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明确韭菜迟眼蕈蚊在胡萝卜上的发生规律,于2018、2019年采用挖根调查和粘虫板诱集调查法,系统调查了露地和大棚胡萝卜上韭菜迟眼蕈蚊幼虫和成虫的发生情况。调查结果表明:韭菜迟眼蕈蚊在露地和大棚胡萝卜田的始发虫态为成虫,主要发生在春、秋两季,此间的土壤温湿度适宜韭菜迟眼蕈蚊的发生,春季4—5月发生2代,大棚发生时间较露地发生时间早;秋季10—11月发生1代。  相似文献   

2.
以韭菜迟眼蕈蚊为试虫,采用药液灌根法,研究了石灰氮对韭菜迟眼蕈蚊不同虫态的毒力、田间控制效果及对韭菜的安全性,以期寻找出防治韭蛆的高效安全产品。结果表明:石灰氮对韭蛆幼虫毒杀活性高,尤其是对低龄幼虫最高;对卵和蛹的毒杀效果低于幼虫。室内试验表明石灰氮对成虫产卵有明显的驱避效果;盆栽试验和田间试验表明成虫发生期施用石灰氮对韭蛆控制效果明显,幼虫期施用也有较好的杀虫效果;田间安全性试验结果表明,667m~2石灰氮用量1.5~6.0kg对韭菜安全无害,且能有效提高韭菜产量。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剑毛帕厉螨(Stratiolaelaps scimitus)对不同虫龄韭菜迟眼蕈蚊(Bradysia odoriphaga Yang et Zhang)的捕食行为和捕食喜好,研究了剑毛帕厉螨对韭蛆1龄、2龄幼虫、卵及蛹的取食量和喜好性。结果显示剑毛帕厉螨对韭菜迟眼蕈蚊4种虫态的捕食喜好性为:1龄幼虫卵2龄幼虫蛹,对蛹完全不捕食。剑毛帕厉螨对韭菜迟眼蕈蚊的捕食量随猎物密度的增大而增大,当猎物密度达到每试验小室10~15头时,捕食量增大速率开始变缓。  相似文献   

4.
韭菜设施和露地栽培中韭蛆的发生和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不同栽培模式下韭菜田内发生的韭菜迟眼蕈蚊为试材,采用系统调查的方法,研究了山东潍坊市昌乐县拱棚越冬韭菜和露地韭菜田内韭菜迟眼蕈蚊的发生动态。结果表明:拱棚韭菜扣膜期间,因5~10cm地温在9~14℃,温度较低,韭菜迟眼蕈蚊发育缓慢,只发生一代,扣棚后即是韭蛆的为害高峰,扣棚时间早晚与扣棚后幼虫发生为害高峰和成虫发生的高峰密切相关,扣棚早的幼虫为害盛期早,成虫发生早,反之则发生晚。对该虫采用"治前控后"的方法可有效控制其为害,即在冬季扣棚前幼虫期,使用高效、低毒的药剂进行灌根防治;棚内成虫发生期可使用黄色粘虫板诱杀成虫。露地栽培韭菜,春、秋两季是韭菜迟眼蕈蚊的为害盛期,应抓好春季的防治,在幼虫发生初期采用药液灌根处理或在成虫发生期地上喷雾防治。  相似文献   

5.
正生产上防治韭菜迟眼蕈蚊主要依赖化学农药,易造成韭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和菜田农药面源污染。针对韭菜迟眼蕈蚊的为害特点,提出了韭菜迟眼蕈蚊成虫和幼虫的农业防治、生态调控、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韭菜迟眼蕈蚊(Bradysia odoriphaga Yang et Zhang)属双翅目眼蕈蚊科迟眼蕈蚊属,又称韭蛆、韭菜蛆、根蛆等。其为杂食性害虫,可为害7科30多种蔬菜和多种食用菌,以韭菜、洋葱、大蒜、韭葱、香葱为主,尤其喜食韭菜。该虫为我国特有  相似文献   

6.
杭州市郊韭菜迟眼蕈蚊(韭蛆)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韭菜迟眼蕈蚊 (BradysiaodoriphagaYangetZhang)属双翅目 ,眼蕈蚊科 ,幼虫俗称韭蛆 ,主要分布华北、东北、西北和山东等地〔1〕;在长江以南仅见四川有发生和为害的报道〔2〕。近年来 ,在杭州菜区的韭菜田发现其幼虫群集于寄主地下根茎部蛀食 ,受害植株轻者叶片枯黄萎蔫 ,重者被咬断的根茎腐烂以至成墩成片死亡 ,产量损失达 30 %~80 %。浙江大学植物保护系通过田间采集幼虫并结合室内饲养对该虫进行了鉴定 ,结果发现其成虫、卵、幼虫、蛹的形态特征与杨集昆等 (1 985 )所定的种完全一致〔3〕。由此认为 ,在杭…  相似文献   

