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介绍了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等单位选育的综合性状优良并已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的5个桑树新品种:川799、川826、川桑98—1、川桑7431、蜀椹1号等的选育方法、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经济性状及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2.
2014年春蚕期对山西省蚕业科学研究院、山东省蚕业研究所及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选育的4对桑蚕新品种进行了实验室鉴定。结果表明,9801×9802、鲁51×鲁52、HK3及华康一号4对参鉴品种的孵化率、茧层率均高于对照种,死笼率均低于对照种;普通茧重量百分率除HK3外,其它3对均低于对照种;四项经济性状与对照种相比,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正>根据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贵阳综合试验站的工作要求,结合贵州蚕桑发展需要,2017年8月27-28日,由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贵阳综合试验站、贵州省蚕学会、贵州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联合举办的"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贵阳综合试验站2017年度工作会暨贵州省蚕业技术培训会"在贵阳召开。贵州省农科院及其蚕业研究所领导和科技人员、贵州省农业委员会代表、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贵阳综合试验站各基地县负责人、贵州蚕业主产县(市、区)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不同地域环境因素对家蚕品种性状的影响,对不同地域827品系(分别是贵州蚕业研究所的827,简称827g;四川蚕业研究所的827,简称827s;中国蚕业研究所的827,简称827z)置同一蚕室,在相同条件下饲育,对其性状差异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通过春、夏、秋三次试验,不同来源的827性状表现如下:在调查的五个项目中,全茧量、茧层量、死笼率均无显著差异。827s与827z的茧层率相比有显著差异,827s的茧层率优于827z;827g与827z的茧层率相比有显著差异,827g的茧层率优于827z;827s与827g的茧层率相比没有差异。虫蛹率经Fisher检验,三个品系均无显著差异,但经LSR检验表明827s优于827g。其可能存在混杂因素,将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中国农林科学院和江苏省蚕业研究所的工人和技术人员,土法上马,反复实践,在较短的时间内,试验用人工饲料饲养家蚕获得初步成功。人工饲料饲养的家蚕整个世代发育正常,生命率、全茧量、茧层量和茧层率等经济性状,同用桑叶饲养的相似。应用人工饲料养蚕是增产蚕丝的新途径。它不仅为实现全年养蚕、养蚕机械化和工厂化  相似文献   

6.
以四川省南充蚕种场保存的七个优良品种与从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引进的性连锁平衡致死系雄蚕品种"平30"进行杂交组配,筛选出了一对综合经济性状优良的杂交组合川山×平30。川山×平30在四川省家蚕新品种鉴定中表现良好,综合性状稳定、雄蚕率高、发育齐一、产量稳定、饲养及丝质成绩优良,尤其在雄蚕率、发育整齐度、健康性及茧丝质等重要指标中表现优异,达到雄蚕品种的生产实用化要求,是一对春秋兼用的雄蚕新品种。2018年3月通过四川省家蚕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四川蚕区春、秋季饲养。  相似文献   

7.
“云·山×东·海”(即苏·中×8B·日)是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承担国家“九五”科技攻关及广东省农业科学院重点课题,广东省丝绸集团公司科技攻关项目。该种经1997~1999年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四川、安徽、广东蚕业研究所及广西蚕业指导所三年“九五”期间五个攻关点联合鉴定,结果表  相似文献   

8.
2010年春,山西省蚕业科学研究院对山东、陕西、山西等7家蚕业科研单位9对桑蚕新品种,从虫蛹率和茧质、丝质成绩进行了实验室鉴定。结果表明:9对家蚕品种孵化良好,发育整齐产茧量高,茧形大,综合经济性状优良;在虫蛹率、茧层率、茧丝长、解舒率、茧色等方面与对照比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中国蚕业》2010,(4):55-55
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主办,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武汉综合试验站、湖北省农业厅经济作物站、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承办的“华东·华中地区第十二次蚕种学术研讨会”,于2010年10月28日至29日在湖北省武汉市召开。中国蚕学会鄂豫皖蚕业经济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同时举行。  相似文献   

10.
<正> 西南蚕业协作区第一次会议于1991年3月26~27日在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召开。出席这次会议的有:云南、贵州、广西、四川和重庆市的蚕业研究所,西南农业大学和广西农学院的蚕学系,四川省蚕丝学校,四川  相似文献   

11.
《蚕学通讯》2013,(2):50-50
2013年4月27—28日,由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多家单位共同主办的重庆首届生态桑树产业发展高端论坛在重庆大足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向仲怀、长江学者夏庆友、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副所长李龙、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廖森泰、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荒漠化研究所所长卢琦以及四川省、重庆市蚕业部门相关领导、专家近120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相似文献   

