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通过对云南省普洱市5种不同模式茶园的茶叶产量调查、主要害虫与天敌之间的关系研究,探讨了混交模式对茶园鲜叶产量、茶园天敌和害虫的影响。结果表明,捕食性蜘蛛和假眼小绿叶蝉是5种茶园中最重要的天敌与害虫。纯茶园中假眼小绿叶蝉的数量显著高于混交茶园;蜘蛛数量在5种茶园中的大小顺序为:龙眼+茶>板栗+茶>糖胶树+茶>杉木+茶>纯茶园;龙眼混交茶园的害虫数量显著小于其他模式茶园,而纯茶园、板栗+茶、糖胶树+茶和杉木+茶等4种类型茶园害虫数量之间无显著差异。龙眼+茶模式因茶园透光适中,产量、天敌数量最高,害虫数量最低,是较好的混交模式。捕食性蜘蛛与假眼小绿叶蝉以及其他害虫之间不同季节存在显著负相关,并能用Logarithm方程很好表示。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研究茶园间作艾蒿对茶园害虫茶小绿叶蝉和天敌蜘蛛种群数量、茶树根际土壤养分状况及茶树鲜叶生化成分变化,探明茶园间作艾蒿对茶园生态系统的影响,为艾蒿在茶园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间作实验设置为茶-艾蒿间作和茶单作2个处理。以茶园单作为对照(CK),采用5点取样法,调查茶园主要害虫茶小绿叶蝉和天敌蜘蛛种群数量,检测茶树根际土壤养分含量和茶树鲜叶生化成分指标。【结果】艾蒿间作茶园中除土壤有效磷外,茶树根际的其他土壤养分均显著高于单作茶园,其中土壤全氮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比CK增加23.08%和30.63%;茶树-艾蒿间作显著影响茶树鲜叶中茶多酚含量,与CK比较,茶多酚含量显著降低;茶园间作艾蒿降低了茶小绿叶蝉种群数量,在茶小绿叶蝉高峰期,与CK比较,艾蒿间作茶园茶小绿叶蝉的种群数量极显著下降了35.53%;茶园间作艾蒿增加了蜘蛛种群数量,从5月25日开始,艾蒿间作茶园的蜘蛛种群数量显著高于茶单作茶园,5月25日蜘蛛总数量急剧增加,数量为单作的3倍。【结论】茶园间作艾蒿植物是一种具有较好生态效益的茶园栽培管理模式,可以应用于茶园间作。  相似文献   

3.
以闽中某县8个代表性茶园为研究对象,采集茶园土壤和茶树各器官样品,分析镉在茶园土壤-茶树中积累和分布规律,并探讨其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同时测定茶汤中镉含量并算出茶叶中镉的溶出率,利用美国国家环保署(USEPA)推荐的健康风险评价模型进行人体致癌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茶园土壤全镉含量均值为112.74βμg·kg-1,是福建省土壤背景值的2.06倍,茶园土壤镉积累明显;茶园土壤有效镉含量均值为26.44βμg·kg-1,镉活化率均值为24.86%,有效程度较高。土壤pH和有机质是影响土壤镉及其有效性的主要因素,土壤全磷和速效磷是影响镉活化率的主要因子;茶树主根和侧根与土壤全镉、有效镉和有机质呈显著正相关(P<0.05),新叶镉含量与土壤有效镉和全磷呈显著正相关(P<0.05)。茶树各器官镉含量分布规律为:侧根(1β253.89βμg·kg-1)>主根(382.20βμg·kg-1)>主茎(167.25βμg·kg-1)≈侧茎(154.65βμg·kg-1)>老叶(30.60βμg·kg-1)≈新叶(27.13βμg·kg-1),茶树根部镉富集系数显著大于其他器官(P<0.05),新叶和老叶镉富集系数较低,镉大部分被根和茎固定,向叶的迁移能力较低。茶汤中镉含量均值为192.28βng·L-1,远低于《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镉含量,茶叶中镉溶出率均值为15.29%;茶汤和茶叶中镉致癌健康年风险分别为6.33×10-7和4.42×10-6,比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推荐的化学有害物最大可接受水平(5×10-5)低约1~2个数量级,说明可以安全饮用。  相似文献   

