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气相色谱法分析梅州油茶籽油的脂肪酸组成,以此为基础摸索建立油茶籽油掺入大豆油的鉴别方法。结果表明:梅州油茶籽油平均含有10.41%的饱和脂肪酸,主要为软脂酸和硬脂酸;含有81.48%单不饱和脂肪酸,主要为油酸和花生一烯酸;含有8.11%多不饱和脂肪酸,主要为亚油酸和亚麻酸,是一种典型的单不饱和脂肪酸油脂。掺入大豆油后,根据特征脂肪酸组成和含量的变化,可对掺混油作定性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2.
花生种子发育过程中脂肪酸积累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鲁花14为材料,对花生种子发育过程中荚果和种子的发育情况以及花生种子脂肪酸的累积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果针入土的第39天,小种子(远离果针一端)的平均长度超过大种子(靠近果针一端),在接近成熟时,小种子的平均质量超过大种子。在花生种子中,可以检测到12种脂肪酸。按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油酸、亚油酸、棕榈酸、硬脂酸、山萮酸、花生酸、二十四烷酸、花生烯酸、异油酸、亚麻酸、棕榈油酸、豆蔻酸。在花生种子发育过程中,脂肪酸含量随种子的发育逐渐增加,油酸含量不断增多,而亚油酸则呈缓慢减少的趋势。在接近成熟时,油酸和亚油酸占全部脂肪酸含量的79.4%。油酸亚油酸的比值随着种子的发育呈逐渐增大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3.
不同品种核桃仁脂肪含量及脂肪酸组成与成分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国内外不同品种核桃为试材,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不同品种核桃仁中脂肪含量及脂肪酸组成成分,结果表明:核桃仁中的脂肪含量在66%左右.核桃仁中共检测出肉豆蔻酸、棕榈酸、棕橱油酸、珠光脂酸、顺-10-十七碳-烯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α-亚麻酸、花生酸和顺-11-二十碳.烯酸、二十二碳酸12种脂肪酸.脂肪酸碳链长度主要集中在C16-C18之间,以亚油酸含量最高,其次为油酸、α-亚麻酸、棕榈酸、硬脂酸,其他脂肪酸含量较少(<0.15g/100g).不同品种核桃仁中均以多不饱和脂肪酸为主,其次为单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含量较低,各品种间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差异显著.亚油酸含量以青林核桃为最高,为42.19 g/100g;元林核桃最低,为36.12 g/100g.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山西晋中产区核桃不同品种脂肪含量与脂肪酸的组成特点并为核桃栽培、育种、加工利用提供相关依据,采用索氏提取、气相色谱分析法分析测定了37个核桃品种中的总脂肪含量及脂肪酸组成,并通过变异分析、相关分析、通径分析、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测定结果进行挖掘计算,结果表明:1、37个核桃品种的总脂肪含量为56.8%~70.88%,平均值为65.78%;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是核桃中的主要脂肪酸;油酸含量的变异系数最大,亚油酸含量的变异系数最小;2、各脂肪酸组分与总脂肪含量之间均为正相关,其中,亚油酸与总脂肪含量之间达极显著性相关水平,棕榈酸与总脂肪含量之间达显著性相关水平;3、油酸对总脂肪含量的直接效应最大,棕榈酸对总脂肪含量的直接效应最小;4、脂肪酸组成的主要信息可通过各组分的线性组合表达;5、37个核桃品种可划分为“高含油率-高亚麻酸”核桃品种类群和“低含油率-高油酸”核桃品种类型。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山西晋中产区核桃不同品种脂肪含量与脂肪酸的组成特点,并为核桃栽培、育种、加工利用提供相关依据,采用索氏提取、气相色谱分析法分析测定了37个核桃品种中的总脂肪含量及脂肪酸组成,并通过变异分析、相关分析、通径分析、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测定结果进行计算。结果表明:(1)37个核桃品种的总脂肪含量为56.8%~70.88%,平均值为65.78%;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是核桃中的主要脂肪酸;油酸含量的变异系数最大,亚油酸含量的变异系数最小;(2)各脂肪酸组分与总脂肪含量之间均为正相关,其中,亚油酸与总脂肪含量之间达极显著性相关水平,棕榈酸与总脂肪含量之间达显著性相关水平;(3)油酸对总脂肪含量的直接效应最大,棕榈酸对总脂肪含量的直接效应最小;(4)脂肪酸组成的主要信息可通过各组分的线性组合表达;(5)37个核桃品种可划分为"高含油率-高亚麻酸"核桃品种类群和"低含油率-高油酸"核桃品种类型。  相似文献   

