用盆栽试验方法。设置4种水分处理和4种氮素水平。水分处理分别为50%θf、60%θf、70%θf、80%θf(θf代表土壤田间持水量,各设计水平为浇后灌水上限);施氮量分别为纯氮0、0.12、0.24和0.36 g/kg(土),肥料为尿素(含氮46.2%)。[结果]油菜水分生产效率与氮肥用量、灌水控制水平关系极为密切,且水肥交互效应明显。油菜水分生产效率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但超过某一氮肥用量后,则表现为下降的趋势;随灌水控制水平的变化亦表现出相同趋势。各水氮处理中,水分生产效率与油菜产量具有高度的协同性,水肥协调供应是高产和提高水分生产效率的重要措施。综合考虑,灌水水平控制在田间持水量的80%、施氮量为0.24 g/kg(土)的组合是最优的。[结论]该研究可为油菜的合理灌溉和施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分蘖期水、氮耦合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找出水稻高产的最适宜水、肥施用量,为实现水稻节水节肥的栽培制度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完全随机设计,研究分蘖期5个不同的施氮水平和5个不同水分含量水平及它们的互作效应对垦粳5号杂交稻的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在水层3cm,施氮量51.75kg/hm~2的处理下,垦粳5产量达到最高(7 640.5kg/hm~2)。【结论】土壤水分含量与氮肥水平对水稻产量有显著的互作效应,在氮肥不足的条件下增施适量的氮肥有助于水稻产量提高;施氮量过多,则造成水分胁迫,不利于增产。  相似文献   

4.
氮肥减量施用对我国三大粮食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氮肥减施对我国三大粮食作物产量的影响及其与土壤性质和管理措施的关系,明确氮肥减施的可行性。【方法】收集2010—2021年公开发表的90篇论文,按照氮肥减施的比例、种植体系及其在不同条件下(肥料类型、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土壤酸碱度以及水分管理等)的作物产量效应进行分析。【结果】在常规施肥的基础上,氮肥减施0—40%没有显著降低水稻产量,氮肥减施0—30%没有显著影响小麦和玉米产量,但是减氮30%—40%显著降低了小麦和玉米产量,减产分别为6.1%和5.4%。不施氮肥区产量水平没有显著影响3种作物氮肥减施的产量效应。土壤全氮含量>2 g·kg-1时,氮肥减施水稻产量(6.5 t·hm-2)显著高于常规施氮产量(6.3 t·hm-2);土壤全氮含量>1 g·kg-1时,氮肥减施小麦产量(6.9 t·hm-2)显著低于常规施氮产量(7.4 t·hm-2);土壤全氮含量>1.5 g·kg-1时,氮肥减施玉米产量(8.8 t·hm-2)显著低于常规施氮产量(9.1 t·hm-2)。土壤有机质含量>30 g·kg-1时,氮肥减施的水稻产量(6.9 t·hm-2)显著高于常规施氮产量(6.7 t·hm-2);在土壤有机质含量为10—20 g·kg-1以及>20 g·kg-1时,氮肥减施小麦产量(6.6 t·hm-2)显著低于常规施氮产量(6.9 t·hm-2);一年两熟制氮肥减施玉米产量(8.9 t·hm-2)显著低于常规施氮产量(9.1 t·hm-2)。在普通肥料的基础上,氮肥减施小麦产量(6.8 t·hm-2)显著低于常规施氮产量(7.1 t·hm-2)。在旱作条件下,氮肥减施的小麦产量(5.9 t·hm-2)显著低于常规施氮产量(6.6 t·hm-2)。【结论】在常规施氮量的基础上减少30%氮肥施用量可以维持我国三大作物的产量;不同的土壤性质和管理措施,减氮后作物的产量存在一定的变异性。因此,氮肥减施需要根据土壤肥力状况的管理措施进行调整,从而实现高产高效。  相似文献   

