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6,1997两年,我们在金沙县申家街村进行了水稻生理的研究,通过两年试验,总结了当地主栽的不同水稻品种(组合)的源库特征。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初步提出了不同水稻品种(组合)的源库特性,源库类型为:增源增产类和增源增库互作增产类两个类型。并针对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组合)提出了相应的栽培措施。在辐射能量较低的贵州地区,源和光合能力与干物质生产呈正相关。所以不同水稻品种(组合)的叶绿素含量及其光合速率的研究,对于高产栽培和选择适宜本地区栽培的高产品种就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为此,我们又于1998年进…  相似文献   

2.
水稻品种的库源特征及其类型划分的研究   总被引:94,自引:10,他引:84  
曹显祖  朱庆森 《作物学报》1987,13(4):265-272
本研究以长江中、下游中熟籼、粳品种为供试材料,通过剪叶、疏花,测定剑叶光合强度,叶片与茎、鞘光合产物运输分配以及籽粒灌浆动态等,研究水稻品种的源库特征。并按二元多项式数学模型对源库与产量的关系进行反应面分析,初步将供试品种分为增源增产、增库增产以及库源互作3种类型。还研究了不同肥力条件下品种源库类型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不同生态条件下玉米产量源库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61,自引:4,他引:61  
陆卫平  陈国平 《作物学报》1997,23(6):727-733
1993-1994年在新疆石河子、北京大兴、山东济南、江苏扬州对多花品种掖单13和中花品种鲁玉10进行春播试验,采用高产群体剪叶剪穗、不同密肥培植不大不同群体研究了玉米群体主要源库指标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尽管玉米产量因试点经续度及生态条件的差异很大,但不同试点的玉米产量水平均随花后干物质积累量(源)、总粒数(库)的增加而增加,源库相互促进增产。但增源增产与增库产比,增库增产更为重要。这方面花数  相似文献   

4.
不同生态条件下栽培方式对水稻干物质生产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邓飞  王丽  刘利  刘代银  任万军  杨文钰 《作物学报》2012,38(10):1930-1942
为明确不同生态条件下栽培方式对水稻物质生产及产量的影响, 采用随机区组多点试验设计, 研究了不同秧龄和移栽方式对仁寿、郫县和雅安生态点水稻干物质积累与分配、茎鞘干物质输出与转化、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 (1)水稻的干物质积累特性为生态条件、秧龄、移栽方式及其互作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水稻单茎和群体干物重均受三者显著主效作用; 生态条件与秧龄互作效应极显著影响分蘖盛期至抽穗期群体干物重, 而生态条件与移栽方式、秧龄与移栽方式及三者互作则主要影响抽穗后水稻单茎和群体干物重。(2)高产水稻干物质生产特性因生态条件的变化而改变。仁寿的产量主要来自抽穗后光合产物在籽粒中的积累, 与茎鞘物质的输出和转化相关不显著; 在郫县, 茎鞘物质输出和转化对产量贡献大于在仁寿, 产量与孕穗期茎鞘干物质分配比例(r = 0.775*)显著正相关, 与成熟期茎鞘干物质分配比例(r = -0.757*)则呈显著负相关; 在雅安, 抽穗后茎鞘干物质的输出和转化与产量正相关。(3)水稻产量以仁寿最高, 较郫县和雅安高5.52%和17.65%; 秧龄和移栽方式均能影响水稻最终产量, 不同栽培方式间产量差异显著; 仁寿的栽培方式主要通过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来影响产量, 在郫县则通过影响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每穗颖花数实现对产量的调控, 雅安的栽培方式主要通过群体颖花量和千粒重调控产量。(4)适宜的栽培方式能有效调控水稻干物质生产, 促进产量的提高。在仁寿和郫县, 50 d秧龄单苗优化定抛有效地协调了不同生育阶段干物质积累量, 促进水稻增产; 在雅安, 50 d秧龄单苗手插具有较高穗前干物质积累量和抽穗后茎鞘干物质输出与转化效率, 增产显著。  相似文献   

5.
源—库变化对小麦籽粒性状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不同历史时期的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了源—库变化对小麦籽粒性状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表明:穗粒重、千粒重、最大籽粒体积、皱缩指数、单茎生物量和草重有明显的品种间差异.剪叶减源,使穗粒重、最大籽粒体积、千粒重和生物量下降。剪除部分小穗减库,使剩余籽粒的最大体积和千粒重明显增加。新老品种的开花期单茎生物量相同,对减少库的反应基本一致。近期品种开花后单茎干物质积累较多,对源的减少较敏感.要在现有品种基础上提高产量潜力,不但要增加库,而且要增加源  相似文献   

