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为完善农村基本公共安全服务,提高农村公共安全服务水平,采用江苏农村的调查数据,从社会经济地位深入分析了农村居民公共安全服务需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农村居民对农村公共安全服务的需求较高,但对不同种类的公共安全服务的需求存在差异。通过OLS回归分析表明,文化程度对农村居民的安全服务需求具有显著的差异,文化程度越高的农村居民,对农村公共安全服务的需求越高。收入对农村居民公共安全服务的需求具有显著影响,收入越低的农村居民对农村公共安全服务的需求越高。职业对农村居民公共安全服务需求产生了显著影响,农业劳动者、乡镇企业职工、农村工商户和农民工对农村公共安全服务的需求较高。  相似文献   

2.
以政治经济学中资本有机构成的视角构建数字农业发展影响农村居民收入的分析框架,运用多种方法分析数字农业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理,结果发现:当前阶段数字农业发展会导致农村居民收入下降和城乡收入差距增加;东、中、西部地区及各省份数字农业发展情况及其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效应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数字农业主要通过降低农业资本有机构成,进而削弱农业资本有机构成的“创造效应”,使得农村居民收入下降。政府应结合数字农业发展的时代必然性以及现状寻找未来发展数字农业、提高农村居民收入以及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余志威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7):3770-3772,3775
在简述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介绍了ADF检验法、Johansen检验法以及误差修正模型。根据1985-2006年广东省的相关数据,运用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技术研究了广东省城镇居民收入、农业财政支出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动态影响。结果表明,虽然广东省城镇居民收入对农村居民收入有短暂的负向效应,但更主要的是其长期、稳定的正效应,城镇居民收入的增加总体上可以促进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农业财政支出对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效应在短期较不稳定,而在长期,其对农村居民收入具有稳定而微弱的正效应;农村居民收入自身对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影响较大,这意味着当农村居民收入达到一定水平时,便可能产生一种自我增进机制,促进农村居民收入的持续增加。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计量经济方法,以1978-2003年数据为样本,通过分析和研究农村居民纯收入对其生活性消费支出的影响,建立了农村居民消费模型。实证研究表明,我国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很高,应该通过改变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和改善农业生产的技术条件和组织条件,提高农村居民收入,达到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在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农民收入状况则成为检验乡村振兴实施的效果,通过对对可能影响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进行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针对影响农村居民收入因素提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农林畜牧渔总产值;发展壮大农业产业;支持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大力提升农机装备水平;大力推行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等相关政策建议,帮助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实现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6.
基于江苏和河南两省1076户农户的调查数据,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分析了不同层面的低收入农户参与行为对灌溉用水及时性和农业收入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农户参与灌溉管理行为提高了自身的灌溉及时性,在操作规则、集体选择规则到宪政规则渐次升高的制度安排层面,灌溉及时性提高幅度更大。低收入农户参与层次的提高可以获得更好的灌溉及时性,而且比同层次高收入农户的灌溉及时性更强。农户参与层次越高,其农业收入提高越明显。参与层次越高,低收入农户的参与行为带来的增收效果越明显,而且均高于同一个参与层面的高收入组农户。  相似文献   

7.
基于江苏和河南两省1076户农户的调查数据,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分析了不同层面的低收入农户参与行为对灌溉用水及时性和农业收入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农户参与灌溉管理行为提高了自身的灌溉及时性,在操作规则、集体选择规则到宪政规则渐次升高的制度安排层面,灌溉及时性提高幅度更大。低收入农户参与层次的提高可以获得更好的灌溉及时性,而且比同层次高收入农户的灌溉及时性更强。农户参与层次越高,其农业收入提高越明显。参与层次越高,低收入农户的参与行为带来的增收效果越明显,而且均高于同一个参与层面的高收入组农户。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农村居民生活垃圾收费制度是否可以成为解决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资金不足的一种方式,利用2014年全国5个省份典型调查数据,在分析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处理资金使用现状的同时,对农村居民生活垃圾缴费的支付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农村地区生活垃圾收运的实际费用大约为23.21元/(月·人),农村居民对生活垃圾收运费的支付意愿约为6.50元/(月·户)。两者之间的差距说明,参照农村居民支付意愿收取垃圾费,难以解决生活垃圾收运资金短缺的问题。然而,农村居民对垃圾收运服务的支付意愿是存在的,居民的年龄、文化程度、干部身份和对自身健康程度评价是影响支付意愿的显著因素。目前,越来越多的农村地区开始征收生活垃圾处理费,这种资金筹集方式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农村地区生活垃圾处理资金缺口,但仍需政府的支持和社会资金的引入。  相似文献   

