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区域布局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以2001年中国耕作制度区划为基本蓝图,通过分析全国2500多个县的基本农业生产数据库,确立了全国各熟制区粮食作物高、中、低产布局,并对未来粮食安全的生产战略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表明。到2020年,若全国低产区域粮食总产保持在8862万t;中产区域的单产提高到高产区域的水平,即中产区域粮食总产达到19784万t;高产区域的粮食单产再提高30%,即粮食总产达到32643万t,则全国粮食总产可达到61289万t,基本满足15亿人口的粮食需求。为实现以上目标,我们建议:进行全面产量区划,在对全国国粮食产量进行规划的基础上,建立0.3亿hm。左右超高产田和0.3亿hm^2左右高产田,稳定0.3亿hm^2左右的中低产田,建立1亿hm^2“国家粮食安全基地”;尽快确立国家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长期研究机制,建立高产、超高产综合技术体系,力争首先在实验田实现:一熟地区粮食产量达到1000kg,二熟地区达到1500kg,三熟地区接近1800~2000kg;建立“国家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预警中心”,开展国内外粮食安全的综合性研究,为国家提高粮食单产提供技术高产、超高综合技术体系与示范样板。  相似文献   

2.
一、粮食生产现状2011年,沈丘县粮食总产74.44万t,较去年的73.54万t,增加0.9万t,增长1.22%。其中,夏粮单产500.8kg,总产45.44万t,较去年同期的45.16万t,增加0.28万t,增长0.62%;秋粮总产29万t,较去年的28.38万t,增加0.62万t,增长2.18%。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夏粮生产实现连续5年超千斤,居周口市第1位,单产、总产均创历史新高。纵观沈丘县近几年的粮食生产,呈现如下几个特点。(一)面积稳中有升,保证了粮食生产能力。从近年来看,全县粮食播种面积均在10万hm2以上,2011年粮食种植面积达到12.67万hm2,比2002年面积增加1.71万hm2,增长15.6%;总产量增加12.47万t,增长20.1%。(二)夏粮产量稳定,保证了全年粮  相似文献   

3.
1粮食生产1.1粮食产量据国家统计局公报,2010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09867亿hm2,比2009年扩大88.6万hm2,增加0.8%;粮食总产5.464亿t,比2009年增加1560万t,增产2.9%。2003年到2010年,连续7年增产,总产由4.307亿t增加到5.464亿t,增加1.156亿t,年均净增3.5%,其中2007年到2010年4年连续保持在5亿t以上。  相似文献   

4.
山东省粮食产量的动力学预测及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殿勇  黄永亮 《现代农业》2007,(10):101-104
山东省是农业大省,也是人口大省,未来的粮食产量不仅关系到自身粮食安全,也必将对国家的粮食安全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在分析山东省1985~2004年粮食总产、单产及播种面积基础上和在各种假设条件下,根据动力学原理建立了若干粮食产量动力方程进行数值模拟和预测;提出若干解决方案,分别给出不同方案下粮食产量的预测值。预测表明:1.仅靠增加粮食播种面积来提高粮食总产难以保障粮食安全;2.加大农业科技投入,通过技术进步提高粮食单产较为可行有效;3.在保证一定数量粮食播种面积前提下,培育耕地质量、提高农业科技对粮食产量的贡献率,个别年份再区域外进口当年粮食需求量的5%,基本可以达到供需平衡、保障粮食安全。讨论部分指出了目前可能存在的粮食安全隐患,并给出一些建议,以期应对国家和地区未来的粮食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5.
中国大豆生产与需求分析及展望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张照新 《农业展望》2006,2(3):13-17
从大豆种植区域、播种面积、品种和品质、总产和单产方等面对中国大豆生产作了分析.入世后,随着单产水平的提高和播种面积的增加,2005年中国大豆总产达到1780万t,创历史最高产量.分析了中国大豆需求. 1990~2005年,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对豆油需求的增加和养殖业发展对豆粕需求的增加,国内大豆需求量猛增到4475万t,年均递增10.7%.随着国内养殖业的发展和植物油消费需求的增加,油用大豆在国内大豆需求中的比例逐步提高.展望中国大豆生产和需求未来的趋势,从中长期看,中国大豆平均单产有可能提高到180kg,总产达到3000万t以上.在未来5~10年国内市场对于大豆的消费数量仍将保持增长势头.  相似文献   