6.
油茶生长发育过程中脂肪酸成分的测定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为了研究油茶生长发育过程中脂肪含量及脂肪酸成分的变化,分析测定2个油茶品种在不同生长时期油茶籽中的脂肪酸成分。采用索氏提取法提取油茶籽中的脂溶性成分,经甲酯化处理后用气象色谱分离和鉴定,运用面积归一法确定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表明,在整个发育过程中油脂形成有两个高峰,分别在9月上旬和10月上旬;种子种脂肪酸的主要组成是不饱和脂肪酸,油酸含量最高,其次是亚油酸和油酸,饱和脂肪酸以棕榈酸和硬脂酸为主,其中油酸呈明显上升趋势,棕榈酸和亚油酸呈明显下降趋势,硬脂酸呈小幅上升趋势,亚麻酸呈小幅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7.
以花生属19个近缘野生物种87份种质和113份栽野远缘杂交后代为材料, 系统分析野生花生脂肪酸组成的遗传变异及其在栽培种花生脂肪酸改良中的潜力。结果表明, 野生花生的棕榈酸含量与栽培种花生相似, 硬脂酸和油酸含量略低于栽培种花生, 亚油酸含量略高于栽培种。不同物种间以及同一物种内不同资源间的脂肪酸组成存在较大差异。A. rigonii棕榈酸含量较低, A. pusilla和A. duranensis油酸含量较高, A. batizocoi亚油酸含量较高, A. rigonii和A. duranensis油酸和亚油酸含量变幅较大。发掘出油酸含量达60%以上的野生资源2份(19-6, A. duranensis和23-1, A. sp.), 亚油酸含量达40%以上的资源7份, 其中A. rigonii(编号为11-4)亚油酸含量高达48%, 是目前所发现的花生资源中亚油酸含量最高的种质。远缘杂交后代脂肪酸的变异远远超过亲本间的差异, 而且不同组合间的棕榈酸、硬脂酸、油酸和亚油酸含量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通过远缘杂交获得了6份油酸含量达64.0%以上且棕榈酸含量在8.5%以下的新种质, 其中yz8913-8油酸含量达67.85%, 比其栽培种亲本提高近30个百分点, 且棕榈酸含量仅7.60%。SRAP检测表明, 这6份远缘杂交后代除整合了亲本的DNA片段外, 还产生了新的DNA片段, 有的还丢掉了亲本的某些片段。农艺性状分析表明, 其中4份种质的综合农艺性状较好, 具有重要育种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东北地区大豆品种资源脂肪酸组成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吕景良  邵荣春 《作物学报》1990,16(4):349-356
测定2341份我国东北地区大豆品种资源5种脂肪酸含量。以亚油酸含量最高,45—62%。平均含量依次为亚油酸>油酸>棕榈酸>亚麻酸>硬脂酸。分析比较结果,各脂肪酸含量,不同种皮色、脐色、结荚习性、叶形和花色品种间存在显著差异。棕榈酸、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不同栽培类型、不同粒形品种间有显著差异。硬脂酸、油酸和亚麻酸  相似文献   

9.
花生是主要的油料作物,脂肪酸组成受环境等的影响而不稳定。本研究选取60份黄淮及长江流域产区主推的花生品种,连续2年在湖北武汉、河北石家庄、河南濮阳和河南周口4个环境下种植,利用GB/T5510-2011法检测种子脂肪酸含量。结果表明,高油酸花生品种油酸含量比普通油酸品种稳定,普通油酸品种棕榈酸和亚油酸含量比高油酸品种稳定;武汉种植环境有利于花生油酸含量的提高,2年60份品种的平均油酸含量均最高,分别为52.93%和52.64%;高油酸花生品种除油酸含量显著提高外,花生烯酸含量也提高了54.1%;而棕榈酸和亚油酸含量分别降低了45.20%和90.44%。结合前期SSR研究结果,本研究涉及的6份高油酸品种属于不同的类群(G1、G2c和G2e),其遗传背景差异较大。本研究结果为花生品种的合理布局和进一步的遗传改良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以正己烷为提取溶剂,研究残次打瓜籽中油脂的提取工艺,结果表明液料比1∶1,提取温度50℃,提取时间60 min,油脂提取率为97.5%。利用气相色谱对打瓜籽油的脂肪酸组成与含量分析表明,其脂肪酸主要有7种,包括油酸(40.89%)、亚油酸(49.87%)、棕榈酸(5.6%)、硬脂酸(1.34%)、花生酸(1.49%)等。  相似文献   