9.
对我国农村居民收入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农业生产收入仍然是农村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注重市场导向,加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民农业生产能力,成为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农民收入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农业经营性收入是农民收入的重要部分。文章利用回归方法,分析调研数据,结果表明,生产要素持续投入和产业结构类型对经营性收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科技培训流于形式,对经营性收入有显著负向影响;区域位置和农户受教育程度对经营性收入无显著影响;新型产销衔接方式没有提高农户的议价能力,未表现出应有的增收效应。建议从加快土地流转、落实结构调整政策、加强科技创新与推广、创新产销衔接方式等方面,促进农户规模化经营水平,提高农业经营性收入。  相似文献   

11.
利用1988—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的宏观数据,用调整离差率对收入不确定性和支出不确定性进行测算,在分析我国居民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及其对城乡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路径基础上,建立引入不确定性的消费函数扩展模型,实证研究2类不确定性因素对我国城乡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重点比较分析其对城乡居民消费行为影响的差异。结果表明:收入不确定性和支出不确定性对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皆具有正向影响,而对农村居民消费行为具有负向影响,且收入不确定性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大于城镇居民,支出不确定性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大于农村居民。  相似文献   

12.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on our economic development resulted in the inevitable impact on Chinese economy. In order to get rid of the impact, the expansion of domestic demand has been a crucial means of steady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However, the farmers over seven million account for a large proportion should be the main consumers in China. On the contrary, the current lack of domestic demand in China, which is mainly in rural consumption, is the lack of the critical issues of our efforts to expand domestic demand. This paper clarified the factors restricting China rural residents’ consumption demand expansion, and on this basis explored the expansion of rural residents’ consumption demand countermeasures. Empirical analysis was used to prove the low level of income of rural residents’ constraints, and also to expose the fact that social security system was imperfect. Meanwhile, rural infrastructure restricted the consumption level of rural residents. The consumer market is an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rural residents’ consumption demand.  相似文献   

