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9 毫秒
1.
【目的】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不同立地条件下,研究刺槐人工林无性繁殖与更新状况,为该地区刺槐人工林的经营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对黄土丘陵沟壑区安塞试验站、纸坊沟和县南沟流域12个阳坡和阴坡刺槐人工林样地的林分特征、土壤含水量、外界干扰、无性繁殖和林下物种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阴坡样地不同深度土层的平均土壤含水率高于阳坡样地;生长在阴坡的刺槐人工林无性繁殖较阳坡旺盛,阴坡无性株萌蘖的数量和扩散范围明显大于阳坡;在相同坡向的刺槐林群落中,坡下部的根系萌苗量大于坡上部;影响刺槐无性繁殖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外界干扰,在立地条件差、人为践踏、砍伐和放牧的样地中,刺槐人工林的根系萌苗扩散程度大于无外界干扰或干扰较轻的样地;不同立地条件下刺槐的无性繁殖潜力趋势为:阴坡下部>阳坡下部>阴坡上部>阳坡上部。【结论】刺槐人工林在黄土丘陵沟壑区的适生范围是阴坡下部及沟谷地区。  相似文献   

2.
沙棘人工种群在不同生境条件下的繁殖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沙棘人工种群根蘖萌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丘陵沟壑区纸坊沟流域不同生境沙棘人工种群根蘖萌苗,产生的无性系个数、空间分布和生长状况的调查,系统研究不同生境条件下沙棘人工种群的根系产生幼苗的基本特征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主要结论是:沙棘人工种群的更新几乎完全依赖于无性繁殖更新,种子萌发产生的幼苗在调查地内很少发现;生长在阴坡的沙棘人工种群无性繁殖较阳坡的旺盛;母株通过根蘖萌芽形成无性系小株的数量、水平扩展范围、无性系小株个体生长均优于阳坡;山坡下部优于山坡上部。不同生境种群均存在枯枝现象,阴坡沙棘种群枯枝率最小(5%);阳坡萌蘖苗的枯枝最大(20%)。不同龄级中,以5~6 a生无性小株枯枝率最高。土壤中沙棘根蘖幼苗萌发点的空间分布分析表明,在土壤2~6 cm为密集区,水平扩展距离在山坡上部距离较远,可达到3 m,山坡下部扩展距离较近,最远不超过1.5 m,无性系小株萌发点空间分布格局受坡位影响大,而与坡向关系不密切。尽管沙棘人工种群在丘陵沟壑区基本都能自我更新,但在生境选择中,应该尽量利用水分条件较好,土质疏松的生境,以获得最佳生长效果和水土保持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不同生境条件下秦岭箭竹人工种群的生长特点,为秦岭箭竹的人工繁育及大熊猫栖息地生境质量的改善提供参考。【方法】对秦岭南坡不同生境3年生箭竹人工种群无性系植株保存率、无性系分株枯死率和生长状况进行了调查,系统研究了不同生境条件对秦岭箭竹人工种群分株、秆柄的形态特征以及无性系构件生物量分配的影响。【结果】(1)随着海拔的升高,生境对秦岭箭竹人工林保存率的影响逐渐减小,阳坡人工林的保存率大于阴坡,海拔在2 000 m以上的巴山冷杉-红桦林是进行箭竹人工造林较理想的生境。(2)秦岭箭竹人工种群年龄结构呈现出以2~3年生为中心的"偏正态分布",随着海拔的升高,种群密度增大,无性系分株死亡率降低。(3)秦岭箭竹人工种群无性系1~2年生分株生长旺盛,2年生分株的高度和地径均达到最大值,从第3年起竹竿进入成年期;不同生境无性系的秆柄节间长度、根系长度及芽的长度和直径均随海拔的升高而增大。(4)秦岭箭竹人工种群单个无性系的总生物量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增加;阳坡内各群落构件总生物量及各个构件生物量均大于阴坡;在海拔小于1 800 m的群落中,人工种群无性系地下部分总生物量大于地上部分,而海拔在2 000 m以上的群落人工种群无性系地下部分总生物量小于地上部分。【结论】人工建植秦岭箭竹对于大熊猫栖息地的恢复与保护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黄土高原不同立地条件下柠条林地土壤水分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黄土高原西部丘陵区兰州市郊10龄人工柠条林地土壤水分状况的连续定位监测,对比分析了不同生长期、不同坡向柠条林地土壤水分的垂直变化的异同,以及柠条对周围土壤含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生长季内,从生长初期到生长旺季再到生长末期,整体土壤含水量变化为先减少后增加,这与植被生长耗水规律相符;各坡向土壤含水量的垂直变化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阴坡、半阴坡和半阳坡的柠条林地0~60cm土层为土壤含水量剧变层,60~180cm土层为土壤含水量相对稳定层;生长季内,不同生长时期、不同立地条件下的土壤含水量是有差异的,3个坡向平均土壤含水量从小到大为:阴坡半阴坡半阳坡,主要受地表植被及地理位置的影响;柠条对周围土壤水分的影响与土壤含水量的大小有关,土壤含水量越大柠条对周围土壤含水量影响范围越小.  相似文献   

5.
