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稻的重要形态特征包括株型和穗型,对水稻的产量水平及群体结构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也是目前水稻育种与栽培工作研究的重点。从水稻株高和穗型的分类、株高的遗传基础、穗型对生理特性的影响、穗部性状对产量的影响及株穗型对品质的影响角度进行了综述,分析了目前的研究状况,为水稻丰产优质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单子叶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模式植物。稻穗(即花序)的生殖发育直接影响到稻谷的产量和稻米的品质,因此研究水稻花器官的形成无论在发育生物学还是在遗传育种上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本文介绍了当前花器官研究状况,从簇生穗的性状,形成机制及遗传学分析等方面的出发,阐述了簇生穗基因的研究进展,并展望基因在未来水稻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本次试验主要研究吉林省水稻不同穗型茎叶性状特点及其与产量的关系,总结出不同穗型水稻茎叶性状特点,结果表明,水稻茎叶性状和穗型具有密切关系,不同穗型水稻其影响产量的茎叶性状因子不尽相同,据此可以为水稻高产育种提供一定的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穗型是影响水稻产量形成的因素之一,通过分析和研究长穗水稻材料的各项生理生化指标,挖掘优良的水稻种质资源,为后续水稻穗长相关基因的定位与克隆奠定基础,同时也为水稻分子遗传育种改良提供指导.[方法]本研究围绕一份前期获得的长穗水稻材料展开,统计和分析了长穗材料的相关农艺性状,并对该材料在幼苗期和成熟期的6个生理生化...  相似文献   

5.
根据水稻遗传育种理论与实践, 利用重穗型高结实率恢复系组配重穗型杂交稻是提高水稻产量潜力的有效途径。我所在1991年利用云南偏粳型地方紫稻与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选育的抗病优质型恢复系R16杂交,于 1995年成功地育成了重穗型高配合力恢复系宜恢1577,为三系杂交稻利用组配重穗型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奠定了  相似文献   

6.
水稻分蘖成穗率遗传育种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适当提高水稻分蘖成穗率提高水稻群体质量,从而提高水稻产量的理论依据;综述了水稻分蘖成穗率遗传及在育种上应用研究进展;对水稻分蘖成穗率在育种方面应用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由黄耀祥开创的"水稻矮秆多穗高产育种",实现了水稻大幅度增产,促成了我国水稻生产的第一次飞跃后,由袁隆平开创的"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和黄耀祥开创的"水稻丛生型半矮秆大穗超高产育种"——以大幅度提高经济系数为主要增产途径的第一次"绿色革命",更取得了比原高秆水稻增产一倍的超高产,促成了我国水稻生产的第二次飞跃。根据中国科学院相关单位对成都地区粳型水稻生长季光合潜力(指生物学产量,下同)的科学测定,并结合水稻亚种间杂交非F_1出现的五大超亲优势,开展了 "丛生型高粗秆超重穗粳型吨级稻育种"——以倍量式提高生物学产量为新的主要增产途径的第二次"绿色革命"探索。在创制出核心种质后,已加快育种进程。  相似文献   

8.
不同穗型水稻品种直播产量及其群体质量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以江苏近年育成的10个中熟中粳水稻品种(系)为直播材料, 依品种在直播条件下形成的不同穗重进行划分为大中小3种穗型,研究其产量及其群体质量特征.结果表明:3种穗型水稻以中穗型水稻品种在直播栽培条件下产量较高,主要原因是其在较高有效穗的基础上增加了穗粒数,即颖花量显著增加.同时其产量的提高也依赖于关键生育期较高的LAI和高的干物质积累量,高的茎鞘物质输出率和茎鞘物质表观转换率和转化率,同时保持了较高的成穗率等源库协调的群体质量特征.依据不同穗型品种产量及群体质量特征,对直播稻品种的合理选用及高产途径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9.
大穗型水稻单株产量构成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以三系杂交组合新香优80为对照,研究了大穗型亚种间杂交组合810S/63004的单株产量构成。结果表明,单株有效穗数不足是影响大穗型水稻产量的主要因子,单株有效穗构成也影响大穗型水稻产量形成。随分蘖级次升高,大穗型水稻单穗生产力下降明显。  相似文献   

10.
对6个籼型杂交水稻恢复系及其所配24个F1稻穗枝梗和颖花分化与退化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恢复系及其F1单穗颖花形成数与枝梗和颖花分化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其中一次枝梗分化对大穗分化与形成尤为重要;F1稻穗枝梗和颖花分化、形成受恢复系影响大,单株产量一般配合力高的恢复系及其F1均具有大穗潜力,其中恢复系单株产鼍与其恢复系GCA相关系数为0.913 1.并从稻穗发育角度讨论了杂交水稻恢复系及F1的育种与栽培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