13.
针对城乡间、区域间居民收入水平存在差异的问题,采用动态面板数据实证研究方法,对居民收入水平的影响因素及城乡和区域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居民消费能有效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居民消费性支出每提高1个百分点城市居民收入提高0.2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提高约0.1个百分点。2)总人口抚养比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其每提高1个百分点东中部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下降0.25个百分点,西部城市居民收入水平下降0.21个百分点。3)城乡收入差距对东中部地区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影响更为显著,每提高1个百分点,东中部地区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下降0.5个百分点。城市化水平、经济增长、财政支出、居民消费、产业占比以及人口抚养比等因素显著影响居民收入水平,且影响存在明显的城乡和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14.
为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及农民增收路径提供参考,采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分析2000-2014年中国市域农民收入时空格局变化以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0—2014年,中国地级市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整体上呈持续增长趋势,农村居民收入在地级市上存在较大的时空差异,农民人均纯收入较高的区域仍然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但有向中部扩散的趋势,区域农民收入差异仍然较大。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表明,农民人均收入表现出很强的空间正相关,在空间上呈明显的集聚格局;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表明,2000-2014年农民收入的空间集聚格局发生较大变化;空间回归分析表明,农业机械总动力、第一产业产值、城市化率对2000年和2014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都有显著正向影响,农村用电量对2000年农村居民收入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对2014年农村居民收入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我国农村多维贫困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选取31省农村居民消费的8个维度,运用ELES方法测算出基本需求支出份额,建立多维贫困测度模型,进而计算出各地区不同维度的相对贫困指数和各地区多维贫困指数,并着重分析了东、中、西部三大地带的贫困空间分布特征,结果显示各区域的相对贫困指数与多维贫困指数都呈现出"西部最高,中部次之,东部最低"的空间梯度分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影响农村居民多维贫困空间格局的主次因素,对影响机理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一个区域农民收入水平越高、非农收入占比越大、文化教育程度越高,则区域总体贫困程度越轻。因此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尤其是工资性收入比重,加大农村文化教育的投入力度,提高他们的文化教育水平,有助于改善农村贫困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为评价贫困地区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效果,本研究基于2014年贵州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独山县的农户调查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实证分析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农户人均收入和人均林业纯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消除混杂因素及样本选择偏差和管理选择问题等的影响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农户人均收入的效应为0.45%左右,但影响不显著,而对农户人均林业纯收入的效应为2.76倍左右,具有稳健的显著正向影响。与倾向得分匹配法相比,传统的描述性统计分析高估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农户人均林业纯收入的影响,大致高估了5倍左右。建议进一步深化贫困地区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激励农户充分利用林地资源,促进林业收入可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17.
为分析我国城乡居民肉类消费水平及其结构特征,判断居民肉类消费的未来趋势,基于FAO和统计年鉴等相关统计数据,运用双对数线性支出模型和LA/AIDS模型(Linear approximated/Almost ideal deal demand system模型),测算我国及城乡居民肉类消费需求的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结果显示我国居民肉类消费量不断增加,且城乡居民肉类消费差距逐步缩小。居民对牛羊肉需求的收入弹性最大,禽肉次之,猪肉最小。其中,农村居民对各项肉类消费需求的收入弹性均显著高于城镇。我国居民的牛羊肉需求对自身价格及其他肉类价格变动较敏感,猪肉需求对自身价格与其他肉类价格变动敏感度较低。由此推断,未来我国居民对牛羊肉消费将呈波动增长态势,而对猪肉的消费呈缓慢增长,但消费量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8.
贫困农户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减贫增收的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村减贫中的作用及对贫困社员的增收作用机制,构建了能力视角下的贫困农户参与合作社减贫的内在机理与理论框架,并根据实地调查数据采用描述统计、相关分析和路径分析等方法,以信息获取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和需求表达能力3个社员能力维度,检验其在合作社中贫困农户的参与行为和减贫增收之间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1)贫困社员收益的提高程度不仅取决于其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的资本参与和农业生产经营等业务参与行为,更取决于社员个人能力的提高程度;2)在贫困社员三个维度的能力中,技术应用能力的提高对其收益提高的影响程度最大;3)为了促进社员稳定可持续减贫与合作社的辐射带动作用,在鼓励贫困农户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同时,更应注重提升社员的各维度能力。  相似文献   

19.
中国牛肉市场模型构建与基础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我国牛肉市场现状及大致走向,本研究构建包括牛肉生产、进出口贸易、城乡居民消费、价格传递及市场出清在内的牛肉市场局部均衡模型,拟合各方程并对市场的未来发展状况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居民牛肉消费对价格和收入水平的敏感度高于城镇居民,居民牛肉消费对收入敏感度更高;未来我国肉牛生产和市场规模将得到不断提升;农村居民及城乡户外的消费潜力巨大;牛肉价格和肉牛出栏价格将不断上涨;牛肉进口剧增而出口不断萎缩。至2020年,我国牛肉产量将达到723.17万t,净进口量为55.40万t,城乡居民总消费量为600.35万t;肉牛出栏价格和牛肉价格分别上升至37.11和79.50元/kg。  相似文献   

20.
根据2006-2011年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检验农村金融发展对我国及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农村金融机构人均贷款额的增加、农村金融机构发展效率的提高、农村居民家庭拥有的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的增加会对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农民增收起到促进作用,增加获得贷款的农户比例也能显著促进农民收入增长(中部地区除外),而单纯增加可发放贷款的农村金融机构比例、提高农村金融机构贷款比例、增加农村金融机构法人机构数量很有可能对农民收入产生不利影响。要想从根本上促进农民增收,应该提高金融机构发展效率、扩大农户贷款覆盖面和人均贷款额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