6.
[目的]根据河南省情和生产实际,探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技术路径。[方法]对河南省粮食产量的现状与动态进行整体分析。[结果]河南省粮食总产量的变化呈现上升态势。2010年粮食总产5437万t是1978年粮食总产2097.40万t的2.5倍。粮食总产的增长越来越依赖于单产的提高。[结论]该研究为河南省乃至全国粮食增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解宗方  张伟 《农业科学与技术》2011,(10):1539-1542,1551
[目的]根据河南省情和生产实际,探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技术路径。[方法]对河南省粮食产量的现状与动态进行整体分析。[结果]河南省粮食总产量的变化呈现上升态势。2010年粮食总产5437万t是1978年粮食总产2097.40万t的2.5倍。粮食总产的增长越来越依赖于单产的提高。[结论]该研究为河南省乃至全国粮食增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提高河南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战略途径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河南省是产粮大省,粮食生产对国家粮食安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战略途径研究为河南省粮食生产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对于全国粮食生产也有借鉴意义。通过对河南省粮食产量的现状与动态进行分析,显示河南省粮食总产量的变化呈现上升态势。2010年粮食总产5437万t,是1978年粮食总产2097.40万t的2.5倍。粮食总产的增长越来越依赖于单产的提高,近十年来河南粮食总产的增长主要靠小麦、玉米产量的增长实现的。在分析河南省粮食生产现状与变化的基础上,提出了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稳定保持粮食播种面积;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挖掘中低产田增产潜力;加强科技集成能力和转化能力建设,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和科学种田水平;强化粮食生产政策保障,稳定持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战略途径及对策。  相似文献   

9.
<正>一、预报结论项城市根据秋作物播种以来,结合农业气象条件、EOS/MODIS卫星监测资料和未来天气展望综合分析,预计2015年全市全年粮食平均单产为516.6kg,总播种面积为11.4万hm2,粮食总产为88.08万t。与2014年全市全年(粮食单产为433.8kg,总播种面积为12.5万hm2,粮食总产为81.03万t)相比,单产增产19%,总产增产9%。二、预测依据(一)小麦生长期农业气象条件分析1.小麦播种期至越冬期播种期虽然口墒稍差,但播种结  相似文献   

10.
1978年至2008年的30年间,保山市粮食总产由59.31万t增加到103.35万t.增加74.3%;而粮食播种面积由21.91万hm2减少到21.87万hm2,减少393.33hm2.保山市粮食总产增加主要是靠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粮食单产由1978年的2 707.5 kg/hm2提高到2008年的4725kg/hm2,提高74.5%,其中2003年至2008年已连续5年持续增产,2007年全市粮食平均单产首次突破4500kg/hm2大关,达到4591.5kg/hm2.  相似文献   

11.
张建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6):16295-16296,16299
为了解山西省粮食产量波动影响因素的影响机制及作用大小,利用1949~2009年粮食产量序列资料,采用波动指数分析了山西省粮食总产量的波动特性与波动幅度,并分析了粮食总产量波动的影响因素。从作物学原理研究(总产量=播种面积×单位面积产量)出发,进一步分析了粮食播种面积和单产波动对粮食总产量波动的影响大小。结果表明:单产是影响粮食总产量波动的主要因素,其次是粮食播种面积。1949~2009年,单产波动对粮食总产量波动的影响达79.68%,播种面积对粮食总产量波动的影响为18.07%。  相似文献   