黄土高原刺槐人工林根系分布与土壤水分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4种典型立地下刺槐人工林根系分布与土壤水分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阴坡、半阴坡的细根(直径≤1mm)在400cm土层中的分布较为均匀,半阳坡和阳坡的细根集中分布在0—100cm土层中.在200-400cm土层中分布较步;各立地输导根(直径〉1mm)在分布深度上存在差异,阴坡和半阴坡输导根分布较深,阳坡输导根分布均较浅.半阳坡分布较阳坡为深;各立地下刺槐根系的水平分布均较广,水平根单向延伸最大均在8m左右.不同立地条件下土壤水分状况的差异是各立地根系尤其是细根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各立地细根分布范围对土壤水分变化有较大影响,同时根系分布也会影响到土壤水分的季节变化.  相似文献   

6.
甘肃子午岭野生紫斑牡丹种群及生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现场踏查及样地调查,甘肃庆阳子午岭太白林区瓦川沟分布着面积为69.25 hm2的紫斑牡丹天然种群,其生长的坡向、坡位等生境条件对其种群特征产生影响。紫斑牡丹种群主要分布于温暖潮湿的阴坡(东北坡)环境,根系生长在林区0~40 cm、pH值为7.8~8的土层中。不同坡位对紫斑牡丹种群密度及幼苗的形成影响较大,分布于山坡中、下部的紫斑牡丹种群具有良好的生长状况、群落稳定性及更新能力,即水热条件好、枯落层厚的山林中部有利于紫斑牡丹种群密度的增加。太白林区野生紫斑牡丹随着株龄的增加株高变化逐渐缓慢,18 a以后株高稳定至140 cm左右。紫斑牡丹种群特征的研究可为野生紫斑牡丹资源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研究黄土高原地区3种灌木林地土壤的有机质和氮素在剖面不同土层深度、坡向及坡位间的分布特征,为黄土高原灌木林地土壤的培育提供基础依据。【方法】通过野外采样、室内土壤分析并结合数理统计的方法,以荒草地作为对照,对黄土高原地区的柠条、沙棘林地和天然次生林地的有机质和氮素含量在不同土层深度(0~20,20~40,40~60,60~80 cm)、不同坡向(阳坡、半阴半阳坡、阴坡)和不同坡位(坡上部、坡中部、坡下部)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3种灌木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递减,不同土层间差异显著;各土层间土壤全氮含量差异不明显;碱解氮含量以表层显著高于20~80 cm土层,表层以下各土层差异较小;从坡上部、坡中部到坡下部,柠条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差异很小,沙棘林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呈降低趋势,而天然次生林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却呈逐渐增大趋势;全氮含量总体呈现出坡上部-坡中部-坡下部逐渐下降的趋势,但天然次生林地土壤全氮含量则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规律;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全氮含量在不同坡向的变化趋势相同,均为阴坡>半阴半阳坡>阳坡,而碱解氮含量却无明显规律性。【结论】黄土高原地区灌木林地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基本处于"中等"水平,且在土壤剖面及不同坡向、不同坡位之间具有一定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8.
