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粮价上涨猛于虎.粮食危机席卷全球引起我国政府广泛关注,采取许多政策,诸如粮食补贴、粮食跨区调配、市场保护等,然而这些措施只能暂时维持我国粮食供需平衡,仅仅是治"标"之策.发展农业,提高农业创新能力才是中长期解决之道,才是治"本"之策.  相似文献   

2.
市场前沿     
《农家致富》2012,(1):18
为何粮食增产粮价还上涨粮食产量增长,一般会抑制粮价,而如今粮食增产,粮价却还上涨。出现此种局面,一是我国粮食实现较大幅度增产,需求快速增长对粮食价格上涨带来强力拉动;二是近些年我国粮食增产的过程,也是成本大幅提高的过程;三是国际粮价上涨对国内粮价上涨有一定带动;四是目前我国粮食市场正处在一个涨易跌难的阶段。  相似文献   

3.
《北京农业》2012,(26):53-54
正在全球经济增长缓慢的背景下,国际粮价的上涨引发了市场的普遍担忧。渣打银行分析师李炜表示,粮价上涨对中国国内物价不会产生实质性影响。"今年年初,市场对美国和全球粮食生产预期比较乐观。但最近,美国遭遇连续干旱天气,粮食单位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过去20年全球粮食生产、消费和进出口数据,综合考虑影响世界粮食供需的人口增长、营养结构升级、农业资源变化、贸易结构变化和生物能源发展等影响因素,通过拟合回归方程的方法,预测了2011—2030年世界粮食供需和贸易的发展变化趋势。本文的预测结果表明:虽然从农业资源总量来看,2030年世界粮食的供需有能力实现平衡,但由于人口的增长、营养结构的升级以及生物能源的发展,再加上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大国粮食需求的迅速增长,导致世界粮食供需失衡的矛盾逐步凸显。为了保障本国的粮食安全,中国、印度等人口大国的生态环境将面临更大的压力,同时,由于国际粮价的上涨,非洲贫困国家可获得的粮食援助会逐渐减少,很多国家将会面临饥荒的威胁。  相似文献   

5.
世界粮价迅速上涨对中国的影响并不是太大,这得益于自2004年以来,我国重视粮食生产,取消农业税,加大对种粮农民的补贴力度,提高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使粮食实现了较快的恢复性增长.  相似文献   

6.
国际市场粮价演变与国内粮价关系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国际市场粮价变化大约10年为一个大的周期,目前粮价正处于1995年以来又一个周期的上涨阶段。近十年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粮价走势基本一致,特别是小麦、玉米的关联度逐步提高。而且,由于信息传播能力的增强,国际市场粮价变化对国内市场的影响也变得越来越快。10年间世界粮食产量增加5.81%,消费量增加了11.7%,人均收获面积下降,工业对粮食的需求有加快增长趋势。在全球可耕地面积增长缓慢的情况下,粮食种植成本在不断提高。全球粮食供需关系和粮价问题,都值得关注。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联系越来越紧密的情况下,应该立足国内供给,从两个市场的联系上把握和处理好粮食和粮价问题。  相似文献   

7.
近期全世界粮食价格飙升,粮食安全问题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此次粮食的全世界涨价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能源价格的上涨,特别是世界石油价格不断上涨,极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成本,造成农业生产所必需的肥料和柴油价格的上扬以及运输成本的大幅增长,农业资料、运输等农业生产的成本的上涨直接导致粮食价格的飙升.还有不利气候因素造成主要粮食生产国减产,出口量大幅下降.  相似文献   

8.
《吉林农业》2015,(4):39
<正>2015年1月的进口数据显示,主要商品中只有农产品进口数量实现了增长,增长幅度为16.4%,但是由于国际粮价的低迷,粮食进口金额仅上涨了0.9%。在国际低粮价的刺激之下,农产品进口量增加,这将对国内农业生产造成冲击。国际农产品价格低迷或冲击国内农业。国际国内粮食的价差,成为悬在中国农业头上的达摩克利斯  相似文献   

9.
粮食价格上涨原因、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资料,世界粮食平均价格指数在2006年上涨了8%;2007年又在2006年基础上涨了24%;2008年3月与2007年同期相比上涨了53%.截至2008年3月,小麦价格已经比2007年同期上涨130%、大米价格上涨66%、玉米价格上涨38%.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粮价一直在低位运行,虽然1990年和1995年出现过粮价上涨,但很快由市场驱动生产,增加供给,矫正了走势.这次粮价上涨已持续近两年半,且越演越烈,似乎没有结束的迹象.各界都期待能准确分析和定位粮价上涨的原因并及时找到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0.
信息点击     
国内粮食市场价格上涨是一种合理复归国内粮食市场价格呈现6年来的首次全面上扬;玉米、小麦、大豆等价格上涨。涨价面之宽多年未见,同期世界农产品价格也不约而同地呈现涨势。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监测,由于农业结构调整和产量的降低,我国粮食已经连续3年产不足需,今年继续呈现降低趋势,市场供求关系正由过去的供大于求向供求基本平衡转化。在此过程中,市场价格发生波动属于正常现象。农业部部长杜青林表示,中国近期出现的粮价上涨现象不是因为短缺,而是正常的市场调节。他说,这一轮粮价上涨只增长10%~20%,是正常的波动范围。中国的粮价已经连…  相似文献   