5.
《安徽农业科学》2020,(1):163-166
[目的]研究水稻生长中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对水稻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方法]选用秀水为供试品种开展1季大田试验,设置常规及缺氮区(CK、T1)、减肥20%及缺氮区(T2、T3)、减肥20%有机肥配施区(T4~T7)和减肥20%缺氮有机肥配施区(T8~T11)共4组12个肥料运筹处理。测定水稻长势及植株养分吸收情况,分析不同施肥处理下水稻生长性状、产量与氮肥利用效率。[结果]常规施肥条件下水稻生长情况和产量均最高,但氮肥利用率较低;在常规施肥减量20%的基础上,适当增施有机肥,利于植株氮养分含量的积累,可提高氮肥利用率;完全不施氮肥,磷钾减肥20%的基础上,配施有机肥,对水稻生长和氮养分积累较为不利,产量明显偏低。[结论]综合考虑投入产出,当常规施肥减肥20%,有机肥配施量为3 750 kg/hm~2时,水稻产量与常规施肥差异不显著(P<0.05),为最优无机有机肥配施方案。  相似文献   

6.
水分胁迫对水稻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为水稻生产确定适宜的节水灌水指标。[方法]通过防雨棚池栽试验,以土壤水势为灌水下限控制指标,研究不同水分胁迫条件下水稻籽粒产量和结实期籽粒含水量、颖花绿叶量及保护酶活性等生理性状指标相对值变化规律。[结果]当土壤水分调控标准低于-30kPa时,在灌浆中期籽粒含水量和颖花绿叶量表现出明显的负效应,SOD、CAT、POD含量相对值显著升高;在适宜土壤水分胁迫下,即土壤水势高于-30kPa,SOD、CAT、POD含量相对值有所升高。[结论]不同水分胁迫程度对籽粒含水量和颖花绿叶量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7.
[目的]确定氮肥减量施用对巢湖流域水稻生长、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方法]通过田间小区试验,以施氮量180 kg/hm2为基础,设置0、60%、80%和120%N施用量5个处理。在水稻成熟期,采集25株考种样,测定产量构成性状,并且测定每个小区籽粒产量。[结果]适当减少氮肥施用量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不明显,2年试验水稻籽粒产量分别比对照提高-1.63%~1.92%和-2.36~2.57%,平均增产0.32%和0.34%,基本持平;氮肥偏生产力、农学效率、生理效率及表观利用率均明显提高,且随着氮肥施用量的下降而增大。[结论]在当前生产水平下,在巢湖流域水稻土区适当减少氮肥施用量对水稻生长和籽粒产量影响不大,同时可明显提高氮肥利用效率,有利于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8.
水稻精确施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明强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3):16193-16194,16202
[目的]为水稻主产区确定合理氮肥用量及其运筹技术。[方法]以水稻产量调查结果为依据,粗略划定高、中、低3个肥力水平,进行精确施氮对比试验,根据斯坦福公式计算精确施氮区氮肥用量。[结果]建立了通州水稻不同土壤类型、不同目标产量氮肥施用指标体系。[结论]目标产量与实际产量基本吻合,理论需肥量与实际施肥量相近。  相似文献   

9.
春小麦水氮磷耦合产量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重点研究水肥耦合效应对春小麦产量的影响,旨在为新疆春小麦合理水肥运筹提供技术支撑.[方法]运用312-D最优饱和设计方法,采用氮磷水三因素五水平试验设计进行水肥试验.[结果]氮肥对产量的作用最大,磷肥次之,水分最小;氮与磷对产量的提高有促进作用.水肥交互耦合效应大小顺序为:水磷耦合>氮磷耦合>水氮耦合;其中水磷耦合对产量的提高有促进作用,水氮耦合和氮磷耦合对产量的提高有相互替代作用.[结论]获得到了春小麦水肥管理优化方案,即:灌溉量5 380.5~5 992.2 m3/hm2、施氮量400.1~487.2 kg/hm2、施磷量195.6~249.2 kg/hm2,产量达到7 000~8 000 kg/hm2.  相似文献   

