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0 毫秒
1.
基于长江经济带2009—2019年农业生产面板数据,运用Malmquist指数模型对该经济带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并分析。结果表明:2009—2019年长江经济带Trpch指数大于1,说明这期间长江经济带农业生产效率总体呈上升态势,但仍然存在着技术进步受阻、缺乏创新型农业科技人才等问题。从地区来看,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的全要素生产率均在上升,但技术水平均未超过1,说明该经济带各省(市)均存在农业进步受阻的现象;在11个省(市)中规模效率均大于1,说明该经济带各省(市)投入规模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DEA-Malmquist指数方法,对2004~2015年我国15个小麦主要生产省份的小麦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并就小麦生产效率的非有效性进行分析。研究表明:2004~2015年,我国小麦全要素生产率的周期性变动主要受技术进步变动的影响,小麦生产规模效率的提高一定程度上促进技术效率得到改善;不同省份小麦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贡献来源不同,规模效率的实现是多数省份小麦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主要原因,同时,最低收购价政策实施省份的小麦全要素生产率普遍高于其他省份;劳动力、化肥等要素的过度投入一定程度上导致小麦技术效率的损失。文章最后就如何促进小麦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给出几点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中国造纸及纸制品业的经济增长状况,该文基于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测算了1999—2005年中国造纸及纸制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及构成要素。结果表明:这一时期,该产业技术进步较快,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来源。但是,产业生产管理水平的提高相对缓慢,规模效率持续下降,这些已成为造纸产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据此,该文认为:在继续提高造纸和纸制品业技术水平的同时,应当更加重视生产管理改革和生产规模的优化,实现产业技术、管理与规模化等要素对生产效率贡献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4.
基于全国18个烤烟产区2005—2016年的投入产出数据,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方法对烤烟生产效率进行测算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全国烤烟的全要素生产率呈增长态势,增长的主要原因是规模效率的增长,而纯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都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起到负的作用;在全要素生产率下降的各个省份中,下降的主导因素各不相同,对于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各个省份,表现为技术的退步,带动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导因素为技术效率的提升;每年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变化呈现不稳定性,原因是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的不协同变化。可以通过规模化生产,提升管理水平,引入先进生产技术,加强技术创新来提升我国烤烟生产率。  相似文献   

5.
河南省粮食生产综合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非参数的DEA方法对河南省2000-2011年粮食生产的平均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构成和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粮食生产综合技术效率的增长主要与纯技术效率的提高有关,而规模效率的低下则是制约其提高的原因;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是由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共同带来的,但是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十分缓慢,有些年份甚至出现倒退现象;各市的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变化也不尽相同.河南省在粮食生产过程中应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科技投入和农业科技的推广力度.  相似文献   

6.
特色油料产业的发展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的营养需求,同时更好地带动区域经济,实现乡村产业振兴。本文以油葵为例,基于农户调查数据,选用较前沿的GML模型和EBM模型,从动态和静态角度测算油葵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效率,并在区域尺度上进行比较。经实证分析后得知:(1)油葵的全要素生产率呈增长状态,油葵的技术效率仍有待进一步提升;(2)技术效率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大于技术进步;(3)油葵生产存在规模效应;(4)以新疆、甘肃等省份为代表的西北地区是中国油葵生产的优势产区。对此,本文提出强化技术推广、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建设特色油料农产品功能区等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基于黑龙江省12个县(市)526个大豆经营主体的经验数据,采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法(SFA),从单要素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2个衡量指标出发,对农业组织化经营和农户家庭经营的生产效率和综合效益进行测算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以数量型指标测得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生产效率最高的为普通农户和规模化农户,其次是农民专业合作社,而农业企业生产效率最低。另外,以经济型指标测得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综合效益最高的为农业企业,最低的为普通农户。  相似文献   

8.
钟妙苑 《浙江农业科学》2022,63(9):2171-2174
本文根据长江经济带各省(市)2005—2019年粮食生产的面板数据,运用Malmquist模型对该经济带粮食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和分析。研究发现:样本期间内,长江经济带整体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大于1,说明该经济带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上升态势,但仍然存在着技术转化不畅、投入规模下降和管理水平降低等问题。从地区来看,除重庆市外,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的全要素生产率均在上升,但除上海市和江苏省外投入规模均未超过1,说明该经济带各省(市)均存在粮食生产投入规模下降的问题;在11个省(市)中技术进步率均大于1,说明该经济带大部分省(市)粮食生产技术进步率较高。  相似文献   