12.
不同覆膜方式对旱作冬小麦耗水特性及籽粒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研究黄土高原雨养条件下,不同地膜覆盖方式对冬小麦耗水特性、产量和休闲期土壤水分补给的影响,为促进增产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08-2009和2009-2010年小麦生长季,设置全膜覆土穴播(A)、全膜覆盖穴播(B)、垄膜沟播(C)和露地条播(CK)4种不同栽培模式,测量不同处理的土壤贮水量、耗水量、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结果】全膜穴播可使冬小麦增产64.4%-79.1%,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2.1%-24.0%,达到11.9-16.6 kg·hm-2·mm-1;全膜覆土穴播可增产43.4%-44.4%,水分利用效率提高8.8%-14.6%,达到11.0-14.8 kg·hm-2·mm-1;垄膜沟播可增产37.0%-39.3%,水分利用效率提高4.2%-4.4%,达到10.0-14.2 kg·hm-2·mm-1。主要原因是,地膜覆盖可增加冬小麦拔节前0-200 cm土层贮水量,提高拔节至成熟阶段的耗水量及其占总耗水量的比例,促进生育期对土壤贮水的利用,同时干旱年份可促进冬小麦利用深层土壤水分,最终提高冬小麦成熟期的生物量和籽粒产量;虽然生育期耗水增加,但水分利用效率也提高。冬小麦产量与生育期耗水量呈显著正相关(r=0.96*)。覆膜的高产建立在高耗水基础上,但通过休闲期水分补充,地膜茬0-200 cm土层水分在冬小麦秋播前可恢复到露地水平。覆膜处理间的耗水差异远小于覆膜与露地间的差异。综合考虑产量、经济效益和田间操作难易程度,全膜覆土穴播一次覆膜可多茬使用,节省地膜成本,田间操作简单,经济效益高,是本试验条件下的最优栽培方式。【结论】全膜覆土穴播是西北黄土高原旱地小麦兼顾高产高效的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3.
应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对福建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粮食播种面积和农用地膜的使用量是影响福建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主要因素,提出提高福建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短期地膜覆盖以幸干旱区春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以旱地春小麦进行短期地膜覆盖试验,结果表明:地膜覆盖可明显提高小麦生长前期的土壤温度,有效防止春季低温对作物的伤害,促进分蘖成穗,并显著提高结实小穗数和穗粒数,从而达到增产目的。播种后1-30d左右为旱地春小麦最佳覆膜时间。覆膜时间增长,增温效果减弱,产量有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Producing more food with a lower environmental cost is one of the most crucial challenges worldwide. Plastic mulching has developed as one of the most dominant practices to improve crop yields, however its impacts on greenhouse gas(GHG) emissions during the production life cycle of a crop are still unclear. The objective of this work is to quantify the impacts of plastic film on GHG emissions and to reduce GHG emissions with innovative agronomic practices. Carbon footprint per unit of area(CFa), per unit of maize grain yield(CFy), and per unit of economic output(CFe) were evaluated for three maize cultivation systems: a no mulch system, a conventional plastic mulching system(PM) and a biennial plastic mulching pattern, namely a 'one film for 2 years' system(PM2), during 2015–2018 in a maize field located o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PM induced a 24% improvement in maize yields during the four experimental years compared to a no-mulch treatment(NM). However, PM dramatically increased the CFa by 69%, 59% of which was created by the input of the plastic film material, and 10% was created by increases in the soil N_2O emissions. The yield improvements from PM could not offset the increases in CFa, and CFy and CFe were both increased by 36%. Shifting from PM to PM2 did not reduce crop yields, but it led to a 21% reduction in CFa and 23% reductions in CFy and CFe due to the reduced input amount of plastic film, decreased soil N_2O emissions, and less diesel oil used for tillage. Compared to NM, CFy and CFe were only 5% higher in PM2. This study highlights the necessity of reducing the amount of plastic film input in the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agriculture and shifting from conventional PM cultivation to PM2 could be an efficient option for mitigating GHG emissions while sustaining high crop yields in plastic mulched fields.  相似文献   

16.
梁辉  王录仓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5):22114-22116,22118
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分析了会宁县1996~2009年粮食产量与粮食单产、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农村劳动力、农用化肥施用折纯量等要素之间的关联程度,揭示了影响粮食产量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996~2009年,会宁县粮食产量表现为阶段性波动增长的特征。从驱动力看,单产是影响粮食产量的首要因素,农用化肥施用折纯量是影响粮食产量的重要因素,农用地膜、节水灌溉等技术的投入是影响粮食产量的关键因素,且表现出很大的潜力,干旱黄土沟壑区特定的资源禀赋是影响粮食产量的基础性因素。  相似文献   

