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通过对比2005—2012年间关坪亚洲象食物源基地的亚洲象活动记录和同期气象观测数据,对食物源基地中亚洲象活动规律与当地降雨、温度变化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进入食物源基地的亚洲象数量与年份增加呈正相关关系(rs=0.643),食物源基地正吸引越来越多的亚洲象来此觅食;进入基地的亚洲象活动次数随年降雨量的降低而增加,主要是因为亚洲象独立个体活动次数的增加。气候变化对亚洲象活动规律有潜在影响,建议未来在当地开展更加深入的气候和森林物候监测,以更合理地解释当地亚洲象的活动规律和行为改变。  相似文献   

2.
在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亚洲象集中活动的栖息地范围,选择莲花塘、小田坝和冷山河3个区域实施栖息地恢复、食源地和硝塘建设等项目,扩大和改善亚洲象栖息地,丰富食物源,引导外溢象群逐步回归保护区内。文中介绍亚洲象种群数量变化情况,栖息地与食源地以及人象冲突现状,阐述项目建设必要性、目标以及建设方案。提出降低森林郁闭度、食源地建设、硝塘建设、监控视频安装等技术措施,并进行了环境、社会和经济影响评价。  相似文献   

3.
金瑜  王娟  李起 《林业调查规划》2024,49(2):168-175
对思茅区亚洲象肇事情况进行调查,并分析思茅区土地利用类型情况及其对亚洲象肇事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2009年以来思茅区亚洲象数量呈稳定快速增长趋势,肇事数量和造成的损失也呈增长态势,2017—2020年共造成经济损失2 400.10万元,人员伤亡4人,分布范围和受损户数扩大;亚洲象对农作物损害程度不同,其肇事频率与季节性食物变化密切相关,月损失呈先波动增长后降低的趋势;土地利用格局是其种群扩散分布的重要基础。建议采取建设生态廊道提高亚洲象栖息地连通度,建设食源基地与完善象损赔偿机制,强化亚洲象预警系统等对策缓解人象冲突。  相似文献   

4.
野外食物不足是造成人象冲突的一个重要因素,建立食物源基地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建立食物源基地要选择在远离村寨的区域进行,通过在食物源基地人工补充种植部分本地亚洲象喜食的植物种类,增加野外的食物种类和数量,尽可能把亚洲象吸引到这一区域,减少其进入村寨生产生活区域的时间和机率。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的实践证明,建立食物源基地不仅能起到吸引亚洲象作用,同时还吸引了大量其他野生动物到这一区域内活动,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打造了较好的环境。但是要真正推广和扩大食物源基地建设工作,还受到了有关法律法规的限制、宣传的片面性等诸多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5.
亚洲象分布、数量、栖息地状况及种群管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全世界野生亚洲象的数量约为5万只,分布于全球13个国家。亚洲象喜栖于热带雨林和季雨林地区,集中在各国气候湿润地带且多呈跨境分布。亚洲象适宜栖息地丧失和破碎化是各分布国面临的最主要问题之一,栖息地面积减少带来的亚洲象死亡、人象冲突等一系列生态经济问题凸显,各国就解决栖息地丧失与破碎化问题和缓解人象冲突问题提出了相关办法并拟定了共同行动方案。文中从亚洲象在世界各分布国的数量、栖息地丧失和破碎化程度的现状、人象冲突问题及各国针对保护亚洲象正在和将要计划实施的种群管理措施等方面介绍亚洲象相关信息,以期为科学管理和保护亚洲象种群提供详细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通过查阅大量资料、走访专家、实地勘察等多种形式,在了解西双版纳亚洲象分布情况和栖息地建设情况的基础上,深入分析研究保护区亚洲象监测和食物源基地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从政策、经费和技术等方面对亚洲象在监测及食源地建设相关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提出建议,为缓解人象矛盾和优化保护区管理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人象冲突是野象分布区普遍存在的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增多和森林的不断减少,导致亚洲象的栖息地面积不断减少,食物短缺,进而导致人象冲突不断加剧。人象冲突不仅对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不利的影响,对亚洲象整个物种的长期保护也极为不利。本文基于野生亚洲象行为、活动的调查分析,探讨了可行的人象冲突缓解措施。  相似文献   