6.
钟蕾  陈小荣  左清凡 《种子》2005,24(12):1-3,25
从单茎水平上比较了重、中、轻3种不同穗重型两系法杂交水稻灌浆期若干源库及其相互关系指标的动态差异.结果表明,相时于中、轻型两系法杂交稻,重型具有如下特点:单穗粒多、实粒数多、千粒重重、单茎库容量大;抽穗后叶绿素含量前期高、中期衰减慢、后期较迅速;籽粒灌浆速度快,持续期长;抽穗后前期比叶重大,后期持续缓慢衰减;粒叶比高、物粒比和颖花茎鞘重较低.  相似文献   

7.
杂交稻80优121库源关系对结实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供品种为中粳杂交稻80优121。设剪叶,疏花处理,研究其库源与结实率的关系。结果表明:(1)光合叶面积是影响结实率的主要因素;(2)增加库容量可导致结实率下降;(3)80优121库源关系可归为源源关系可归纳为源限制型(增源增产型)。  相似文献   

8.
以姜堰地区大面积种植的南梗9108为供试材料,研究栽插方式对水稻产量和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产量以人工栽插最高,机插次之,直播最低。在产量构成因素上,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均表现为人工栽插机插直播,穗数则相反。同时,人工栽插稻生育前期干物质积累多,单茎干重大,籽粒灌浆前中期有较多的光合物质,满足籽粒充实,后期茎鞘再度充实,保持茎秆支撑强度;籽粒灌浆后期有较高茎鞘贮藏物质的输出与转运,满足籽粒库容的有效充实。直播稻和机插稻在前中期茎鞘贮藏物质少,灌浆后期光合物质生产主要提供籽粒灌浆,茎鞘再充实强度小,影响后期抗倒能力。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三角形强化栽培在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等方面的特点,找出最具增产潜力的栽培方式和技术,为其今后在水稻生产应用中提供实践依据。试验以‘D优527’为材料,研究了在不同施氮水平和密度下,水稻三角形强化栽培与正方形强化栽培、抛秧栽培、常规栽培水稻群体和个体关系、群体库源建成特征、水稻后期衰老及产量形成等方面的差异。结果显示:(1)三角形强化栽培和抛秧栽培在个体产量性状有所下降的情况下,依靠群体有效穗的提高达到高产目的,但适宜密度的三角形强化栽培显然要优于抛秧栽培;而正方形强化栽培则以强化个体生长发育为目标,在个体产量性状得到大幅提高的基础上,群体足够就能达到很好的增产效果,但增产效果不如三角形强化栽培。(2)适宜密度的三角形强化栽培、正方形强化栽培在生育后期能保持较高的LAI,抽穗期能积累更多的干物质,且其茎鞘物质向穗部的输出量、输出率及转换率均显著高于抛秧栽培和常规栽培,具有更高的产量潜力。(3)高肥处理(纯氮225 kg/hm2)比中肥处理(纯氮150 kg/hm2)产量增加6.36%,表明适当提高施氮水平,更有利于提高强化栽培产量。  相似文献   

10.
以北京地区近年来广泛种植的9个高产基因型为材料,研究了高产小麦茎鞘贮藏物质对穗的贡献率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茎鞘贮藏物质对穗的贡献率存在基因型差异,同一基因型不同节间贮藏物质对穗的贡献率也存在显著差异,以倒2-3节间对穗的贡献率率最在,茎鞘贮藏物质对穗的贡献与株高,千粒重、茎鞘转运率抽穗后20d的茎鞘及各节间的积累量,倒2-3节间对穗的贡献率,抽穗后20d的灌浆速率和净同化率,以及抽穗后10d的单茎光合面积成正相关,而与茎粗,旗叶面积不相关,与抽穗后30d的净同化率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1.
薏苡干物质积累、分配及源库特征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种子》2020,(6)
为了探索薏苡干物质的累积、分配及源库特征,以6个不同生育期类型的薏苡品种为材料进行大田试验,测定其产量、叶面积及根、茎、叶、籽粒部位的干物质含量,分析干物质累积和分配规律,剖析其源库容量及结构特征。结果表明,6个薏苡品种的产量为2 107.7~2 863.0 kg·hm~(-2),不同品种间差异不显著;抽穗期至成熟期叶面积先增大后降低,抽穗期叶面积最大;短生育期品种安国薏苡和临沂薏苡具有相对较高的籽粒干物质分配和叶片干物质转移能力,但是茎鞘干物质占比较小,地上部分和整株的干物质积累也较小。不同的薏苡品种类型其源库特征存在差异,收获指数整体偏低。相比之下,短生育期品种具有相对较大的库容量、收获指数和较小的单位库容叶面积、单位库容茎鞘重;其余4个品种则表现为单位库容茎鞘重偏高,叶‘源’供应不足或库容量不足,物质分配不协调,收获指数低。  相似文献   