11.
中国是人口大国和粮食消费大国,也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进口国。从供给总量来看,近年来通过实行强有力的农业支持政策,中国粮食生产稳定发展,谷物基本实现供求平衡,但不同品种的供求格局存在明显差异。从贸易形势来看,入世以来,中国粮食贸易快速发展,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贸易格局发生显著变化,粮食贸易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总结入世以来中国粮食贸易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粮食发展的特点及主要影响因素,进而对未来粮食贸易形势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2.
2013年国内外玉米产量均显著增长,国内外玉米供需形势得到明显改善。其中,国内玉米产出增长5.9%,全球玉米增长11.75%。国际玉米价格从2013年6月以来不断下降,降幅高达44.4%。由于2014年全球经济依然缓慢复苏,物价总水平将基本保持稳定。因此,在2014年主要粮食生产国不发生重大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全球粮食产量将继续增长,粮食供需形势将进一步改善,国际玉米价格预计将进一步回落。国内外玉米价差将明显加大,进口压力将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3.
我国粮食储备调控体系的现状与完善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粮食储备是粮食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及粮食供求平衡和市场价格平抑的重要手段.本文首先阐述了粮食调控体系建设的必要性,表现在能有效应对不确定性的气候灾害变化所引发的粮食生产遭灾减产、能应对世界粮食价格异动和对我国粮食市场及供求平衡冲击以及调节区域粮食供求平衡、缓解国内粮食供求矛盾.当前,我国虽然建立了相对完备的粮食储备体系及管理制度,储备能力和储备技术水平不断增强,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的看到,粮食储备体系中仍然存在有对储备粮功能认识不足,储备结构、布局不合理,储粮基础设施落后,农户储备条件落后,各储备主体之间的协调不力等问题.接着分析了影响粮食储备的主要相关因素,如粮食产量、粮食消费需求、粮食价格、粮食储备政策制度和粮食进出口贸易及国际粮食形势,最后从粮食储备体系、承储主体、农户储备这几个角度提出了完善粮食储备调控体系的对策建议,以期保证粮食安全稳定.  相似文献   

14.
中国是世界粮食生产和消费的大国,粮食自给率水平的高低不仅仅关系到国内粮食的生产、消费乃至农业的发展方向,而且对于世界粮食市场的稳定和繁荣也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在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首先对中国粮食自给率现状进行了分析;进一步从粮食的需求量、供给量出发,分析了中国粮食自给率存在的隐患,最后提出了稳定粮食自给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曾靖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6):9124-9125,9145
从城乡居民收入提高和膳食结构改变、城镇居民人口数量的增加、生物质能源新兴工业发展等3个方面分析工业化对粮食消费的影响。工业化进程中的经济增长促使城乡居民收入提高,改变居民膳食结构;工业化导致农村城镇化,引起城镇居民人口数量;工业发展引起的生物质能源的粮食需求,这些都大大提高了粮食消费需求,威胁粮食安全。为此,提出了保障工业化进程中粮食消费需求的对策建议:强化观念,充分认识工业化快速发展过程中粮食安全问题的重要性;控制人口增长,提高粮食转化率;加强节粮建设,倡导适度消费;多渠道发展非粮生物质能源,保障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6.
随着全球化和区域化发展趋势的不断加强,粮食贸易作为世界经济往来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影响着各国对外贸易的整体格局。自2004年起,我国由粮食净出口国转变成净进口国,虽然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但一直处于逆差状态。在未来,我国粮食的供求缺口将长期存在,贸易逆差也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该文根据我国粮食贸易格局现状,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并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预测,所研究的粮食种类主要包括稻谷、玉米和大豆。  相似文献   

17.
利用EViews6.0计量学分析软件,对江苏省过去21年的粮食供给和需求变动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应用H-P滤波方法建立了粮食需求与供给的预测模型,结果显示,模型拟合精度非常高;对未来5年粮食供需的结果表明,粮食供需基本平衡,但是,随着人们粮食需求的不断增加,粮食安全将面临挑战,因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缓解粮食供需矛盾。  相似文献   

18.
我国种植业生产总量,特别是粮食作物生产总量已居世界首位,国内农产品市场基本达到供需平衡,丰年有余。高产的主要原因是灌溉面积大、复种指数高、精耕细作和增施化肥。这是我国今后应对加入WTO,实施种植业结构调整对策的基本保证和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9.
王梅 《农业展望》2013,9(5):50-54
用翔实的数据讴歌了2004年以来中国粮食生产连续9年取得的辉煌成就。粮食生产"九连增"不仅为应对国际经济衰退、满足国内粮食需求、保障国民经济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在粮食"九连增"背后,中国粮食安全仍面临隐忧。一是玉米连获丰收,需求趋缓,价格承压;二是大豆进口数量激增,供求严重失衡;三是片面追求高产导致农田污染严重等。最后,提出有益于确保中国粮食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0.
基于粮食安全贡献度的FSP模型分析框架,从省际粮食供需平衡的角度测算中国粮食主产区对国家粮食安全的贡献,并探究了粮食主产区粮食供求格局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除2000—2003年粮食产量骤降造成粮食供给缺口外,1991—1999年、2004—2018年中国粮食主产区粮食盈余(调出量)呈“稳中有降—绝对增长”的U型变化趋势,历年粮食安全贡献度均高于85%,粮食主产区的粮食地位相对稳固。粮食主产区的粮食供求格局经历了省际间的分化和重组。一方面,粮食供给向中北部地区集聚,而南部地区粮食产需紧平衡,粮食供需错配严重;另一方面,粮食供需空间分异明显,2000年后黑龙江、河南、吉林3省的粮食安全贡献度合计达50%左右,而湖南、江西、江苏、河北、湖北、四川、辽宁7省的历年粮食安全贡献度均低于5%,粮食调出总量合计仅占粮食主产区粮食调出总量的10%~2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