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用地理论单产值的计算是产能核算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传统的理论单产值计算方法需要做一些补充。本文使用线性回归分析法,研究分等单元标准粮产量与自然质量等指数之间的变化规律,建立指定作物理论单产值与农用地自然质量分的数学模型,探讨基于农用地分等成果的指定作物理论单产值计算的新方法。并以昆明市为例进行计算分析,计算结果能够直接客观的反映农用地产能随耕地自然质量等别的变化情况,新探讨的计算方法能够对传统方法进行一些补充。该方法的探讨有利于当前农用地产能核算的基础工作。  相似文献   

2.
分等成果在农用地产能核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主要介绍了农用地分等成果在农用地产能核算中的应用,并通过青铜峡农用地产能核算实证研究,探讨在农用地理论产能、可实现产能及实际产能核算的基础上,如何对农用地利用强度及潜力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3.
基于农用地产能核算的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确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芹芳  段刚  杨震  陈玮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5):6442-6443
[目的]建立基于农用地产能核算的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的方法体系。[方法]调查统计与综合分析。[结果]依据农用地理论产能、可实现产能和实际产能,科学确定一定区域、一定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下基本农田的理论面积、可实现面积和实际面积。[结论]以农用地分等成果为基础,通过测算农用地不同层次的产能,确定不同层次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制定地区发展战略和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宋雪英  刘友兆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2):5624-5626
在分析农用地产能核算的概念及原理基础上,结合滨海县农用地分等定级工作,提出农用地产能核算在滨海县的应用方向,并对滨海县农用地产能核算提出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5.
孙伟杰 《安徽农业科学》2013,(31):12502-12503
基于广东省农用地分等调查核算成果,建立了珠江三角洲地区农用地分等单元标准粮理论单产与自然等指数、标准粮可实现单产与利用等指数的函数关系,测算该地区粮食理论生产能力和单产、可实现生产能力和单产以及实际生产能力和单产,摸清珠三角不同区域耕地产能总量及其空间分布状况。结果表明,珠三角耕地理论产能的利用潜力平均为4498.83kg/hm^2,东莞市最高,深圳市最低;可实现产能的利用潜力平均为4575.76kg/hm^2,深圳市最高,广州市最低。  相似文献   

6.
以余江县为例,构建了农用地分等单元标准粮理论单产与自然等指数的函数关系,以及标准粮可实现单产与利用等指数的函数关系,逐步计算了该县各乡镇理论产能和单产、可实现产能和单产以及实际产能和单产,并测算了各乡镇农用地的利用强度和潜力,为其他地区开展产能核算工作提供了依据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黄川林  刘燕红  熊凯  韦波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8):11202-11205,11207
为验证耕地产能核算结果的科学合理性,进一步完善现行的《农用地产能核算技术规范》,依据县域内平均海拔数据和粮食产量数据,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回归分析法,在对重庆市农用地分等以及耕地产能核算结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重庆市耕地产能核算结果进行宏观检验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域粮食总产——理论、可实现、实际产能模型有着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从回归系数来看,实际产能与粮食产量更接近,其次是可实现产能,最后是理论产量;县域平均海拔与平均海拔——理论、可实现、实际单产3个层次单产之间有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其中,理论单产、可实现单产、实际单产都受海拔因素影响,3个层次单产符合实际。  相似文献   

8.
依据《农用地分等定级规程》、《农用地产能核算规程》等建立农用地产能核算方法体系,对永昌县农用地产能和利用潜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永昌县农用地的实际产能、可实现产能、理论产能分别为47.113 323万t、59.553 829万t、65.317 829万t,可实现强度占理论强度的91.60%,利用潜力较大;可实现潜力、理论潜力分别占实际单产的21.19%和12.59%。  相似文献   