11.
娑罗子中脂肪酸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乙醚索氏抽提法提取婆罗子中的脂肪油.经BF3-CH3-OH甲酯化处理,用气相色谱-质谱连用法(GC-MS)测定脂肪酸的组成.婆罗子出油率为30.2%,试验共分出57个峰,首次确定52种脂肪酸成分.其中主要的脂肪酸是亚油酸(41.29%)、棕榈酸(17.81%)、油酸(14.08%)、硬脂酸(3.19%)和15-二十四碳烯酸(2.16%),不饱和脂肪酸总含量高达73.256%.  相似文献   

12.
对云南蒜头果油的特征指标及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蒜头果油折光指数(n40)为1.4594、相对密度(d2020)为0.8756、碘值(Ⅰ)为71.5 g/100 g、皂化值(KOH)为151 mg/g.蒜头果油主要脂肪酸组成为棕榈酸(0.55%)、硬脂酸(0.20%)、油酸(30.81%)、亚油酸(1.52%)、亚麻酸(0.82%)、花生—烯酸(2.21%)、芥酸(15.20%)、神经酸(44.21%).蒜头果油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94.77%,含量最高的脂肪酸为神经酸,高达44.21%,这在我国发现的油料作物中是罕见的.本研究为更好地保护云南蒜头果资源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3.
我国玉米籽粒脂肪酸含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傅绍清  胡述楫 《作物学报》1992,18(3):222-229
用甲酯化—气相色谱法测定了我国20个省(区)608份玉米品种籽粒的脂肪酸含量。统计结果表明:我国玉米6种主要脂肪酸的含量平均亚油酸为46.67%,油酸为34.18%,棕榈酸为15.02%,硬脂酸为2.25%,亚蔴酸为1.31%,花生酸为0.33%。不饱和脂肪酸之和为82.16%。用聚类分析法对脂肪酸含量以省(区)为单位作分区统计,统计结果表明:我国玉米亚  相似文献   

14.
中国芥菜型油菜分春油菜和冬油菜两大类,全国各地均有分布。生育期因种性不同在70~260天内变异,具天然黄籽、抗早、抗倒、耐瘠、耐寒等优点。种子含油量平均36.62%,以西藏、山西的为高;脂肪酸组成平均含量:棕搁酸3.33%,硬脂酸1.31%,油酸16.72%,亚油酸20.50%,亚麻酸11.91%,花生烯酸10.71%,芥酸35.42%。新疆、内蒙古、山西的品种具高油酸、高亚油酸、低芥酸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月见草油中各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试验对月见草油进行脂肪酸组成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月见草油中主要脂肪酸为硬脂酸(1.12%)、油酸(2.64%)、亚油酸(17.70%)、亚麻酸(68.95%)和花生酸(6.41%)。月见草油中不饱和脂肪酸质量分数高达89.29%,适合作为营养保健油品。  相似文献   

16.
单粒花生主要脂肪酸含量近红外预测模型的建立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脂肪酸组成是影响花生营养价值和货架寿命的主要因素,高油酸花生以其营养保健价值高、化学稳定性好、耐储藏等特点,深受广大消费者和花生加工企业的喜爱。因此,培育高油酸品种是花生育种的重要目标,建立快速、高效、准确检测花生中主要脂肪酸含量的无损方法是加快花生脂肪酸改良和高油酸品种选育进程的重要技术保障。本研究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建立了可以非破坏性地快速检测单粒花生中油酸、亚油酸、棕榈酸含量的数学模型,其中油酸模型的决定系数(R2)为0.907,均方差为3.463;亚油酸模型的决定系数为0.918,均方差为2.824;棕榈酸模型的决定系数为0.824,均方差为0.782。使用100粒花生验证该模型的准确性,结果油酸、亚油酸和棕榈酸的近红外预测值与化学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8、0.90和0.71,表明此模型可以准确地预测单粒花生中这3种脂肪酸的含量。本研究借助该模型建立了一种不依赖分子标记的快速、高效选育高油酸花生的方法,并成功应用于高油酸花生育种,选育出高油酸花生品种中花215。  相似文献   

