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保护性耕作的发展形势与问题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15年的试验研究、示范推广,北方的保护性耕作已经逐步为人们所认识和接受。从试验研究阶段,试验示范阶段,进入了示范推广阶段。特别是2002年农业部保护性耕作示范工程项目启动,在中央财政支持下,每年建设一批国家级保护性耕作示范县,到2006年已经建设200多个,北方15省两级示范县总数超过350个,推广面积超过160多万hm^2。南方的保护性耕作试验研究开始取得初步成果。2005、2006年“改革传统耕作方法、发展保护性耕作”连续两年写入中央1号文件。  相似文献   

2.
赵县是河北省试验研究保护性耕作技术最早的县之一,主要开展一年两熟区冬小麦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试验研究,从2000年初始时的18亩到2003年完成冬小麦免耕播种2.07万亩,并被列为农业部“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县”。2007年,实施面积达到了6.1万亩,小麦免耕播种机拥有量达到209台。据县农机推广站连续8年的试验测定和示范区调查,冬小麦保护性耕作一般较传统耕作减少作业工序2~3道,亩降低作业费20~40元;  相似文献   

3.
河南省属于北方旱作区,共有旱地面积3800多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近40%。4年来,全省推广示范的保护性耕作面积仅占到旱作区面积的1%左右,这既  相似文献   

4.
《农机科技推广》2003,(4):15-15
今年,农业部除对已经启动的北方8省(区、市)38个保护性耕作示范县继续加大投入,扩大示范规模外,新增了20个项目示范县。目前,58个示范县涉及北方13个省,示范面积达到12.8万hm~2。 同时,还印发了《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要点(试行)》、《保护性耕作项目实施规范(试行)》、《保护性耕作实施效果监测规程(试  相似文献   

5.
《新疆农机化》2005,(4):7-7
7月5日-6日,农业部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召开全国保护性耕作工作会议,总结了近几年来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经验,研究部署了发展保护性耕作的重点任务。据悉。今年中央和地方财政将继续安排专项资金,加大北方旱作农区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力度。农业部计划在今后5年内,将保护性耕作技术逐步推广到我国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的1050个县(国有农场),建设300个示范区,完成示范面积133万hm^2以上。  相似文献   

6.
2006年以来,山东省茌平县始终把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作为农业节本增效、农民增产增收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取得了显著效果。2008年,我县建设16个保护性耕作示范基地,实施保护性耕作面积8万亩,2009年保护性耕作面积达到15万亩,玉米机收面积22万亩,玉米秸秆还田率达到95%以上。  相似文献   

7.
正阳谷县2004年开始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2007—2009连续三年实施了农业部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项目。2014-2015连续两年实施了农机深松整地项目。2016年农机深松整地项目继续实施,项目资金280万元,并且又获得财政支农项目:小麦玉米机械化收获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项目,该项目投入财政资金20万元,实施面积1万亩。近三年来,阳谷县累计完成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推广面积100多万亩,建立了18个面积在5000亩以上的示范区;累计投入各类资金300余万元,新增深松整  相似文献   

8.
<正>甘肃从2000年开始进行保护性耕作技术试验示范,先后在河西冷凉风沙灌区和中东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示范推广。目前,全省共建立保护性耕作示范县42个,其中农业部财政项目县34个,国家发改委、农业部基本建设项目县32个;建立保护性耕作对比试验监测点12个,长效监测点圆个。保护性耕作示范推广面积达到23.3万hm2,推广各类保护性耕作机具2.9万台(套)。  相似文献   

9.
从2008中国保护性耕作论坛获悉:农业部从2002年启动“保护性耕作示范县建设”项目以来,目前,已在北方15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建设了173个国家级示范县、328个省级示范县,面积达3062万亩,免耕播种面积约1亿亩,带动机械化秸秆还田面积3亿亩。通过实施保护性耕作,年增产粮食40~120万t,节省灌溉用水12~18亿m^3,节省用工1.2~3亿个,节约生产成本9~11亿元,节本增收总效益15~23亿元;减少水土流失3000~6000万t。  相似文献   

10.
1应用情况吉林省德惠市实施保护性耕作示范仅4年。2009年在边岗乡的双城村,示范了20hm2(300亩);2010年在边岗乡、大青嘴镇等5个乡镇进行了300hm2(4500亩)的示范推广;2011年扩大到全市16个乡镇、50个村示范推广,面积0.5万hm2(7.5万亩),效果非常显著;2012年全市保护性耕作作业面积近1.5万hm2(22万亩)。到2015年,德惠市计划实施面积要达到6万hm2(90万亩),占玉米播种面积的40%。2技术模式及技术内容德惠市玉米保护性耕作主要采用3种模式,宽窄行倒茬交替休闲平作、均匀行倒沟垄交替休闲平作和留高茬原垄浅旋灭茬免耕播种。  相似文献   

