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毛昌祥 《杂交水稻》2022,(S1):54-57
<正>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爱戴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永远离开了我们,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缅怀他。我曾经在他身边工作,是在他由不知名到名扬天下这个转折期当他的副手(分管科研外事),佐助过他,加上后来一直到他去世前,工作上与他沟通较多,深深体会到他的卓识远见,做事为人确实与众不同,希望能够将袁隆平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整理出来,让更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一代学习、借鉴、传承和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2.
甘建华 《杂交水稻》2022,(S1):198-199
<正>转眼间就是深冬了,屈指数来,离袁隆平院士谢世又是半年,其追思会暨骨灰安葬仪式今天(按:2021年10月15日)在长沙举行。这位“毕生的追求就是要让所有人远离饥饿”的老人,虽然肉身已经离开我们,但他牵挂的杂交水稻事业仍在赓续向前,捷讯频传。一个月前,在衡南县云集街道清竹村,由袁隆平团队研发的杂交水稻双季亩产突破1 500公斤大关,再创水稻单产纪录。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中国大地,袁隆平团队不断探索,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提供了一颗定心丸。我曾有幸见过一次袁隆平院士,但对他的热爱和熟悉程度,与千千万万的“袁粉”无异。  相似文献   

3.
<正>2021年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与世长辞,举国同悲。袁隆平院士去世后,在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门前的阶梯上,摆满了师生们向袁隆平院士吊唁的鲜花。袁老逝世第七天,武汉大学举办袁隆平院士追思会,缅怀国士,寄托哀思,传承精神,砥砺前行。武汉大学与袁隆平院士的不解之缘,还要从朱英国院士说起。一、缘起杂交水稻,共同推动杂交水稻研究上世纪70年代初,国家科委把杂交水稻列为全国重点科研项目,组织全国协作攻关。袁隆平将“野败”材料分发到全国10多个省、市的30多个科研单位,武汉大学正是其中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朱英国作为湖北三系杂交水稻协作组组长,与袁隆平很早就认识,两人亦师亦友,经常一起开会、交流、学习,共同研究技术难题。由此,武汉大学与袁隆平院士和杂交水稻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4.
邓兴旺  李磊 《杂交水稻》2022,(S1):21-25
<正>寻找“野败”袁隆平先生系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1930年9月7日出生于北京,1949年8月考入重庆的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学习,1953年8月毕业后分配到湖南省怀化市(原黔阳地区)安江镇的湖南省安江农业学校(中专)任教。在这个位于雪峰山下、沅水河畔,后来被誉为“杂交水稻发源地”的安江农校,袁隆平在1964年提出了利用杂种优势进行杂交水稻育种的设想。  相似文献   

5.
曾凡荣  王静  蒋青 《杂交水稻》2022,(S1):178-180
<正>2021年5月22日,“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湖南长沙因病逝世,与爱着他的人们永远地告别了。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在袁隆平院士逝世一周年的日子里,再一次回顾袁隆平院士卓越的贡献,感佩袁隆平院士高尚的品质,是致敬与传承,也是最好的缅怀。  相似文献   

6.
刘金涛 《杂交水稻》2022,(S1):114-115
<正>“禾下乘凉梦”、“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共和国勋章”获得者、“90后”的科学巨匠、第三代杂交水稻,每公顷18吨超高产攻关.......一个个响亮的称谓和一串串闪亮的数字,标记着一位不服老的老人——袁隆平院士。他是一位心系中国吃不饱饭的人和为了泱泱大国的粮食增产从事杂交水稻研究事业,一做就是一辈子,用一生的时光为共和国书写着最美的情书的人。向袁隆平院士致敬,他这一生只为做好一件事,就是为了人类远离饥饿,他解决的不光是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还操心着全世界人民的温饱问题。  相似文献   

7.
青先国 《杂交水稻》2022,(S1):137-138
<正>倍受人们尊敬的袁隆平院士虽然永远离开了我们,但他崇高的创新精神和高尚品质将永远留在我们心中。巨星陨落,我一度满目悲伤。2005年,经袁隆平院士要求,湖南省委研究决定调我到他身边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工作。当他的助手,为他服务,经常得到了他的教诲和帮助,他是我的良师益友。回忆在袁隆平院士身边工作服务的几年,倍感伟人功德无量。  相似文献   

8.
信息与动态     
袁隆平教授荣获联合国 教科文组织科学奖 1987年11月3 日下午,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行了有80多个国家的代表团参加的颁奖仪式。在全场热烈的掌声中,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姆博把科学奖奖章、证书和1.5万美元奖金授予了袁隆平。证书上用英文写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荣幸地授予袁隆平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以表彰他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所作的杰出贡献。姆博赞誉袁隆平研究成功的杂文水稻成果是继80年代初国际上培育半矮秆水稻之后的“第二次绿色革命”。袁隆平在答辞中表示,这一科研成果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他希望这项成果能为解…  相似文献   

9.
刘任欢 《杂交水稻》2022,(S1):172-177
<正>2021年5月23日,在袁隆平院士逝世的第二天,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肯定袁隆平同志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技创新、世界粮食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并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和科技工作者向袁隆平同志学习,强调我们对袁隆平同志的最好纪念,就是学习他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信念坚定、矢志不渝,勇于创新、朴实无华的高贵品质,学习他以祖国和人民需要为己任,以奉献祖国和人民为目标,一辈子躬耕田野,脚踏实地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崇高风范。  相似文献   

10.
马国辉 《杂交水稻》2022,(S1):257-259
<正>我来自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在袁隆平先生身边工作相处了34年,有幸见证了他创造的一个又一个科研奇迹。袁隆平先生从安江农校的一名作物育种学和俄语教师,一路走来,成为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杂交水稻事业的国际大师、“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他一生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研究杂交水稻,他用一粒种子改变着这个世界!为了更好地向袁隆平先生学习,我从以下五个方面解读袁隆平先生的科技创新精神,以继承先生的遗志。  相似文献   