17.
安徽省粮食生产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分析安徽省1949-2006年粮食生产变化特征的基础上,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影响安徽省粮食生产的诸要素进行关联动态分析,量化了粮食总产量与诸因子的关联程度,指出粮食单产、耕地面积和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种植结构调整、农田水利建设是影响安徽省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并提出实现安徽省粮食增产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山西省粮食增产影响因素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建平 《农业与技术》2006,26(5):131-134
运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山西省建国以来粮食生产的发展变化趋势以及粮食增产的主要影响因素的贡献大小进行了分析,确定单产对粮食增产的贡献最大,其次是有效灌溉面积,而化肥等生产要素的投入在不同时期的贡献不同。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山西粮食生产今后发展方向是: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增加科技投入,提高粮食单产;有机与无机肥的配施,提高化肥增产效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节水农业,提高有效灌溉面积率。  相似文献   

19.
在黄土高原旱农耕作地上以春玉米为试验作物进行大田试验,研究不同覆膜模式即全膜双垄沟播(SL)、条膜起垄覆盖(TL)、条膜平铺覆盖(TP)全膜平铺覆盖(QP)和不覆膜的大田(CK)对土壤含水量、春玉米经济性状及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膜覆盖能够增加播种行的土壤含水量,改善作物的经济性状,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显著增加籽粒及地上部分的生物量,其中SL集雨保墒效果最好.地膜覆盖播种的玉米产量均高于不覆膜播种,其中SL产量最高,达6 129.0kg.hm-2,籽粒产量从高到低依次为SLQPTLTPCK.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大幅度提高了玉米的水分利用效率,使玉米的水分利用效率达到28.95kg.hm-2.mm-1(以籽粒计算)和135.00kg.hm-2.mm-1(以地上生物量计算),比CK各增加915.8%和156.4%,比QP各增加44.03%和42.41%,比TL各增加73.87%和24.48%,比TP各增加42.96%和22.45%.覆膜(尤其是SL)改变了作物生长中后期的能量分配情况,使其将更多的能量用于生殖生长,从而获得较高的籽粒产量,籽粒相对产量(Gn/Bs)从高到低依次是SLQPTPTLCK,其中SL比CK高288.2%.  相似文献   

20.
朱琳  李世清 《中国农业科学》2017,50(13):2528-2537
【目的】探寻不同覆盖措施下玉米籽粒氮素积累和物质转移的"源-库"过程。【方法】以中国西北黄土高原典型旱作农业区春玉米生产体系为对象,通过2年田间试验,对覆盖地膜、覆盖砂砾和不覆盖3个处理的光能捕获和土壤温度进行定位观测,分析干物质累积转移和氮素的积累,揭示地表覆盖对"源-库"过程的影响。【结果】覆膜处理的有效积温显著高于不覆盖处理,与覆砂处理差异不显著。覆膜处理辐射生产效率显著高于覆砂处理。覆膜处理的积温生产效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其辐射生产效率在2010年与其他处理差异不显著,但在2011年显著高于不覆盖处理,低于覆砂处理。茎+叶鞘的干物质转移量最大,地表覆盖对转移干物质贡献率及干物质转移率影响不显著。覆膜条件下,玉米单穗粒重及单穗粒数在收获时均高于其他处理。在吐丝后前30 d,覆膜处理籽粒平均含氮量明显高于覆砂和不覆盖处理;灌浆30 d至成熟,处理间籽粒含氮量差异较小,覆膜处理略高于覆砂和不覆盖。由于籽粒干重差异,覆膜处理籽粒氮累积量显著高于覆砂处理和不覆盖处理。覆盖处理有效提高了果穗上部籽粒氮素累积,其次为中部和下部籽粒;覆膜处理果穗各部分籽粒氮累积量明显高于覆砂和不覆盖处理;干物质转移量和转移干物质贡献率均与单穗粒重和有效积温呈正相关,达到了显著水平,而与单穗粒数、光合有效辐射捕获量、积温生产效率及辐射生产效率虽呈正相关,但未达到显著水平。覆膜通过影响单穗籽粒数及穗粒干重而增加籽粒干物质累积能力,进而促进籽粒氮素累积,增加产量。【结论】覆膜促使源能力和库容量的协同增加是玉米增产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