12.
为了明确不同施氮水平下杂交水稻保持系的源库特性差异,以两个杂交水稻保持系中9B和优1B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对保持系的源(叶片)、库(籽粒)及其相互关系(粒叶比)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氮肥可增源,但施氮过多不利于灌浆期间保持较高的光合绿叶面积。高氮条件下中9B的籽粒潜在库容(总颖花数)和现实库容(实粒数)均增加,而优1B籽粒库容量却有降低趋势。不同杂交水稻保持系在不同施氮水平下的源库关系随籽粒灌浆进程而变化,粒叶比大小取决于各时期单位绿叶面积所承担的总颖花量和结实粒数。  相似文献   

13.
在机插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超级杂交籼稻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株高、最高茎蘖数、成穗率、穗前干物质积累量、叶面积指数、总颖花量、有效穗数和产量均有增加的趋势,而茎鞘物质输出率和转换率、结实率呈相反的趋势,穗后干物质积累、粒叶比、每穗总粒数有先增后减的趋势。合理施用氮肥才能获得较高的产量,在试验条件下,实现水稻最高产量的施氮量为230.09 kg/hm~2,最高产量为10596.76 kg/hm~2。  相似文献   

14.
干湿交替灌溉对水稻花后同化物转运和籽粒灌浆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阐明干湿交替灌溉对水稻花后同化物转运和籽粒灌浆的影响及其生理原因, 大田种植扬两优6号、武运粳24和旱优8号3个水稻品种, 自移栽后10 d起, 设置常规灌溉(CI)、轻干-湿交替灌溉(WMD)和重干-湿交替灌溉(WSD) 3种灌溉模式, 观察产量及构成因素、强弱势粒灌浆动态、籽粒中酶活性变化、剑叶光合性能、茎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运转及其淀粉水解酶活性变化, 并利用13C同位素示踪茎鞘物质运转动态。结果表明, 与CI相比, WMD显著增加了3个水稻品种的每穗粒数、千粒重和结实率, 进而提高籽粒产量。WMD显著提高千粒重和结实率的主要原因是促进了弱势粒的灌浆。WMD和WSD显著增强了茎鞘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活性, 促进同化物质再运转与分配, 提高茎鞘储藏物质对粒重的贡献率。其中WMD提高了剑叶光合性能以及增强了水稻弱势粒中蔗糖-淀粉代谢途径关键酶活性, WSD的作用相反。表明较好的叶片性能、花后茎中较多的同化物向籽粒转运、较高的茎鞘淀粉水解酶活性以及弱势粒中较高的糖代谢酶活性是WMD促进弱势粒灌浆的重要生理原因。  相似文献   

