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实验室是高校或科研机构教学、科研工作的重要场所,实验室废弃物的安全处理是实验室管理工作的重点之一。废弃物的直接排放,对人身安全和环境污染造成潜在的威胁。生物技术实验室废弃物复杂多样,为了加强生物技术实验室废弃物的管理,通过借鉴学习国外3所大学实验室废弃物的处理手册,提出了生物技术实验室废弃物的类型及处理原则和常规方法,旨在为生物技术实验室废弃物安全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应用型工科院校盐城工学院生物实验中心开设的生物类实验课可能产生的废弃物的种类、成分、处理方法的研究,提出了不同生物类废弃物的收集、处理方法,探索了高等院校生物类实验室废弃物安全管理的办法。建议高等院校建立相应的管理体系、规章制度和硬件设施来妥善处理实验室废弃物。  相似文献   

3.
目前各高校化学类实验室产生的废液、废气和废渣未经处理直接排放现象比较普遍。由于实验室设计不合理,师生环保意识淡薄和对废弃物处置不到位,使实验室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越来越严重。该文以实验室废液的处理为研究重点,探寻改善实验室废液处理的方法,创建绿色化学实验室模式。  相似文献   

4.
随着高职院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学生人数的增加,实验室产生的废弃物越来越多,若处理不当将引起二次传染和环境污染,危害人们身体健康。加强对农类高职院校实验室废弃物分类、危害的认识和重视,并对实验室废弃物进行科学处理,有利于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实验室建设和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5.
高校实验室废弃物规范化处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生物学实验室产生的常见废弃物进行了分类,并提出废弃物处理的基本原则和常见方法,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实验室安全事故频发是新时期高校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主要是由于实验人员缺乏相关的实验室安全知识、安全意识较为淡薄,高校的安全管理体系不够完善、实验室安全资金投入不足等因素造成的.就目前农业院校实验室安全存在的问题,建议高校一是建立健全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标准化管理实验室安全;二是构建完善的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多渠道开展实验室安全教育,提高师生的安全意识;三是增加对实验室安全经费的投入,用于实验室标准化建设、实验室废弃物处理、实验室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建设.  相似文献   

7.
农药废弃物的安全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农药储运、销售和使用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农药废弃物。农药废弃物产生的来源有很多方面。这些废弃物如果不加强控制与管理,势必对人类的健康造成潜在的危害及环境污染。所以,农药废弃物的安全处理对人类的生存环境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我国粪泥污泥的污染现状是排量大、占地多、致病性高。以人畜禽粪泥等有机污泥为原料,通过生物技术为核心的清洁工艺进行化学处理、微生物处理、诱发微生物环境、高能纳米机组降解、脱水、灭菌等科学手段生产无二次污染的安全高效有机肥原料。将污泥等有机废弃物的污染和占地填埋传播土传病等以往棘手的处理问题变为可操作的工艺艺化实用技术,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实现面源治理、资源化利用、环境修复、良性循环的生物链。  相似文献   

9.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自2021年4月15日起正式施行,实验室安全是我国生物安全的主要风险之一,为了提升实验室从业人员对于生物安全的认识,提升设施建设以及实验动物管理能力,该文从设施的标准化管理、实验动物使用及管理、动物尸体及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以及生物安全应急角度出发,针对各个环节常见问题、关键细节以及对策进行疏理与探讨,为完善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提供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10.
王以中 《北京农业》2012,(9):137-138
北京市每年产生农药包装废弃物约386t。为减少农田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北京市植物保护站充分利用北京发展休闲农业的大好时机,将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工作当作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对农药过度包装而产生的包装废弃物散落田间地头,造成农田不安全、不美观、不生态的问题,提出重视农田景观,管理农业废弃物的理念,采取相应措施,回收农药废弃包装物,统一运送到具有有毒有害物体处理资质的单位进行无害化销毁,使10万hm2农田达到了田园清洁标准。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是一项长期性工作,建议建立行之有效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1.
张西林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817-818,822
简要分析了循环经济理论核心内涵,倡导以"reduce/reuse/recycle"原则作为城市公园垃圾处理的指导思想.以湖南省长沙烈士公园为例,实地调查了城市公园垃圾构成及处理现状.公园垃圾主要为参观者带入和经营者提供服务过程中产生的各类有机废弃物,处理过程中资源化利用程度不高.提出以减量化原则来控制公园垃圾总产量,以再利用原则来尽量避免服务过程中产生垃圾,以再循环原则来重复利用各种再生资源.强调公园分类收集垃圾并回收其中有用资源,建议采取蠕虫堆肥方式就地消纳处理有机垃圾.贯穿全过程管理思想的垃圾综合处理方式可以达到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目标要求,同时还可实现资源再生利用创收、节省垃圾处理成本、减轻垃圾运输污染等多重功能.  相似文献   

