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以稃尖紫红色的V20A(B)分别与稃尖无色的珍鼎28A(B)、5460、IR54和IR30杂交,获得F1、F2、B1F1、B2F1以及三亲本杂交群体.研究发现,F1稃尖紫红色对稃尖无色完全显性,F2因组合不同呈不同的比例分离.V20A(B)/IR30F2分离为3紫红色1无色;V20A(B)/5460F2和V20A(B)/IR54F2呈45紫红色19无色分离;而V20B/珍鼎28BF2则呈162紫红色94无色分离.为合理地解释上述分离现象,可以假定控制这些亲本稃尖颜色的主效基因至少有3对P1p1、P2p2、P3p3.P1、P2和P3为控制花青素在稃尖分配的基因.当显性的色素源基因C和激活基因A存在时,至少两个显性的P基因互补,植株才能表现稃尖紫红色,即紫红色稃尖的基因型为:C_A_P1_P2_P3_、C_A_p1p1P2_P3_、C_A_P1_p2p2P3_、C_A_P1_P2_p3p3.椐此,可暂定这7个亲本的5种核基因型为:CCAAP1P1P2P2P3P3〔V20A(B)〕、cAAp1p1p2p2p3p3〔珍鼎28A(B)〕、cAAP1P1p2p2p3p3(5460)、cAAP1P1p2p2p3p3(  相似文献   

2.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抗性遗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4个水稻品种Acc8518、Acc8558、H359及建农8号,配制F1、BC1、BC2和F2等世代,研究了水稻对细菌性条斑病的抗性遗传.结果表明,水稻对细条病的抗性与细胞质无关,属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符合简单的加性模型,基因的效应为积加作用,具有较高的广义和狭义遗传力  相似文献   

3.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抗性遗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选用4个水稻品种Acc8518、Acc8558、H359及建农8号,配制F1、BC1、BC2和F2等世代,研究了水稻对细菌性条斑病的抗性遗传。结果表明,水稻对细条病的抗性与细胞质无关,属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符合简单的加性模型,基因的效应为积加作用,具有较高的广义和狭义遗传力。  相似文献   

4.
以8个玉米自交系按n(n-1)/2双列杂交与世代平均数设计组配的28个杂交组合的F1,F2,BC1以及BC2世代种子以及亲本自交系为材料,于室内接种黄曲霉菌(AspergilusflavusLink)。结果表明:玉米对黄曲霉菌的抗性表现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遗传,加性基因效应和非加性效应都是重要的。某些组合的抗性遗传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模型。控制抗性的基因显隐性可能因组合的不同而异。  相似文献   

5.
对两个籼粳交组合的F1、F2、B1F1及亲本进行花药培养力和后代遗传变异的研究,结果表明:(1)籼粳交花药培养力与亲本呈正相关,单交,回交及各世代培养力顺序为:B1F1〉F2〉F1;(2)籼粳交花培产生的二倍体花粉植株约86%是纯合的;花培后代不仅具有与相应常规后代同样丰富的遗传类型,而且使某些隐性基因在早代得以充分表达;(3)统计分析了花培与常规后代各主要性状的差异,其中B1F1H2较B1F2、  相似文献   

6.
水稻完全显性早熟性的发现和基因定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研究发现早釉核不育系6442S-7具有完全显性早熟特性,它与13个不同类型的中、迟熟品种杂交,F1抽稳期与6442S-7完全相同或十分相近。对F2和 B1F1遗传分析表明该早熟性主要受2对显性基因控制。利用F2群体和4种分子标记技术,将6442S-7携带的1个显性早熟基因定位于水稻第3染色体短臂靠近端部一侧,该基因与RAPD标记OP111.557、SSR标记 RM22、RM231、RFLP标记C515和 AFLP标记PT671的遗传距离分别为1.5、3.0、6.7、10.9和12.4cM。该基因系首次发现并定位,暂命名为Ef-cd(t)6442S-7作为完全显性早熟性种质资源,对水稻遗传改良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用新隐性ph基因向小麦转移Aegilops variabilis Eig遗传物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麦地方品种“开县罗汉麦”( 简称KL) 具有新隐性ph 基因,且远缘杂交亲和性和胚培出苗率高。本研究用它与Ae.variabilis 杂交获杂种F1 ,并自交获得F2 、F3 ,并用推广品种回交获得F1BC1 、F2BC1 。在F2 群体中,有2 株植株的分蘖分别高达88 个、67 个,极显著高于一般小麦品种。多分蘖可节省用种量,可能在小麦育种、特别是杂交小麦育种中有用途。同时,Ae.variabilis 的白粉、条锈病抗性能在F1 、F2 的遗传背景中完全表达,这表明利用Ae.variabilis 的抗病性是可行的;此外,发现一些彼此不相连锁的来自Ae.variabilis 的易于识别的形态标记性状,这有助于将Ae.variabilis 基因向小麦转移  相似文献   

