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影响油菜高产的栽培因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找出能通过充分发挥单株优势,提高油菜产量和质量,同时节省劳力、节约成本,适合大面积种植的栽培方式。[方法]对油菜品种"HRS-1"的播期、密度、施肥(N)做三因素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试验。[结果]播种期(X1)、密度(X2)和施肥(X3)对小区产量(Y)的数学模型为:Y=1443.45-578.25X1+642.87X2+174.94X3-588.42X1X2-195.47X1X3+106.41X2X3+556.36X12+99.61X22+302.36X32。3因素对产量的影响程度为:密度>播期>施肥。两因素互作效应分析表明:早播油菜的产量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晚播油菜的产量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少;早播油菜产量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晚播油菜产量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减少。8月29至9月2日期间播种,密度为26130-31230株/hm2,施肥(纯N)为283.8-348.5kg/hm2时,平均产量可达3750kg/hm2。[结论]该研究为提高油菜产量提供了一定的试验基础。  相似文献   

2.
云南省油菜钾肥产量效应及其利用率研究(英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钾肥用量对油菜产量、生物学特性及钾肥利用效率的影响。[方法]以零水平为对照,设置9个钾肥用量水平,在云南9个不同生态类型的油菜产区组织3次重复的单因素随机区组联合大田试验。[结果]云南油菜适量施用钾肥能够提高籽粒产量,钾肥用量为150-180kgK2O/hm2时,油菜产量可达到3983-4151kg,比K0对照增产4.7%-9.1%,并在K165处理处出现产量峰值;每施用K2O1kg,可增加油菜籽粒产量559kg,纯利润达到1229元/hm2,产投比达到1:1.95,钾肥偏生产力达到31.32kg/kgK2O,钾肥农学利用率达到3.7kg/kgK2O;施钾可促使油菜健壮生长,具有增果实、增粒、促进籽粒充实的作用。[结论]云南油菜钾肥高产高效生产的适宜推荐范围为150-180kg K2O/hm2。但综合考虑产量和效益等因素,云南省适宜K2O施用量在73.9kg/hm2左右,陇川、玉龙和临翔产区及条件类似产区应适当增加到100kg/hm2左右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3.
钾硼配合施用对油菜产量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翠筠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1175-1176
[目的]探讨钾硼配合施用对油菜产:量的影响。[方法]以华油杂9号为材料,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氮、磷、钾、硼4种肥料不同配方对油菜产量的影响。[结果]钾硼配合施用油菜产量显著增加,经济效益明显。以施K2O 120.0kg/hm^2和硼砂15.0kg/hm^2的油菜经济效益最高,产值为15764元/hm^2,比对照增收3108元/hm^2,增产24.6%,钾硼肥配合施用产投比3.0。不施用钾肥,油菜收获后土壤缓效钾和速效钾含量下降明显,施用钾肥后土壤缓效钾和速效钾含量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且土壤速效钾变化趋势大于缓效钾;施用硼肥加剧了土壤缓效钾和速效钾含量的下降。[结论]该研究为建立高效的油菜施肥技术体系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李可  其其格  李刚  李春艳  曹国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8):9455-9456,9495
[目的]研究春玉米对钾素的吸收、积累与分配规律,为有效施用钾肥,促进产量增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先玉335为材料,设置K0(不施用钾肥)、K1(施用K2O100 kg/hm2)、K2(施用K2O200 kg/hm2)、K3(施用K2O300 kg/hm2)4个处理,进行田间小区试验,研究钾素在春玉米不同生育时期的动态变化。[结果]不同施钾处理钾素吸收、积累与分配规律基本一致,春玉米生育前期钾素积累量为K3〉K2〉K1〉K0,生育后期则为K2〉K3〉K1〉K0。[结论]春玉米对钾素的吸收不随施钾量的增加而提高,过量施用钾肥不是提高玉米产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高寒旱区N·P·K肥不同用量对春油菜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荣  朱春来  孙小凤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9):14098-14099