15.
耕作方式和施氮量对稻茬小麦产量构成和群体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苏麦188为材料,在水稻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研究板茬、旋耕、耕翻等耕作方式和施氮量210kg/hm2、240 kg/hm2、270 kg/hm2对小麦群体质量和产量及其结构的影响,为稻茬小麦大面积机械化栽培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板茬方式产量显著高于旋耕和耕翻;随施氮量增加,产量逐渐提高。产量在不同耕作方式与施氮量间存在显著的互作效应。相比其他耕作方式,板茬方式每穗粒数和千粒重较高;群体茎蘖数多,但分蘖成穗率不高、源库协调水平偏低,花后具有较高的光合生产能力。随施氮量增加,穗数和每穗粒数、群体茎蘖数和分蘖成穗率、花后光合生产能力以及源库协调性均呈提高趋势。说明,通过合理增施氮肥可以进一步改善板茬方式下小麦群体质量,协同提升产量构成因素,实现增产。本试验条件下采用板茬方式配以施氮量270 kg/hm2或240 kg/hm2处理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6.
不同栽植密度对优质杂交稻群体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此文以优质杂交稻‘宜优673’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栽植密度对优质杂交稻群体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稻谷产量与栽植密度呈抛物线型相关,适宜的栽植密度为1 m2 21.43~25丛;随栽植密度的增加,最高茎蘖数和1 m2穗数增加,而成穗率和每穗粒数减少,于是合理密植的处理形成了较大的库容量;不同栽植密度间的结实率和千粒重则差异不大。(2)随栽植密度的增加,移栽后各时期的干物质生产力也提高,抽穗前积累的结构性物质和贮藏性物质以及抽穗后的净光合物质都逐渐增加,为建成较大的库容量并维持库源平衡提供了物质基础。(3)要提高群体生长率(CGR)必须提高叶面积指数(LAI),而各时期的LAI都随栽植密度的提高而增加。因此,高的群体生长率必须要合理密植。  相似文献   

17.
选用6个不同类型杂交稻组合,通过常规高产栽培措施,探讨主季库源性状对再生稻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再生稻每穗颖花数、实粒数、和粒重与主季库因素极显著相关,再生稻穗数与主季穗数负相关。随着主季灌浆进程,再生稻活芽率下降,成熟期倒2节活芽率可达100%,倒4、5节活芽率仅33.28%~58.21%。单茎成苗数与主季穗数极显著负相关。单茎成苗数与成熟期叶干重、叶面积、叶绿素含含量和茎鞘干重均呈正相关,与乳熟期茎鞘物质输出率呈显著负相关。主季中期源库关系协调、群体质量良好,是主季获得高产和再生芽发育的基础;后期茎鞘物质输出率低、叶片衰老速率慢、高效叶面积多、叶片生理活性高以及光合产物及时输出,是获得主季高产、确保再生芽发育良好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氮肥运筹对陆两优996产量形成与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陆两优996’为材料,研究了氮肥运筹方式对超级早稻产量形成与氮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运筹方式显著影响超级早稻源库特性与产量,与D2处理(6:2:1:1)相比,D3处理(4:2:3:1)穗分化期略有延长,穗粒数略有提高,成穗率、有效穗数与叶面积显著提高,茎鞘物质输出率显著下降,产量显著提高;氮肥运筹方式显著影响超级早稻氮利用效率,与D2处理,D3处理氮素累积量、氮肥利用率、氮素吸收效率、氮肥效率显著提高。可见,适当增大穗肥比例有利于改善超级早稻源库关系,有利于提高产量、氮肥利用率与氮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9.
北方粳型超级稻根系生长与地上部分生物量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典型的北方粳型超级稻品种沈农265和沈农606为试材,秋光和辽粳294作为对照,采用盆栽方法,在不同生育时期对各个品种的根冠比、单位地上部分所具有的根长、根系总吸收面积、叶面积指数、干物质运转与分配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生育前期对照品种秋光和辽粳294叶片伸展速度较快,后期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减少,出现早衰的现象;超级粳稻品种沈农265和沈农606生育前期根冠比大,生育后期有较高叶面积指数,根系发达,没有出现根系冗长,茎鞘物质输出率和茎鞘物质转换率中等,可以充分利用生育后期的光能资源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更多的干物质,为高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旨在为油菜株型育种和机械化栽培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选用3个不同类型的紧凑型油菜常规品种,以松散型油菜杂交种‘秦优7号’为对照,研究了在15万、30万、45万、60万、75万、90万株/hm2密度下各品系的库源特征及其与收获指数的关系。结果表明,紧凑型油菜单株在不同密度下的库源特征与对照松散型相同,单株根、茎、枝、壳干重,角粒数和单株角果数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且低密度显著高于高密度;千粒重随密度的变化不大。紧凑型油菜的生物学产量和经济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松散型油菜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下降。说明紧凑型油菜适宜密植和机械化收获。收获指数对密度的响应在两类型品种表现一致,最低密度15万株/hm2增加到30万株/hm2时达到峰值,以后随着种植密度的继续增加而降低。收获指数与茎+枝+壳干重之和,与库性状角粒数、角果数、千粒重、单株产量,与库源关系的粒根比、粒茎比、粒枝比、粒壳比显著正相关,说明要提高收获指数不仅要扩“源”增“库”,还要协调库源的合理分配比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