8.
豌豆数量性状的基因效应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对2个豌豆组合的P1,P2,F1,F2,B1,B2和F3七个世代群体的资料用加性-显性模型和加性-显性-上位性模型估算了12个数量性状的基因效应。结果表明:加性效应是所研究性状的一个重要遗传分量,对不同分析模型表现稳定。显性效应对性状遗传的控制组合间变化较大,对不同分析模型较不稳定。  相似文献   

9.
几个水稻同核异质雄性不育系育性遗传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分别以花粉可育率和田间结实率为指标,采用保持系(p1)×恢复系(p2)杂交组合的六个群体及P1、P2、F1、F2、B1(F1×p1)和B2(F1×p2),分别与不育系测交的方法,对三个同核异质雄性不育系的育性遗传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其结果表明:(1)恢复系为古223时,以花粉可育率和田间结实率为指标,D汕A、G汕A和W汕A三个不育系的雄性不育及其育性恢复均受两对独立主效基因的控制;(2)恢复系为IR24时,以花粉可育率为指标,D汕A和W汕A雄性不育及其育性恢复均受三对主效基因的控制,其中一对独立,两对连锁,交换值为25%;而G汕A的雄性不育及其育性恢复仍受控于两对独立主效基因。以田间结实率为指标,该三个不育系的雄性不育及其育性恢复均受两对独立主效基因的控制。  相似文献   

10.
以高蛋白品系F93-486为母本,武春1号和陇春8号为父本组配了2个组合,在每个组合中获得P1、P2、F1、F2、B1和B26个群体,并以此为供试材料对F93-486的蛋白质含量,角质率等性状的遗传规律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1.
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的遗传规律研究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采用SDS-PAGE法,对4个优质亲本与3个农艺亲本及其杂交获得的正反交F1,F2,BC1F1,BC1F1’籽粒进行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遗传分析表明:①普通小麦品种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受遗传控制,不受环境影响,具有品种的特性;②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在F1代中呈共显性和倾母遗传现象;③控制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的基因遗传行为遵从孟德尔的基因的独立分配和自由结合规律。  相似文献   

12.
以高粱纯系401-1为材料,通过幼胚培养,由小盾片细胞产生的再生植株后代出现株形矮小、叶形窄短的突变体^「1」。到1997年该突变体经过15个世代性状稳定遗传的。突变体与401-1杂交,根据P1,P2,F1,F2,F3世代群体株高、叶形变异的分析,证明突变体是由两对核基因发生的稳性突变所引起的。一对基因是控制株高的;一对基因是控制各器官形状变小的微型化基因(该基因也起到降低株高的作用),并且两对基因符合独立遗传规律。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计算机模拟方法研究了 BC1和 F2设计不同资源群体规模、性状遗传力、QTL效应 (QTL方差占加性遗传方差的比例)和标记 -QTL间图距下单标记分析对 QTL的检测效率。结果表明:当资源群体的规模较大,目标性状的遗传力较高,QTL效应较大,所检测的标记距离 QTL的距离较近时,无论是 BC1设计还是 F2设计,都可获得较高的 QTL检测效率。但在其他条件相同时,F2设计对 QTL的检出率明显高于 BC1设计。  相似文献   

14.
甘蓝型油菜显性无蜡粉基因的染色体组定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给克隆无蜡粉基因提供理论依据,减少无蜡粉基因分子标记的工作量,对用白菜型油菜有蜡粉材料C1-33与甘蓝型油菜无蜡粉材料1047种间杂交获得的F1,自交所得F2,以及与C1-33回交获得的BC1,BC2代的蜡粉性状分离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1047中显性无蜡粉基因位于甘蓝型油菜的A染色体组上。  相似文献   

15.
含有IBV S1基因的昆虫杆状病毒表达载体的构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含有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Holte株S1基因的重组质粒pUC18-S1.Holte和pUC18-S‘1.Holte为材料,分别构建了可表达IBV S1基因的昆虫杆状病毒转移载体质粒pSXIVVI^+X3-S1.Holte(含IBV先导序列),pSXIVVI^+X3/4-S1.Holte(IBV先导序列为融合短肽),pAcGHL-C-S1,Holte。  相似文献   