11.
2012年1月31日,2011年"马哈蒂尔科学奖"颁奖仪式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城中城国际会展中心隆重举行,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亲自为袁隆平院士颁发奖章和证书。颁奖词这样评价袁隆平院士:以独创性思维和胆识,在水稻这一热带主要作物的育种中,创新发展了杂交水稻,并使这一创新性成果带来全球水稻生产可持续性革命化的发展。他是"杂交水稻之父",他的创新性研究成果为世界战胜饥饿带来了希望。  相似文献   

12.
李楚甲 《杂交水稻》2022,(S1):190-194
<正>2021年5月22日下午,我突然看到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辛业芸秘书发给我的信息:“袁隆平老师在长沙湘雅医院逝世。”我感到震惊,心如刀割,悲痛万分,泪如泉涌。但又想,袁老师没有逝世!他身体还很好,肯定是我年老眼花看错了信息。但是,此后连续几天,看到微信、网络、电视等媒体纷纷报道,5月22日13点07分,“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原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袁隆平老师逝世了。数万人前往湖南省湘雅医院送别,数十万人前往长沙明阳山殡仪馆送行,  相似文献   

13.
很少有一个人被认为他养活了6 000万人,但袁隆平却从来就不是一个普通的人.  相似文献   

14.
杨耀松 《杂交水稻》2022,(S1):270-273
<正>从2014年12月起,我有幸担任袁隆平院士的秘书,近7年的朝夕相处,我感受最深的是袁隆平院士终生心怀“让天下苍生吃饱饭”的伟大理想以及毕生追求“禾下乘凉梦”“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的伟大实践。一、禾下乘凉梦所谓“禾下乘凉梦”,就是不断追求水稻高产、高产、更高产的梦想。我曾亲耳听袁隆平说过,“禾下乘凉梦”是他真正做过的一个梦,  相似文献   

15.
钱前 《杂交水稻》2022,(S1):307-308
<正>2021年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先生与世长辞。噩耗传来,我们心里非常悲痛。我本人在年轻时就认识了袁隆平先生,接受过袁老师的很多指点,袁先生经常鼓励我们创新,贵在创新是他的精神,也是他一辈子所做的事情。“两弹一星”、杂交水稻这种大国基石,正是袁隆平这样的前辈们努力付出的成果,使我们终于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他们的功绩将永留青史。  相似文献   

16.
杨远柱 《杂交水稻》2022,(S1):216-218
<正>湘江呜咽,麓山俯首。“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名誉董事长袁隆平老师,因病于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伟人陨落,山河失色,天地同悲。袁隆平院士是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将一生倾注于杂交水稻的研究与应用。  相似文献   

17.
《福建稻麦科技》2019,37(2):59-59
据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这几天,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团队选育培植的耐盐碱水稻在山东青岛、黑龙江大庆、新疆喀什、陕西南泥湾等地开始春播育秧。研究人员通过选育优良品种、精细化耕作等方式提高产量,智慧农业正助力海水稻走向海外。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曾创下水稻亩产上千公斤的纪录,他可能是最懂得向地要高产的人之一。  相似文献   

18.
李平  李仕贵 《杂交水稻》2022,(S1):108-111
<正>他是“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功勋科学家。他永葆创新活力,引领中国乃至世界杂交水稻研究半个多世纪。他用“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来鼓励年轻人敢于创新。“Rice is life”,这里可译成“水稻就是他的生命”。如今,他带着光荣与梦想乘风而去,与天上的“袁隆平星”合体,继续照耀杂交水稻人负重前行,完成他的未竟事业。2021年5月23日,四川电视台为袁隆平老师做了一个专题节目,邀请我们讲述袁老的四川情结。其实以我们这些晚辈的阅历,根本无法历数袁老对四川杂交水稻的贡献,这里只能记述一些点滴,权作纪念。  相似文献   

19.
陈弘 《杂交水稻》2022,(S1):139-141
<正>没见到袁隆平院士之前,我脑海里总是印着一帧情景:他穿着一身朴素的衣服,站在阳光洒满、金风涌起的稻浪间,专注地捧着稻穗,如同将梦想捧在手心,将天下人吃饱饭的责任,国家粮食安全的使命,负上他单薄的肩背。第一次见到袁隆平院士,大约是在2005年秋冬之际的一个下午。湖南省第八届大学生运动会开幕式在湖南农业大学举行,我有幸与袁院士同排就座,只见老人家神采飞扬,精神抖擞,黑瘦的脸上始终带着微笑。  相似文献   

20.
黎垣庆 《杂交水稻》2022,(S1):38-43
<正>一、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的艰苦历程袁隆平老师于20世纪60年代在湖南安江农校教学时,在水稻田间发现了一株雄性不育株,就想利用这种雄性不育系选配杂交组合,以达到利用水稻杂种优势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的目的。当时,只安排了两位学生李必湖和尹华奇做他的助手开展这项研究工作。时任湖南省委书记的华国锋同志十分重视利用杂种优势提高水稻产量这项研究。为了增强研究力量、加快研究速度,华国锋同志提议成立湖南省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协作组,由安江农校、湖南省农科院、湖南农学院和湖南师范学院派员组成。湖南师范学院负责水稻雄性不育机理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其他3个单位派人集中在湖南省农科院开展水稻杂种优势利用方面的各项研究。安江农校派袁隆平老师参加协作组,袁隆平老师是这个研究团队的学术带头人,负责筹划协作组的整套研究计划。因为杂交水稻研究的贡献,2019年袁隆平院士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当年的研究团队也为之高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