4.
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应用Le Bissonnais法研究茶园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结果表明:(1)不同植茶年限茶园土壤>5 mm团聚体含量均表现为湿润扰动处理(81.05%~95.62%)>慢速湿润处理(64.18%~89.31%)>快速湿润处理(17.62%~24.26%),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MWD)、几何均重直径(GWD)和偏倚系数(CS)值也具有相同的变化规律,表明茶园土壤团聚体的崩解机制主要是快速湿润时孔隙内封闭的空气压力作用,快速湿润处理更接近茶园土壤实际情况;(2)快速湿润处理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对茶树连作的响应存在明显差异。随着植茶年限的增加,土壤团聚体MWDGMDCS值先降低后升高,在植茶23 a时最低。表明茶园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在植茶23 a时最弱;(3)在快速湿润处理下,茶园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与土壤有机质和粘粒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表明茶园土壤有机质和粘粒含量升高有利于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和稳定性增强。因此,在茶园管理中应加强铺草覆盖,减弱消散作用对团聚体的破坏,植茶16~23 a时需增施有机肥料,以提高茶园土壤团聚体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茶树物质、能量的输入、输出平衡观点,分析传统沿袭的“平面式”茶园。导致茶树生理失调;茶园土壤养份加剧分解;茶叶内的减少等弊端。提出建议树、茶、草“立体式”良性生态结构的茶园。其主要指标:(1)遮荫度不超过40%,茶树得到的太阳辐射量相当于26.35J/cm^2.h;茶园 小气候温度在30℃以内,茶地湿35℃左右,(2)土壤水、热、气、在子协调,土温控制27℃以下,(3)茶树树冠“宽、壮、宽  相似文献   

6.
茶园土壤管理技术:谈谈优质高产茶园的土壤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是财富之母”。土壤是茶叶高产优质的物质基础。通常讲茶树营养主要是指茶树根部营养,而与根部营养密切相关的则是茶园土壤环境,“好土产好茶”。日本研究认为土壤全氮、腐殖质高的茶园,茶叶品质好;对土壤物理性质较差的茶园,用鼓风机送风和埋设多孔管的暗沟排水,以改善土壤的通气性和排水性,能提高茶叶品质。湖  相似文献   

7.
调查发现云南昌宁、云县等地部分茶园间种了桉树。本研究采集了间作和未间作桉树的茶鲜叶分别烘干和阴干制备茶样,应用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等测定了茶叶水浸出物、茶多酚、儿茶素、黄酮醇、茶氨酸等41种成分含量,结合感官审评分析了间种桉树对茶叶品质的影响。茶样内含生化成分经主成分、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发现,与对照相比,间作桉树茶样的没食子儿茶素、山奈酚、槲皮素、甘氨酸、鞣花酸、木犀草素、花旗松素、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表没食子儿茶素等9种成分含量显著升高(VIP> 1,p <0.05,FC> 1.2),而谷氨酸含量显著降低(VIP> 1,p <0.05,FC <0.83)。感官审评发现,间作桉树的阴制茶样香气与滋味都辛辣,品质降低。研究结果表明,云南昌宁、云县等茶区茶园间种桉树会降低茶叶品质,不宜在茶园间种。  相似文献   

8.
茶园间作不同植物对茶叶产量和品质及茶园土壤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优化茶园间作模式、丰富茶园间作模式的科学理论,本试验探讨了间作白三叶、金盏菊和金花菜三种间作模式下对茶园土壤营养成分及茶叶品质成分与茶叶产量的影响,并分析了茶叶品质成分和土壤营养成分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三种间作模式条件下茶叶中茶多酚含量均显著降低,进而降低酚氨比.茶园间作金花菜,茶百芽重提高;而间作白三叶、金盏菊,茶百芽重与发芽密度均提高.茶园间作白三叶显著提高土壤有效磷、速效钾、碱解氮和全氮含量;间作金花菜则显著提高土壤速效钾、碱解氮和全氮含量,而全磷含量显著降低;间作金盏菊显著提高土壤有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而全磷与全钾含量显著降低.茶叶品质与土壤相关性分析发现:土壤pH值和土壤全磷、全钾及有机质含量变化与茶叶品质关系十分紧密.茶园间作白三叶、金盏菊和金花菜均不同程度上改良土壤性状,增强土壤肥力,进而改善茶叶品质.  相似文献   