7.
以山东秋蒜为试材,通过田间调查和室内试验研究了覆盖银灰、银黑、蓝色、黑色和透明5种颜色的地膜对蒜田韭菜迟眼蕈蚊的种群发生数量的影响,并测定分析不同地膜的反射光谱特性,探讨其防虫机制,以期为大蒜害虫的绿色防控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蒜田覆盖银灰和银黑地膜较透明地膜显著降低韭蛆发生数量,每10株韭蛆发生数量分别为33.6头和12.8头,较透明地膜分别减少了63.8%和86.2%;田间成虫选择试验结果表明,韭菜迟眼蕈蚊成虫对银灰、银黑地膜的选择率最低,较透明地膜分别降低了26.2%和27.4%。室内成虫选择试验结果与田间成虫选择趋势一致。进一步测定反射光谱结果表明,银灰、银黑地膜的光反射率和反射光照强度显著高于其它颜色地膜,且其反射率在紫外光(380~400 nm)和黄绿光(512~607 nm)波段最高。综上所述,蒜田覆盖银灰、银黑地膜能显著减轻韭蛆的危害,这是由于韭菜迟眼蕈蚊对银灰和银黑地膜的选择率低,这可能与银灰、银黑地膜的特异光谱反射率以及高反射强度有关。  相似文献   

8.
武汉地区越冬代韭菜迟眼蕈蚊成虫性比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武汉地区越冬代韭菜迟眼蕈蚊成虫性比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韭菜迟眼蕈蚊在武汉地区以老熟幼虫越冬,蛹羽化高峰集中,占羽化总量的79.06%;成虫雌雄性比差异较大,平均性比在(2.71~7.17)∶1,总体性比为3.29∶1,即韭菜迟眼蕈蚊主要以雌性个体越冬。  相似文献   

9.
徐建国 《蔬菜》2017,(6):64-65
为了解决韭菜迟眼蕈蚊在山东地区发生重、防治困难的问题,对其发生为害特点及发生规律进行了调查,摸清了迟眼蕈蚊在鲁西南地区露地韭菜田1年发生4~5代,以春、秋季两次为害较重的发生规律,提出了灌水防蛆、阻止产卵等切实可行的农业防治措施,以及糖醋液诱杀、粘板诱杀、杀虫灯诱杀等绿色防控技术,必要时辅以药剂防治。  相似文献   

10.
以韭菜迟眼蕈蚊成虫和幼虫为试材,采用胃毒触杀联合毒力法和成虫药膜法,测定几种杀虫剂对韭菜迟眼蕈蚊成虫和幼虫的毒力。结果表明:二嗪磷对韭菜迟眼蕈蚊幼虫具有较高的活性,为59.05mg/kg,其次为阿维菌素,为72.89mg/kg;对成虫测定结果表明,联苯菊酯、马拉硫磷对成虫活性高于噻虫嗪、烯啶虫胺,分别为0.30、0.15mg/kg,对成虫表现出良好的活性。二嗪磷、阿维菌素、联苯菊酯、马拉硫磷可以作为韭菜迟眼蕈蚊幼虫、成虫期防治的理想药剂。  相似文献   

11.
在田间评价了倍创增效剂与减量毒死蜱乳油(EC)混用对韭菜根蛆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减少30%~40%的毒死蜱用量、加入实际用药量14%的倍创增效剂对韭菜根蛆的防治效果为98.46%~97.50%,与48%毒死蜱EC常规剂量的防治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12.
吴晓磊  郑子南 《蔬菜》2019,(2):51-56
为降低韭菜生产过程中的农药用量,从根本上防治韭蛆等病虫害的发生,推广水培韭菜的发展,以介绍发展水培韭菜的意义和现状为基础,总结了水培韭菜主要病虫害发生情况,并分别从产前、育苗、产中和收获4个部分展开,总结了1套水培韭菜生产全程绿色防控技术。  相似文献   

13.
韭菜品种对迟眼蕈蚊抗性聚类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叶片被害指数、虫口密度及感虫植株数/总株数3个抗性指标为评价标准,对20个韭菜栽培品种的韭蛆抗性进行了系统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对韭菜迟眼蕈蚊抗性存在一定的差异,豫韭1号和9-2抗虫性较强,雪韭王、竹竿青韭菜、91-2和宽韭王抗虫性较差,其余品种介于两类之间。3个抗性指标间的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索有效监测和防控甜菜夜蛾的产品,结合性信息素在甜菜夜蛾监测和防控中的应用,利用性诱捕技术监测秋茬露地花椰菜田甜菜夜蛾发生规律,对比甜菜夜蛾性诱捕技术和信息素智能监测系统的监测情况、甜菜夜蛾迷向丝的应用效果和不同诱捕器诱芯载体的效果等。结果表明:2017—2019年秋茬露地花椰菜田甜菜夜蛾发生的高峰期为秋茬露地花椰菜定植到结球初期;信息素智能监测系统较人工调查性诱捕器诱蛾量更加准确、高效;甜菜夜蛾迷向应用的迷向率达100%;甜菜夜蛾不同载体诱芯中聚乙烯管材质较橡皮头材质诱集效果更好,单日诱蛾量高,诱蛾谱更清晰。  相似文献   