16.
家蚕核多角体病毒Lef—1和DA26基因的克隆及部分序列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lef-1和DA26基因分别位于egt基因的上游和下游.从pUAc-egt中分离出EcoRI-XbaI1.1kb的egt基因片段,进行缺口平移标记,获得探针。与BmNPVDNA经HindⅢ酶切、电泳、转移至NC膜的DNA进行Southernblot杂交,发现BmNPVDNA的HindⅢD片段呈阳性。从BmNPV基因组中分离出10.4kb的HindⅢD片段,用EcoRI酶切得到HindⅢ-EcoRI2.2kb、EcoRI1.4kb和EcoRI-HindⅢ6.8kb3个片段,分别克隆于pUC19中,命名为pUHE2.2、pUE1.4和pUEH6.8。经双链测序并与AcNPV相关基因序列进行比较,发现lef-1基因被克隆于pUHE2.2中,DA26基因克隆于pUEH6.8中。从所测定的lef-1和DA26基因的启动子及5'端部分序列来看,它们在AcNPV和BmNPV之间有极高的同源性。  相似文献   

17.
数量性状基因数目估计的程序设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给出了估计控制数量性状基因数目的BASIC程序。本程序根据估计数量性状基因数目的Castle-wright方法(或称矩法)及其该法的若干扩展,利用双亲、F1,F2及回交世代(B1,B2)的资料,估计所研究性状双亲有差异的基因座位数在称有效因子数,并给出其估值的标准误;程序还有对资料进行加性显性模型适合性检验(ABC检验和合并ABC检验)的功能。″550RETURN560ES=D/S/8:SE=(4*A+V/S/S)*ES*:G=G+1570B$=″n(″+strn$(Ⅰ)″,″+Str$(g)+″).:GOsUB510:RETURN570B$=″n(″+STR$(Ⅰ)+″,″+STR$(G)+″).:GOSUB510:RETUM2.2程序说明2.2.1变量和数组N——世代数(在此等于6)A(3,N)一一合并ABC测验的系数矩阵X(N)——世代均值数组N(N)——世代样本容量数组V(N)——世代方差数组Z(N)一一世代均值的方差U(N)——世代方差的方差T2——t2统计量FT一一一t2统计量的近似自由度2.2.2数据输入(DATA语句)世代按P1,P2,F1,F2,B1,B2的顺序,每世代依次为样本容量,  相似文献   

18.
侯以利  张爱民 《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3,19(A00):76-78,84,85,86
通过对冬小麦四个杂交组合,六个世代(P1,P2,F1,F2,B,1,B2)遗传参数的估算,分析了六个农艺性状(株高,单株穗数、每穗粒数、百粒重、单株粒重、每穗粒重)的群体均数、基因效应与狭义遗传力。  相似文献   

19.
玉米对黄曲霉菌的抗性遗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8个玉米自交系按n(n-1)/2双列杂交与世代平均数设计组配的28个杂交组合的F1、F2、BC1以及BC2世代种子以及亲本自交系为材料,于室内接种黄曲霉菌。结果表明:玉米对黄曲霉菌的抗性表现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遗传,加性基因效应和非加性效应都是重要的,某些组合的抗性遗传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模型,控制抗性的基因显隐性可能因组合的不同而异。  相似文献   

20.
采用固相亚磷酸三酯法人工化学合成了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huIGF-I)基因的4条寡核苷酸 片段,再通过片段1、2与3、4末端互补配对和Klenow酶促补平及酶切连接成为完整的huIGF-IDNA片段,用 EcoR I/PstI酶切后克隆于 pGEM T-Easy Vector,经测序证明所得 DNA序列与设计的序列完全一致;选用植物 偏爱密码子校正了启始密码子ATG下游的6个密码子,并在ATG处增加Kozak序列后,插入pBI121的BamHI/ SacI位点,构建了以 35S为启动子的植物表达载体;以 Hind II/EcoRI切下“35S-Kozak-IGF-I-NOS(ter.)”插入 pCAMBIA2300之Hind II/EcoR I位点,构建成huIGF-I植物表达载体;通过CaCl2直接转化法将表达载体导入农 杆菌EHA105(Rif.r),并以菌落原位杂交技术和 DNA dot blot对重组农杆菌进行了筛选,所获得的重组农杆菌菌株为培育huIGF-I豆药用植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