为云台山白云岩喀斯特区的林分经营管理提供理论参考,通过样地调查方法,对云台山不同生境(阴坡、阳坡)马尾松林种群结构和土壤特性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马尾松林各土层土壤容重阳坡阴坡,有机质、全氮、全钾和水解氮在阴坡与阳坡间的差异达显著水平;0~15cm和15~30cm土层土壤pH在阴坡与阳坡间的差异达显著水平;30~45cm土层土壤容重、有效磷和速效钾在阴坡与阳坡间的差异达显著水平。不同生境马尾松种群径级和高度级结构存在一定差异,阴坡萌生的幼苗数量较多,马尾松种群结构的变化趋势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9.
北洛河流域退化植被的生物恢复措施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依据地貌、气候等特征,把北洛河流域分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及黄 土高原沟壑区。在黄土丘陵沟壑区的梁峁顶建立水土保持植被,退耕后 最适宜还草,可以适当种植灌木;在梁峁阳坡,以水土保持为主,兼顾 生态混交的草灌,并以少量乔木结合;梁峁阴坡以薪炭林为主,草灌乔 相结合;在沟底以培育用材林为主。在黄土高原沟壑区的塬面建立农林 草生态经济复合模式,以农耕地为主;塬坡营造水土保持防护林草带, 沿沟边种植根系发达、固土作用强的植物。阳坡以退耕还草灌为主,阴 坡乔灌草相结合;在沟头、沟边, 以建防护林为主。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不同沟壑区动力效应模型(DEM)地形数据,揭示了黄土高原沟壑区地貌地形分布特征以及不同立地类型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沟壑区阴坡阳坡面积比例在不同坡度的分布特征各不相同.高原沟壑区两个坡向都呈左偏态分布,丘陵沟壑区第五副区呈双峰分布,残垣沟壑区和丘陵沟壑区第二副区呈近正态分布.(2)残垣沟壑区和丘陵沟壑区第二副区梁峁坡主要分布在25.以上坡度区间,丘陵沟壑区第五副区梁峁坡注要分布在15.~25.区间.(3)残垣沟壑区和丘陵沟壑区各坡形面积比例在沟坡上均表现出凸形坡>凹形坡>平坦坡的规律;丘陵沟壑区第二副区和丘陵沟壑区第五副区各坡形在梁峁坡的分布对比,丘陵沟壑区第二副区为凸形坡>凹形坡>平坦坡,丘陵沟壑区第五副区为凸形坡>平坦坡>凹形坡.  相似文献   

11.
【目的】阐明黄土高原森林区不同坡向对油松人工林建群种种群结构及群落特征的影响,为黄土高原地区油松人工林天然化发育的生境选择及合理经营提供依据。【方法】选择黄龙山生长于阴坡、阳坡的油松人工林,于造林后10,30(间伐1次)和45年(间伐2次)对其建群种的种群结构、幼苗更新、物种多样性、土壤养分特征进行调查和综合比较分析。【结果】10年生油松人工林种群在阴坡、阳坡样地上的种群结构、幼苗更新和群落特征没有明显差异;经过1次间伐的30年生油松人工林,阴坡林木的生长量、物种多样性及土壤养分速效P、硝态N、铵态N含量显著高于阳坡;经过2次间伐的45年生油松人工林,其在阴坡、阳坡的平均胸径差异不显著,但阴坡有少量较大胸径的林木,且林木平均高度、油松幼苗更新数量、土壤养分、灌木物种的丰富度及多样性指数均显著高于阳坡。【结论】从持续发育角度看,黄龙山林区阴坡和阳坡均适合油松人工林培育,阴坡优于阳坡。及时抚育可以促进油松人工林的持续发育。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坡向对华北落叶松林木生长的影响。[方法]以北沟林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标准地调查法,根据调查资料,选择平均木进行树干解析,研究不同坡向华北落叶松人工林胸径、树高以及材积的变化规律。[结果]阴坡和阳坡林分的胸径、树高和材积的生长变化趋势大体一致,阴坡立地条件下胸径、树高和材积均高于阳坡;总体来看阴坡对华北落叶松的胸径和树高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但对材积的平均生长量和连年生长量影响较大,两者在35、30 a时差异最大,最大差值分别为0.001 4、0.003 2 m3。[结论]处于阴坡的华北落叶松的胸径、树高、材积生长较阳坡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13.
