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对虾"早期死亡综合征"(Early Mortality Syndrome,EMS),也称作急性肝胰腺坏死综合征(Acute Hepatopancreas Necrosis Syndrome,AHPNS),最早报道是2009年,以后日益严重,影响中国、越南、马来西亚和泰国等养虾主产国。对虾"早期死亡综合征"影响的主要对虾种类包括凡纳滨对虾、斑节对虾和中国明对虾在内的  相似文献   

2.
<正>急性肝胰腺坏死病(acute hepatopancreatic necrosis disease,AHPND)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型疾病,它已导致亚洲和南美许多国家的对虾大面积死亡。该病最初被称为早期死亡综合征(early mortality syndrome,EMS)和急性肝胰腺坏死综合征(acute hepatopancreatic necrosis syndrome,AHPNS),后来正式改名为AHPND(FAO,2013)。这种细菌性疾病暴发最先导致了中国、越南、马来西亚、泰国、墨西哥、菲律宾和南美洲  相似文献   

3.
<正>近年来南海沿岸各地养殖南美白对虾排塘率高、成功率低,这使养殖者觉得对虾难养,不少人弃虾改养其他品种。许多养虾场放养南美白对虾虾苗后5~30天就陆续发病大量死亡,甚至全军覆灭。据各地反映,认为主要原因是对虾早期死亡综合征引起的。由于连续受虾病严重困扰,对虾产业几乎陷入全线低迷。虾苗滞销,虾料降量,虾塘降租,加工厂高价收虾或无虾可收。面对对虾疾病严重威胁养虾业,怎样使对虾养殖业渡过难关?在此,笔者提出对虾早期死亡综合征防控的措施,供养殖者参考。一、对虾早期死亡综合征病因与症状外国专家所称的早期死亡综合征(EMS)或急性肝  相似文献   

4.
正目前,关于对虾偷死病的相关防治技术仍以预防为主,本文阐述了对虾偷死病的危害、特征、病理研究和防治措施等方面的研究现状,以期为建立有效防控技术方案提供参考。近年养殖对虾偷死病已成为我国对虾养殖地区危害日益严重的疫病,该病贯穿养殖全过程,危害最严重的是养殖对虾早期死亡综合征(Early Mortality Syndrome,EMS)和养殖中后期的对虾偷死综合征(Covert Mortality Syndrom,CMS),主要发生在高密度养殖的虾塘,由于患病对虾在池底深水区陆续死亡,不易及时察觉,故被养殖者称之为"偷死病"。虾病呈现出爆发性流行的趋势,部分养殖场累计死亡率达80%~100%,经济损失巨大。  相似文献   

5.
2003年10月青岛胶州市对虾养殖场养殖的凡纳滨对虾出现大规模死亡,死亡率在90%以上,典型症状为肝胰腺发红、通过镜检排除寄生虫和细菌感染后,利用免疫荧光抗体技术(IFAT)和PCR方法从病虾鳃中检出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同时利用RT—PCR方法住同一批病虾鳃中检出桃拉综合征病毒(TSV)。结合发病症状,可以认定两种病毒的混合感染造成了凡纳滨对虾的大规模死亡。  相似文献   

6.
<正>一、对虾白斑综合征的发病和流行情况1.对虾白斑综合征的发病情况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台湾地区发生养殖斑节对虾受病毒感染而大批死亡事件,这是世界范围内首次出现的所谓虾瘟。1993年,日本、中国养殖对虾大量发生白斑综合征而死亡,损失极其严重;1994年底,泰国、印度、马来西亚也有养殖对虾死于该病的报道。随后,白  相似文献   

7.
<正>近几年,随着南美白对虾养殖密度的不断提高养殖中后期的水质恶化问题加剧,主要问题是后期水中氨氮、亚硝酸盐的积累过多,极易诱发对虾早死综合征、白斑综合征和传染性皮下造血组织坏死病等病毒性疾病的发作,造成对虾大量死亡。笔者根据多年  相似文献   