9.
中国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及影响因素的区域分异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2001-2010年选取的我国30个省份有关粮食生产的面板数据,运用基于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方法,对我国粮食主产区、主销区和平衡区的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指数进行了测算和分解,并分析了动态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的时空差异及变化源泉,在此基础上,探索了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及其分解值—技术效率指数、技术进步指数的外生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主产区全要素生产率指数10年内平均增长0.28%,得益于技术效率的提高和技术进步,主销区呈现出粮食生产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损失并存,"双轨损失"导致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平均下降0.35%,平衡区受技术进步的恶化影响导致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平均下降0.69%;中央惠农政策的实施对提高主产区的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水平有显著作用,而对主销区和平衡区的影响具有一定滞后性;人均粮食生产规模和种粮机械化水平对粮食主产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均有负向影响,而对粮食主销区的全要素生产率都为正向影响。对于粮食产销平衡区,人均粮食规模的扩大能够改善技术效率,但对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进步有反向抑制作用。最后,提出了有效提高粮食生产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基于碳汇视角和2015—2020年农业生产相关数据,利用DEA-Malmquist模型对广东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广东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持续增长,主要动力来自农业技术进步效率;考虑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量和碳吸收量,广东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明显降低;在对农业生产效率进行测算时,考虑碳汇的测算结果更符合客观实际。  相似文献   

11.
依据粮食生产统计数据,运用时间序列、变异系数、地理联系率、区位熵等指标模型,分析江西省粮食生产发展及地域变化特征;利用规模优势指数、效率优势指数、综合优势指数模型对主要粮食作物进行生产地域优势分析。结果表明:(1) 1978—2010年,江西省粮食总产量经历了“增长—波动—上升”过程;(2) 粮食生产离散程度、区域差异均增大,“粮食产量—人口数”地理联系率总体呈下降之势,粮食生产向吉安、宜春与抚州等地区集中;(3) 江西省粮食生产地域格局存在显著差异。最后提出了江西省粮食作物布局调整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为江西宜春烟区烤烟的合理施肥提供依据,进行了宜春烟区151个土壤样品的肥力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宜春烟区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和有机质含量较高,分别为121.00 mg/kg、25.80 mg/kg和25.54g/kg;而速效钾含量在适宜范围的下限,为87.00mg/kg;土壤养分含量丰富,部分植烟土壤pH偏酸性。宜春烟区烤烟生产中应合理控制施氮量,补足钾肥及调节土壤pH。  相似文献   

13.
农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提高稻谷的生产效率对于保障我国口粮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采用1999-2015年全国籼稻和粳稻主产省的数据,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对我国各省份各年度稻谷生产效率的DEA-Malmquist指数进行了测算,通过测算得出反映稻谷全要素生产率的Malmqusit指数,并将全要素生产率分解为规模效率变化、纯技术效率变化和技术进步变化。结果表明:①稻谷主产区区域布局方面,水稻产业可以结合地区优势布局。②技术进步在稻谷的投入产出效率的提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推广水稻种植中,农业部门应充分重视技术进步的作用。③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规模效率,提高稻谷生产效率。未来稻谷产业仍以去库存、绿色发展、规模化经营为主要趋势。  相似文献   

14.
运用产出导向DEA模型,选取1990-2012年主粮生产中农用物资投入数据,对其投入效率进行评价。分析得出,23年的样本中主粮农资投入无效率的年份有16个,其中年投入效率值低于全部样本平均水平的年份有11个,且主要集中于1993-1998年和2005-2012年2个时间段。同时,无效率年份的规模效益均为递减,而综合技术效率多受规模效率较低拖累。这说明在当前资源配置和利用条件下,农资投入过大,产生了投入浪费。研究还显示主粮生产中农用物资投入呈现粗放式增长,多数年份存在资源配置不合理、规模效益不高、农资投入增长不协调等问题,其中农用物资要素之间的投入结构不协调问题相对突出。因此,适当放缓投入规模,将现有农资进行合理再分配对提升投入效率有所帮助。而长远来看,更需要对农资投入配置机制进行优化,积极调整生产要素的投入格局,把以农资投入规模增加带动主粮产量提升的粗放式增长模式转变为技术先进、资本密集、规模化的现代经营模式,才可持续有效提高农资投入效益,有助于主粮产量的进一步提高和增产潜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江西省粮食生产经营主体变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指出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在土地经营规模、资金、技术和市场竞争等方面都具有相当大的优势,这种优势可谓一柄"双刃剑",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完善,有利于促进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应用,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和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有利于提高粮食品质,增加粮食的产值和效益;另一方面,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对粮食安全有潜在威胁,对稳定粮食市场供求和粮食价格影响巨大。提出了稳定种粮收益、完善土地流转政策、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发展科技社会化服务等对策。  相似文献   