10.
传统施肥对水稻性状及氮肥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传统施肥模式对水稻性状的影响以及氮肥吸收利用情况。[方法]以扬两优6号为供试品种,设108.0、154.5、201.0kg/hm2 3个施氮水平,以不施氮肥为对照,采用传统的施肥技术。[结果]高峰苗、有效穗、株高、穗总粒数、干物质积累量、吸氮量等性状均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结实率和千粒重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降低;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达到一定程度后开始下降;氮肥利用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升高,但普遍较低,不超过23.00%。[结论]传统施肥模式不利于水稻的生长及氮肥的利用,建议实施科学施肥,减少氮肥资源浪费,提高肥料利用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沿江江南地区水稻适宜钾肥用量。[方法]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水稻钾、氮吸收特性与施钾效应。[结果]在适量氮肥条件下,随着施钾量的增加,水稻产量提高,但当氮肥高到一定极限后,水稻产量不再增加,反而会下降;在氮肥用量相同的条件下,随着钾肥施用量的增加,水稻吸钾量也相应提高,水稻氮吸收量和氮肥利用率也提高;在施钾量相同条件下,高氮处理吸氮量反而减少。[结论]在该试验土壤肥力条件下,水稻钾肥(K2O)推荐用量为130 kg/hm2。  相似文献   

12.
氮肥运筹对钵苗机插水稻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不同氮肥运筹对钵苗机插水稻性状及产量的影响。[方法]以杂交籼稻Ⅱ优118和常规粳稻武运粳27为材料,研究不同基蘖肥和穗肥比例对水稻茎蘖动态、成穗率、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基蘖肥:穗肥为7∶3的氮肥运筹方式有利于提高穗数,增加产量;Ⅱ优118以基蘖肥178.5 kg/hm~2、总用氮量255 kg/hm~2的处理的产量最高;武运粳27以基蘖肥252.0 kg/hm~2、总用氮量360 kg/hm~2的处理的群体产量最高。[结论]该研究为钵苗机插水稻的最佳氮肥运筹方式的推广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不同叶龄期追施穗肥对粳型超级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寻求粳型超级稻最佳穗肥追施叶龄期。[方法]以超级粳稻武粳15、常优1号为材料,研究不同叶龄期等量追施穗肥对其产量、物质生产、氮素利用及品质的影响。[结果]叶龄余数4、3等量追肥处理产量最高。适期追施穗肥能够有效地增加抽穗-成熟期干物质的积累,获得较高的生物学产量,并能获得较高的氮素利用率;还可以有效改善粳型超级稻稻米主要品质性状。[结论]在施纯氮225 kg/hm2,基蘖肥∶穗肥=6∶4的条件下,叶龄余数4、3等量追穗肥较适宜。  相似文献   

14.
顾曰群  王福州  刘大孟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2):6737-6738,6756
[目的]为了验证商品有机肥在水稻不同施氮水平下的应用效果。[方法]通过裂区设计对比试验,研究了不同用量的商品有机肥在水稻不同施氮水平下的应用效果。[结果]施氮255 kg/hm2、商品有机肥9 000 kg/hm2时产量最高。在同一施氮水平上随着商品有机肥施用量的提高,产量递增速度逐步下降。随商品有机肥和氮施用量的增加,水稻有效穗数、千粒重、生育期增加,穗型变小。低氮水平下施商品有机肥可以替代氮的不足,有效减轻水稻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结论]增施商品有机肥有利于提高水稻单产。综合考虑江苏省商品有机肥适宜用量为6 750 kg/hm2。  相似文献   