8.
云南太阳河自然保护区亚洲象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62年思茅就有野生亚洲象的记录,1976年象群消失,1992年又从西双版纳返回,近年来种群在不断变迁,但据以往的调查记录亚洲象很少进入太阳河保护区。在思茅区亚洲象数量和分布增加的背景下,2017年4月~2019年7月,我们运用红外相机技术、样线法和访谈法对保护区内亚洲象开展调查。自2018年4月以来,发现亚洲象重返太阳河自然保护区,数量为5~6头的极小种群。结果表明亚洲象的种群数量整体上呈增长趋势,分布区域也有扩散的趋势,亚洲象保护取得显著成效,但其保护现状仍不容乐观,面临着栖息地减少和高度破碎化、食物不足以及人为活动干扰等威胁。本文还讨论了亚洲象对森林生态系统的作用及相关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9.
普洱市思茅区亚洲象肇事原因和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在思茅活动的亚洲象数量迅速增多,人象冲突日益尖锐。本文通过实地调查、数据收集等方法,分析了2008年~2013年以亚洲象为主的野生动物肇事情况,认为适宜生境和食物的不断减少、亚洲象取食习性的改变以及亚洲象报复行为是造成亚洲象肇事不断加剧的主要原因。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加强亚洲象的栖息地保护、改善亚洲象生境质量、完善亚洲象监测与预警体系、完善补偿机制、调整产业结构、建立以亚洲象为主的生物廊道等缓解人象冲突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中国亚洲象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亚洲象栖息地减少,伴随而来的人象冲突问题使亚洲象及其栖息地保护工作十分紧迫,通过对中国亚洲象种群数量、遗传多样性、行为和人象冲突等方面进行归纳与总结,对国内亚洲象相关研究工作进行梳理,为亚洲象保护管理和人象冲突缓解工作提供科研基础.  相似文献   

11.
采用野外跟踪调查、村寨走访调查、半结构式访问调查等方法,分析了野生亚洲象自2002年以来在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腊子自然保护区种群数量与分布变迁情况。结果表明,如今野生亚洲象数量越来越多,种群数也有所变化,分布范围越来越广,活动区域和栖息地逐渐朝北迁移,并且主要分布在人类活动频繁区域。对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以及亚洲象的生存环境现状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保护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12.
针对亚洲象保护所面临的栖息地减少、生境破碎化、人象冲突加剧、盗猎等问题,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调查和监测,取得了尚勇保护区亚洲象种群数量及分布、活动地点、对生境因子的选择、周边社区土地利用等方面的数据.应用GIS技术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从野外巡护、栖息地改造与恢复、生物走廊带建设、缓解人象冲突4个方面开展对尚勇保护区的亚洲象保护方案设计.  相似文献   

13.
采用实地查看、数据收集整理、村寨访谈等方法,分析了亚洲象自2002年以来在勐腊保护区内的分布及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亚洲象主要分布在人类活动频繁区域周围,分析了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以及近年来亚洲象所造成的保护区内及周边村寨群众粮食作物损失情况.提出加强宣传,改善管理部门工作条件和能力,调整产业结构和做好亚洲象栖息地改造工作等做好亚洲象保护及缓解人象冲突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选择与旅游活动最为相关的因素一游客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游客选择野象谷景区作为旅游对象的行为意识。以客源地、年龄、受教育程度等游客基本特征和出游次数、出游方式和伙伴等游客旅游行为特征分析游客对景区的选择;以游客自我保护意识、对景区的要求以及游客希望采取的管理措施探讨游客的保护意识。以制作警示牌、加设高架栈道、聘请亚洲象跟踪人员等措施减少游客因观看亚洲象带来的危险。  相似文献   

15.
西双版纳亚洲象肇事原因分析及缓解对策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西双版纳人象冲突日益严重的现象,通过实地调查、数据收集整理、村寨访谈等方法,分析了1991~2010年间以亚洲象为主的野生动物为害情况。分析认为,天然林下食物减少、栖息地孤岛效应、环境容量不足、亚洲象取食习性改变、人为伤害引发的报复行为、补偿不足和思小高速公路阻隔等是造成人象冲突的主要原因。藉此提出加强生物廊道建设,开展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进行适当的产业结构调整,加强栖息地保护,提高损失补偿额度,开展以观象为主的生态旅游活动和建立亚洲象保护管理信息系统等对策。  相似文献   

16.
亚洲象保护与农村社区发展的协同共进关系到所在区域能否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文中首先基于协同理论分析亚洲象所在区域的社会生态系统特征,建立了亚洲象保护与社区发展的交互作用分析框架;其次,分析亚洲象保护与社区发展的交互作用,得出亚洲象所在区域的社会生态系统存在协同问题;再次,从亚洲象对应的生态子系统,社区对应的社会经济系统、治理子系统,以及外部社会经济治理系统等方面存在的特殊性及不足,分析产生协同问题的原因;最后,提出了加强顶层制度设计、健全组织保障、优化工作机制、创新社区发展模式和加强科研支撑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