[目的]探讨N、P、K肥对旱地春油菜品种青杂2号产量的影响。[方法]采用“3414”试验设计,通过田间施肥试验研究了N、P、K肥用量对青杂2号产量的影响。[结果]3个肥料因子与产量的回归关系极显著(F=14.87),回归方程的拟合程度高(拟合系数r=0.982)。N、P、K肥对产量的影响依次为:N肥〉K肥〉P肥。N、P、K互作对产量的影响依次为:氮肥×磷肥〉氮肥×钾肥〉磷肥×钾肥。产量与N、P、K肥的一元二次回归关系式分别为:Y1=2024.66+343.15X1-19.74X1^2;Y2=2849.97+165.53X2-6.62X2^2;Y3=3708.01—207.23X3+18.56X3^2Y1的最大值为3534.22kg/hm^2,对应的施氮量为130.35ks/hm^2;Y2的最大值为3884.41kg/hm^2,对应的施磷量为187.50kg/hm^2。Y1的最佳值为3534.16kg/hm^2,对应的施氮量为129.60kg/hm^2;Y2的最佳值为3884.22kg/hm^2,对应的施磷量为184.95kg/hm^2。[结论]N、P、K肥用量及其互作对油菜产量的影响均较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了研究氮、磷、钾肥对红稗植株株高的影响.[方法]运用三因素二次回归饱和D-最优设计方案.[结果]氮、磷、钾肥对植株株高的影响为磷肥(X2)<钾肥(X3)<氮肥(X1).从提高红稗植株株高的角度出发,应将磷肥作为首要因素考虑.通过主效应分析,得到纯氮45.45 kg/hm^2、纯磷62.55 kg/hm^2、纯钾52.65 kg,/hm^2时,株高分别达到最大值,即(y)(x1,0,0)=83.34 cm,y(0.x2.0)=83.87cm,(y)(0,0,x3)=83.48 cm.[结论]当植株株高达到最高值时,氮、磷、钾肥的最佳组合分别为45.30、61.65、50.85 kg/hm^2.  相似文献   

7.
庞发虎  杜瑞卿  王永勤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8):17166-17167
[目的]优化野生黄蔷薇不定芽的分化,为野生黄蔷薇的组织培养与离体快繁提供技术参考。[方法]利用均匀设计试验,采取不同的影响因素对野生黄蔷薇不定芽进行诱导分化,并对结果进行了通径分析。[结果]影响分化率(Y)的3个因素的最佳理论组合水平是:6-BA(X1)1.0mg/L,NAA(X2)0.50mg/L,CPPU(X3)0.3mg/L,重要性依次为NAA〉6-BA〉CPPU,标准回归方程为Y=0.6195X1+0.5686X2-0.3628X3,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均匀设计方案与通径分析在优化野生黄蔷薇不定芽分化方面的应用是成功的,值得在植物组织培养方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陈光蓉 《安徽农学通报》2008,14(17):105-106
采用三因素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试验,建立了油菜新品种万油25产量(Y)与播期(X1)、施氮量(X2)和密度(X3)间的数学模型。在本试验条件下,三因素对油菜产量影响的顺序是:施氮量〉密度〉播期;经因子水平选优,得出产量在180.00kg/667m^2以上的优化栽培措施为:播期:9月8-14日;施纯氮量:17.179-20.632kg/667m^2;密度:7632-8800株/667m^2。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播期、密度、施氮量、施磷量、施钾量和施硼量6个主要栽培因素对甘蓝型油菜产油量的影响。[方法]利用已有的研究资料和笔者的试验研究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产油量与播期呈负相关,与密度多呈一元二次抛物线关系,与氮肥施用量和硼肥施用量呈一元二次抛物线关系、与磷、钾肥呈直线相关关系。高油份品种(44.00%以上)获得最高产油量的施氮量平均为185.18 kg/hm2,在此条件下,它们的产油量平均为1442.60 kg/hm2,而含油率较低品种(42.00%以下)的产油量平均为1247.84 kg/hm2,高含油率品种产油量比含油率较低品种的产油量平均高15.61%。含油率较低品种获得最高产油量时的施氮量平均为286.28 kg/hm2,在此条件下,它们的产油量平均为1350.57 kg/hm2,而高含油率品种产油量比含油率较低品种的产油量平均高6.81%。油菜品种含油量与获得最高产油量的施氮间呈极显著负相关(-0.9800**)。甘蓝型优质杂交油菜高油份品种高产保优栽培措中氮、磷、钾、硼肥施用量分别为187.5-195、105-120、135-150、15-22.5 kg/hm2。密度和播期根据各地栽培习惯而定,贵州油菜移栽播期9月10日-16日,密度6×104-1.05×105株/hm2。[结论]该研究明确了播期、密度和施氮量对甘蓝型油菜产油量的影响,提出高油份品种高产保优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10.