8.
二、寄生虫病1.对虾拟阿脑虫病(侵袭性纤毛虫病)对虾的拟阿脑虫病是对虾侵袭性纤毛虫病的一种。该病主要流行于对虾越冬场,发病率高,死亡率可达98%以上。越冬对虾因此病而全部死亡的现象也常见,是目前越冬虾中危害最大的疾病之一。拟阿脑虫如果只在伤口处寄生,造成的危害并不太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滨州地区养殖对虾与海水鱼苗流行病学现状,掌握潜在风险,为水产养殖业健康有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2022年,开展滨州市(无棣县、沾化区、博兴县)养殖对虾和海水鱼苗种主要病害监测,对虾苗种检测白斑综合征(WSD)、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病(IHHN)、虾肝肠胞虫病(EHP)、急性肝胰腺坏死病(AHPND)、对虾虹彩病毒病(DIV-1)、桃拉综合征(TS)、传染性肌肉坏死病(IMN);海水鱼苗种检测病毒性神经坏死病(VNN)等。本次监测了65份南美白对虾样品,分别都检测8种对虾病原,共检出5份病原阳性样品,并存在有2种甚至3种病原共感染情况。建议在对虾苗种引进、繁育、养殖过程中应进行全面的多病原监测,从源头上把好苗种质量关,保障对虾健康,促进对虾养殖业发展。  相似文献   

10.
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是对虾养殖业危害最为严重的病毒,每年给对虾养殖造成很大经济损失,已成为对虾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在过去的十几年中,人们采取各种方法防止白斑综合征病毒的传播.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日本囊对虾(Marsupenaeus japonicus)是我国主要的对虾养殖品种,也是白斑综合征病毒的敏感宿主.按照煮沸-乙醇沉淀法快速、简便提取市售30只中国明对虾、28只凡纳滨对虾、29只日本囊对虾DNA,然后用地高辛标记的核酸探针进行斑点杂交检测白斑综合征病毒,从而了解市场中养殖对虾携带白斑综合征病毒的情况.检测结果显示,所有样品均未感染白斑综合征病毒,说明目前白斑综合征病毒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1.
<正>病原对虾桃拉综合征,俗称"红尾病",是由桃拉综合征病毒(Taura syndrome virus,TSV)引起的一种严重传染性对虾疾病。症状急性期以虾体变红、软壳,过渡期以角质上皮不规则黑化为特征。流行情况此病毒主要分布在美洲和东南亚地区,主要宿主为凡纳滨对虾和细角对虾。凡纳滨对虾从仔虾、幼虾到成虾各期均易感病,  相似文献   

12.
中国对虾抗 WSSV 相关基因表达特征的 DDRT-PCR 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分析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抗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相关的分子机理,本研究以中国对虾"黄海2号"作为实验材料,进行白斑综合征病毒感染实验,感染20d后获得了59尾存活的对虾。采用mRNA差异显示技术(DDRT-PCR)分析感染实验中早期濒死中国对虾和感染20d后仍存活对虾基因表达的差异,共回收到46个阳性差异片段。差异片段序列同源性功能分析的结果表明,差异片段所编码的蛋白主要参与氧化磷酸化、蛋白质合成、糖酵解、信号转导等生物过程。以上结果初步反映了中国对虾抗白斑综合征病毒相关基因的表达特征,为研究对虾抗白斑综合征病毒的作用机制及培育抗白斑综合征病毒对虾新品种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3.
中国对虾几个产卵场群体携带白斑综合征病毒状况调查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邓灯 《水产学报》2005,29(1):74-78
白斑综合征可以导致养殖对虾短时间内大面积死亡,是迄今为止对虾养殖业面临的最大挑战。本试验采用巢式PCR法对2001年采自黄渤海的中国对虾几个产卵场群体进行白斑综合征病毒检测,旨在较全面地了解黄渤海野生中国对虾携带病毒状况。各群体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朝鲜半岛南海岸群体55%;渤海湾群体35%;辽东湾群体94.7%;海州湾群体47.4%。结果显示,中国对虾几个产卵场群体均不同程度地携带白斑综合征病毒。辽东湾产卵场群体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群体,推测人工孵化苗种放流、海湾的地理和水质条件与中国对虾的WSSV感染率相关。而中国对虾野生群体携带病毒对于对虾养殖业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笔者认为,只有从无特异病原(SPF)及抗特异病原(SPR)对虾养殖群体的建立着手才能从根本上避免由于对虾携带病毒而可能导致的病毒性疾病的暴发。同时,应该重视海区污染的治理,减少病毒病暴发的诱因。本试验建立了快速检测WSSV的PCR方法,1pg病毒核酸仍可检测到,为白斑综合征病毒病的防治及早期诊断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4.
最新研究证明,对虾早期死亡综合症(简称EMS)是导致对虾养殖早期高死亡、高排塘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正>6月18日~19日,第六届中国对虾产业发展研讨会在广东湛江举行,近300多位来自各对虾主产国的专家学者以及对虾产业从业者参加会议。与会者通过国内外权威专家的报告分析,分享对虾早期死亡综合症疾病的最新研究成果,解析对虾主产国的生产、市场及贸易,产品加工新技术等相关情况。18日下午的会议报告围绕EMS(对虾早期死亡综合症)开展。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崔和称,  相似文献   