17.
以野生紫苏与栽培紫苏为材料,通过气相色谱对2个紫苏品种种子发育过程中脂肪酸组分的含量及其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紫苏种子脂肪酸主要由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和α-亚麻酸5种成分组成,不饱和脂肪酸占总脂肪酸的90%左右,其中α-亚麻酸含量最高,达60%以上.种子发育过程中棕榈酸、硬脂酸和油酸含量相对较为稳定,亚油酸含量随种子发育逐渐降低,而α-亚麻酸含量随种子发育不断增加直至成熟,占总脂肪酸的60%以上.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胡麻粗脂肪含量和脂肪酸组分在RIL群体中的分离分布规律,以DYM(♀)和STS(♂)构建的重组自交系(RIL)群体及其亲本为材料,分析了粗脂肪、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等品质性状在RIL群体中的分布规律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上述品质性状在RIL中呈连续变异,各成分含量的频次、偏度和峰度表现均符合正态分布,同时存在超亲分离现象,表现为数量性状遗传。群体中粗脂肪含量的遗传倾母本遗传,而5种脂肪酸含量均倾双亲平均值遗传。油酸与粗脂肪和亚麻酸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亚油酸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硬脂酸呈极显著正相关;亚麻酸与棕榈酸、硬脂酸、亚油酸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亚油酸与棕榈酸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同时筛选出了16份品质优异的株系供育种利用。  相似文献   

19.
大豆脂肪酸组分的胚、细胞质和母体遗传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海龙  李文霞  李文滨 《作物学报》2006,32(12):1873-1877
利用5个大豆品种配制20个杂交组合,采用广义种子遗传模型分析了大豆脂肪酸组分的胚、细胞质和母体植株等3套遗传体系的基因主效应和基因型×环境效应。棕榈酸含量、硬脂酸含量和亚油酸含量是以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为主。亚麻酸和油酸的遗传主效应和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相近。在脂肪酸组分的遗传主效应中,棕榈酸、硬脂酸和亚油酸含量是以胚主效应为主。油酸含量和亚麻酸含量以细胞质主效应为主。在基因型×环境互作方差中,脂肪酸组分以极显著的胚互作方差为主。亚麻酸含量是以基因的加性效应和加性×环境互作效应为主,棕榈酸含量、硬脂酸含量、油酸含量和亚油酸含量以基因的显性和显性×环境互作效应为主。棕榈酸含量和油酸含量是以普通狭义遗传率为主。硬脂酸、亚油酸含量和亚麻酸含量以互作狭义遗传率为主。在普通狭义遗传率中,棕榈酸含量、油酸含量和亚麻酸含量以细胞质普通遗传率和母体普通遗传率为主。在互作狭义遗传率中,油酸含量和亚麻酸含量以胚互作狭义遗传率为主,亚油酸含量以母体植株互作遗传率为主。棕榈酸含量、硬脂酸含量、油酸含量和亚油酸含量以细胞质及母体选择响应和互作选择响应为主,亚麻酸含量的胚普通选择响应和互作选择响应为主。  相似文献   

20.
为探明红麻种质种籽油脂开发利用价值,采取索氏提取法和气相色谱法对其种籽含油量和脂肪酸成分进行了研究,并对其做了相关性分析与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红麻种质种籽含油率较高,最高达25.87%,均值达23.36%;其脂肪酸主要由5种脂肪酸组成,平均含量顺序为亚油酸(43.92%)油酸(28.40%)棕榈酸(19.40%)亚麻酸(3.40%)硬脂酸(2.58%),不饱和脂肪酸达70.61%~89.09%,其中油酸含量大于27.08%的品种达19个,亚油酸含量超过50.88%的为5个,亚麻酸含量高于1.51%的品种有10个。相关分析表明,红麻种质含油量与棕榈酸、油酸呈正相关,与其它三个脂肪酸呈负相关。按聚类分析可将供试红麻种质划分为三大类,MSI101和H368两个品种为第一类,粤红1号、福红952、金光1号、玫瑰茄4611和福红航4号等5个品种为第二类,其余15个品种为第三类。综合分析可见,红麻种质种籽油具有较高含油量和适宜的脂肪酸含量,达到食用植物油标准,具有较好开发利用前景。MSI101和H368两个品种对特种保健食用油开发和品质育种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