12.
赵远 《江苏蚕业》2001,23(3):14-16
“415× 416”是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育成的国家“八五”攻关课题《606-05-01)完成的蚕品种之一。本品种通过1993、1994两年攻关点联合鉴定及四川省实验室共同鉴定结果,各项经济性状达到国家考核的技术经济指标:万头茧层量比对照种提高14.5%(考核技术经济指标万头茧层量比对照种提高 5%以上),茧丝长 1087~1186m(1000~1100m),解舒丝长 800~986m(700m以上),出丝率17%~18%(17%),净度97~98分(93分),是一种抗逆性强,产量、产值高,丝质…  相似文献   

13.
《蚕学通讯》2007,27(4):58
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蚕桑项目启动会于2007年11月24—26日在广州召开,来自西南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等蚕桑项目所有承担单位的4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此次会议的目的是在进一步研讨和完善蚕业技术创新体系框架  相似文献   

14.
《四川蚕业》2013,(4):60-60
<正>四川省南充市桃园生物化学研究开发有限公司是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1987年创办的蚕业科技型企业,前身为四川省农科院蚕业所蚕药蚕具研制厂。研发的科技产品曾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授权发明专利2项;公司依托行业专家及科技人员,以家蚕病理、生理、养蚕法  相似文献   

15.
《江苏蚕业》2019,(3):28-28
<正>日前,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下达了第二批推荐性国家标准计划的通知。本批计划共计513项,其中制定318项、修订195项,推荐性标准313项。计划涉及交通、石化、矿产、食品、环境等多个行业领域。本次发布的标准制定计划中,包括4项与桑蚕领域相关的标准,分别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等单位起草的《桑蚕茧蚕丝品质评定技术规程》。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农业部蚕桑产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镇江)等单位起草的  相似文献   

16.
《四川蚕业》2014,(3):62-62
<正>四川省南充市桃园生物化学研究开发有限公司是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1987年创办的蚕业科技型企业,前身为四川省农科院蚕业所蚕药蚕具研制厂。研发的科技产品曾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授权发明专利2项;公司依托行业专家及科技人员,以家蚕病理、生理、养蚕法的研制为契机,广泛的开展跨学科的横向合作,逐渐发展到涉及蚕业的蚕用营养饲料、桑树剪伐设备、蚕用温(湿)度控制装置、催青保种智控  相似文献   

17.
《四川蚕业》2014,(2):62-62
<正>四川省南充市桃园生物化学研究开发有限公司是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1987年创办的蚕业科技型企业,前身为四川省农科院蚕业所蚕药蚕具研制厂。研发的科技产品曾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授权发明专利2项;公司依托行业专家及科技人员,以家蚕病理、生理、养蚕法的研制为契机,广泛的开展跨学科的横向合作,逐渐发展到涉及蚕业的蚕用营养饲料、桑树剪伐设备、蚕用温(湿)度控制装置、催青保种智控  相似文献   

18.
《四川蚕业》2014,(4):60-60
<正>四川省南充市桃园生物化学研究开发有限公司是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1987年创办的蚕业科技型企业,前身为四川省农科院蚕业所蚕药蚕具研制厂。研发的科技产品曾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授权发明专利2项;公司依托行业专家及科技人员,以家蚕病理、生理、养蚕法的研制为契机,广泛的开展跨学科的横向合作,逐渐发展到涉及蚕业的蚕用营养饲料、桑树剪伐设备、蚕用温(湿)度控制装置、催青保种智控  相似文献   

19.
《四川蚕业》2014,(1):61-61
<正>四川省南充市桃园生物化学研究开发有限公司是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1987年创办的蚕业科技型企业,前身为四川省农科院蚕业所蚕药蚕具研制厂。研发的科技产品曾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授权发明专利2项;公司依托行业专家及科技人员,以家蚕病理、生理、养蚕法的研制为契机,广泛的开展跨学科的横向合作,逐渐发展到涉及蚕业的蚕用营养饲料、桑树剪伐设备、蚕用温(湿)度控制装置、催青保种智控  相似文献   

20.
正2021年4月17日,由中国蚕学会主办,四川省蚕业管理总站、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四川省蚕丝学会承办的中国蚕学会学术年会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杨波,中国蚕学会理事长廖森泰研究员,中国蚕学会常务副理事长李龙研究员,中国蚕学会副理事长钱永华教授、代方银教授、李标研究员、吴海平研究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