15.
[目的]筛选出适宜安徽水稻生产的氮高效品种。[方法]以两优100、广两优6308和两优培九为试验材料,探讨高、低土壤地力下5个氮肥水平对水稻生产力的影响。[结果]随着施氮量的增加,2个地力水平下不同水稻品种的产量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无论在高肥力土壤还是低肥力土壤,0、52、104 kg/hm~2水平下两优100和广两优6308的产量均显著高于两优培九;不同品种的产量差异主要由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共同决定的。以两优培九最佳经济产量为目标产量时,选择种植两优100或广两优6308可至少节约氮肥14.4%~18.5%。[结论]两优100和广两优6308在生产中具有较大的节肥潜力,将为安徽水稻高效优质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6.
施氮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越 《安徽农业科学》2009,35(19):8937-8938
[目的]研究施氮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方法]通过低、中、高氮3个处理,研究不同施氮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水稻株高、穗长、产量明显增加,均以高氮处理最高,但千粒重、有效穗数以中氮处理最高。N、P、K肥料投入以施N效益最高,净收入2678.3元/hm^2,产投比3.6:1,其次是K,最低是P。[结论]高氮处理水稻产量最高,N、P、K肥料投入以施N效益最高。  相似文献   

17.
水稻氮磷钾高产施肥模式研究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目的]建立水稻施肥的数学模型,为水稻的肥料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三元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研究氮磷钾对水稻品种黔南优2058产量的影响,并建立相应的回归方程。[结果]氮肥对水稻产量的影响较大,磷钾肥的影响相当。氮磷、氮钾、磷钾存在互作效应,合理配施氮磷钾,可提高水稻产量,但超过最佳施肥水平,水稻产量下降。氮磷钾互作效应在0~1时增产效果明显。经模拟寻优,在该试验条件下,黔南优2058的优化施肥方案为:氮肥216.75~263.85 kg/hm2,磷肥92.55~118.20 kg/hm2,钾肥151.35~202.20kg/hm2,这时水稻产量高于8 796.00 kg/hm2的可能性为95%。[结论]以该研究建立的优化施肥方案为参考,结合不同产区具体情况加以调整,可实现水稻生产节本增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减量施肥对水稻生长,稻田水体N、P含量的影响。[方法]在当地习惯施肥和施用绿肥红浮萍的基础上,设减量施肥处理,测定各组处理的水稻农艺性状,产量,N、P利用率,稻田水中总N、P在各个生长时期的变化情况。[结果]从产量方面看,红浮萍+当地习惯减10%处理的产量较高,为8537.55kg/hm2,与当地习惯处理相当,但比当地习惯减10%处理、当地习惯减20%处理、红浮萍+当地习惯减20%处理分别增产16.1%、25.2%、16.3%;红浮萍+当地习惯减10%处理的N、P利用率较高,分别为40.8%、40.7%,而当地习惯减20%处理最低,分别仅为23.5%、20.8%;红浮萍+当地习惯减10%处理与当地习惯处理比较,稻田水N含量相当,而P含量较低。[结论]综合评价,红浮萍+当地习惯施肥量减10%处理可减少N、P的流失,且不影响水稻的产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氮、磷、钾肥对晚稻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方法]以金优402为供试晚稻进行肥料效应试验,分析研究氮、磷、钾肥对晚稻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并建立肥料效应模型,结合生产实际情况,确定肥料施用量。[结果]氮肥和钾肥对晚稻具有显著的增产增收效果,获得的最大增产量分别为1288和555kg/hm2,相应增产率分别为23.7%和8.8%,纯收益分别为1195和350元/hm2,而磷肥的增产效果不显著。通过拟合一元二次肥效模型,结合试验实际情况,确定晚稻的氮、磷、钾肥的最高产量施肥量分别为149、61和116kg/hm2,最佳经济施肥量分别为122、46和45kg/hm2。[结论]晚稻合理施肥具有显著的增产增收效果,施肥量超过一定范围后,稻谷产量和经济效益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喷施宝叶面肥对水稻的产量、干物重和养分吸收的影响。[方法]采用盆栽试验方案研究叶面肥不同施肥梯度下对水稻产量及养分吸收量的影响。[结果]喷施叶面肥可改善水稻生长状况,提高养分吸收能力,最终能够达到较好的叶面肥增产效果,合理施肥条件下喷施叶面肥增产可达12.14%。[结论]喷施叶面肥可促进水稻养分吸收,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