11.
陕西省岐山县位于关中平原西部,年种植小麦、玉米、水稻等粮食作物70-3万亩,是全国闻名的优质小麦、玉米产区。2005~2007年实施了省级保护性耕作示范项目,2008年又承担了农业部保护性耕作项目。截至2008年底,全县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6.7万亩,辐射带动15.4万亩,累计推广各种保护性耕作机械463台。  相似文献   

12.
我国以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投入的形式.在北方旱作农业区试验示范保护性耕作技术已有4年.示范推广面积达到了800多万亩,涉及除黑龙江、吉林外的北方13个省份,100个县、1000多个乡镇。目前保护性耕作的发展正处于由试验示范向大面积推广应用的过渡阶段。以财政项目的形式推广一项农业新技术有其阶段性,政府财政在一个项目县上的投入至多3—5年,  相似文献   

13.
最近召开的全国保护性耕作项目工作会议传出消息:今年,农业部将再投入中央财政资金3000万元,在北方旱区的粮食生产产区新建34个保护性耕作示范县,使国家级示范县总数达到94个,示范推  相似文献   

14.
1 阜新市保护性耕作发展情况 1.1 保护性耕作试验示范情况 阜新市2001年开展保护性耕作试验工作,并始终走在全省前列.目前,全市共建立42个试验示范点,累计实施面积达9.13万hm2.彰武县、阜蒙县分别在2004年和2005年通过了农业部组织的验收,并分获全省第一名.2001年,阜新市农机研究所建立了高新农机技术试验示范基地,开始保护性耕作试验、研究工作.2002年,阜新市正式开展保护性耕作试验示范工作,全市建立了7个保护性耕作试验示范区,示范农户1147户,实施保护性耕作面积0.53万hm2,彰武县被列入全国38个机械化保护性耕作试点县.到2005年全市项目区乡镇已达42个,项目村达73个,实施保护性耕作3.38万hm2.到2006年,已实施机械化保护性耕作4.80万hm2.  相似文献   

15.
2002年农业部启动保护性耕作项目以来,我国保护性耕作示范推广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截至2005年底,在北方13省(区、市)100个县实施国家级保护性耕作项目,251个县实施省级项目,中央已累计投入资金1.1亿元,地方配套资金1.7亿元,农民及服务组织自筹4.3亿元。各类免耕播种机保有量近3.3万台(套),其他配套机具3.6万多台(套)。国家级项目县实施面积已达到870万亩,实现节本增效6亿多元,涉及农户约150万户。  相似文献   

16.
2003年,辽宁省法库县实施了农业部保护性耕作示范项目,截至2008年底,全县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21万亩,累计推广各种保护性耕作机械435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累计实现增产粮食969.15万kg,增收节支1526.49万元。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宁阳县把发展保护性耕作作为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措施,以大示范带动了大推广。2009年,全县新增小麦免耕播种机169台,保有量达到264台,新增玉米收获机249台,保有量达到509台;在宁阳镇新建了泰安首个万亩保护性耕作示范园,全县千亩以上连片保护性耕作示范点达到17个,通过示范点的辐射带动,全县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达到10.5万亩。  相似文献   

18.
甘肃省从2000年开始试验示范和推广保护性耕作。到2006年底,全省已在西峰区等21个县(区)建立了部、省级保护性耕作示范区,推广各类保护性耕作机具3000多台,示范面积达到30多万亩,实现节本增效2000多万元。日前,甘肃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发展全  相似文献   

19.
2007年,山东省把玉米机收保护性耕作作为农机化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组织领导,深入开展“大培训、大推广、大普及”活动,使保护性耕作机械化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全省有123个县建立了保护性耕作示范基地,保护性耕作面积发展到132万亩,比去年增长215%。通过实施保护性耕作,为农民增收节支5.9亿元。  相似文献   

20.
屯留县地处山西省东南部,2004年被农业部列入国家级保护性耕作项目县,项目实施5年,取得了显著成效。同前,全县保护性耕作示范区面积达到8万亩,推广辐射面积达10万亩,总面积达到18万亩,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35%。通过保护性耕作项目的实施,秸秆粉碎还田、浅旋、硬茬播种、机械中耕等农机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推广,保护了耕地,减少了土壤流失,增强了地力,提高了土地产出率,为农民直接节本增效2000余万元,为新农村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