9.
茶园间作芳香植物罗勒和紫苏对茶园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茶园间作芳香植物研究其对茶园害虫和天敌种群数量、土壤养分状况、茶树生长及茶叶生化成分等的影响,分析间作芳香植物对幼龄茶园的生态综合调控效果。幼龄茶园间种芳香植物能减少小贯小绿叶蝉和绿盲蝽的数量,增加茶园中瓢虫、草蛉、寄生蜂和蜘蛛等天敌的数量;芳香植物间作区土壤中铵态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高于绿肥间作区和对照;茶园间作芳香植物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茶树生长、培养幼龄茶园的树势和树冠、增加茶叶产量。茶园间作芳香植物能减少茶叶中茶多酚和咖啡碱含量,提高可溶性糖和儿茶素含量,改善茶叶品质。可见茶园间作芳香植物是一种具有较好生态效益的茶园栽培管理模式,能促进生态茶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三炬"生物有机肥在有机茶园肥效试验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有机茶园茶龄4年茗科1号(金观音)茶园开展生物有机肥的肥效比较试验,3种施肥方式为套种绿肥圆叶决明、施鸡粪和三炬生物有机肥.结果显示:施用三炬生物有机肥的茶树秋茶新稍比套种圆叶决明的增长6.36%,比施用鸡粪增长2.22%,每亩的产量172.3 kg,高于套种圆叶决明和施用鸡粪的产量分别为129、160 kg,3个处理亩产量差异不显著;在茶叶的3个理化品质即水浸出物、粗纤维和茶多酚方面,施用三炬生物有机肥的秋茶的水浸出物含量为39.6%、茶多酚含量为15.5%,低于施用鸡粪的42.9%和16.8%,位居第二,粗纤维含量为8.8%最小,低于施用鸡粪的含量9.6%和套种绿肥的含量15.8%.试验结果表明施用三炬生物有机肥有利于茶树生长,提高茶叶产量和理化品质,可供有机茶园施肥选择施用.  相似文献   

11.
不同灭菌处理对绿茶茶汤生化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孙其富  梁月荣  陆建良 《茶叶》2004,30(3):146-148
研究了不同灭菌温度以及添加L-抗坏血酸对绿茶茶汤主要品质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经高温灭菌处理相比,茶汤经高温灭菌后,茶多酚总量显著下降、氨基酸含量增加、咖啡因含量没有显著性变化;不同温度灭菌处理中表型儿茶素EGC、EC、EGCG、ECG含量随灭菌温度的升高而下降,非表型儿茶素GC、C、GCG、CG含量则上升;灭菌前添加L-抗坏血酸可以抑制高温处理过程中表型儿茶素向非表型儿茶素转化。  相似文献   

12.
灭菌与老化处理对绿茶鲜汁饮料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研究了灭菌和老化处理对绿茶鲜汁饮料色差、感观品质及主要生化成分影响。结果表明,高温灭菌和老化处理过程中汤色黄度增加,明度和绿度降低,苦涩味、收敛性降低,滋味趋于醇和;而茶多酚、游离氨基酸总量基本不变,咖啡因呈现逐步降低趋势,表儿茶素降低,儿茶素升高。饮料品质的变化是主要是儿茶素类等物质剧烈变化引起的。不同原料的绿茶鲜汁饮料在灭菌和老化过程中品质变化表现出差异性。  相似文献   