考察育苗时期、苗床地(大田和坡耕地)选择、品种等栽培因素对苗期油菜根肿病发生的影响,研究不同药剂对苗期病害的防治效果,指导病害的有效防控。在黄家寨村和大园子村,以3个播种期(间隔10~15d)、2种育苗地(大田育苗和山地育苗)、4个主栽品种(绵油33、中都油998、绵油14和绵油309)为考察因素,在油菜移栽期调查病害的发病情况,计算病株率和病情指数。试验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40%氟啶胺·异菌脲悬浮剂、100亿/g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和精制黄腐酸土壤调理剂4个药剂对苗期油菜根肿病的防治效果。播种期对油菜根肿病的发生发展有较大的影响,随着播种期的延迟,病株率和病情指数逐渐减少;育苗地的选择对油菜根肿病的发生发展有较大影响,大田育苗显著加重油菜根肿病的发生,而异地(坡地)育苗可有效防控油菜根肿病的发生;当地主要推广种植的油菜品种对油菜根肿病的抗病性较差,品种间抗性差异不显著;4个供试药剂对苗期油菜根肿病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按照各药剂推荐用量和施用方法,均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治和延缓苗期油菜根肿病的发生发展。育苗时期、苗床地(大田和坡耕地)选择、品种等栽培因素与油菜根肿病的发生关系密切,因地制宜地利用各地栽培条件,辅以适当的药剂防治,可以有效防控苗期油菜根肿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明确不同播期、品种和农药对油菜根肿痛的控制效果,选择并优化栽培方案。【方法】利用正交试验设计,研究播期、品种、农药这3种因素及其组合对油莱根肿病病情指数的综合效应。【结果]结果表明,在油菜苗期,农药对根肿病防治效果较好;到了油菜薹期,播期的影响较大;而到了成熟期,品种的影响较大。【结论]优化结果表明,选用10月5日,10%氰霜唑,汇油50组合对油菜根肿病的防治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红小豆高产栽培数学模型,为改进红小豆高产栽培技术措施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五因素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建立红小豆产量(Y)与播种期(X1)、种植密度(X2)、N(X3)、P2O5(X4)和K20(X5)之间的数学模型,模拟寻优。【结果】采用4月下旬播种、密度11.66万~12.34万株/ha、纯N43.92~50.37kg/ha、P20557.353~62.998kg/ha、K2028.335~31.665kg/ha的综合栽培措施,可使红小豆获得高于1255.09kg/ha的产量。【结论】采用五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建立基于播期、种植密度及N、P、K施用量5个因子的红小豆高产栽培数学模型具有可行性。在重庆万州生态条件下,红小豆生产上还需增施P肥。  相似文献   

13.
[目的]筛选出合适的氟啶胺防治大白菜根肿病的灌药时间和浓度。[方法]以室内盆栽药效试验测定了灌药时间和浓度对氟啶胺防治大白菜根肿病效果的影响。[结果]250mg/L氟啶胺对大白菜根肿病的相对防效最高,为92.32%,随着氟啶胺浓度的降低,相对防效逐渐降低;以250mg/L氟啶胺进行灌药防治大白菜根肿病时,灌药时间越早,防效越高。[结论]氟啶胺适宜的灌根方法为:浓度为250mg/L,第1次灌药时间为播种后5-11d。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栽插密度及施肥量对京薯6号产量的影响,为该品种在广西的高产栽培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栽插密度与施肥量的L9(34)正交设计,4个试验因素分别为栽插密度(A)、施氮量(B)、施磷量(C)和施钾量(D),各因素均对应3个试验水平.测定小区鲜薯产量,对结果进行极差和方差分析,对比不同因素对产量的影响.[结果]在试验设计条件下,栽插密度因素对京薯6号产量影响最大,其次为施钾量和施氮量,施磷量的影响相对较小;其中,栽插密度和施钾量对京薯6号产量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P<0.01),施氮量达显著水平(P<0.05).[结论]在广西南宁地区种植京薯6号的适宜密度为6.00万株/ha,氮、磷、钾肥料的适宜用量分别为纯N 135 kg/ha、P2O5 45.0 kg/ha、K2O270 kg/ha.  相似文献   

15.