9.
简要介绍了农用地产能层次划分和核算的基本原理;以柳州市区农用地产能核算项目数据为例,重点分析了可实现产量的数据收集过程和误差来源,运用标准差变换手段对外业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详细验证了处理前后数据分布和变化的情况,并对异常数据溯源,简要说明其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陕西富平县农用地分等成果的耕地产能进行分析,并探讨计算方法的合理性,为进行耕地产能测算提供新思路。【方法】在农用地分等中的自然质量等级指数与利用等级指数基础上,利用农用地分等的中间成果和数据,结合生态学中的Logistic模型,计算陕西省富平县耕地粮食的自然生产潜力、利用生产潜力和现实生产能力。【结果】富平县耕地自然生产潜力和利用生产潜力分别为298.170×104和179.460×104 t,单位面积自然生产潜力和利用生产潜力分别为38.100和22.930 t/ha,现实生产能力为79.997×104 t,单位面积现实生产能力为10.228 t/ha。该县耕地自然生产潜力、利用生产潜力和现实生产能力有从西北向东南递增的趋势。粮食单产在空间上差异明显,单产最高和最低分别是张桥镇和底店乡,分别为12.084和5.634 t/ha,差异为6.450 t/ha。【结论】富平县耕地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潜力较大;相比其他方法,利用农用地分等的中间成果和数据来计算耕地生产潜力更加方便;利用生态学中的Logistic模型,可合理模拟现实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陕西富平县农用地分等成果的耕地产能进行分析,并探讨计算方法的合理性,为进行耕地产能测算提供新思路。【方法】在农用地分等中的自然质量等级指数与利用等级指数基础上,利用农用地分等的中间成果和数据,结合生态学中的Logistic模型,计算陕西省富平县耕地粮食的自然生产潜力、利用生产潜力和现实生产能力。【结果】富平县耕地自然生产潜力和利用生产潜力分别为298.170×104和179.460×104 t,单位面积自然生产潜力和利用生产潜力分别为38.100和22.930 t/ha,现实生产能力为79.997×104 t,单位面积现实生产能力为10.228 t/ha。该县耕地自然生产潜力、利用生产潜力和现实生产能力有从西北向东南递增的趋势。粮食单产在空间上差异明显,单产最高和最低分别是张桥镇和底店乡,分别为12.084和5.634 t/ha,差异为6.450 t/ha。【结论】富平县耕地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潜力较大;相比其他方法,利用农用地分等的中间成果和数据来计算耕地生产潜力更加方便;利用生态学中的Logistic模型,可合理模拟现实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12.
基于寻甸县农用地分等成果的耕地产能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耕地资源的管护正处在由产量安全向能力安全转换的初级阶段,耕地生产能力的监测评价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完善。以农用地质量动态监测寻甸县试点为例,通过构建农用地分等单元标准粮实际单产与经济等指数的函数关系、标准粮可实现单产与利用等指数的函数关系、标准粮理论单产与自然等指数的函数关系,得到各乡镇监测样点的实际单产、可实现单产、理论单产,并对各乡镇的监测样点进行系统评价,得出监测样点代表的寻甸县耕地产能状况,能够为农用地质量动态监测体系的建设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了分析因素法与土地评价中的指数和法对农用地进行分等的优缺点,确定较优的农用地分等方法,对陕西省户县农用地分别用因素法与指数和法进行分等的分等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分等单元个数及面积的关系。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对户县农用地分等的结果中分等单元个数及面积大小分布高度一致,但指数和法更为简便,更适合进行农用地分等,为日后的农用地分等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基于遥感与产能核算成都市农用地承载力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ERDAS9.2为遥感平台对1992和2002年遥感数据进行分类处理,同时将土地利用变化结果与产能核算成果统一转入ARCGIS10.0平台,得出两期不同层次农用地生产能力变化,并结合土地人口承载力运算模型得出两期不同层次下承载力的变化.结果表明:①从数量和质量上看,研究期间农用地数量大量减少,生产能力降低.②从空间上看,农用地减少区域主要分布在武侯区、锦江区、高新区,占总面积的66.27%.③基于产能核算的3个层次的农用地承载力水平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相似文献   