13.
四川崇州枇杷茶野生大茶树生化成分及制茶品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调查四川崇州枇杷茶野生大茶树的资源现状,根据植物学特征,从中选取具代表性的茶树初分为6种不同类型(依次编号为A类、B类、C类、D类、E类、F类),测试了其主要生化成分含量,评审了所制红、绿茶样的制茶品质。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枇杷茶树游离氨基酸总量为(2.46±0.07)%~(5.69±0.10)%,茶多酚含量为(21.67±0.40)%~(37.16±0.99)%,咖啡碱含量为(4.01±0.18)%~(4.88±0.03)%,水浸出物含量为(33.31±2.49)%~(47.28±1.35)%,儿茶素总量为(77.08±1.18)~(236.47±29.59)mg/g,因此,部分材料可以作为选育高儿茶素、高咖啡碱等特异成分的育种材料。以咖啡碱、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作为影响红碎茶品质的第一、二、三主成分或综合因子,结合主要生化成分含量、酚/氨值及感官审评结果可推论,E类适制红茶,F类制绿茶品质最优。从茶氨酸及苯丙氨酸的含量比例、儿茶素组分及总量等可推论,6类供试枇杷茶树中,E类茶树进化程度最高,接近栽培型。  相似文献   

14.
萎凋温度对鲜叶主要生化成分和酶活动态变化规律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一芽二叶茶鲜叶为原料,设置20、28、36℃ 3个萎凋温度梯度,取不同含水率的萎凋叶,测定茶多酚、氨基酸、黄酮、可溶性蛋白质和可溶性糖等含量,以及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的酶活,并对后续加工叶的主要生化成分进行测定,研究萎凋温度对鲜叶主要生化成分和酶活性动态变化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萎凋过程鲜叶含水率的逐渐下降,茶多酚、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等含量均呈现下降的趋势,36℃和28℃处理下茶多酚含量无显著差异,均高于20℃处理,可溶性蛋白质和可溶性糖含量与温度呈负相关;氨基酸和黄酮含量呈上升趋势,不同处理间36℃>28℃>20℃;CO2释放量总体呈“降-升-降”的变化趋势,以36℃处理样的释放量相对最大;多酚氧化酶活性呈缓慢下降的趋势,过氧化物酶活性呈上升趋势,且均以28℃处理酶活性最高。成品茶中28℃处理样的茶黄素、茶红素、茶多酚等含量最高,感官审评结果也表明28℃处理样的汤色、滋味等得分最高,品质最优。  相似文献   

15.
套种圆叶决明改善茶园生态环境促进茶树生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福建丘陵山地茶园普遍面临的土壤退化,季节性干旱严重、生态组分简单、生态环境恶化等生态问题,结合目前茶园管理模式,以常规清耕茶园(定期锄草)为对照,研究行间套种豆科绿肥闽引圆叶决明(Chamaecrista rotundifolia ‘minyin’)对茶园温湿度、土壤理化性状、茶树生长等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清耕茶园相比,套种圆叶决明显著提高茶园土壤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含量(P<0.05),其中土壤速效氮含量增加57.78 mg/kg;在夏季高温干旱时期,套种圆叶决明茶园土壤含水量(0~20 cm土层)显著提高(P<0.05),达21.84%,空气温度日变化幅度降低5.1℃,空气湿度日均值显著提高3.9%;同时显著提高夏茶氨基酸及茶水浸出物含量(P<0.05)。茶园套种圆叶决明能有效改善茶园土壤质量及光、温、湿等小气候条件,表明该品种是一种适宜山地茶园推广利用的优良绿肥。  相似文献   

16.
施硅对川西蒙山茶叶品质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硅素是一种可以改善农作物品质的有益元素。通过盆栽试验研究硅肥的两种施用方法(土壤施用和叶面喷施)及其不同施用量对川西蒙山茶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硅肥对茶叶品质具有显著影响,土壤施硅可使茶叶中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含量比对照分别提高38.66%和16.98%,而茶多酚和咖啡碱的含量分别降低15.28%和20.24%;叶面施硅则可使氨基酸和咖啡碱含量比对照分别提高33.47%和28.96%,而茶多酚和可溶性糖含量则分别降低12.39%和13.29%。  相似文献   