12.
污泥的处理方法和农用资源化展望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污泥的合理有效处置是目前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之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应用价值。文章讨论了国内外污泥处理的现状,并对目前各种污泥处理方法进行了比较。根据我国的国情,污泥农用资源化将是我国污泥处理的主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山东省农村垃圾成分和分类模式,为全面开展全省农村垃圾分类处置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本文调研山东省农村生活垃圾现状和垃圾分类基础设施情况,以当前国家生活垃圾分类政策为基础,依据平原、山区和沿海农村地区地域特点以及经济、燃料对垃圾成分的影响进行分析,提出了适合山东省农村人口、环境、经济水平和基础设施条件的生活垃圾分类运输、收集和处置方案。  相似文献   

14.
宋博  刘长礼 《安徽农业科学》2014,(25):8717-8718,8801
通过研究福建省城市垃圾处置方式、处理能力以及垃圾产生量等,对城市垃圾处置需求和适宜性进行了分析。并以福州市红庙岭垃圾场为例,分析了垃圾处置场对环境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福建省垃圾处置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开展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是降低农村生态环境污染、实现乡村环境美的重要措施。为探索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法,本文简述了赣州试点县开展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工作的运行模式,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及困难,并提出了工作建议及下步对策。  相似文献   

16.
生活垃圾处理机生物降解生活垃圾的微生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昊  张赣道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6):16091-16092,16126
[目的]采用生活垃圾处理机生物降解生活垃圾中的微生物。[方法]收集厨余垃圾,对降解混合垃圾、分类垃圾的优势菌群中的菌株和复合菌剂中的菌株进行培养和鉴定。[结果]鉴定出原菌剂中微生物11株;降解淀粉类垃圾的优势菌群微生物3株,分别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BDh9)、杂菌(sta1)和淀粉液化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B,BDh1);降解蛋白质类生活垃圾优势菌群微生物3株,分别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BDh9)、杂菌(sta1)和肉食杆菌属(Carnobacterium divergens,BD5);降解纤维素类垃圾的优势菌群微生物5株,分别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BDh9)、杂菌(sta1)、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multivoran,s BDh6)、环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irculans,BD1)和杂菌(sta2)。[结论]该研究可为建立生物降解生活垃圾自主技术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7.
木薯高产栽培及产后废弃物处理国内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品种选择、肥料运筹、合理密植和田间管理等方面综述了木薯高产栽培技术,概括了木薯收获后的废弃物处理技术,展望了江西木薯产业化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8.
我国建设项目弃土场水土流失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顾我国开发建设项目弃土场土壤侵蚀的主要研究内容,即侵蚀形式、规律及径流分散理论。结果表明,在侵蚀机理、模型、水土流失危害等方面研究较少,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19.
张哲  刘融  张冰洋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0):6125-6127
日本垃圾处理的观念、制度和模式对我国正在探索的垃圾处理有一定的启示作用。通过从政治、经济和群众环保意识等方面对中日两国生活垃圾处理过程的差异进行分析,从而找出了我国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处理生活垃圾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典型固废处理处置场周边表层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和污染来源,以浙江两家典型危废处理处置场和一家生活垃圾处理处置场周边作为研究区域,采集并测定表层土壤样品中5种重金属(Cd、Hg、As、Pb、Cr)的含量。运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重金属的污染特征进行评价;采用多元统计法分析重金属来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中Cd为首要污染物,三家固废处理处置场分别有56.25%、50.00%和58.82%的点位达轻度污染等级及以上;多元统计分析表明,不同处理处置场周边重金属来源不同,其中危废处理处置场周边Cd、Hg、As和Pb主要受处置危废种类、处置模式等因素影响,Cr主要受自然因子和历史原因影响。研究区土壤Cd潜在生态风险程度最高,三场地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分别为604.26、1 473.08和165.13,其次为Hg,三场地分别为202.99、441.83和139.64。研究表明,危废处理处置场周边土壤污染比生活垃圾处理处置场周边严重,为重度污染,主要污染物为Cd、As和Cr。危废处理处置场周边土壤潜在生态风险程度较生活垃圾处理处置场高,且分布较不均匀,应引起警惕,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