15.
在分析农用地分等的概念和原理的基础上,结合密云县农用地的实际调查数据,运用“因素法”作为农用地的分等方法,通过计算土地利用系数、自然质量分等指数,对密云县农用地的等别情况进行了划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农用地分等在密云县的应用方向以及密云县农用地分等工作中现存的一些问题,最后通过分析所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6.
基于对耕地质量和耕地产能的进一步认识,从耕地的物理、化学、生物、环境和工程5个维度出发,采用特尔斐法确定评价指标和权重,再运用加权求和法和影响因素逐级修正法构建模型,对广东省新兴县的耕地质量和耕地产能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新兴县耕地质量评价结果为良等、中等和低等,主要为低等,耕地产能评价结果介于7~11等,主要为8、9等;耕地质量指数(不计入生物特性)和国家自然等指数、耕地产能指数和国家利用等指数均呈极显著相关,耕地质量等别和国家自然等、耕地产能等别和国家利用等之间衔接良好;与农用地质量分等体系相比,采用该研究构建的评价体系对整治项目建设前后耕地等别变化进行分析,更能体现土地整治工程对耕地等别的提升效果。构建的县域耕地质量和耕地产能评价体系紧密结合区域实际,评价结果与农用地质量分等结果衔接较好,且能够相对较明显地体现土地整治项目在耕地质量和耕地产能方面的功效,可为土地整治、耕地占补平衡和基本农田保护等土地管理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以广东省化州市为研究区域,以农用地分等成果数据、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实地调研和分析数据等为主要数据来源,应用GIS叠加分析等方法,结合化州市区域土地利用特点,在分析确定农用地分等更新的思路、技术路线、分等更新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分等更新指标赋值与计算,完成了化州市农用地分等更新,为化州市耕地质量等级监测建立了最新的耕地质量本底数据,为县级耕地质量等级监测的农用地分等更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为探明宝鸡市耕地综合产能情况,对其耕地进行经济价值评价,在陕西省农用地分等成果和抽样补充调查的数据基础上建立理论产能核算模型和可实现产能核算模型,并结合宝鸡市近2012—2014的粮食实际产量进行综合产能核算。结果表明:宝鸡市耕地理论产能为3 887.9×10~4t,可实现产能为3 216.9×10~4t,实际产能为1 022.8×10~4t,宝鸡市目前耕地资源在粮食安全方面保障程度较高。研究区耕地可划分为核心保护区、优化提升区和重点整理区,在综合开发治理上,核心保护区应大力加强基本农田建设,保护现有耕地的数量和质量;优化提升区应发挥其最大生产潜力,提高耕地的粮食产量;重点整理区应因地制宜地选择其生产方式和模式提高耕地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19.
狄春雷  谭永生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9):4242-4246
分析了长株潭地区农用地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理解了农用地分等定级内涵的基础上,对长株潭城市规划区进行农用地分等定级一体化研究,并对长株潭城市规划区农用地等别、级别的面积、分布特征、等级间相互关系及其形成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对比分析,以期为科学量化长株潭地区农用地数量、质量及分布,为长株潭地区实施区域耕地占补平衡和基本农田保护提供参考,为科学核算耕地生产力,确定土地整理中的耕地质量标准服务.  相似文献   

20.
贵州省农用地(耕地)的产能核算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摸清贵州省不同区域农用地产能总量及其空间分布状况,提高贵州省不同区域农用地综合生产能力,根据贵州省农用地(耕地)产能核算的技术路线和方法,从农用地的理论产能、可实现产能和实际产能3个方面对贵州省农用地综合生产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贵州省农用地可实现单产为理论单产的66.18%,实际单产为可实现单产的47.49%;贵州省农用地理论产能利用强度平均为66.18%,可实现产能的利用强度平均为47.49%;农用地理论产能的利用潜力平均为3335.66kg/hm2,可实现产能的利用潜力平均为3428.2kg/hm2,大部分县(市、区)的可实现利用潜力为2000~5000kg/hm2;贵州省农用地理论产能利用潜力较大的地区有黔西南州、六盘水市和毕节地区;农用地可实现产能利用潜力较大的地区有铜仁地区、黔东南州、黔南州、遵义市、贵阳市和安顺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