不同施肥对槟榔产量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槟榔田间肥效试验表明,与常规施肥[ξ(N:P:K)=2:2:2]相比,增施氮肥[ξ(N:P:K)=3:2:2)]和增施钾肥[ξ(N:P:K)----2:2:3]表现较好的增产效应,增产效应依次为钾〉氮〉磷。经济效益以增施钾肥[ξ(N:P:K)=2:2:3]效果最佳,净利润达到123222.9元/hm2,增施氮肥[ξ(N:P:K)=3:2:2]净利润为115349.6元/hm2,比常规施肥净利润(109956.3元/hm^2)也高。说明当前槟榔施肥可以进行更为合理的调整。  相似文献   

16.
采用均匀试验设计和逐步回归分析方法,以先玉335为材料,研究了水分、密度和其他栽培因子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及其耦合效应。结果表明,各栽培因子对玉米产量影响显著,从多因素分析,其影响顺序为:密度(x2)>底钾(x5)>追氮(x6)>底氮(x3)>补水(x7)>底磷(x4)>追肥/补水生育期(x8)>播期(x1)。在数学模型中,各栽培因子间耦合效应对玉米产量影响都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其中密度(x2)与补水(x7)的耦合效应对产量的影响最大。在试验研究范围内,当播期为4月16日,密度为72 047.8株/hm2,底施氮量为135.3kg/hm2,底施磷量为262.0 kg/hm2,底施钾量为295.9 kg/hm2,追施氮量为239.6 kg/hm2,补灌量为1 198.0m3/hm2,追肥/补水生育期在玉米18展叶时,玉米产量达到理论最高值,为16 194.8 kg/hm2。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播期播量对阜阳地区烟农5158产量及产量三要素的影响。[方法]在阜阳毛桥村和中北村开展烟农5158小麦品种6个播期(9月30日、10月5日、10月10日、10月15日、10月20日、10月25日)3个播量(180万、240万、300万苗/hm2)试验,调查株高、产量及其构成三要素。[结果]播期和播量对烟农5158的产量影响较大;随着播期的推迟,产量先升高后降低,10月10日播种的产量最高,10月5日播种的次之,10月15日后播种的产量显著降低;同一播期,产量随播量的增加而增加;潮土产量高于砂姜黑土。同一播期,随着播量的增加单位面积穗数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减少;同一播量,随着播期的推迟单位面积穗数逐渐减少,穗粒数和千粒重逐渐增加;砂姜黑土与相应潮土间在产量三要素方面差异不明显。同一播期,播量越大,植株越高;同一播量,播期越早植株越高;砂姜黑土株高比相应潮土矮,播期越早株高差异越小。[结论]烟农5158在当地的适宜播期为10月5~15日,最佳播期在10月10日,在适宜播期范围内,适宜播量为240万苗/hm2,这可为烟农5158在当地大面积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在云南省曲靖市植烟土壤交换性钙镁比超过20的缺镁烟区,通过土壤镁肥施用和叶面喷施进行钙镁比调控,了解其对烤烟钾、钙、镁吸收的影响,为曲靖市缺镁烟区烤烟的平衡施肥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和生产指导。[方法]通过田间小区试验,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以不施镁肥作为对照,分别设3个叶面喷施硫酸钾镁肥处理和2个根层施镁+叶面喷施处理。采集根、茎、上部叶、中部叶和下部叶5个部位进行烘干称重,并且粉碎制样,测定钾、钙、镁含量;每个小区从初烤烟叶中选取上部(B2F)、中部(C3F)、下部(X2F)样品,分析烟叶全钾、钙、镁含量。[结果]从不同部位来看,叶面喷施及土壤施用和叶面喷施配合调控钙镁比提高了中、下部烟叶对镁、钾的吸收以及下部烟叶对钙的吸收,但降低了上部烟叶对镁、钾、钙的吸收以及中部烟叶对钙的吸收。烟叶不同部位镁、钾、钙的累积分配量比较表现为中部叶〉下部叶〉上部叶;从不同部位来看,中、上部烟叶钙镁比、钾镁比降低,下部烟叶钙镁比增加,而下部烟叶钾镁比处理之间没有差异。[结论]叶面喷施及土壤施用和叶面喷施配合调控对烟叶钙镁比、钾镁比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镁的吸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