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cDNA-AFLP技术及在差异表达基因克隆上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cDNA-AFLP技术是在AFLP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用于研究基因差异的技术,具有高效可靠的优点,受到研究者的青睐,被广泛应用于包括植物在内的各类生物的基因表达的研究中。简要阐述了cDNA-AFLP技术的原理,重点讨论了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技术关键,并就该技术与其他差异表达技术进行了比较,以说明其在克隆差异表达基因上的优势,还简要列举了一些在抗病育种等领域的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2.
水产养殖池塘水面种植水稻技术对养殖水产、水稻生长等均有益处,因此该项技术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为了更好地推广该项技术,文章主要介绍了该项技术的基本概念,分析了该技术的实用价值,论述了该技术的实施方法、注意事项。通过研究发现,利用该项技术能更好地保障水产和水稻的质量、产量。  相似文献   

3.
宋美英 《种子科技》2023,(1):100-102
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之一,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随着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越来越多的农业生产技术得到开发与运用,切实提升了我国农业生产效率。农业植保技术在技术层面上有着相当的优越性,但在实际推广中面临诸多问题。文章从农业植保技术的概念出发,分析推广农业植保技术的必要性,总结农业植保技术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农业植保技术的有效推广方法,阐述病虫害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4.
豆角露地高产栽培技术以及病虫害防治技术是豆角种植过程中的关键技术,这两项技术的高效应用有利于豆角高产优产。当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蔬菜市场需求不断扩大,豆角作物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豆角种植技术也成为农业发展过程中重要的技术研究对象。文章通过分析豆角露地高产栽培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技术,并结合实践经验总结高产栽培技术的应用要点,保障技术应用达到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5.
转基因技术是指借助DNA重组技术,通过克隆将优良的基因导入玉米植株中。借助转基因技术,能够弥补传统玉米杂交过程中存在的弊端,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文章以转基因技术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在我国玉米遗传育种中的应用,总结了实际运用中的限制因素,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几点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展望,以期为相关单位和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沟垄集雨耕作技术能够提高自然降水的利用效率、调节土壤水热状况、促进作物生长发育及提高产量,并且改善农田微生态,该技术已经逐步发展成为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主要节水灌溉技术。简要介绍了集雨技术的发展进程、集雨原理和应用效果,结合前人的研究进展,提出沟垄集雨耕作技术在烤烟生产中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和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内容,为山东烟区集雨耕作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7.
张瑞霞 《种子科技》2023,(20):80-82+88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是通渭县近年来旱作农业发展的主要技术,是扩大油料面积、提高产量的一项重要保证。该技术是对传统间种套作技术的改良和提升,充分发挥边行效应和大豆固氮、养地的作用,有利于改善土壤条件,提高土壤肥力,以实现稳粮增收的目的。但在实际推广过程中,因部分农民对该种植技术缺乏了解,难以正确掌握该种植技术,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基于此,分析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在推广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张俊华 《种子科技》2023,(7):133-135
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趋势,相较于传统农业生产技术,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在农业生产中,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应用范围较为狭窄,制约着农业高水平发展。基于此,文章明确了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的重要性,列举了目前现有的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并提出合理的建议,促进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大范围应用。  相似文献   

9.
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水稻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对水稻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影响。种植人员需系统掌握种植技术,认真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为水稻高产、高质奠定良好的基础。文章根据现有研究资料,结合水稻种植和病虫害防治工作中的经验,阐述了我国水稻种植情况,分析了水稻种植技术要点,包括选种、种子处理等,总结了田间管理技术要点和病虫害防治技术要点,希望能够为水稻种植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李娜 《种子科技》2023,(3):64-66
水稻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我国的种植范围广泛,在保证农民经济收入以及国家的粮食安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水稻种植过程中,水稻的产量和质量会受到病虫害等因素的影响,基于此,要创新水稻育苗技术,加强对病虫害防控技术的研究,尤其应重视对绿色无公害病虫害防控技术的研究。利用无公害防治技术可以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保证水稻的产量和质量,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稻米。文章主要论述了水稻育苗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以期为水稻种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一、什么是肉牛繁殖控制技术? 肉牛繁殖控制技术即通过人为的方法,改变母牛的生理周期,调整母牛的发情、排卵规律,使母牛按照人们的要求,在一定的时间内发情、排卵、配种,一次得到两个或更多的胚胎。繁殖控制技术主要包括诱导发情技术、同期发情技术和超数排卵技术,其主导技术是超数排卯技术。  相似文献   