华北土石山区土壤水分蒸发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华北土石山区阴坡油松林、阴坡裸地和阳坡侧柏栎类混交林土壤水分蒸发特性。降水量与水面蒸发由Campbell气象自动观测系统测得。利用PVC管自制的微型蒸渗仪(Microlysimeter),直接钉入林地土壤,取原状土,放在原位,测定不同条件下的土壤蒸发规律。试验地多年的蒸发变化趋于一致,4~6月蒸发量大且变化不大,7~10月蒸发量明显下降。5月的日平均蒸发量最大,7月出现低谷,9月出现第2个高峰,10月降低。降雨量的变化与蒸发量相反。土壤蒸发总体规律是阳坡侧柏栎类混交林>阴坡油松林,林外>林内,阳坡侧柏栎类混交林林外无枯落物>阳坡侧柏栎类混交林林外有枯落物>阴坡油松林林内无枯落物>阴坡油松林林内有枯落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炎陵县平乐乡太子参与黄桃套种,对太子参的生长及产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向阳、背阳环境,黄桃林下套种与不套种太子参进行对比种植研究。[结果]向阳山坡、林下套种与向阳山坡、不林下套种,太子参生品产量相当;背阳山坡产量低于向阳山坡;背阳山坡、林下套种效果最差,产量最低。[结论]太子参虽耐荫怕晒,但对阳光还是有一定的需求。在炎陵县推广向阳山坡、黄桃树林下套种太子参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建议发展种植。  相似文献   

15.
周燕  年玉欣  刘贞  黄彦青  周广柱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5):11447-11448
[目的]为恶劣条件下植物的选择利用提供依据。[方法]分析朝阳山区3种坡地的土壤含水量及8种自然灌木地下与地上的生物量比,评价其生态适应性。[结果]土壤含水量阴坡最大,阳坡最小,半阴坡居中,分别为3.47%、1.07%、2.19%。阳坡、阴坡、半阴坡中花木蓝的地下与地上的生物量比均最大,分别为5.441、3.120、3.900。溲疏阳坡的地下与地上生物量比是阴坡的2倍以上。万年蒿阳坡和半阴坡的地下与地上的生物量比明显高于阴坡的,紫丁香和土庄绣线菊却恰好相反。荆条、三裂绣线菊和胡枝子3种坡地的地下与地上的生物量比变化不大。[结论]花木蓝的生态适应性最强,溲疏和万年蒿抗旱性较强,适合生长在阳坡,紫丁香和土庄绣线菊适合生长在阴坡,荆条、三裂绣线菊和胡枝子在3种坡地都能良好生长。  相似文献   

16.
以山西省固县林场野生连翘为研究对象,调查了其生长环境各生态因子,并选取样地进行人工抚育处理,分析了不同生态因子及人工抚育对野生连翘生长和产量的影响。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阴坡土壤厚度、含水率、全盐量、有效磷、有效钾和有机质含量均高于阳坡,其中阴坡土壤含水率显著高于阳坡,阴坡土壤pH值、有效氮和全氮含量低于阳坡。阴坡野生连翘的株高、冠幅、地径、分枝数、开花数量均显著高于阳坡,结实量与阴坡差异不显著。人工抚育对阴阳坡野生连翘的物侯期没有影响。人工抚育下,阴坡和阳坡野生连翘株高、分枝数均低于未抚育连翘,连翘冠幅、结实量显著大于未抚育连翘,且阴坡经人工抚育后连翘结实量显著高于阳坡。  相似文献   

17.
以黄土丘陵沟壑区张家河、麻地沟流域草本群落为研究对象,分析物种多样性、地上生物量、枯落物量随立地条件的变化趋势及三者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物种数表现为阴梁峁坡>阴沟坡>峁顶>阳梁峁坡>阳沟坡,Margalef指数表现为阴梁峁坡>阴沟坡>阳沟坡>阳梁峁坡>峁顶,物种数和Margalef指数在不同立地条件下有极显著或显著差异;Shannon-Wiener指数与Pielou指数在阳坡由坡下到坡上呈减少趋势,在阴坡由坡下到坡上呈增加趋势,但差异不显著;地上生物量表现为阳沟坡>阴沟坡>阳梁峁坡>阴梁峁坡>峁顶,不同立地条件的差异不显著;枯落物量表现为阳沟坡>阳梁峁坡>峁顶>阴梁峁坡>阴沟坡,阳沟坡分别与阴梁峁坡、阴沟坡差异显著;由于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物种多样性指数、地上生物量、枯落物量相互之间的相关性并未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8.