15.
The oviposition by the citrus leaf-miner, Phyllocnistis citrella, was highest on ‘Rangpur’ lime and slightly lower on ‘Jatti Khatti’ and ‘Kharna Khatta’. ‘Cleopatra’ and ‘Troyer’ were moderately preferred, while the lowest number of eggs was recorded on Murraya exotica, followed by Jasminum sambac, but no mining was observed on these two hosts. The mean duration of the egg stage did not vary much on different hosts. The larval duration was highest in ‘Troyer’, indicating prolongation which was possibly due to antibiosis. The minimum larval survival was also recorded in ‘Troyer’, confirming antibiosis. There was not much difference in the pre-pupal stage. The pupal period was prolonged on ‘Troyer’ as compared to other hosts. This further confirms the occurrence of antibiosis in ‘Troyer’ to citrus leaf-miner. In general, the life cycle was short during June and long during February in all the hosts. The general conclusion is that ‘Troyer’ was a less suitable host for citrus leaf-miner compared to other rootstocks.  相似文献   

16.
为了明确西藏地区果园昆虫种类组成及多样性,对该地区果园昆虫种类、数量进行了系统调查,分析探讨了西藏地区低、中、高3个不同海拔区域果园昆虫群落的组成、群落丰富度、多样性、均匀度和优势度等特征。结果表明,在不同海拔的昆虫种类组成具有明显差异。调查共采集到昆虫标本877个,隶属13目47科71种,其中,低海拔地区共51种,占比71.83%;中海拔地区17种,占比23.94%;高海拔地区11种,占比15.49%。低海拔地区物种丰富度最高,为7.7344,高海拔地区最低,为2.1762;昆虫群落物种多样性、群落均匀度、群落相似性也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而优势集中度则随海拔升高而增大。在果园生态系统中,不同海拔生产者(果树种类)垂直分布的不同,消费者(果树昆虫,包括害虫及天敌)的组成及多样性亦不同;西藏东南部地区果园昆虫在低海拔生境中群落较为丰富,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最高;高海拔地区群落优势度最高。  相似文献   

17.
为了有效地防治和控制柑橘矢坚蚧对柑橘的危害,连续4年(2007~2010)对柑橘矢坚蚧的发生规律进行调查,并进行药剂防治试验.结果表明:柑橘矢坚蚧在柑橘产区普遍发生.一年发生3代,卵产于母体下,初孵化若虫从爬出母壳在1~3 h内分散转移到枝、叶、果上固着寄生,刺吸其汁液,若虫期发生期分别为5月上旬~6月中旬、7月上旬~8月下旬和9月中旬~11月上旬,时期为28~44 d以上;雌成虫介壳黄褐色或棕色,成虫期长达31~180 d,单雌卵量75~295粒;雄蚧体长形,粉白色,棉絮状.以第1代发生最为整齐,以雌雄成虫形态越冬为主,也有少部分以二龄若虫形态越冬,导致植株生长势衰弱、甚至死亡.分析其矢坚蚧暴发的主要原因是管理粗放和防治病虫害不力.防治柑橘矢坚蚧应结合影响该虫的发生因素,采用综合防治技术进行防治和控制.  相似文献   

18.
对莲藕新害虫威剑纹夜蛾的生物学特性及形态学特征进行了系统的观察与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其卵发育历期为4~6 d,幼虫总发育历期为14~22 d,蛹期为12~16 d,成虫寿命为12~21 d;生长发育最适温区为25~31℃,当温度高于31℃时,其各虫态存活率大大下降,温度高至37℃时,存活率为零;成虫夜间活动,有趋光性,大多后半夜交配,交配当天即可产卵;初孵幼虫有取食卵壳或卵粒的习性,喜群集于卵块附近,1~3龄幼虫只取食莲叶上表皮和叶肉,4龄后开始取食全叶,5龄后进入暴食期。成虫触角丝状,翅展26.3~58.5 mm,前翅相对窄;卵圆形略扁,相互重叠呈链状,初产时为淡黄色,随后颜色不断加深至深黑褐色;幼虫共6龄,头黑褐色,腹部棕黑色,有长毛;蛹红褐色,有光泽,长12.2~15.2 m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