16.
正对虾的急性肝胰腺坏死病(acute hepatopancreatic necrosis disease,AHPND)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型致命性、细菌性疾病,该病最初被称为早期病死综合征(EMS)和急性肝胰腺坏死综合征(AHPND)[1]。国内外对该疾病的发生、流行病学、病原学、耐药性、易感物种、临床体征、组织病理学、预防、治疗和诊断等重要信息做了大量研究,使人们更进一步认识了该疾病。该文主要从目前已开展的AHPND病  相似文献   

17.
<正>一、养殖基础1.水源条件越南南部湄公河下游,河道众多,全年无台风,平均温度28℃,南部工业污染较少,水源条件很好,非常适合虾类养殖。2.政策支持2017年越南水产出口83亿美元,第1大品种为对虾,占比46%;越南虾类出口额达38亿美元,其中南美白对虾(白腿虾)出口占65.6%、斑节对虾(黑虎虾)占22.8%;越南虾类出口占全球虾类出口  相似文献   

18.
聚维酮碘对凡纳滨对虾偷死综合征的防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虾偷死综合征对凡纳滨对虾养殖业造成了严重危害,但是目前还无有效的防控措施。本实验开展了聚维酮碘的体外杀菌实验、生产实验和生物安全性实验,对聚维酮碘防控凡纳滨对虾偷死综合征的作用进行了系统的评估。实验结果显示,聚维酮碘能有效杀灭常见水产致病菌如副溶血弧菌、拟态弧菌、无乳链球菌;投喂含不同浓度聚维酮碘的饲料均未对凡纳滨对虾肝胰腺造成组织损伤;拌料投喂和全塘泼洒聚维酮碘可以让偷死病的死亡量明显下降;全塘泼洒聚维酮碘后水泥养虾池浮游动物和藻类的密度会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19.
一例日本囊对虾暴发性死亡的病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阐明山东省潍坊市一对虾养殖场发生日本囊对虾暴发性死亡的原因,采用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对发病对虾进行了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桃拉综合征病毒(Taura syndrome virus,TSV)、黄头病毒(yellow head virus,YHV)、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nfectious hypodermal and 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IHHNV)、传染性肌肉坏死病毒(infectious myonecrosis virus,IMNV)、偷死野田村病毒(covert mortality nodavirus,CMNV)及急性肝胰腺坏死病(acute hepatopancreatic necrosis disease,AHPND)7种病原的检测,且对发病对虾进行了常规组织病理学观察。同时采用16S r DNA细菌鉴定方法及浸泡回接感染实验对分离自发病对虾体内的可疑病原菌进行了分子鉴定及毒力测试。结果显示,发病对虾样品核酸检测呈现WSSV强阳性,IHHNV和CMNV为弱阳性,其他4种病原为阴性。组织病理学观察发现,在对虾的胃、鳃等上皮组织中存在WSSV包涵体,头部肌肉纤维出现离散。对分离编号为2901、2902、2903的3株优势可疑病原菌鉴定结果显示,3株菌分别与印度格里蒙菌、交替单胞菌及溶藻弧菌相似,相似度分别为99%、99%及100%。攻毒结果显示,3株可疑病原菌的LC50分别为9.8×107、1.1×108与2.3×108 CFU/m L,各细菌毒力均较弱,非导致对虾出现暴发性死亡的病原。研究表明,导致本次日本囊对虾暴发性死亡的病因与混合感染病原WSSV、IHHNV、CMNV有关,其中WSSV感染是造成日本囊对虾暴发性死亡的主因,研究结果可为解析当前养殖日本囊对虾疾病暴发及其成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长毛对虾黄鳃病是我省对虾养殖中发病较普遍、流行甚广、威胁最严重的病害之一。近十几年来,人们越来越深入地进行虾类病理学研究,以便准确地弄清导致对虾生理病态紊乱和虾体防御的机制及病原体在体内进行的合成作用。B.Z.Bian(1981),S.Egusa(1983),I.Dykova(1988),I.G.Nash(1988)等在对虾黑鳃病、红鳃病、弧菌病和单孢子虫病的组织病理学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随着对虾养殖的发展,我国也开始了虾病的组织病理研究。盂庆显等(1989)开展了中国对虾红腿病的组织病理观察;叶孝经(1990)对中国对虾红足病进行了病理学初步研究;刘正义、张聪洲(1987)报道了斑节对虾外寄生原虫症、细菌性败血症、铁末沉积症的病理病征。但有关长毛对虾黄鳃病的组织病理研究,则未见报道。为此本文对长毛对虾黄鳃病的鳃和肝胰腺组织病理变化进行初步研究,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