小兴安岭天然白桦林生态系统碳储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相对生长方程与碳/氮分析测定法,测定小兴安岭天然白桦林在7个立地类型(阳坡上、中、下部和阴坡上、中、下部及谷地)的生态系统碳储量(植被和土壤)、净初级生产力与年净固碳量,揭示立地类型对白桦林碳汇功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1)小兴安岭白桦林植被碳储量((49.39±3.09)~(89.20±10.17)t/hm2)在谷地、阳坡下部和阴坡上、中部4个立地类型显著高于阳坡上、中部及阴坡下部3个立地类型(38.2%~80.6%,P<0.05)。2)其土壤有机碳储量((147.30±21.39)~(273.67±22.67)t/hm2)在阴坡上、中部和谷地最高,显著高于阳坡上、中部和阴坡下部(27.9%~85.8%,P<0.05),阳坡下部居中,仅显著高于阴坡下部(53.3%,P<0.05),阳坡上、中部和阴坡下部相对较低。3)其生态系统碳储量((207.88±16.07)~(357.85±20.80)t/hm2)在谷地、阳坡下部和阴坡上、中部4个立地类型显著高于阳坡上、中部和阴坡下部3个立地类型(33.2%~72.1%,P<0.05)。4)其植被净初级生产力((5.80±0.26)~(8.87±1.17 )t/(hm2·a))在阳坡下部和阴坡上、中部3个立地类型相对较高,显著高于阴坡下部(31.2%~52.9%,P<0.05),阳坡上、中部与谷地3个立地类型居中,高于阴坡下部(15.5%~26.4%,P>0.05),阴坡下部最低。5)其年净固碳量((2.76±0.10)~(4.15±0.32)t/(hm2·a))在阳坡下部和阴坡上、中部3个立地类型相对较高,显著高于阴坡下部(27.9%~50.4%,P<0.05),阳坡上、中部与谷地3个立地类型居中,高于阴坡下部(12.3%~23.9%,P>0.05),阴坡下部最低。因其植被年净固碳量低于我国陆地植被平均固碳量(15.3%~43.7%),故小兴安岭天然白桦林属于碳汇功能相对较低的森林类型。   相似文献   

19.
西藏色季拉山林线植物群落多样性格局及林线的稳定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样地调查,采用α和β指数对西藏东南部地区色季拉山林线森林植物群落类型的多样性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色季拉山海拔和坡向决定了林线植物群落分布类型与物种组成,林线群落物种多样性程度为阳坡高于阴坡。②阳坡林线森林群落各层次多样性指数表现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的规律;而阴坡则表现出乔木层草本层灌木层的规律。③物种替代率为阴坡高于阳坡;在林线过渡带边缘物种替代率高且物种种类变化明显,而在林线过渡带区域内物种替代率变化幅度较小,表现出林线边缘环境对物种具有较强的筛选作用。④林线以下,群落物种多样性变化明显,物种多样性指数的大小主要受草本植物种类的影响。林线生态过渡带结束,阴、阳坡的物种组成差异缩小,植被群落类型也相似。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半阴坡、半阳坡、阳坡11龄人工刺槐林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土壤含水量和刺槐的株高、冠幅、胸径、新枝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1)该区土壤肥力水平偏低,有效养分缺乏。(2)整个生长季内,三个立地条件的土壤养分含量是:生长初期>生长中期>生长末期,说明林地自肥能力弱,地力在逐渐的衰退;(3)不同立地类型之间,土壤养分含量差异不显著,三个立地条件下的人工刺槐林土壤含水量差异显著,而三个立地条件下的刺槐生长量却有差异,因此认为,引起刺槐林生产力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土壤含水量,土壤养分的缺乏,更加恶化了刺槐的生长条件。要想彻底改变刺槐生长“小老树”的局面,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人工刺槐林的水肥条件;(4)三个立地条件之间,刺槐的生长量、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含水量大小均为:半阴坡>半阳坡>阳坡,所以,在建造人工刺槐林时,在半阴坡、半阳坡、阳坡三个立地类型之中,宜选择在立地条件好的半阴坡进行。基于上述分析,在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进行林草植被建设时,必须慎重考虑不同立地条件下的土壤水分生态环境和土壤养分背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