17.
云南澜沧县景迈古茶园土壤养分和土壤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姜虹  沙丽清 《茶叶科学》2008,28(3):214-220
云南省分布着大量的古茶园,被认为是普洱茶的起源。澜沧县景迈古茶园是典型的栽培型古茶园,在古茶园区内大平掌处选择相邻的古茶园、台地茶园和天然林三种利用类型的土壤,进行了土壤养分和土壤酶活性的调查。结果表明:三种类型的土壤都呈明显的酸性,土壤pH在3.80~3.91,茶园土壤的酸度相对更低;三种类型的土壤主要养分含量和酶活性在表层0~20cm都比下层20~40cm高,但Mg、Al和K无明显的垂直分布;三者有机质含量都很高,有机质和氮的含量分布为台地茶园<古茶园<天然林,而磷含量为古茶园最高;土壤酶活性的差异与养分的差异不一致,不同的酶活性在三种土壤中的大小规律不一样;土壤pH与金属元素相关性显著,氮元素与其它养分相关性最强,养分与土壤酶活性有显著相关性,尤其是C、N、P和K等主要营养元素。  相似文献   

18.
摊放环境对名优绿茶鲜叶茶多酚及儿茶素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单芽或一芽一叶茶鲜叶为原料,设置连续(78%~61%)摊放水分处理和不同环境条件摊放试验处理,分别进行液氮固样和冷冻干燥,测定茶多酚和儿茶素组分含量,研究摊放过程和摊放环境对茶多酚和儿茶素组成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摊放过程中茶多酚和儿茶素总量呈现前期下降后期有所上升的趋势,酯型儿茶素总量逐渐下降,EGC、EGCG,EC及GCG等儿茶素组分呈逐渐下降趋势,而C,ECG等组分呈逐渐上升趋势,鲜叶和摊放叶中检测不到没食子酸儿茶素(GC)。在摊放叶含水量控制在70%左右的前提下,环境温度与湿度对摊放过程中的化学成分变化有明显的影响,低湿环境下(60%)的茶多酚和儿茶素总量呈下降趋势,高湿环境下(90%)的茶多酚和儿茶素总量呈上升趋势,而中湿(75%)对茶多酚和儿茶素总量的影响与环境温度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9.
在灌木茶树留养改造形成乔木茶树的过程中,出现了改造中的灌木茶树、乔木茶树以及改造后的乔木茶树3种类型的茶树。本文对不同季节的上述3类茶树加工的晒青茶叶的生化成分与抗氧化活性进行比较研究。应用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晒青茶的各内含成分含量,发现除苏氨酸、精氨酸和γ-氨基丁酸外,乔木晒青茶的茶氨酸、谷氨酸等15种氨基酸含量与游离氨基酸总量均高于灌木晒青茶(P<0.05),而乔木晒青茶的茶多酚、没食子酸、1,4,6-O-没食子酰基-β-D-葡萄糖、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的含量显著低于灌木晒青茶(P<0.05),感官审评表明灌木晒青茶滋味较乔木晒青茶苦涩;正交偏最小二乘法(OPLS-DA)分析表明,两类茶聚成不同簇,进一步证实了茶叶生化成分存在差异。春季样品中,除羟自由基清除能力无显著差异外,乔木晒青茶的总抗氧化能力、DPPH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清除能力均显著高于灌木晒青茶(P<0.05);秋季样品中,乔木晒青茶的总抗氧化能力显著高于灌木晒青茶(P<0.05),但乔木晒青茶的超氧阴离子清除率则显著低于灌木晒青茶(P<0.05),而DPPH和羟自由基清除活性二者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与灌木晒青茶比较,改造形成的乔木晒青茶的氨基酸含量提高,多酚含量降低,苦涩度降低,部分抗氧化活性指标提高,表明灌木茶树留养改造成乔木茶树,能够提高晒青茶品质。  相似文献   

20.
为了分析土壤酸度对茶叶产量及品质成分的影响,本研究选择4个不同酸度土壤的茶园(pH分别为3.29、4.74、5.32、6.38)为研究点,于2016年4月种植铁观音茶树,于2018年5月、2019年5月(春茶采摘时间)和2018年10月、2019年10月(秋茶采摘时间)采样测定茶叶鲜叶产量及鲜叶品质成分(茶多酚、茶氨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