16.
食物安全的基础是食物生产安全,食物生产安全有赖于食物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江西食物生产要素驱动因子分析表明,化肥用量、灌溉面积、机械动力和农村用电是食物生产正向强驱动因子,劳动力、种植面积是食物生产正向次强驱动因子,成灾面积是食物生产负向次强驱动因子。1978-2003年江西食物生产总量与食物生产要素保障度呈现高度正相关(1=0.885).这表明江西食物生产总量受生产要素投入驱动,资源因子锐减是导致2000-2003年江西食物总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江西自然灾害因子分析表明。洪涝灾害面积、低温灾害面积、洪涝绝收面积和低温绝收面积是导致自然灾害的强驱动因子,干旱灾害面积、干旱绝收面积、风雹灾害面积和风雹绝收面积是导致自然灾害的次强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17.
江西稻瘟病菌有性态及其适生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离江西省各地区的稻瘟病菌株 ,建立单孢株 ,对这些单孢株进行交配型测定 ,结果显示 :交配型为A型菌株的地区有 :南昌地区和抚州地区 ;交配型为a型菌株的地区有 :赣州、宜春、上饶地区和抚州地区。将这些稻瘟病菌交配型A和a菌株分生孢子悬浮液与药剂三环唑和拮抗细菌发酵液混合 ,测定交配型A和a菌株对药剂的适生性 ,结果是交配型a菌株对药剂的敏感性与交配型A菌株相近。本研究表明 :江西省存在两种稻瘟菌交配株菌株 ,菌株间的有性繁殖能力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影响稻农生产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为提高农业生产经济效益提供依据。[方法]基于对湖北省随州、武穴和孝感3个地区300户稻农的实地调查,通过对样本农户生产投入与产出数据描述性统计,建立了计量经济模型,对稻农生产经济效益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并对稻农最优生产规模进行了估算,就稻农最优生产经营规模进行了理论与实证分析,提出了促进稻农生产经济效益的对策与措施。[结果]肥料施用对稻农生产经济效益影响最大,其次是种植面积;粮食政策、务农人数和人均经济收入对稻农生产经济效益具有显著作用;经济效益利于成本控制。[结论]该研究对于稳定国家粮食生产、保障地区与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食物波动是食物安全的重要研究内容,以往研究粮食波动的较多,但研究食物波动的较少,为了解决各类食物的可加性问题,现将各类食物产量均转化成热量。同时,为了更好地研究江西食物总量、食物种类及各地级市食物总量的波动问题,选择了食物波动指数、变异系数为研究指标,运用聚类分析法对其进行波动分类。经研究初步认为,江西各类食物生产的稳定性大致为:粮食>油料>肉类>糖料>蛋类>水果>牛奶,这说明目前江西的三大主要食物(粮食、油料、肉类)生产稳定、安全性好。运用聚类分析法将江西11个地级市食物总量波动(1991~2003年)分为6类,从Ⅰ类至Ⅵ类稳定性依次下降,宜春为Ⅰ类地区,吉安、新余、景德镇、赣州为Ⅱ类地区,南昌、上饶为Ⅲ类地区,鹰潭、抚州为Ⅳ类地区,九江为Ⅴ类地区,萍乡为Ⅵ类地区。  相似文献   

20.
为充分认识和宏观把握中国林粮间作的发展状况,以江西省为例,探讨江西省林粮间作的发展问题,从而推动中国林、农业又好又快发展。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江西省林粮间作发展的意义、模式、特点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可持续发展对策。作者认为:(1)江西省林粮间作的开发与发展具有充分利用资源、增加土地产出、提高经济效益、扩大劳动就业、改善生态环境、减轻自然灾害、维护粮食安全和促进建设生态文明等多方面的重大意义;(2)当前江西省林粮间作的主要模式有山地林粮间作、农田林粮间作、菜园林粮间作、水体林粮间作、庭院林粮间作以及其他林粮间作等;(3)这些林粮间作模式具有面积大、模式多、分布广、发展快、效益好和潜力大等特征;(4)根据调查,江西省林粮间作的发展尚存在土地利用率低,熟制低,产量低,效益低,投入低,重视程度低,生产条件差,发展不平衡,管理粗放等问题。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作者认为应采取如下对策和措施:增加投入,改善条件,优化结构,规模发展和培训人才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