12.
以大田种植的玉米供体植株为实验材料,以提高游离小孢子存活率及成胚率为重点进行了技术优化研究。摸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技术措施,提高了游离小孢子的离体培养反应,获得了一批再生植株。通过技术优化,建立玉米小孢子离体培养高频再生技术程序,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玉米DH育种技术平台。应用这一技术平台,可以在当年获得玉米DH纯系的种子,第二年即可安排大田纯系鉴定。  相似文献   

13.
杨成义 《种子科技》2023,(10):67-69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稳定发展,农作物高产高效种植技术逐渐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农作物种植的价值和潜力也逐渐显现出来。在众多农作物中,玉米作为我国常见的粮食作物之一,经过品种改良和种植技术提升后逐渐发挥出其优质高产的优势,吸引了很多种植户学习新的玉米种植技术。文章阐述了高产优质玉米种植技术,分析了应用玉米高产优质种植技术的意义和方法,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梁建彬 《种子科技》2023,(14):93-95
水肥一体化技术是结合水稻水肥需求规律及生长规律科学设计形成的灌溉施肥方案,该技术适用于具有微灌条件、固定水源的农作物种植中,具有节约肥料、肥效快等特点,还能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基于此,文章从水肥一体化技术特点入手,阐述了旱作水稻水肥一体化栽培管理技术的应用现状,提出了技术推广方案,希望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不断提升水稻栽培水平,实现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5.
吕伟 《种子科技》2023,(16):133-135
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无公害蔬菜逐渐向绿色、环保方向转变,而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其开发。因此,文章基于无公害蔬菜种植技术的优势,从推广范围、意识、资金、产业等方面分析推广策略,并对其种植技术进行分析,包括优化种植环境、土壤处理、种子处理及灌溉技术、施肥技术等,从而使其种植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保证无公害蔬菜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一直以来,我国将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建设的基础,对社会安定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文章论述了农业植保技术的基本概念,描述了提高其技术的要点,分析了农业植保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技术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相似文献   

17.
窦迎港  甄珍 《作物杂志》2023,39(2):16-122
基因编辑技术自2012年问世以来,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并在应用上不断突破创新。该技术利用“分子剪刀”将DNA双链断裂,连接上非同源末端或同源重组,对DNA特定的位点进行突变、敲除、插入或替换。本文详细阐述了迄今为止各种基因编辑技术的原理及方法,介绍现阶段该技术的应用及编辑作物商业化情况,同时对该技术的检测研究加以分析。基因编辑技术已然成为全球热点,新技术、新研究和新成果如雨后春笋,在动植物育种、疾病治疗和药物研发等领域得到应用,未来该技术必将展现其革命性意义,如何监管、检测和商业化应用将成为监管部门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玉米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种植范围广,能推动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玉米种植技术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和提升,对确保玉米产量和质量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文章以玉米种植中的影响因素为切入点,分析了玉米种植技术,提出了常见的病虫害防控技术,以期为相关人士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丁钊 《种子科技》2023,(5):106-108
文章结合贵州省的实际情况,分析了贵州省茶园的肥料施用情况和茶园绿色高效施肥技术的作用,介绍了茶园绿色高效施肥技术,总结了茶园绿色高效施肥技术要点,以期为茶园绿色高效施肥技术在贵州省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陈兰道  朱珍勇 《种子科技》2023,(20):108-110+144
水稻病虫害防治是水稻种植中的重要环节,对于水稻的种植效益有重要影响。农药是种植业中最常用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农药减量技术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为此要致力于加强农药减量技术在水稻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从农药减量技术的应用价值入手,分析了农药减量技术的应用优势和难点,着重探讨了水稻病虫害防治中农药减量技术的应用要点,为做好水稻病虫害防治提供相关技术支持,以期为农药减量技术在水稻种植领域的应用推广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